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徵文進行時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重要的特徵,其實質就是老子所說的「正言」與世人的一般認識「若反」。作為一種思想現象,其背後隱藏著老子獨特的、與世人一般具有的「求異」思維相反的「求同」思維。


文/宋思運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重要的特徵,「正言若反」的實質就是老子所說的「正言」與世人的一般認識「若反」。「正言若反」作為一種思想現象,其背後隱藏著老子獨特的、與世人一般具有的「求異」思維相反的「求同」思維。「求同」思維及其所決定的「正言若反」不僅來源於老子獨特的「道」世界觀,也更直接決定了老子獨特的「德」價值觀與「棄智」認識觀以及「無為」實踐觀。


眾所周知,老子思想中存在著「正言若反」現象,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正言若反」 現象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如果說是必然的,那麼造成「正言若反」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呢?「正言若反」是老子為了更好的表述其思想而採用的一種語言修辭還是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如果不是,「正言若反」現象背後的深刻根源是什麼?科學揭示這一根源對於理解和把握老子智慧會否帶來全新、革命的幫助?本文就上述問題進行討論。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老子像(資料圖)

一、老子思想中存在獨特的「正言若反」現象


1、老子思想中獨特的現象


「正言若反」出自《道德經·七十八章》,原文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對於「正言若反」,各家解釋有所不同,我們認為較為妥帖的是河上公註:「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進一步的理解,「正言若反」是老子對自己思想作出的評價性言論,這裡的「正言」就是老子本人所說的言論,「若反」實際上就是針對聽眾即世人而言,世人將老子「合道」之言作為「反話」來聽,從而失去了老子思想對人的指導、警示作用,這正是老子所不願看到的。


老子類似的感慨和無奈,在《道德經》中還有幾處。在《道德經·四十一章》中,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在這裡,老子指出世人,特別是「中士」和「下士」對「道」的態度,並且提出「不笑不足以為道」,世人對於「道」的態度以及老子對世人這一態度的態度,充分說明了《道德經·四十一章》就是老子對於「正言若反」的另一種表述。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道德經·四十一章》(資料圖)


此外,老子還在《道德經·四十三章》中指出:「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很顯然,在這裡,同《道德經·七十八章》中所說的「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境遇相似,老子認為「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都帶有「正言若反」的屬性,這顯然與世人「強勝弱,剛勝柔」以及「有言之教,有為之益」 的普遍認識恰恰相反,這必然導致一個事實:那就是世人要接受老子的思想,就要首先要在思想上顛覆自己已有的認識。這樣本身就已經很難,要在行動上再去實踐老子思想,更是幾乎不可能。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七十章》感嘆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中獨特的現象,不僅世人對老子思想的態度和認識可以得出證明,而且老子本人也清楚的意識到了這一點。

誠然,正是由於「正言若反」的存在,老子的思想要麼在世人那裡陷入「大笑之」的境遇,要麼就在推崇者那裡陷入「玄之又玄」的境遇;要麼「膚淺」,要麼「深奧」。這可以從歷史上對於老子思想的研究、批註的版本之多、觀點之繁可以得到印證,似乎老子思想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這裡有年代久遠、文獻不足的原因,有不同的研究者站在自身角度進行所謂「擴展研究」有關,更有對老子思想「正言若反」這個表面現象所產生的內在機制不清楚所導致。


2、學界對「正言若反」的代表性觀點


那麼,「正言若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四庫全書》「正言若反」一語的用例33 次,就先賢對「正言若反」闡發來看,認為老子所說的「正言」被世俗看成了「反言」,「這些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識相違反的」這一認識較為普遍。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欽定四庫全書(資料圖)


結合現在的研究,目前對「正言若反」有幾種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如下。


一是「辯證邏輯說」,認為「正言若反」是中國傳統的辯證邏輯, 它是與形式邏輯相容並存而不互相抵牾衝突的另一種邏輯,反映事物本性內在的對立統一, 是極為巧妙的思維表達技藝。


二是「言不盡意說」,認為人的語言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完成對於具有無限性的思維的表達,而老子「道」本身又是不可言說的,但又只能通過語言表達,所以形成了「正言若反」這一表達方法。


三是「修辭手段說」,認為「正言若反」只是一種為了表達超常的內容而使用的超常的修辭手段而已,這種用法是有意將完全對立的兩個概念不合常理地「撮合」在一起,起到「棒喝」而使人「頓悟」的作用。


