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座瘟疫之城,和一本但丁密碼

三座瘟疫之城,和一本但丁密碼

本文作者:蠢豬


三座文藝復興的城市,一場毀滅世界的瘟疫。文學天才的幻想交織在冷酷的現實中,成為扣人心弦的旅途——這越說越像丹布朗的小說簡介。不過,《但丁密碼》里那位億萬富翁為控制人口而創造的瘟疫是虛構的,而現實中,瘟疫真的曾反覆肆虐過整個歐洲文明。


每一座城市的歷史都無可避免的和瘟疫糾纏在一起,因為密集的人口、垃圾的堆積、水源的污染等因素,城市比農村更受到瘟疫的偏愛。而瘟疫造成的恐慌和痛苦是如此的深遠,以至於人們不願意回想甚至刻意的選擇忘記,在回顧過去的時候,人們寧願相信歷史的走向是上帝的憐憫或懲罰、君主的英明與否、戰士保衛家園的意志這些事情來決定的,而在提及瘟疫所起到的作用時,往往輕描淡寫或一筆帶過。

三座瘟疫之城,和一本但丁密碼



葡萄牙國立古代美術館收藏的畫作,描繪了但丁《神曲》中的地獄場景。圖片來源:Daniel Villafruela/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對於有些城市而言,瘟疫如利刃般留下了深深的刻痕,縱使跨越了千年的時光,每當我們抬頭看時,那痕迹依然清晰一如當年。公元前430年的雅典、1665年的倫敦、1793年的費城都是如此;而為現代文明留下最深印記的,莫過於地中海的鼠疫了。它們發生的地方是三個大家熟知的城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電影《但丁密碼》選擇了這三座城市,也許不是巧合。

一、君士坦丁堡


當我們回想起歐洲歷史時,自然忘不了古羅馬帝國的榮耀。然而,經常被我們忽視的是古羅馬帝國的地中海屬性,是的,相比起帝國在歐洲佔有的巨大地盤而言,對於環地中海地區的擁有其實更加重要。這有兩個原因,一來是因為北非地區的糧食出產養活了更多的人口,二來是因為地中海上往來的船隻帶來了繁榮的貿易。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古羅馬帝國最終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一個強大帝國的衰落當然是諸多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如果用某個單一的理由去解釋,難免有失偏頗。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盡自己可能,從紛擾的歷史中梳理出一條相對清晰的脈絡。


起初,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為了管理過於廣闊的疆土,搞出了一個叫做「四帝共和」的政治形勢,兩個「奧古斯都」和兩個「凱撒」共同治理著龐大的帝國,這為古羅馬的分裂埋下了伏筆。而之後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東方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城市君士坦丁堡,進一步促進了羅馬的政治中心東移,儘管歐洲人喜歡用這座城市老名字拜占庭稱呼它,但是它在1453年之前一直叫做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


東西兩部分差異越發明顯的羅馬帝國腹背受敵,北方有蠻族的大遷移,滅亡了西羅馬帝國,而兩個世紀之後新崛起的伊斯蘭世界則佔據了北非。這樣一來,古羅馬帝國的地中海屬性就喪失了,糧倉和貿易都沒有了。但儘管如此,帝國並沒有滅亡,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還在。那麼,還有翻盤的可能么?有。

翻盤的希望在一個叫做查士丁尼的皇帝身上,這是一個好戰的皇帝。儘管後世對他發動的一系列戰爭褒貶不一,但是這些戰爭有輝煌的成果,那就是收復了北非。有了糧食,帝國就可以對故土徐徐圖之,查士丁尼也就有希望成就不輸前人的偉業,而君士坦丁堡也將變得更加重要,成為新的「永恆之城」。然而,這一切美好的願望在瘟疫的面前不堪一擊。


查士丁尼遭遇到了那個讓他完全無力抵抗的敵人:鼠疫流行。因為查士丁尼本人也是患者,這次鼠疫以他的名字命名,史稱「查士丁尼鼠疫(Plague of Justinian)」。儘管有的歷史學家聲稱與當時連年的戰爭相比,這次鼠疫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這樣的評價只能說明,將瘟疫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低估,是一件非常目光短淺的事情。讓我們看看這次鼠疫究竟對於歷史進程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三座瘟疫之城,和一本但丁密碼



尼德蘭畫家列菲林西描繪的查士丁尼鼠疫場景。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場瘟疫是從埃及開始的,可能是老鼠藏在商船的貨倉里,把瘟疫一路從北非傳播到了大半個歐洲。當這場瘟疫流行最嚴重的時候,殺傷力和之後赫赫有名的黑死病一樣致命。據拜占庭的歷史學家記載,這座城市每天有一萬人死於瘟疫,考慮到當時的城市規模,未必有那麼多人口可供消耗,但是畢竟年代過於久遠,這個數據永遠難以核實,現代的學者估算,每天的死亡人數應該在五千左右。


