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月亮遭隕石撞擊頻繁 每8萬年換個面貌

月亮遭隕石撞擊頻繁 每8萬年換個面貌

月亮遭隕石撞擊頻繁 每8萬年換個面貌



「月球軌道探測器」拍攝的月球北極照片。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外媒報道,一項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數據進行的研究顯示,月球表面會頻繁遭到太空隕石撞擊。每隔81000年,月球就會完全「變臉」一次。


據報道,月球表面2厘米厚的塵土,翻攪頻率比原先預期多100倍。約81000年,塵土碎片就會從隕石坑內飛出,如同將月球表面完全翻攪了一番。


這份研究也估算出,小行星和彗星頻繁撞擊月球,每年平均新形成180個直徑至少10米的隕石坑。


《自然》期刊刊出的這份研究,公布了美國宇航局「月球軌道探測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2009年以來拍攝的月球遭「撞擊前與撞擊後」的對比照片。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史拜爾(Emerson Speyerer)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定期比較同一區域的影像變化,並計算新出現的坑洞數量。


他們的結論是,和先前的模型相較,「我們偵測到222個新出現的隕石坑,還發現直徑至少10米的坑洞,比先前預測的多了33%。」


【延伸閱讀】BBC稱兵馬俑靈感源於古希臘:中西方接觸於公元前3世紀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道英媒稱,中國和歐洲最早的接觸,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13世紀的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但陝西秦陵的兵馬俑提供的新線索可能把這個時間提前到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人比馬可波羅早1500年就開始跟中國接觸、交流。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13日報道,考古學家最新研究顯示,秦始皇帝陵墓里兵馬俑可能從古希臘獲得靈感;古希臘人甚至可能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抵達秦國,培訓了當地工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資深考古學家李秀珍說,「有證據表明,早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前,中國跟西方就有密切接觸。」


另有一項研究顯示,在中國新疆發現的歐洲人線粒體DNA遺傳密碼錶明,歐洲人可能在秦朝之前就在中國西部地區定居、繁衍。


報道稱,中國陝西臨潼農民1974年在秦始皇陵以東不到一英里處打井時發現了8000個兵馬俑,那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真人大小的塑像,在技術和風格上都跟之前只有20厘米高的粗製塑像相去甚遠。


李秀珍用外來影響解釋這種差距。她說,「我們認為,秦兵馬俑、雜技陶俑和秦始皇陵墓中發現的銅像靈感來自古希臘雕塑和藝術。」


維也納大學的尼克爾教授認為,秦始皇陵墓中新發現的馬戲雜耍陶俑可以支持這個理論。他認為,古希臘雕塑藝術流入中亞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23年去世)之後的一個世紀,他甚至推想希臘雕塑家在秦始皇時期指導中國工匠製作兵馬俑。

另外,最新研究發現,秦始皇陵墓比原先估計的大得多,是埃及帝王谷的200倍。新出土的文物包括據信屬於秦始皇長子的顱骨,裡面嵌著一根弩箭,還有人稱是秦始皇后宮嬪妃的支離破碎的遺骸。

月亮遭隕石撞擊頻繁 每8萬年換個面貌



資料圖:秦陵兵馬俑。 新華社記者馮國攝

(2016-10-14 00:29:01)


【延伸閱讀】西媒:微重力研究啟發人類 生命起源論或需重新思考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道西媒稱,將我們固定在地面上的重力也會對植物的生長和某些癌症產生影響,如果我們擺脫重力會發生什麼事?


西班牙《趣味》月刊3月號發表文章稱,2015年11月,秘魯和美國的專家宣布,他們發現在微重力情況下,黑腹果蠅的6個基因的表達方式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其中三個基因的活動方式就像重力感測器一樣。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我們必須反問,如果所有生命起源和發展過程都是在地球表面發生的話,為何會存在這種重力感測基因,或許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地球生命來自外星和宇宙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些基因的存在,否則它們沒有存在的理由。


文章稱,微重力是理解某些基本問題,改進某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工具之一。例如,沒有重力影響,流體就不會產生對流、漂浮和沉降,這就讓燃燒和其他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簡單。


失重情況下事物活動方式不一樣


我們來舉另一個例子。當水開時,水裡會出現很多水泡,但是在太空中,相似環境下,水開後卻只有一個最大的水泡。科學家直到1992年通過太空梭上的一個實驗才明白其中奧妙,原來這是因為缺乏對流和浮力。


人們通常以為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漂浮是因為那裡沒有重力,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看法。在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距離地面400公里的高空,引力場是地球表面的將近89%,在這裡無論是什麼質量的東西,都會以同樣的速度飄浮,因此當一個蘋果從航天員手中掉落時,它不會掉到地上,而是以同等速度漂浮在航天員周圍。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漂浮狀態是零重力造成的,但更準確地講,是微重力,相當於地球重力的百萬分之一。


高塔、飛機和火箭成為實驗室


文章稱,想像我們身上捆著一個鉛球從世界最高塔迪拜哈利法塔的最後一層往下跳。很多人以為如果我們放開鉛球,我們掉落地面的過程將會更慢,但這是錯誤的看法。如果放開鉛球的話,我們會看到鉛球就固定在我們面前,因為鉛球和人,我們都在單獨落向地面的引力場。因此感覺失重的最佳方式是,讓自己倒在引力場中。


