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撰文 |實習生 郭婷


今天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也稱「世界心理健康日」。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心理健康愈加備受關注。


當前,在中國民間,對於精神疾病,很多人仍有誤解與偏見,每一次精神衛生日,便是官方、醫院、公益組織等多方向公眾再次普及相關知識的關口。今年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

如果說身體疾病是一雙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殘酷無情之手,那麼精神疾病就是一雙無影無形卻又將人推入深淵的絕望之手。身體上的疾病,或可藉助先進的醫學和外界的幫助獲得支持和希望,而精神疾病卻常受外界的歧視和嘲笑,要與之對抗,需走過一條漫長的自我救贖之路。


尤其是一些常見的精神疾病,困擾了很多人,又無從得到根治,也缺乏認識,最終釀成慘劇發生。抑鬱症就是其中一種。近年來,因為抑鬱症而自殺的新聞不斷見諸媒體。有媒體報道,記者在一家醫院的臨床心理科採訪時發現:心理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其中,以抑鬱症患者較多,尤其成人心理門診,接診到的抑鬱症患者能佔到接診總人數的20%左右。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究竟什麼是抑鬱症,如何發現,為何會慘劇頻發,該如何完善相關診療服務體系?就這些問題,鵝立方專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兩位治療抑鬱症的專家。


「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情緒疾病」


有人說,抑鬱症是「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情緒疾病」,無論是聲名顯赫的名人還是普通人,一生當中都逃不過抑鬱情緒的困擾。這當中包括身為央視名嘴的崔永元,一代歌壇天王張國榮,也有絕望的抑鬱症網友「走飯」以及芸芸眾生中的你、我、他 。只不過有些人或許能夠通過自我調節或向外界尋求幫助逃過一劫,而有的人卻在飽受折磨的絕望之中離開人世。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被抑鬱症困擾的名人和普通人,從左到右依次為張國榮、崔永元、喬任梁、「走飯」。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世界精神衛生組織報道,世界上一些常見的精神疾患正在不斷上升。1990年和2013年期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的人數上升了近50%,從4.16億增至6.15億。世界上近10%的人口受到影響,精神疾患佔全球非致命疾病負擔的30%。


「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的發病機制目前並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些影響發病的因素可以研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抑鬱症專家王向群告訴鵝立方,對於普通人來說,大腦的自我調節功能的實現是靠大腦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當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出現不平衡,從精神、心理等方面就會出現一些反應,抑鬱症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身體的一些疾病也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引發抑鬱症。


一生中,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面臨一些重大轉變和抉擇,人都會因為環境的變化、突發事件等各方面的誘發因素影響而容易導致抑鬱。從這方面來說,女性與男性患抑鬱症的機率比是2:1。女性由於生理方面的原因,需要經歷經期、孕期產後、更年期等特殊的階段,會更容易導致大腦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從而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如何治抑鬱症:綜合干預,系統治療

「抑鬱症並不可怕,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患者是可以完全康復的。」王向群表示,現在其實很多大眾對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和認識的不足。


「綜合干預,系統治療」——關於抑鬱症的治療,王向群表示,抑鬱症最好要進行規範系統的治療,不應間斷治療,頻繁換藥。


「綜合干預,系統治療」是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社會環境調整等幾種方式多管齊下,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全病程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是治療抑鬱症必不可少的方式,抑鬱症患者要通過藥物來調節大腦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使之逐漸平衡,恢復自我調節的能力。一般來說,現在治療抑鬱症所使用的藥物毒性和副作用要比過去使用的藥物要少得多,剛開始服用藥物時出現的一些腸胃反應等都屬於正常現象,醫生會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酌情用藥。而社會環境調整是指對患者所要面臨的一些社會關係進行調整,盡量讓患者在原來的環境中進行恢復,積極做事,勇敢面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抑鬱症的治療要追求臨床治癒,必須要達到患者的心理癥狀完全緩解、生理上的功能紊亂完全消失、社會功能完全恢復之後才能夠逐漸減葯、停葯。否則一些殘留癥狀的存在都說明患者的神經內分泌系統還不是很穩定,如果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刺激和影響病情還是會容易複發,重新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通過規範的系統治療,抑鬱症是可以治癒和完全康復的。但是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非常重要,患者的配合決定著抑鬱症的治療效果。患者及其家屬最好從心理上對抑鬱症不要有病恥感和抵觸的情緒。」王向群說。


抑鬱症是「疾病」,不是「思想問題」


相比於醫生的理想狀態,現實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普通大眾包括患者自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歧視和誤解,這些因素都會成為患者面對疾病、治癒疾病的阻礙。


