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民主的愛情故事——評唐穎《上東城晚宴》

一個民主的愛情故事——評唐穎《上東城晚宴》


一個民主的愛情故事——評唐穎《上東城晚宴》



美國作家卡波特在他的著名小說《蒂凡內早餐》中,讓他的女主人公赫莉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們在這城市的每一個轉角都安了吃角子的老虎機」。這句輕而幽深的感慨,在小說以及電影充滿浪漫色彩的情節中,很容易被忽略。這座城市指的是1950年代的紐約。半個世紀過去了,金錢、性別和現代生活風格仍然是它的主題,一個情愛故事如果發生在紐約這樣的大城市,那麼其中多少要蘊含一些與種族、身份認同、文化變異相關的元素,它註定會是一個現代故事,一個現代人如何看待自我,試圖把握和改變自身命運的故事。從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筆下,震耳欲聾的大街上的忘情一瞥開始,一座真正的現代城市中已不有古典愛情的位置,但正如另一位法國詩人蘭波所說,愛就是不斷地去重新創造,現代人在城市生活之中獲得了創造自我的均等的機會,縱然是小市民的男和女,都可被視為是現代英雄。

唐穎的新作《上東城晚宴》講述的是從上海到紐約,跨越雙城的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女主人公里約到紐約度假訪友,在一次晚宴中結識了一位成功的華人藝術家,她得知這個男人是通過他富有的白人妻子的幫助,才得以在紐約的藝術圈發揮他的才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便在心裡稱他為「於連」,對里約來說,「於連」象徵了紐約上東城的奢華生活,以及神話般的成功,他強烈的個人魅力,使得里約在明知會遭遇什麼結局的情況下,仍然陷入了愛的迷狂之中。毋庸置疑,這樣的故事,在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不斷地發生,不斷地被表述,但《上東城晚宴》對於讀者來說仍然會是一部煥然一新的小說。


首先,我們所熟悉的以海外生活為背景的小說,大多以「移民情結」催生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主要矛盾,刻意強調種族和文化心理的落差,總之脫不開「某某人在某某地」、「某某地的某某人」這樣的一種人性的區隔化,或含有東方主義色彩的敘事結構。實際上,21世紀已經過去十多年了,當代文壇也已經收穫了各種風格的,年輕前衛的作品,特別是近十年以來,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的過程加深,城市文學的意識和經驗都在逐漸地積累,如何表達城市,城市裡究竟能不能產生出好的故事?這是我們從文學「尋根」的過去,要轉而面向「新新人類」的未來的一種急迫的追問(自有「新新人類」這個詞以來,第一批獲得這個稱呼的人如今已近不惑之年了。)在我看來,真正有質量的城市文學,關鍵在於如何塑造真正的現代生活主體,以及如何表達現代人的社會心理結構。「五四」新文學一百年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像一個現代人那樣活著,像一座現代城市那樣擁有風格,像一個現代國家那樣建立規則。在這個意義上,小說和一切文字與影像敘事作品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上東城晚宴》的女主人公里約是一個來自上海的自由職業者,她到紐約的目的,並不是像前幾代移民文學的主人公那樣,被迫尋落腳、討生活。雖然她並不富裕,卻是個有著自己生活軌道的人,一個典型的大城市中的獨立女性。里約對於紐約的社交界可以抱有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不過,與此同時,她對紐約城又確實懷有十分的讚賞與熱愛,這座城市的自由、先鋒、豐富多彩,讓她忍不住要去多了解一些其中的奧妙。小說就從象徵著核心奧妙之一的場景,紐約的富人區上東城的那場晚宴開始,生髮了好看的愛情故事。自始自終,里約對於這座艷光四射又冷酷無情的城市抱著一點若即若離的態度,在情感的風浪中始終得以保持反觀自身的餘裕,這得益於她的「前世」——上海。小說設置了這樣一個情節,里約在上海的摯友天蘭,臨終前將自己暗戀的對象,在紐約生活的藝術家高遠託付給里約,希望兩人能建立起一種情感上的聯繫,這也是里約再訪紐約的一大原因。兩個女人之間的情感託付含有一種古典的姐妹情誼的成分,天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她無法獲得那種一往無前式的浮士德意義上的現代生活,因此她是保守的。雖然在故事開始時她已經去世了,但她卻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在某種意義上,她象徵著上海的城市生活中保守的一面。上海,這座同樣先天不足的,借得西人的歷史來闡發自己的故事的城市,永遠也要強調現世安穩,天蘭的冷靜、客觀、持重,總是能制衡里約泛濫的情感,哪怕她已經遁世遠離。


