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在各位王公大臣的眾目睽睽之下,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打開了皇位繼承人的密詔,「和碩寶親王弘曆」的名字躍然於遺詔之上,這一刻25歲的弘曆之心情可謂悲喜交加。

這麼多年,弘曆一直是皇儲的第一人選,因為當弘曆還是個孩童的時候就得到過皇祖康熙皇帝的青睞,甚至傳言雍正的皇位是沾了這個兒子的光。但是事實上,雍正在位期間並沒有對弘曆有什麼明顯的偏愛,他與小自己三個月的弟弟弘晝所得到的獎賞都是相等的,同年讀書、同年進爵、同年封王甚至是同年辦差。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一次祭祀太廟之後,雍正皇帝將弘曆單獨留下,賞賜了他一塊冷豬肉,弘曆默默地吃,父親默默地看。所以當遺詔謎底揭曉之時,弘曆還是有些驚喜的。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

另外一個驚喜就是「幸福來得有點早」。雍正皇帝之前身體並無大恙,而且高昂的工作勁頭和熱情,未有絲毫減退之跡象。弘曆以為自己怎麼也得再歷練個十年八載,沒想到在自己25歲的時候就「機會」來了,年紀輕輕就繼承大統,確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當然,任何一位臣工也無法察覺到弘曆的喜悅,他們能夠看到的只有弘曆痛苦不已的悲傷,皇阿瑪的突然去世,讓弘曆哭成了淚人。弘曆年紀輕輕便城府極深,可以說這是他出身皇族與生俱來的本領,並且在今後的執政中,乾隆皇帝的行事風格,更讓這些「本能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乾隆皇帝上位伊始,就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年輕小伙處理事情經常「不按套路出牌」。雍正皇帝遺詔指定由庄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大學士張廷玉為輔政大臣,四位大臣上書將「輔政大臣」改為「總理政務大臣」,通常新皇帝面對託孤老臣的主動讓權都會做做樣子推辭一番,然而乾隆皇帝十分乾脆且語氣平和地說了兩個字:准奏。輕而易舉地將權利歸為己有。

看來年輕皇帝對權利掌控之慾望,較其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皇帝剛繼位之時,深知自己尚未深諳朝政之事,加之又要為大行皇帝守喪,所以諸多事宜皆仰仗雍正時期的老臣處理,而乾隆皇帝對待這些老臣也是十分客氣,他從來稱呼鄂爾泰和張廷玉為「先生」或者「愛卿」,對待兩位親王叔叔更是禮遇有加,遇到各類朝政問題,他都會虛心地請教老臣們的處理意見。如此到了乾隆三年至四年之後,乾隆皇帝已經對朝政了解甚篤,已經可以遊刃有餘地處理朝廷事務了。

乾隆皇帝的「低姿態」讓自己迅速成長,同時他也在觀察和了解「國家機器」的運作狀況,一經發現絕不放過。乾隆皇帝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然是深諳帝王之術。

乾隆皇帝不喜歡其父雍正皇帝事無巨細的執政理念,他喜歡抓重點,再以敲山震虎的方式杜絕類似問題,更厲害的是他總能敏銳地找到「亮點」。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乾隆皇帝下江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乾隆皇帝是一個「風流驢友」,沒事就喜歡微服私訪,到處留情。其實,乾隆皇帝是一位很勤政的君王,年輕之時精力充沛,更是如此。他每天無論如何遊玩,他總會認真閱讀每一份奏摺,對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問題,他都會眉頭一緊,計上心頭。乾隆四年,「慶成燈維修事件」就是個例子。乾隆皇帝能夠在千百個奏摺中,敏銳地發現工部提報的「慶成燈」維修費為三百兩銀並二百串錢,這點錢對於皇家來說,真是九牛一毛,然而錢雖少,但是問題很大。為此他特地將四位總理大臣,以及工部、內務府相關官員召集一起,對他們的疏忽進行了檢討,嚇得這些頭頭腦腦的人物們渾身哆嗦。最後,乾隆皇帝僅僅是辦理了直接辦理人,對這些大人們僅是口頭警告了一下。

這正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處,既處理了問題,又讓這些大吏們對自己又怕又感恩,這樣在今後的工作中,這些人再不敢略有疏忽,並且還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自己盡心辦差。乾隆皇帝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老道的馭人之道,讓朝野上下為之一震。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乾隆歲朝圖

乾隆皇帝對各位臣工駕馭有方,對待各類問題主要還是採取旁敲側擊之方式加以遏制。應該說,乾隆皇帝走的還是「仁政」路線,頗有祖父康熙皇帝之遺風。然而,這一切在乾隆十三年的時候轉變了,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成了皇帝執政風格的轉折點,乾隆皇帝一改仁政之風,儼然由「康熙」變成了「雍正」。這件大事就是皇后富察氏病逝。