「人們一般都會將對精神病的歧視延伸到抑鬱症,對抑鬱症充滿著很多誤解和偏見。」王向群說,其實,抑鬱症患者一般最多的表現是自責,自己不能夠善待自己,他們脆弱、絕望和飽受折磨的內心和其他人永遠隔著「二次元」的世界。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對於整個社會公眾來說,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但不是意志不堅強的「思想問題」。關於抑鬱症,無論是從社會大眾還是患者自身來說,都存在著很多的認識盲點和誤區。只有消除這些誤區和盲點,也許我們才能夠嘗試著去推倒擋在面前的壁壘,讓更多的抑鬱症患者重見光明。


「抑鬱症其實和糖尿病、高血壓這些身體疾病是一樣的,它只是一種疾病,並不是簡單心理壓力大,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就能夠解釋和歸因的。」王向群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不斷強調,每個人都會有自我調節能力下降的時候,此時一些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誘發抑鬱。但是壓力和一些突發事件等誘導因素並不是根本原因,抑鬱症的促發還是和身體自我調節的功能下降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抑鬱症只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大家不應對其有偏見和歧視。


如何發現抑鬱症?


作為一種常見疾病,如何甄別情緒不好時是否患上抑鬱症呢?王向群解釋,抑鬱症的病發會伴隨著一系列身體上的不適癥狀和反應,例如經常失眠,腸胃不舒服,出現胸門、心慌等心血管系統癥狀,慢性疼痛,包括頭痛,肩背部疼痛等癥狀也常見。


當身體出現不適時,人們一般會先到一些綜合醫院的各個科室去檢查。經過系統的檢查又不能查出什麼具體的問題,才會有醫生建議去精神科檢查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幾經波折,耽誤了病人的治療,也使病人更加痛苦。更甚者使得病人多年一直都找不到身體不適的病因。


因此,王向群建議,一般來說,對於患者本人和家屬來說,當覺察到病人自身的情緒行為上出現一些明顯變化,比如身體上伴隨著一些不良癥狀和反應,長時間心情低落鬱郁寡寡歡,不想社交、封閉自己,工作能力明顯下降,表現焦慮著急,反應速度慢,言語表達不流利,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和社會交往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就該警惕患者是否是抑鬱症,免得因為缺乏相關方面的知識而錯失治療的時機。


抑鬱症患者病發之後,很難自己來掌控情緒,並不是一些心靈雞湯和安撫鼓勵就能夠消除患者的痛苦。所以,當患者自己或者其身邊的家屬察覺到異樣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不要一直耽擱延誤,這樣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有的患者在發現自己有一些抑鬱的癥狀時,會從找網上的一些抑鬱症自測量表來進行測量,但它檢測的只是當時的一種精神狀態,真正要確診和治療還是要到專業的醫院,進行系統的治療。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正在接受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圖片來源於網路


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周期是有規範的,一般來說,第一次發作的患者開始規律系統治療比較順利的話,兩三個月就可以緩解絕大部分癥狀,患者就可以從事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患者需根據醫生的建議來進行服藥和治療,不要間斷治療,否則會使患者的病情複發或更加嚴重。此外,患者不應相信網上或論壇當中一些病友的用藥建議,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還是要按照醫生的具體要求來進行具體用藥的掌握和調整。治療過程、藥物使用都是不同的,患者要根據自身的一些情況聽取醫生的建議。


隱身殺手:「老年抑鬱症」


「抑鬱症的病發和人的年齡增加也有一定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內分泌的自我調節能力都會逐漸下降,就更容易發生抑鬱症。」王向群說,現在,老年人也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10月03日,江蘇省南京一名患有抑鬱症的老人從三樓墜下,不幸身亡。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的相關報道顯示,世界約有超過20%的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患有精神或者神經障礙(不包括頭痛疾病)。其中最常見的神經精神障礙為痴呆症和抑鬱症。


「老年抑鬱症的識別一般來說相對比較隱蔽,我們稱它為隱身的抑鬱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老年精神科孫新宇主任告訴鵝立方,之所以說「隱身」,是因為它不像一般的疾病比較明顯,相比於其他年齡段的成年人,大家更多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認為老年人有時的情緒不好可能是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容易忽視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問題。此外,從整個社會來講,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老年人本身以及整個社會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辨別都存有不足,對精神疾患存有恥辱感,使很多人不願求助。


其實,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煩惱和困擾。老年人對家庭的關注和焦慮,對自身身體健康的關注,對身邊朋友老伴兒的關注等等都會使得老年人想的比較多。當他們遇到一些事情和打擊的時候,由於隨著年齡增大自我調節能力的下降,他們很容易伴有一些脫離現實的想法,會感到自責,對不起家人,是別人的拖累和負擔。


