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在道教思想史上,「養性」和「養生」意義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當代,「養性」一詞已經不常為人們單獨提起,只是在「修身養性」「怡情養性」等成語中表達心性的修養;「養生」則成為新興的生活價值觀念,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事實上,「養性」的觀念蘊涵著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會理想,對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養性」的觀念產生於先秦,盛行於秦漢。《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得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漢時人認為,神仙之道與「性命」有著莫大的關聯,「養性」是追求神仙之道的途徑。西晉張華《博物志》載:「魏武帝好養性法,亦解方葯,招引四方之術士,如左元放、華佗之徒無不畢至。」可見當時統治者對「養性」的痴迷。《博物志》中記載了很多方士,通曉行氣、導引、辟穀、黃白等方術,具有鮮明的神仙道教色彩。一些「養性」典籍也相繼問世,如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曾撰《養性之書》十六篇,《抱朴子內篇·遐覽》記載的《王喬養性治身經》三卷等。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道家對人之「性」的理解,是道教「養性」思想的重要基石。莊子說:「性者,生之質也。」(《莊子·庚桑楚》)莊子的定義,為「生」和「性」做出了區別:「性」是「生」的本體與質料,「生」是「性」的功用和運動。在漢儒眼中,「養生」往往偏重於養他人之生,「養性」則是自我生命的護養和提升。如東漢思想家王符說:「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潛夫論·務本》)這裡的「養生」是指贍養、維生的意思。對於「養性」,他則稱「養性神仙之術」。(《潛夫論·志氏姓》)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莊子·天地》)莊子認為,形體與精神互相保持,遵循著各自的法則自然地運行,叫做「性」。由此可見,「性」是形與神自然有序的統一,「養性」既包含了「養形」,又包含了「養神」。在後代歷史發展過程中,「養性」的觀念逐漸形成了更為豐富的思想層面,具體而言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一)養天性。在古代思想家看來,人之「性」首先表現為「天」所賦予的「天性」。《太平經》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人之「性」得於天地,是「元氣自然」的產物。在元氣中天、人本就是一體的,人與天地互相交通感應著。《太平經》又說:「脈乃與天地萬物相應,隨氣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數者,因以養性。」(《太平經合校·灸刺訣》)知曉人的身體機能與天地萬物相應,就可把握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並作用於身體,作為「養性」的指導。


(二)養情性。關於「情」和「性」的關係,《性自命出》認為「情生於性」。《唐虞之道》則說:「順乎脂膚血氣之情,養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養生而弗傷。」「情」不只是單純的心理活動,還是脂膚血氣表現出的生命機能。順應脂膚血氣的自然流露,才能養護性命的平正狀態,避免夭折和損傷。稷下道家也注意到情、性之間的密切關係,《管子·內業》中提到,運用詩、樂、禮等外在教化,以及敬、靜等內在修養,對喜怒憂患的情緒進行節制和引導,能使人返回到平正的天性中,身體回歸到安定的狀態。《周易參同契》也表達了相似的意思,認為在人的身體中,「情」在外為城郭,「性」在內為垠堮,構建起了護衛魂魄的層層屏障。正是由於「情性」的複雜性,「養性」必須兼養情志和臟腑,精神和身體並舉,才能實現周全地養護。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三)養善性。人性善惡,是戰國時思想家們熱衷討論的問題。以孟子為代表人物的「人性本善」論,最終被人們廣為接受。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養天賦的善心和善性,是事奉上天的方式。孟子的「養性」顯然有著「養善性」的意味。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一篇中也寫到,「習以成性」是「養性之大經」。他主張人們通過學習、實踐和溫習,形成習慣和習性,達到「性自為善」的狀態,自然能夠遠離疾病和災禍。孫思邈指出,「養性」僅靠服食藥餌之類的方術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做到德行周備。德行周備,即便不服食藥餌也能延年;如果德行欠缺,縱使服用了金丹玉液也不能益壽。


人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處理人與外物的關係,是養性的重要環節。《呂氏春秋》說:「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人的天性是長壽的,但當天性被外物所擾亂,壽命就會受到影響。外物是用來供養人的天性的,人們不應當反過來用自己的天性去供養外物。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在追求外物供養時,不自覺地用自己去供養外物。很多人過度追逐物質財富,寧可損耗自己的身體也在所不惜,無疑是「以性養物」的典型,尤其需要反思。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


人的慾望因物而起,如何正確對待慾望也是「養性」的重要問題。孟子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人對於滋味、聲色、安逸的喜好和追求,是人性自然的表現。但是放任對物慾的追逐,則會走向「養性」的反面。文子說:「人之性慾平,嗜欲害之。」人的天性是喜歡平和的,放縱嗜欲則會使人失去平和。莊子說:「君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耆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對待慾望,人們往往因走極端而陷入兩難:過於放縱,「性命」將會陷於困頓;過於抑制,則身體感官將會陷於困頓。因此,《呂氏春秋》說:「治欲者不於欲於性。」修治慾望的人不應從慾望入手,而應從產生慾望的根本——人的本性入手,以人性為度量對待自己的慾望,就能避免走向極端。


《太平經》說:「能養其性,即能養其民。」個人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個人的「養性」能夠令自己感通天性、調節情性、回復善性,也能勸勉他人返樸歸真、積極向善,使其長壽延年,實現社會和諧。這與儒家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文章來源於:《中國宗教》2015年第4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問道崆峒山——張誠達道長率團甘肅巡講第二站開講
「德」字竟有如此深奧的內涵
泰山玉液香茶的傳說
人的福氣從哪裡來?
張誠達道長出席中國道教第八屆玄門講經活動暨紫陽觀神像開光法會

TAG:泰山碧霞祠 |

您可能感興趣

身心和諧話「養性」
道教長壽思想及修身養性
修身養性:懷有自律之心的人關鍵在於律己
佛修心,心養性,性生善
頤和園《手抄心經》,與帝王一起修身養性
心裡無事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境界
肚皮舞是身心合一的修身養性之舞,是神聖、崇高的宮廷舞
修身養性的名言
文玩修心,它養性
養生之道——養心 養身 養性 養胃 養腦
修身養性的各類菩提子
立身處世的金科玉律,修心養性的人生智慧
養心、養性、養命的十句話
武當道士「神」在何處:傳道弘法 修身養性 弘揚文化
手抄心經,與帝王一起修身養性
道家大師的養生秘訣:修身養性
亞木溝,一個洗心滌慮、修身養性的尋景探幽妙處
修心養性:修七心,煉七性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養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