我們甚至不需要其他更多的信息,而只是知道拜占庭人在這次瘟疫中死亡的情況,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慘狀。在這次瘟疫里,大約40%的拜占庭居民死於非命,整個地中海東部的人口則大約減少了25%。因為已經沒有空地和人力去掩埋死者,大批的屍體就直接被堆積在野外。這次瘟疫對拜占庭國力的消耗是顯而易見的。


從此,拜占庭帝國再也沒有能力去收回西羅馬的故土了。或者說這場瘟疫造就了歐洲的中世紀也不為過,如果說這樣一場鼠疫的影響是「微乎其微」,那我還真想不出現有什麼事情的影響能稱的上「大」了。


二、威尼斯

在查士丁尼瘟疫之後,環繞地中海的重要勢力就大致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東羅馬帝國,他們保存著羅馬帝國的信仰基督教,因為和歐洲的基督教教義出現了分歧,所以這一支就被稱作東方正統教派,也就是東正教。第二部分就是佔據了歐洲、接受了基督教的蠻族,居住在羅馬城的教皇成為精神領袖,但是各個國家卻各行其政,分裂成了諸多邦國。這兩部分人因為教義不同,互相看著不順眼,但是共同的敵人又讓他們時不時聯合在一起。而這個共同的敵人就是第三部分勢力,伊斯蘭世界。


東羅馬帝國挨著伊斯蘭世界,自然容易挨打,於是就向歐洲的基督教世界求助,基督教世界打著征服異教徒的旗號,懷著發財的美夢一路征戰,這就是十字軍東征。前三次十字軍東征都沒出什麼大幺蛾子,可是這第四次出事了。根源就在十字軍的隊友身上,而這個隊友就是傳奇般的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才興起的城市,因為這個城市完全是建立在水面之上,沒有一寸的土地,所以只能依靠貿易生存。而在地中海上貿易就必須得有大量的船隻,所以喪失了地中海屬性的基督教歐洲想要去征討伊斯蘭世界就得從威尼斯人手中買船。此時的威尼斯總督,叫做恩里科·丹多洛——對,就是他的遺產,指引了蘭登教授前往君士坦丁堡。

三座瘟疫之城,和一本但丁密碼



丹多洛動員十字軍。圖片來源:Doré


雖然已經年逾九十高齡,但是丹多洛總督的依靠著頑強的精神參加了十字軍。不過,丹多洛總督跟東羅馬帝國有舊仇,結果在他的指引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不但沒有戰勝原本的敵人伊斯蘭世界,反而把跟自己一個信仰的君士坦丁堡給攻佔了。十字軍在這座壯麗的城市裡燒殺劫掠,還縱火焚燒了城市,這讓第四次東征成為了尷尬的鬧劇,這是1204年的事。而丹多洛總督也死在了征途之上,沒能回到自己的故鄉。他被葬在了君士坦丁堡的標誌性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里。1453年,當伊斯蘭世界攻佔這座城市的時候,士兵們想在丹多洛總督的墳墓里尋找財寶,當他們失望的時候,就把總督的遺骸扔給了野狗。


自從1204年開始,威尼斯共和國在地中海的威勢達到了巔峰,它大搖大擺的佔據著亞得里亞海,壟斷著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之間利潤豐厚的貿易。貿易帶來了財富,而人口的流動也帶來了瘟疫,威尼斯這座城市無論在目力所及的每個細節,乃至城市的靈魂之中,都擺脫不了對於瘟疫的無奈和畏懼。


瘟疫來襲時,醫生們會佩戴一種鳥嘴狀的面具,然後把香料填塞在其中。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產叫做威尼斯面具,現在我們還可以見到威尼斯面具有中世紀醫生用的那種款式,而在上面還畫著當時醫生的形象。如果你去威尼斯旅遊的話,看到這樣的面具可不要以為這是什麼恐怖片里的形象,它描繪的實實在在是當時勇敢的醫生們。


威尼斯是建立隔離制度的起源之地。如果有商船到來的話,船上的人不許上岸的,而需要在港口停靠30天,如果船上有瘟疫,那麼船上的人也就死光了,這條船也就不需要被關注了。如果經過30天,船上的人還能健康的活下來,那麼想必他們是乾淨的,沒有攜帶瘟疫。


30天的規矩持續了沒有多長時間,就被延長到了40天,這就是檢疫隔離(quarantine)的由來(源自quarantenaria,義大利語中的「40」)。這樣的時長固然是超過了許多傳染病的潛伏期,確實對預防傳染病有效,但是能理解為當時的人們有了這方面正確的知識么?倒也未必,因為40天這個時長的選擇並非是出於科學的原因,而是出於神學的考慮。在中世紀流行的鍊金術這門學問里,40天是一個哲學月。在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吉爾伽美什的旅程也是驚險的40天。


除了哲學月的天數之外,40這個數字在《聖經》里出現的頻率特別高,比如上帝用洪水滅世的時候,洪水泛濫40天(《創世紀》);熏屍體也要40天(《創世紀》);摩西上山40天,得十誡而歸(《出埃及記》);懲罰人的時候只能打40棍子,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申命記》)。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就不多舉了。在基督徒的眼裡這個數字充滿了神聖,用它來指導公共衛生實踐,在當時也是挺合理的事。


