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

國家級的館藏中,清朝皇帝在下級「請求」「彙報」(奏摺)上,批註最多的詞就是「知道了」。這三個字,皇帝用的是硃砂紅筆,批閱後的奏摺稱「硃批奏摺」,或「硃批諭旨」,簡稱「硃批」,俗稱「聖旨」。

清朝皇帝是入主中原的異族,頂級公文只批簡簡單單的「知道了」三個字,是不是因為文化水平太有限呢?其實,滿清入關後歷經幾代,皇帝的文化造詣並在漢人之下。是不是臣下彙報的事情不重要呢?當然也不是,反映到皇帝這兒來的事,不會有一件是小事!

正常情況下,呈報到皇帝這裡的公文,都有層層收文,層層上報的程序。清朝諸臣的奏摺,重要的事情一般呈報到軍機處。只有特別重要的公文,才會最後進呈御覽。這一圈下來,再重要的事皇知道前,肯定是一批高官要員先知道了——大臣都知道了,皇帝才知道,皇帝豈不成了「多餘的人」?所以,皇帝批上「知道了」的公文,都十分特殊的公文。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奏摺寫好後裝入封套,外包黃紙,置入匣內,扣上銅鎖,兩把鑰匙分別由皇帝和具奏人保管)

這種十分特殊的公文,即通常所說的「密奏」(密折),說是「告密」也不為過。密折只批「知道了」三個字,根本體現不出皇帝的意見,這樣的「聖旨」如何執行?這沒關係,這便是「聖意莫測」,而上奏密折的大臣也能心領神會,因為皇帝「知道」這件事了,至於皇帝怎麼處理,那就不是「告密者」的事了。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康熙所批曹寅奏摺)

清朝沒有明朝的東廠和錦衣衛用於臣下,康熙開始常授權其心腹官員、部分地方督撫大員、前敵將帥密奏見聞,內容包羅萬象,以便皇上掌握官意民情。密折制度,便成是皇帝監視臣下、發動官僚斗官僚的利器。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藏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直呈康熙帝的奏摺,31份奏摺中有15封康熙帝批了「知道了」三字。這15密折中事,其他大臣不必也不能知道,曹寅需要彙報,並且要知道康熙帝「知道了」,至此為此,這個事也就算結束。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知道了」是滿清奏摺制度的產物,康熙時代已有雛形,完善於雍正時代,乾隆時代則形成定製。帝王要掌控天下,信息的掌握十分重要。而這信息渠道,往往因正常的公文傳遞程序而阻滯,甚至阻斷,所以歷代帝王都十分注意防控。

奏摺制度並非清朝獨有,明朝也有類似的制度。明初有著名的「胡惟庸案」,丞相胡惟庸的死與貪污並無太大的關係。貪點錢,在朱元璋看來也不是什麼大事。但胡惟庸的忘乎所以,朱元璋就來氣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胡惟庸,對對各部和地方上報送的文件、材料,必先取閱,如果對自己有利,趕緊讓皇帝知道;對自己不利,到此為止,隱匿起來。「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殺人的事,胡惟庸也自己做主了。

肆意橫行,朱元璋得給胡惟庸先亮個「黃燈」。洪武十年七月,朱元璋決定設置通政司。以往所有的奏章都先送中書省,小事丞相直接批給辦理,大事上呈皇帝裁決。胡惟庸當了丞相,什麼事都辦,皇帝被涼在了一邊,外面的信息被胡惟庸給截斷了,官員什麼事也直接找丞相去了。這樣下去不行,朱元璋改由通政司收發各公文,暢通皇帝的信息渠道,中書省的權力則削去一塊。

第二年,朱元璋又下詔諸司奏事不必同時抄報中書省,直接奏報皇帝即可。知情權沒了,前面什麼情況都不清楚,這也等於給喜歡獨裁的胡惟庸「紅燈」了。但遺憾的事,胡惟庸並不知道他在哪個方面對皇帝的危害最大,最終悲劇發生。

皇上知道了什麼,才叫「知道了」?明清相比,制度的性質是相同的,只是明朝的皇帝批在密折上的「聖旨」,不是「知道了」三個字而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光知道吃了,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
光知道吃了,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
只知道薛之謙的上上謙?這些明星也開了店你知道嗎?
你知道蒙上眼更刺激,但你知道為什麼嗎?
卧槽,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你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嗎?伸下舌頭就知道了!
認床,你知道為什麼嗎?
你知道什麼才叫做愛嗎?
吃貨們注意了!您知道這是什麼東東嗎?知道它怎麼吃嗎?
你知道你的前世是什麼嗎?
為什麼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顛覆認知,你不知道的青樓!
你不知道的巨蟹座!如果愛上,請讓她知道
怎麼了?發什麼了什麼事?我不知道
如何知道懺悔得清凈了?
你知道「稍息」是怎麼來的嗎?
你知道蘇軾是怎麼離世的嗎?
你知道自己到底吃的都是什麼嗎?
什麼叫專業賣萌?看它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