3、「正言」和「若反」指兩個不同主體


這些觀點對於理解老子思想的辯證性、道的「不可言」與「姑且說」的矛盾性以及老子言說方式的獨特性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但是,這其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被忽視了:「正言」和「若反」實際上指代兩個不同的主體,「正言」是相對於老子這一主體(即發言的人)來說的,而「若反」則是相對於世俗社會這一主體(即聽眾)來說的,對「大巧若拙」這個命題本身進行所謂邏輯分析,就是對「兩個主體」這一理解的忽視和背離。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世俗社會(資料圖)


很顯然,「正言若反」也不是什麼「悖異修辭」,是老子在表述自己思想過程中不得已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要不老子也不會發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嘆。「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正言若反」這種獨特的語言現象的背後,也一定隱藏著獨特的思維方式。


二、老子「求同」思維的本質及其世界觀基礎


老子思想中到底堅持了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很顯然,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首先要搞清楚探討一種思想所堅持的思維方式應當考慮的基本前提:思維方式不是個別觀點,它應是這個思想中貫穿的「綱領」、「線索」、「原則」,所起到的作用是對這個思想具有「一以貫之」的解釋力和實踐力,是這個思想的靈魂和總開關,也是人們認識和把握這一思想的關鍵和基礎。


1、世人遵循「求異」思維,老子則堅持「求同」


探討老子思想所遵循的思維方式應該堅持上述前提。「正言若反」所表現的現象就是老子所說的「正言」和世俗社會的一般認識「若反」,既然「正言若反」的本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那麼進一步可以認為老子的思維方式與世俗社會的思維方式「若反」。


我們能否先把老子獨特的思維方式放在一邊,而是從世俗社會普遍的思維方式中反推認識老子的思維方式呢?這是可行的,而且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成果能給我們提供思想支持。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支持(資料圖)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類實踐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世界是人實踐中的世界,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人實踐之外的世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也就是說,人居其中的現實世界,是人和世界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首先是感性存在、自然存在,這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還是理性存在、人的存在,人能夠意識到自身存在。實踐包含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


很顯然,感性存在就是「物我不分」的存在方式,是沒有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當然也就不可能意識到「世界」的存在。而理性存在則是人抽象思維的結果,人通過對於客觀事物感性接觸而逐漸形成抽象的概念認識,所以才有了人(我)與世界(非我)的區分,才有了物與物的區分,那個以感性存在的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自然的世界變為「人化」的世界,才有了人意識到的現實世界。所以,人的意識(具體為抽象思維)是世界從「物我不分」的感性存在向「主客分離」的理性存在轉化的關鍵性因素。


2、「道」是「物我不分」的統一體


回歸《道德經》文本是我們尋找證據的基本態度。眾所周知,「道」和「德」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範疇,如果老子堅持了「求同」思維,也就一定會在這兩個核心範疇中有充分的體現。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太上老子道德經(資料圖)


關於「道」和「德」的關係,老子認為「道」是根本的,「道」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具有世界觀意義。「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生之,德蓄之」,老子認為「道」是不可界定的,「道」不能被人的理性所界定,「道」在「名」外,這顯然與人類的一般思維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如上文所述,人的思維最原始、最本能的功能就是給事物以定義,形成概念,從而才能認識世界,其本質就是區分事物不同。「道」不能被定義、定名,是因為沒有「道」與人(我)的區分,也沒有「道」內部要素的區分,也就是說「道」是一個「物我不分」的整體(統一體),「道」一旦被定義,就意味著人(我)的產生,「道」就是人(我)理性中的「道」,「道」就不是那個自在、自然之「道」,「道」的無限可能就會陷入一種可能——人的世界。


就不能被定義(名)而言,也就是就主觀性而言,「道」不是意識到的存在——「無」,「道」在人的意識之外;就潛在的人(我)而言,「道」為潛在的人提供了自然、物質基礎,「道」就是真實的存在——「有」,這就是「道」的自然性、客觀性。因此,「道」既是「無」也是「有」,但是最終因為「道」「物我不分」,沒有「因人而異」,無法用概念去理解和認識,所以「道」根本上是「無」。


儘管「道」不能被定義(名),為了揭示「道」,老子還是用了一系列語言來描述「道」,兩個路徑:正面描述(「曰……,謂……」)和反面描述(「不……,無……」)。在正面描述中,使用了「恍惚、玄、玄同、公、合、和」等諸詞;在反面描述中,除了使用 「不見、不聞、不得、不皦、不昧、無名、無為」等諸詞外,還使用了「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具體的描述。可以看到,反面描述中,「沒有區分」是要義;正面描述中,「統一整體」是要義。