三、佛羅倫薩


和威尼斯一樣,佛羅倫薩也是重要的貿易城市,因此也富有、也飽受瘟疫的侵害。因為瘟疫來的頻繁、死人太多,因此佛羅倫薩的人民發現信不信上帝都會死,心裡就虔誠就難免摻了水。而1453年伊斯蘭世界滅亡東羅馬帝國之後,東羅馬帝國的學者帶著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知識和書籍紛紛來到了佛羅倫薩,文藝復興就此開始。


其實在東羅馬帝國的學者到來之前,文藝復興就已經有了苗頭。回想你所熟悉的一部文學作品,薄伽丘的《十日談》是怎麼來的,1348年,佛羅倫薩瘟疫流行,10名青年男女一起逃到了鄉下躲避瘟疫。他們每天醉生夢死,講故事為樂。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連續十天一共講了一百個故事。


1348年的佛羅倫薩可謂是禍不單行,就是在一年之前,饑荒剛剛奪走了四千人的生命。而瘟疫的到來再次開始收割這個城市裡的生命,在這一年的3月份,佛羅倫薩頒布了《腐敗和有害空氣法》,這部法律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治瘟疫。按照這部法律的規定,佛羅倫薩人必須把一切可能導致空氣污染、繼而引發瘟疫的物品都統統的總城市中清理出去。一個月後他們覺得這樣還不夠,於是進一步要求病人的衣物也需要銷毀。因為有些醫生認為性也是瘟疫傳播的途徑之一,結果妓女也被驅逐了出去。


即使是這樣,瘟疫到來之時,整個世界依然變成了地獄一般。而且瘟疫也不止一次襲擊這座城市。在一位叫做盧卡的藥劑師(1435-1516)的日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新市場的一個靠牆的石頭凳子上,一個50歲左右的男子安靜的坐在那裡,安靜的像是睡著了一樣,直到另外一個人去碰了他一下,人們才發現他已經死了。人們紛紛躲避著他的屍體,任由他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因為人們知道,他死於瘟疫。當時的人們,就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與地獄一般無二。

三座瘟疫之城,和一本但丁密碼



薄伽丘描繪的佛羅倫薩瘟疫場景。圖片來源:gettyimages


恰恰是地獄般的現實,將《十日談》里十位少男少女可以在瘟疫中倖存的事迹反襯如此不凡、鮮活、令人記憶深刻。也許,正是需要地獄的襯托,才讓人意識到生命的美妙。事實上,在薄伽丘之前,已經有一位偉大的作家為人們描繪出了地獄的圖景,他就是但丁。但丁想為自己一見傾心的姑娘碧雅特立齊寫一首愛情長詩,但是經歷了命中注定的漫長流放之後,這首詩最終成為了一首政治長詩,它就是著名的《神曲》,這首詩將中世紀人民心中地獄的場景變得更加真實。


然而,在1321年去世的但丁並不知道,在他死後的27年之後,他筆下的地獄真的降臨了人間。今天,我們稱之為黑死病。


當然,這並不意外。但丁一定曾經見過或者至少聽人講述過瘟疫爆發的場景,只是黑死病的爆發太過可怕,遮蓋了那些規模較小的瘟疫而已。但是這些瘟疫不但塑造了文學想像,也塑造了現實的文明進程——那麼,數百年後的今天,虛構的《但丁密碼》同樣試圖用瘟疫來改變世界,似乎也是理所應當的吧。(編輯:Ent)


題圖來源:gettyimages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大堡礁正遭遇嚴重危機——不過,還沒死
茶渣、煙灰、過期牛奶你都往花盆倒,還問為什麼養啥死啥?
秋褲能讓人失去抗寒能力?
追蹤韓春雨事件:身為打開僵局的關鍵,仍然拒絕自證清白
2017物種日曆來了!果殼要用一年來教你——賣!萌!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心靈密碼本
佛經密碼:將來的三小劫是什麼樣的情形
淺談十二星座女的性感密碼
二十四節氣,古人的氣候「密碼」
民國時期的兩本小學課本,隱藏的書中的密碼
第三次中東戰爭,一場以牙還牙的密碼戰
《道德經》中的「三」,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
砥礪奮進的五年詩選之三|繆克構·上海密碼
輪迴的密碼
教你四步破解舌頭上的「摩斯密碼」,一招搞定身體上的各種疾病
一朵玫瑰的美麗密碼
兩本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我讀懂了隱藏在裡面的密碼
李櫻桃散文集《情感密碼》之九十一《敬一丹:我在呼和浩特遇到你》
火星上特別的暗色沙丘看起來就像摩斯密碼
課本是通往世界的第一通關密碼
掉頭髮是脾腎兩虛!藏在頭髮里的「健康密碼」
一串神秘的數字,這個密碼比手機號還重要
解析籌碼分布牛股密碼,莊家一舉一動無所遁形
結婚日子的四柱八字,是婚後幸福與否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