因此,家屬和朋友要及時關注老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當家裡的老人出現頭暈耳鳴,胃腸不舒服等癥狀,如果去醫院檢查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經常規治療不能好轉時,家屬和患者本人要警惕是不是抑鬱症。」孫新宇在治療老年抑鬱症方面頗有一些心得和體會,「遇到一些老年人性情忽然轉變,出現社交交往減少,性情低落等等,家人首先要進行一些合適的疏導和調節,如果不能夠起到效果,最好要到專業的醫生那裡去尋求治療,不要因為抑鬱,而將其誤診為別的疾病,這樣又浪費時間,老人又受罪。」

最流行的情緒疾病抑鬱症:專家教你如何躲過一劫



由於世界人口正在快速老齡化,老年抑鬱症現亟待關注。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資料顯示,在2015和2050年之間,估計全世界的年長成人比例將會翻番,從大約12%增加到22%。從絕對數量看,預計超過60歲的人數將從6.05億增加到20億。據聯合國預測,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佔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全世界四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所以,老年抑鬱症在我國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如何避免抑鬱症:積極面對,生活規律


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如何減輕工作生活壓力,避免精神上的過度負何,成為預防精神疾病發生的難點。


「從抑鬱症的預防來說,有時候不可控的因素比較多,自身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盡量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不要讓自己長時間的處於壓力之下。」孫新宇說,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保持作息規律,與社會相接觸,積極的展開人際交往,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等,這些都是進行日常調節自己生活和情緒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對於老年群體來說,家屬要多加關照,常回家看看,老人有什麼需求多關注,鼓勵老人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對於特定的高危疾病或者有過抑鬱病史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要及時關注,有特殊的情況一定要要及時處理。


除了個人和親人的關注,孫新宇認為,從宏觀層面上,我國未來在精神衛生領域還有一些努力和改進的空間——


首先,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公共衛生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在精神衛生領域的教育。應向大眾多加普及關於精神衛生的一些知識,大家就會減少對一些精神疾病尤其是對抑鬱症的歧視和誤解,減少患者治療的心理壓力,也能減少治療的阻礙。


此外,由於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本身就具有隱蔽性和特殊性,有許多病人並不是在精神科的醫院就診的。他們當中更多的是先到一些綜合性的醫院先做一些身體上的檢查。所以,例如消化科、心臟科等科室的醫生都有可能接觸到抑鬱症患者,他們對於抑鬱癥狀的識別就非常重要。「從衛生管理的角度,我們希望也能夠對其他綜合醫院科室的專科醫生進行一個綜合的培訓,提高他們對抑鬱症及精神衛生疾病的認識,能夠大體識別了解疾病,知道怎麼處理,有危險的話要及時轉診。」孫新宇說。


最後,孫新宇希望,國家能加大對精神衛生領域的投入。目前我們國家對精神衛生領域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對於精神疾病大家可能從內心都還存在一定的警示和恐懼,所以國家加大相關領域的投入可以使患者的就醫和服務更便捷一些。在精神疾病藥物的使用、治療方式的使用等方面都能夠慢慢改善,使得我國精神衛生的治療和預防更加完善和進步。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鵝立方 的精彩文章:

每年數千新生兒死於膽道閉鎖,換肝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TAG:鵝立方 |

您可能感興趣

針對急性鼻炎這種常見病如何進行疾病養生呢?盡量避免哪些呢?
腦血管病是如何發作的?知道了它的病因才能更好地預防這種疾病
抑鬱症的發病原理,情緒過極而生病,不止生理疾病,更有精神疾病
孩子的這五種行為是心理疾病,如何進行預防和治療
春節走親訪友必吃它,知道這些,避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
兒童佝僂病的病因與臨床表現有哪些?如何治療這一疾病?
專家為您攻破那些關於乳腺疾病的謠言
失眠病因你知道嗎 身體疾病也會引起失眠?
哪些人容易患痔瘡疾病呢,如何自行判斷痔瘡
鼻咽癌應與哪些疾病進行鑒別?
小兒流行病,併發症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如何判斷抑鬱症 關愛疾病患者且行且珍惜
揭秘最會偽裝的疾病,瞌睡是某些疾病作祟了
永不消失的流行疾病
孕期要如何預防一些突發的疾病呢?
女性通常知道如何防乳癌,皮膚癌,但常常忽略了這種同樣危險的疾病!
哪種胃部疾病最容易引發為胃癌呢?專家告訴你日常生活要注意了
哪些精神心理疾病容易自殺?如何預防他們的自殺行為?
胸口疼痛是什麼病症 常見的引起胸痛的疾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