這樣,一個有關激情的故事其實有著它的若干種精心設計的前提,每一種前提都指向敘事核心的一種氣質。《上東城晚宴》是一部很成熟的現代城市小說,作者唐穎生於上海,多年旅居美國,她對紐約城的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和法拉盛的唐人街等等不同的風貌有著豐富細緻的書寫,處處顯出駕輕就熟的自信。然而小說的敘事重心並沒有淹沒在這些異國風景和異國情調之中,仍然能夠從中讀出一種屬於其自身的結構,這一敘事結構的關鍵在於人格創建,有關現代人、現代女性的主體性生成,而情感方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里約和「於連」的愛情自生成之初,便有一種毀壞性的能量包含其中,也因此而格外激昂動人。在我看來,里約在這場愛情之中自然而然地包含著一種自覺,她已過而立之年,有過一段婚姻,遠非什麼頭腦發熱的傻姑娘,她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以及她看待世界的態度表明,個體的自覺意識對她而言早已成型,是一種習慣,在與「於連」、高遠以及她的前夫這三個男人的交往中都顯示出這一點。大城市中的現代女性,哪怕她們的悲傷也是優雅和高傲的,她們處於一種天生的優越感之中,因此而顯得神秘莫測,這種優越感其實不難破解,它來源於城市對傳統鄉土中的人格角色限定的破除,城市重新定義了個人才能,城市生活中的視覺審美原則,使一切表象層面的與眾不同都變得理所當然。更重要的是,人們不分性別都對愛情有一種民主化的想像和理解,即情感關係中的自由選擇與公平對待,無論門第、財富、樣貌,「如同兩個創世之初的人那樣戀愛」。這是一整套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關聯的平等理論,在現代愛情的感覺結構之中有著極大的體現,我們不用像城堡里貧窮的家庭女教師那樣,宣告與男主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才能找到靈魂平等,大都市給了每一個人平等相愛的機會,或至少是這種幻覺。

縱觀二十世紀的中國現代小說,李歐梵曾說中國現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愛欲與性情在現代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與性別、愛情和人格相關的問題在現代歷史開創之處就深刻地影響了小說敘事,幾乎人人都在開口宣稱「我是我自己的」。而在張愛玲的小說中,這樣一種確定的「五四」式的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忽然又變成了值得懷疑的東西,《傾城之戀》里的白流蘇和范柳原互相之間的猜測、猶疑,兜兜轉轉,始終因為兩個人之間確定不了的交換關係,仰賴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在基本生存的角度拉平了所有人的位置,才使得兩個人最終獲得了「執子之手」的可能性與真實性。今天我們又萬分艱難地重新回到了這個主題,問題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在快速地陷入消費主義的後現代生活之後,某些基本水準的感覺、風格和氛圍卻還沒來得及在文學中樹立起來,《上東城晚宴》在這個意義上發揮了城市文學應有的美學品格。


需要再談到「於連」這個人物。「於連」之所以叫於連,是因為他的個人奮鬥歷史有著特殊性,與他相比,女主人公里約還有另外一群做當代藝術的朋友,他們是一群在紐約的下層藝術生態圈裡摸爬滾打,永遠也不可能獲得上城區的位置的人,當他們聽到里約用「於連」來稱呼她的地下情男友時,都覺得特別恰如其分。「於連」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上東城晚宴」由此成為了一個符號,既標誌著大都市的自由、開放,先鋒,也同樣標誌著森嚴的身份秩序和等級差別,而對里約來說,「於連」是這個符號唯一的肉身顯現:


「她的目光越過人們身體,找尋到正在和客人寒暄的主人,他剃平頭,有股草莽的硬朗,一雙炯炯不無威懾力的黑眸,他彷彿感受到了她的注視,他的視線猛的射向她,或者說朝她的方向射來,她一驚,不由移開目光,心卻在悸動。」


