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人,生而孤獨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靈魂。


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你的所思所想,而你,也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

哪怕與你血脈相連的人也不能,哪怕與你傾心相愛的人也不能。


人,生而孤獨,因為這孤獨,使你能夠成為自己。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我常常在想,這孤獨是因為什麼?


馬克思說:人生而孤獨,卻不甘寂,世界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


所以,我們孤獨,卻不接納獨,於是通過依賴來拒絕這與生俱來的孤獨。


但是,可以嗎?


也許可以。屏蔽了就是了。

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總是可以遮住靈性的光芒。


然而,也許在夜深人靜輾轉難眠的某時某刻,你忽然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想去尋找它的因果。這個時候,「孤獨」二字忽然閃現。


於是,順著這「孤獨」,當我們努力向內看的時候,這才發現,我們已經找不到靈魂的光輝。


這孤獨,源自於我們和靈魂的失聯。


我們把關注都投向外界,忙於金錢名利,忙於愛恨情仇,彷彿這些能夠讓我們忘記孤獨。

但是孤獨仍然在那兒。而且越來越孤獨。


因為我們離自己的靈魂越來越遠。


遠到你看不到它,聽不到它,感覺不到它,甚至見了它都不認識它。


這就是你孤獨的本質。

你把自己的靈魂弄丟了。


靈魂才是你的意義。


也就是說,你找不到自己了,你把自己給弄丟了。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扯點兒輕鬆玄妙的:


道家說,人有三魂七魄。


三魂名胎光、爽靈、幽精。


最主要的一個魂名為胎光,是主神。據說中醫判斷一個人死亡就是胎光丟了,胎光丟了的人,命不久矣。


第二魂叫爽靈,靈,就是人和天地溝通的本領,人機敏的反應程度,爽靈代表的是智力,反應能力,偵查力,判斷力,邏輯能力等等。


第三魂叫幽精,決定一個人的性取向,決定著生育能力。


七魄名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在一些與道家有關的書籍中(其實我所了解的主要來源於網路小說),有記載鬼和殭屍的不同。鬼為無形,只有魂而無魄;故鬼靈動機巧,可有神通;而殭屍則正相反,只有魄而無魂,故殭屍刻板僵硬,僅憑本能行事。


有時候,會有人感嘆:活得像行屍走肉一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靈魂丟了,只剩了依照本能行事的肉體。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言歸正傳。


怎麼把自己找回來?怎樣和自己待在一起?怎樣不再丟失自己?怎樣真正了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來做什麼?其實這幾乎是心理學界、哲學界、宗教界、靈修界一個共同的命題。


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勿忘初心


有一句著名的偈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一個法師解讀《華嚴經》的所得。《華嚴經》提到的「初心」、「初發心」,慧月法師這般解讀:它是我們踏入佛門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顆當仁不讓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誠質樸的求法向道之願。


這個初心,可以看做我們的靈魂。和它在一起,我們才是完整的自己。


究竟如何找到這個初心,和我們的靈魂同在呢?這要說到「初心」這個詞是如何廣為人知的。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初心這個詞語的流行,據說源於鈴木俊隆(日本曹洞宗禪師)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giner s Mind》),隨著正念療法七八十年代在美國流傳得比較廣泛,「初心」隨正念療法又來到中國。


在《禪者的初心》以及正念療法的體系中,這樣描述初心:遇到了愉悅的感知,不企盼它會持續;遇到了不愉悅的感知,也不企盼它會消失,首先對身體的感知保持平等之心,對外物才更可能做到平衡。——對第一次和第N次的感知都保持平等心,不貪不嗔,每次見面都如第一次見一樣。


找到你的初心,找到你的靈魂,當你再孤獨和迷茫的時候,呼喚它,感受它,當它和你同在,你還會孤獨嗎。

由「孤獨」談起——與靈魂同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星齋雜記 的精彩文章:

TAG:零星齋雜記 |
您可能感興趣

女同性戀酒吧的放縱與孤獨
一群無家可歸的孤獨靈魂
你的內在心靈註定孤獨
在孤獨和愛情之間
心靈感悟:孤獨是靈魂的舞蹈
我願陪你一起面對孤獨與困惑
孤獨者的自由
談及孤獨 瀲灧泉
生而孤獨,尋一同類
孤獨不等於寂寞,孤獨是沉醉在自己世界的一種獨處
孤單與孤獨
孤獨是靈魂升華的方式
獨自承受這孤寂星球中的孤獨 卻從未真正孤獨一樣
跑步,是用孤獨對抗孤獨的遊戲
信仰讓靈魂不再迷失與孤獨
我們來談談孤獨吧——由夏目友人帳說起
與孤獨相伴
品味孤獨,享受孤獨
孤獨患者 我中一種叫做孤獨的毒 崖柏 隨型雕刻 參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