3、「玄同」之「道」就是「求同」之「德」


老子實際上在其思想中使用了專有的詞對道進行了描述,那就是「玄」,只不過,「玄」字因被後人沒有從其本意理解,而是從其引申義——「深奧、玄妙」去理解,而忽視了老子重要的「玄同」思想。「玄」從造字法上是象形文字,本意是搓線、編草繩;赤黑色,黑中帶紅;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後來逐漸演化為道教所奉的北方之神,它的形象為龜蛇合體;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合稱,等等。這些解釋,更加接近玄的原始意義。玄,本意具有合、同之意。老子是以「繩」這個意象來使用「玄」字的,在《道德經·十四章》當中,老子就是使用了「繩繩兮不可名」對「道」作了進一步描述。


再聯繫老子在《道德經·五十六章》中對「玄同」又作的進一步的明確和揭示,我們有理由相信:老子所說的「玄(玄同)」是一個與「道」內在統一的「核心範疇」,不可言說之「道」本身就是「無(沒有分別)」和「玄(統一整體)」的統一體,「無」與「玄」是 「道」( 「一體」)的「兩面」,老子思想不僅「貴無」而且「重玄」,因此老子思想也稱為「玄學」。老子之「道」就是「玄同」之「道」,這是精準把握老子思想的最為關鍵、最為根本的一把鑰匙,是老子整個思想的邏輯中樞。


無意識的「玄同」之「道」落實到「德」上,就是有意識的「求同」之「德」,「求同」就是老子要向世人提倡的最深刻的智慧,是老子思想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思維方式。


三、「求同」思維對老子「正言若反」具有根本的解釋力


1、老子思想與世人具有「反向性」


正是由於老子倡導並堅持了與世人「求異」思維相反的思維方式——「求同」思維,所以才導致老子基於「求同」思維所闡發的思想、提出的建議、發出的警告都與世人基於「求異」思維所形成的一般認識、固有觀念具有著根本的「反向性」,並且這種「反向性」不是個別的、某些部分的,而是從局部到整體的、從個別到一般的,從現象到本質的。


應該說,老子思想中,「棄智」和「無為」是老子思想的主要精神,是老子極力向世人主張的核心思想,但這一主張本身就是世人「用心」和「有為」主張的最大「反言」,也就是說,老子思想不管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與世人具有「反向性」。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玄同」之道意味著自然(資料圖)


那麼,「求同」思維必須對這一問題有徹底的解釋力,並且在實施老子之「道」問題上具有現實的說服力。「玄同」之「道」在說明什麼?一言以蔽之:「自然」,又叫「無心而為」。在這種狀態下,沒有人為的區分,沒有偏私之心,「天道無親」,通過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人為的力量「損有餘而補不足」已達成自然的平衡,「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正」,「玄同」之「道」的「自然無為」隱含著一個最為基本的邏輯,萬物是萬物的條件,彼此互為條件,相互支持又彼此制約,萬物共生共榮,自然平衡。


2、無心、無為,堅持「求同」之德


通過「玄同」之「道」,老子想告訴世人,「同、和、公、一」是根本的,第一位的,遵循「道」就是要堅持「同、和、公、一」,而「異、分、私、多」是第二位的,是人的意識(區別心)的產物,是「失道」的,是打破自然平衡、導致社會紛爭的。也就是說,產生「異、分、私、多」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理性」出現,也就是抽象能力、認識能力、概念(定名)的能力,說到底就是「自我」之心、「區別」之心的出現。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無心、無為(資料圖)


而「自我」之心、「區別」之心的出現同時造成了兩種後果,一種後果是「德」的出現,另一種後果是「求異」、紛爭的出現。「德」的本質就是「失道」,本來沒有區別,現在因人的給以的「名」而有了區別,才有了各自的「性質」,但必須強調的是,萬物的性質只是萬物無限可能性的一種(人的定義)而已。所以根據「同、和、公、一」,和「異、分、私、多」所佔的比重,實際上德是可以分層次的,當然,老子思想中「求同」的比重決定了「德」層次,「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的理性的出現,也就意味著「異、分、私、多」的出現,也就意味著社會紛爭甚至是禮崩樂壞、戰爭禍亂的到來,避免這一局面,老子提出了根本解決辦法:既然人的「自我」之心、「區別」之心造成了惡果,那麼執守「玄同」之「道」,堅持「求同」之德則是根本的選擇,所以要拋棄「自我」之心、「區別」之心,在認識上通過「滌除玄鑒」來達成與「玄同」之「道」的統一,在實踐上要通過「無心」、「無為」來實現自我完善,最終達成自然平衡、和諧大同的社會狀態,「求同」思維是老子「棄智」和「無為」的思想最根本的內在邏輯。