這是兩人相見的一幕,與波德萊爾詩歌的意境十分相似,萍水相逢,四目交會的時刻我們一見鍾情,同樣在這一瞥之間已經永久離別。現代城市的街道、公園、地鐵、客廳等空間,就在大量創造這樣迅速而流動的情感,在震耳欲聾的大街上,個體化的人身上任何一種屬性都被懸置,在頃刻之間變得極為抽象以至於忘情地相愛起來,大城市洶湧的陌生人,一次又一次的短暫聚會,使得這樣的創造發生得越來越頻繁,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開放式的空間中獲得平等的一次相愛機會,也同樣能夠在愛情消逝之後通過記憶去回味和重新佔有它,這就是工業革命之後感傷小說流行起來的一個原因。里約在這場愛情的高燒中想要不斷地去尋找、接近一個基本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將發生兩個充分自足的個體之間,一場情感的等價付出與回報,這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她對於愛情的基本的假設。基於這樣一種對於等價情感的假想,她在揮金如土的紐約城耗費了大量的心力來保持自己的狀態,她永遠不向富有的「於連」吐露自己有時困窘的經濟狀況,因為她認定自己在個體意義上的充分自足和完滿,也認定這是在一場愛情中能夠去和另外一個人交換恆定之約的必要資本。


然而里約的失敗在於,「於連」的個體意義並不是守恆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尚未生成。正如朋友們口中議論的那樣,他的位置依靠一系列的裙帶關係而產生,因此永遠處於被他人所定義的過程中。作為藝術家,他是藝術品市場的成功者,而這也意味著他需要等待更重大的光顧,有如某種奢侈的商品,隨著市場的波動而顯示出無常的色彩。「於連」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然而他的創造力多半來自於對他所依附關係,他的豪宅、婚姻和市場的叛逆,因此他的作品常常顯得陰鬱而無法解釋。這使得他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到可以表徵他所依附的存在體系,但同時又散發著局外人的頹廢氣質,正是這一點吸引了好奇的里約。然而,一旦她進入到這一情感的過程之中,她卻發現「於連」這個符號的所指是空洞的,無論是流利的英語,高檔的餐廳與消費場所,鎂光燈與掌聲,實際上沒辦法改變這種空洞。小說中有一個細節,當里約和「於連」在咖啡館約會時,遇見了一個熟人,「於連」便對里約說,「我會和她說,你是我太太的朋友。」這是一種微妙的「錯指」,顯示出在「於連」的世界中,一種最大的安全感來源於他的白人太太所提供的一整套秩序之中,因此他第一反應是將里約推向這套秩序,而這幾乎已經是一種拋棄。

在法國哲學家巴迪歐看來,愛給共同體帶來的是平等乃至解放從「一」到「兩」的創造和完滿個性的交換,這幾乎就是現代的民主社會的個體交往的完美定義。《上東城晚宴》的結局是,里約嫁給了藝術事業上無法成功的高遠,後者最終開了一家甜品店謀生,這個結局或許讀起來有一點像童話,不過,我們也完全可以換一種角度,從天蘭在上海的託付,到里約與高遠最後的結合,來看待這樣一條從「一」到「兩」的愛情線索最終的完成,小說的敘事結構和意義上的互文性,也隨著一位真正的現代女性的重拾自我而揭示出來。(文/張屏瑾)


作者簡介



一個民主的愛情故事——評唐穎《上東城晚宴》



張屏瑾,青年學者、批評家。出生於上海,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藝理論、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摩登?·革命——都市經驗與先鋒美學》。曾在《文藝理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上海文學》、《上海文化》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曾在《文匯報》、《東方早報》、《文匯讀書周報》、《上海一周》等媒體開設文學與藝術評論專欄。

轉自「收穫」微信公眾號,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穫 的精彩文章:

文學內部的自我循環與自我聖化,於真正的文學見識並無補益
楊爭光:忍辱教育與民族性格 | 品讀
五十年並不遙遠
西部地理:科克盟科克
選讀:己卯年雨雪

TAG:收穫 |

您可能感興趣

坐下談民主,《民主是個有條件的好東西》
上海阿姨談的是全世界最民主的戀愛
歷史上的台灣民主國
历史上的「台湾民主国」,关于「台湾民主国「的由来
薦讀 《人文·民主·思想》:小書中的大情懷
民主是個什麼東西?
中東唯一民主國家的女子監獄
《西遊記》中最講民主的妖精,是他們!有妖品!
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
北洋悲歌:誰關閉了中國民主的大門
新聞業是民主的一部分,一本關於《紐約時報》的書想談談這個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讀書心得(一)——民主暴政思想的概念
人民民主新境界
世界上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圖片,領導人民主德國慶典上激吻
最民主的時代,北洋時期主政的那些巨頭們
那些愛在「民主牆」上貼海報的人,其實最抵制民主
中國對非洲是一種「新殖民主義」嗎?| 現場
郁慕明談「台女子辱罵老人是中國難民」:民主成民粹
美國民主到底是怎樣一種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