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結髮嫡妻,兩人感情甚篤,而且富察氏是典型的賢妻良母。然而,命運並沒有青睞這樣一位好母親,她先後所出的兩個兒子都夭折,這對善良的皇后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尤其是在次子永琮兩歲夭折之後,身體健康便每況愈下。

乾隆十三年,身體略有好轉的皇后,堅持要陪同皇上和皇太后東巡拜厄孔子,就在欣賞濟南趵突泉美景當晚,孝賢皇后病重生命垂危,乾隆皇帝急命行船返京,不料船剛到德州,孝賢皇后病逝,乾隆皇帝和皇太后甚悲慟。當夜乾隆皇帝命庄親王允祿和和親王弘晝護送太后回京,親自護送皇后靈柩回京。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孝賢純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2日),乾隆帝原配妻子

皇后的去世讓皇帝悲慟不已,乾隆皇帝一生作詩無數,但是能夠值得稱道的多是因懷念孝賢皇后所作,甚至乾隆皇帝七十幾歲再經過濟南的時候,依然無法釋懷對皇后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濟南不可能有大明湖畔夏雨荷,有的只是對孝賢皇后不忘初心的無盡思念。

至此,皇帝性情大變,變得乖張暴戾,喜怒無常。

被乾隆皇帝首先「開刀」的就是自己的大阿哥永璜,他無端指責大阿哥在孝賢皇后的葬禮上未盡孝子禮儀,而實際上永璜表現的中規中矩並無什麼過錯。但是對於皇阿瑪的指責,永璜嚇得魂不附體,不停地扣頭求饒。之後,因驚嚇過度,不久便一命嗚呼,臨死前永璜拉著看望自己的皇阿瑪說:「兒臣不孝,再不能侍奉皇阿瑪左右了。」乾隆皇帝心如刀割,含著淚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死去。

但是乾隆皇帝並沒有因為大兒子的死去而有絲毫悔改,他為了加強皇權統治,拚命限制宗室之權力,他可以給他的兩位弟弟無盡榮華,但是就是不能對權力有一絲染指。出了名的荒唐王爺和親王弘晝,整天無所事事,就在王爺開「活人追悼會」玩。而對待自己的幾位皇子,乾隆皇帝更是加強管制,除了過繼出去的兩個兒子襲爵外,其他皇子一律不給爵位(皇儲人選確定之前),即使是那二位襲爵王爺都不允許著親王補子朝服。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張廷玉 書法手稿

可以說,此時乾隆皇帝對皇權之控制,近乎於變態。皇帝對自己至親之人,都已經如此刻薄,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歷經三朝之元老張廷玉,晚年被乾隆皇帝折磨得不可謂不悲慘,不過最後乾隆還是網開了一面,讓他進了太廟。首席軍機大臣,乾隆皇帝的發小訥親就沒這麼幸運了,訥親出身顯赫,本來深受皇帝信賴,並且為官清廉,為乾隆皇帝鞠躬盡瘁。就因為金川之戰事失利,加上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被乾隆皇帝用其祖父遏必隆之遺刀逼迫自裁,成為軍機處近二百年(實際為一百八十三年),首位被處死之軍機首輔,真是「伴君如伴虎」。

這僅僅是乾隆皇帝性情大變的縮影,從此那位儒雅之風的皇帝不見了,那麼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樣的面孔呢?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十全老人之寶

其實,乾隆皇帝執政風格是否儒雅並不關鍵,只要他能夠時刻保持清醒,洞察出帝國「機器」每一處的「毛病」並加以修復,就沒有問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自己功業之提升,乾隆皇帝變得驕縱自滿、奢侈無度。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貪官和珅,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如果和珅為官乾隆皇帝年輕時代,他怎麼也不能成為史上第一大貪官,也可能下場不會如此悲慘。

和珅開始發跡是在乾隆四十年左右,此時乾隆皇帝已經65歲了。和珅剛剛發跡之時還是十分正直的,為官也算清廉。然而到了乾隆四十五年的時候,正是讓他成名的「李侍堯貪贓枉法」案,讓和珅嘗到了貪污的甜頭。

與此同時,乾隆皇帝對物質需求之渴望,給了和珅「做強做大」的機會。和珅頭腦機敏,善於理財,並且十分會揣測皇帝心理。在幾任內務府總管理財不利的情況下,和珅走馬上任並大顯身手,他不但滿足了皇帝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打著為皇家辦事兒的旗號,肆無忌憚地中飽私囊,和珅可謂是名利雙收。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

