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對漢字推崇備至,後拋棄,現在又要重回漢字圈,韓國太糾結
作為漢字文化圈的三大軸心之一,韓國使用漢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縱觀歷史,韓國對漢字的態度一直就非常矛盾,先是推崇備至,後又極力廢棄,而現在又不得不使用漢字。是什麼讓韓國對漢字如此糾結呢?我們先從歷史說起。
據史料記載,漢字自公元前108年起開始傳入朝鮮半島。這個時候,適逢中國的西漢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四郡。需要注意的是,樂浪郡就是平壤這座城市的前身,漢城也位於漢四郡的管轄範圍之內,而當地的半島南部地區尚處於諸韓民族部落統治時代。
伴隨著行政體制的確立,漢文這一文化與知識的符號載體逐步成為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文字。高麗人使用漢字來表詞達意,也根據漢字的組詞習慣來書寫自己的歷史。當然,高麗人使用的都是文言文,官方辦公語言更是如此。漢字的融通,為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礎,高麗逐步融入漢字文化圈。
也許是因為中國強大了,抑或是高麗人太落後了,成熟的中原文化,依託漢文這一媒介,一經傳入朝向半島,便被高麗族人瘋狂崇拜,當然這種崇拜也包括文字本身。
唐朝時期,這種文化交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高麗成為當時漢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此時的高麗和中原地區已經沒有較大的差別,人們用漢字交流,尤其是官方的交流儼然成為一種習慣。
但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轉折。1446年,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創製了朝鮮語文字。這種文字也是最早的表音文字,視為訓民正音,意思是「糾正國民的發音」。為什麼要糾正呢?原來高麗人原有的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語法結構和漢語不一樣。如上文所說,高麗族人使用漢字表記,文言分離。文字和語言是分離的。而且漢文也一般只限制予士大夫慣用,平民百姓多是文盲。世宗深感漢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語音的文字。於是,他在研究朝鮮語音和漢語音韻的基礎上,以方塊字組合,一音節佔一字,創立表音文字。
這種文字一經推出,效果並不怎麼好。高麗精英及士大夫階層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種文字難登大雅之堂。表音文字使用的範圍也很有限,只在兒童和婦女之間使用,但比較正式的文書還是用漢字書寫。
然而,歷史到了近現代,漢文的這種優勢似乎風光不再。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歐美列強相繼瓜分,尤其是1896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一敗塗地,中國的大國形象在東亞文化圈頹然倒塌。這個時候,中國的文化和文字也就在朝鮮半島走下神壇,被降格為二流文字;而此時,世宗苦心創造的韓文卻得以通行,一躍成為一流文字。
從此以後,朝鮮半島走向了一條抵制漢文、禁止漢字使用的道路。1945年,朝鮮半島分裂為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在1948年和1954年,朝鮮金日成兩次廢除漢字,也不允許夾用漢字。而南韓相對好點,韓文中可以夾雜少許漢字。但在上世界七、八十年代以後,韓國政府也開始了一系列去漢字化的行動。
一種東西,一旦陪伴我們上千年,便有了難以割捨的情節和習慣。文字尤其如此。加之,韓文表音文字固有的缺陷,以音為主,難以準備表詞達意,在法律、經濟等精準度要求比較高的領域,這往往是要命的。又由於朝鮮拼音文字根本還是脫離不開漢字。它們歸根到底是漢語的拼音化文字,要想準確的表達意思,必須要掌握漢字,也必須要標記原中國文字的意義。
無奈之下,韓國不得不面對現實,要求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占人錢財,奪人妻子,水滸里這位管家心太黑
※他27歲讀書,52歲做官,堪稱大器晚成榜樣
※他是柔弱天子,卻守成有方,打下了唐代最大的版圖
TAG:讀史有意思 |
※要不是他,朝鮮和韓國人現在還在用漢字!
※去漢字化還是恢復漢字?韓國又開撕了
※韓國恢復使用漢字,接下來是不是還要搶著申遺?
※劉承俊還在掙扎著回韓國?對不起,這次真的沒希望了!
※韓國明星情侶,太陽這對最甜,最後一對被罵得好慘!
※為了減弱中國的影響,韓國廢止了漢字,但是現在他們後悔了
※這些年,韓國搶走了我們多少文化遺產?現在連我們的漢字都要搶
※韓國曾經廢除漢字,現在又要全面恢復!
※女兒遠赴韓國整容,術後媽媽掩面痛哭,女兒確是這樣回答!
※為了自尊心,韓國廢除了漢字,現在反悔想要恢復,日本人這樣評論
※釋小龍長歪後又帥回來,現在變成韓國歐巴又迷死一票女孩!
※韓國歷史申遺又開掛,說漢字是他們發明的
※到底是先有了韓國還是先有了朝鮮,歷史中的他們竟然是如此的相似
※中國男星在韓國排行榜,他是第一當之無愧絕對的都是硬漢,拒絕娘炮!
※朴槿惠下台背後的重要推手!對於韓國示威遊行你到底懂多少?
※實拍:她從朝鮮逃離來到韓國,前後的生活卻是天壤之別
※他是韓國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因推遲入伍被罵三年,然而真相卻打腫韓國網友的臉……
※她下台後,韓國人反倒支持她,並且開始懟中國!
※朝鮮韓國苦心積慮廢除漢字,結果現在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