3、用「求同」思維「正言若反」現象


從思想的內在邏輯上解決了「棄智」和「無為」這一最大的「反言」後,我們再來梳理和認識《道德經》中具體的「正言若反」現象,就會「迎刃而解」:老子堅持「求同」思維,在闡發思想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正言若反」現象,「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上述描述和論述,都是「玄同」之「道」的種種表現,「求同」必然要剋制自我,做到無我,「同」則若「昧、退、颣、谷、不足、偷、渝、辱、無隅、晚成、希聲、無形、無名」,這些都是老子所認同和提倡的「明道、進道、夷道、上德、廣德、建德、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道。


老子堅持「求同」思維,揭示了事物本身「玄同」,本無不同,因人而異,對於事物本身而言,無所謂不同,換句話說,世人所認為的不同(甚至是相反)是統一於事物一身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老子堅持「求同」思維,揭示了人的「分別心」使得世界才有美醜、善惡,所以老子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老子堅持「求同」思維,所以必然反對「分別心」、「偏私心」,而主張「棄智」、「無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老子堅持「求同」思維(資料圖)


老子堅持「求同」思維,必然要剋制自我,才能更好的適應環境,所以在行動上必然要求不能強作妄為,更不能恃強凌弱、兵戈天下。老子有強烈的反戰思想,要人們做到「無為」、「無執」。「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堅持「求同」思維,更加看重「求同」、「無我」、「無私」基礎上的「善為」。「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善於行走,與車馬「求同」、與環境「求同」,超越車馬,不使用車馬,創新行走的方式,所以看不到車轍的痕迹;善於表達,與辯法「求同」,與要表達對象「求同」,超越辯法,因而不會傷害對方,沒有過失;善於計算的人,與計算的籌策「求同」,與計算的對象「求同」,將籌策之法內熟於心,超越籌策,創新演算法,不需要使用籌碼,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老子的「正言若反」作為《道德經》通篇貫穿的語言現象,其背後隱藏著老子重要的、根本的、深刻的「求同」思維,說到底,「求同」思維才是造成老子思想「正言若反」現象的根本原因和內在邏輯。顯然,不理解老子的「求同」思維,就不可能真正「一以貫之」的揭示「正言若反」現象,更不可能「一以貫之」的理解老子的辯證思想和深邃智慧。「求同」思維不僅對老子思想有著強大的理論解釋力,更是讓老子智慧在實踐中發揚光大、與時俱進的現實說服力。「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求同」思維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使得老子思想千百年來始終具有強大吸引力、煥發出智慧光芒的根本依據。(編輯:若水)






歡迎各位投下您尊貴的一票,就有機會獲得精裝版《白玉蟾祖師文集》一套。投票以後,別忘了去評論留言哦~~~


作者簡介:宋思運,男,漢族,江蘇徐州人,中共黨員,副教授,博士。現任徐州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院長。主持教育部課題1項、省級課題5項,在SCCSI、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

細思恐極 我們竟與老子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隱藏在《周易》中的丹道秘密:一陽來複
怎樣才能長久生存?知足知止
赤松黃大仙師父到底是誰?
雖不曾重視 但它卻決定你一半的生命質量
道家養生養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最具誤導性八大管理思維,顛覆你的思維方式
徹底顛覆你的思維方式
你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嗎?
堅持不懈努力及正面的思維方式,一定會讓你成才
教你從「手相」看個性 思維方式!
你回答孩子問題的方式,便是他長大思考事物的方式
覺得你煩不理你?揭秘女生最反感的四種追求方式
思維方式:讓你成功的性格也能讓你死亡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這才叫最好的思維方式!
成吉思汗父母的婚姻方式現代人覺得不可思議
正確的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竟然是這樣的!
我記性不好,請問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可能是你思維方式不如人
讓照片回歸相紙,這才是你愛它的正確方式
它們是人類最好的夥伴,與它們和諧相處才是真正愛它們的方式!
小偷的思維方式
孩子乖與不乖,決定於父母的說話方式
好的人生來自正確的思維方式
抑鬱症患者的家庭生活是什麼樣子?幫你與父母建立最好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