這是模擬失重方式最基本的考慮因素,無論這個方式和場所是微重力高塔、拋物線飛行、探空火箭還是國際空間站,而我們使用的設備取決於進行失重實驗的時間和所具備的資金:在微重力塔上一個星期的實驗需要大約1.3萬歐元(約合9.6萬人民幣),而在國際空間站中每1公斤物體的失重實驗需要的費用為5萬歐元(約合37萬人民幣)。


問題是為什麼要研究微重力呢?為了理解那些被重力掩蓋的過程;為了確定安裝在太空中的設備能夠正確運行;為了更好地了解零重力環境下的現象;為了改進工業程序。


航天員在進行拋物線飛行的飛機中訓練


文章稱,模擬微重力環境的飛機,能夠實現大約20秒的失重狀態。飛機以45度角上升大約10公里後,開始自由飛行,即按照拋物線軌跡飛行但不會掉落,在這20秒過後,飛機將以與起飛時同樣的角度下降,然後抵達飛行軌道谷底,再重新開始同樣的過程。在一次飛行中,這個過程可以重複30次。


在把航天員送入太空之前,航天局通常利用上述方法來訓練航天員。但是花上5千多歐元(約合超過3.7萬人民幣),有些公司已經可以為愛冒險的人提供相似體驗。不過失重的感覺並不舒服,三分之二的人會感到噁心。當然在微重力塔上並沒有這個問題,在這裡可以更少的成本體驗短短几秒真實的失重感受。


火箭可避免大氣顛簸


但是,實現短短几秒的微重力又有什麼用呢?用處很多,不過一切取決於實驗時間。有些生物研究,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用這些設備完成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研究一個探測器天線的打開過程,那就可以把這個過程分割成不同的兩秒間隔來進行。這樣就可以查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時間段發生的事情,並以合理的價格做些初步的試驗。但是,有些試驗需要更多時間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中,那麼就有兩種選擇,或用探空火箭,它可以提供幾分鐘的微重力環境,或者設計一個實驗,把它帶到國際空間站進行。


高塔以及飛機拋物線飛行的問題是會出現顛簸,導致剩餘加速度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機械震動或大氣摩擦造成的。相反,探空火箭可以實現高達20分鐘的高質量的微重力環境:在100公里的高度,大氣密度是地面周圍的千萬分之一,因此,因為摩擦產生的剩餘加速度為零。不過不是所有東西都能搬上探空火箭,它的最大承重範圍是在1800公里高處承重950公斤。


失重影響細胞生長


文章稱,當涉及生物實驗例如了解失重情況下癌症的發展以及植物生長狀況時,情況有所變化。這時候,探空火箭提供的20分鐘失重環境也不夠用。通常這類研究需要幾天或者幾個月才能完成,為此實驗必須在國際空間站進行,航天員使用一個叫做微重力科學手套箱的小箱子,它可以提供研究液體、危險物質或者燃燒過程的安全環境,航天員需使用特殊手套從外部對樣品進行操作。


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還可以用來進行其他試驗,例如尋找製造光伏電池的新方式,或者製造更薄的各種材料薄膜。


微重力環境還會對腫瘤細胞的變化和生長產生影響,毫無疑問,微重力研究將推動未來的生物醫藥開發。(編譯/王露)


(2016-10-14 00:29:00)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白俄羅斯「世界最性感數學老師」走紅
美媒:中國上百架武直-10服役 裝備總量或超500架
喵星人和小鳥做朋友 親自幫其舔凈羽毛
菲將趕走美軍? 專家:美剛建好的對華包圍將受重創
阿富汗軍方一架直升機墜毀 塔利班宣稱將其擊落

TAG:參考消息 |

您可能感興趣

月球遭遇隕石撞擊的頻率遠超預期,八萬年就翻一次臉!
加拿大發現7000萬年前「天地大衝撞」隕石坑
130萬年前,一顆隕星與地球相撞,留下一個雞蛋卷形狀的隕石坑
2017年哪出手月亮隕石可靠,月亮隕石圖片
它叫「毀滅之神」,這顆隕石或在2036年撞擊地球
地球曾遭受多顆大型隕石 撞擊數十萬年前!
這個百萬年前的隕石湖正在縮小
5萬年前30萬噸隕石,衝擊地球形成的流星火山口!
45億年前的問候——球粒隕石
這個100萬年前的隕石湖天天在縮小,湖裡的魚少的可憐
近20億年前一次隕石撞擊對地表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世界第二大隕石被發現 或為4000多年前掉落在地球上
人類即使能逃過2032年隕石撞擊,也難逃2043年行星撞地球
高端隕石近兩年漲價10倍 新疆一塊隕石標價8000萬
這顆隕石或在2036年撞擊地球,我們會是受害者!
荷蘭發現45億年前的隕石
6600萬年前巨大隕石撞穿地殼 形成巨大山峰
4.7億年前新型隕石首次現身!
距今46億年的隕石拍賣,最便宜只要一千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