隨著乾隆皇帝對和珅之寵幸越來越深,和珅的權利也越來越大。敢於正面跟和珅過招的只有阿桂和福康安,但此二人長年在外帶兵征戰,對和珅之制約有限,而暗中與和珅較勁的如劉墉等個別文臣也都被和珅排擠在中樞之外。可以說,和珅一度權勢中天,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實際上即便是和珅權傾朝野,只要和珅做事情還能保持原則和底線的話,也不見得會王朝根基有多大危害。可惜,老年時期的乾隆皇帝對自己執政之成就定位過高,早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的機敏和嚴厲,相反自己的物質慾望卻越發高漲,整天和和珅泡在一起就研究怎麼搞到錢。就這樣,大清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議罪銀制度誕生了。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乾隆帝印章

所謂「議罪銀」,簡言之就是官員犯了錯誤,可以用銀子抵罪。花錢就可以抵罪了,那些個貪官污吏們還用得著害怕了嗎?那還不是「甩開膀子」地大撈狂撈。中國封建社會無數實例證明,王朝走向衰敗,其根本原因都離不開「腐敗」二字。自此之後,大清朝腐敗的口子算是徹底撕開了。以乾隆皇帝和和珅這樣的帶頭搞腐敗,下面的那些個凶神惡煞、大鬼小鬼更是借題發揮、中飽私囊,乾隆皇帝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雍正時期「無一人貪官」之成就給葬送了,如果愛新覺羅列祖列宗們能夠泉下有知,真不知是如何感想。

諸葛孔明在《出師表》中有這樣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乾隆一朝,早期多近賢臣,而後期多近小人,所以乾隆一朝也是先盛後衰,大清朝就這樣傾頹在「絕頂聰明」的「十全老人」之手中。

造成大清朝由盛轉衰從而一蹶不振的倆人,除了和珅還有此人

▲嘉慶皇帝

自此之後,大清再無崛起可言,而且衰敗的速度很驚人,各地方以教會形式的人民起義層出不窮,以遍及五省的白蓮教最有威脅,這就是弊政之後的代價。

乾隆之後嘉慶皇帝,雖然剷除了和珅並將其資產歸公,並一度對乾隆後期的不正之風有所改觀,但最終還是無力回天。再到道光皇帝,雖勤儉有餘,但是能力平庸,外國人侵略、國內人起義,可謂是困難重重,就連最後選擇接班人,也是稀里糊塗。再看咸豐皇帝,剛愎自用,辦事是「雷聲大,雨點小」,國家有難最先腳底抹油的就是他,最後三十歲剛出頭,就駕鶴西去。再往後,雖然有「同治中興」,但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倒是喪權辱國之事幹了無數,中國人民從此活著朝不保夕、水深火熱的生活。可以說,這一系列之問題,都與乾隆皇帝執政期間之所為有極大關係。

還是那就話,大清王朝至此再無崛起可言!

筆者寄語:《大清崛起錄》這個系列,今天就告一段落了,十分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鼎力支持,您的支持,就是在下寫作之最大動力。今後定會有更精彩的文章分享大家,請大家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

《大清崛起錄》系列 第十回 (完結篇)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金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敦刻爾克大撤退,德國為什麼讓幾十萬的聯軍跑回英國而無動於衷?
東漢對匈奴的挑釁一忍再忍,全靠這父子三人,才讓匈奴乖乖來降
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雖嗜權如命消滅政敵,但也讓清朝走向巔峰
紅樓夢中最不起眼的丫鬟,連賈寶玉都想讓她服侍,卻未能如願
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打開方式,男女曖昧中的吃貨史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王朝都是由盛轉衰,只有它是例外,最強盛的時候突然亡國了
李隆基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是成功的一生,也是失敗的一生
為什麼說此人一死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節點?原因很多人想不到
歷史上的朝代由盛轉衰多,但這個朝代卻在國力強盛的時候被滅了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不,有此人力挽狂瀾!
安史之亂,不僅僅是唐朝由盛轉衰,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那個讓明朝由盛轉衰的皇帝,卻做了兩件舉朝稱頌的事情,其中一件流芳後世
從最全的清朝皇帝列表,可看出來一個朝代的更替,由盛轉衰的全過程
明史上的奇恥大辱,皇帝被俘重臣被殺,致大明由盛轉衰一蹶不振
大唐由盛轉衰的節點,罪魁卻落到一個女人的身上。
那個讓明朝由盛轉衰的皇帝,卻做了兩件舉朝稱頌的事情
只因乾隆做了一件事情,結果導致清朝開始由盛轉衰
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如果沒有這件事滿清絕對不可能入關
安史之亂的影響有多大?不只是唐朝由盛轉衰,更是中華文明轉折點
唯一經歷完整三國的大將,目睹蜀國由盛轉衰,卻被後世用典故諷刺
鮮為人知,安史之亂前六十年,這場叛亂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大清由盛轉衰,難道都怪他?道光帝不是一個不務正事的昏君
此人率教徒就敢打京城,把皇帝嚇壞了,拉開大清由盛轉衰大幕
大明在他手上由盛轉衰,政治上碌碌無為,但做了三件事卻功德無量
大清十二位皇帝,從畫像上就能看到王朝由盛轉衰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