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佩里·安德森北大演講:十九世紀列強的對內協調與對外干涉機制

佩里·安德森北大演講:十九世紀列強的對內協調與對外干涉機制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一位從劍橋輟學的愛爾蘭年輕人詹姆斯·安德森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成為中國海關的一名職員。在後來的幾十年時間裡,他跑遍了小半個中國,當過許多海關的領導,參與過打擊走私的工作,結了兩次婚。1936年,他的第二任妻子維羅妮卡在昆明生下了一個男孩。1938年,他的第二個兒子在母腹中孕育,但是受到中國抗戰的影響,他們一家人不得不回到倫敦,第二個孩子也是在那裡生下的。這兩兄弟,哥哥就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名的《想像的共同體》的作者,2015年剛剛去世。而弟弟則是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被特里·伊格爾頓譽為 「英國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他是英國左翼出版社Verso的共同創始人,曾經長期擔任國際左翼標杆性雜誌New Left Review的編輯。他的12本著作在歐美知識界與中國知識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啟發了許多新的研究。


近日,在主持人章永樂的介紹中,這位重量級的思想家出現在北京大學的講台上,全場座無虛席,過道擠得水泄不通,連地上都坐滿了聽眾。應北京大學 「大學堂」 講學計劃的邀請,佩里·安德森此次將在北京大學進行四次講座。第一次講座題為 「大國協調:十九世紀」 ,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暉教授擔任評議人。



佩里·安德森北大演講:十九世紀列強的對內協調與對外干涉機制


佩里·安德森在北京大學進行的第一次講座題為 「大國協調:十九世紀」 ,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暉教授擔任評議人。


作為歐洲協調機制的維也納體系:


在核心地區保持和平,在邊遠地區實行暴力

安德森教授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是講述維也納體系的基本特徵和演變過程。1815年,隨著拿破崙遭遇滑鐵盧,徹底戰敗,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君主制的復辟。歐洲的五大強國,英國、法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在維也納會議上達成了一致,形成了維也納體系,也稱為歐洲協調機制(the Concert of Europe)。


安德森認為,維也納體系主要有兩大目標:它要防止任何類似法國大革命這樣的動蕩事件,維護世襲王朝的統治;同時,它要控制列強之間的戰爭。其實後一點同樣最終也是要防止列強之間的戰爭,造成它們內部的革命。這個協調機制主要由五大國家同意,要經常召開會議,解決外交上的不同意見,並協同平定任何暴動和革命——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動用武力。這就是這一機制所遵從的正統主義(legitimism),即所有的統治者都必須以世襲的方式獲得統治權,它成為了統治者合法性的唯一標準。


在此之後,在沙皇牽頭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形成了神聖同盟(the Holy Alliance),其目標同樣是以和平的方式應對任何平民革命,當然在必要的時候要訴諸武力。由此,奧地利立即進軍那不勒斯,恢復波旁王朝統治。希臘人為擺脫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而向沙皇求助。雖然俄國與土耳其之間有各種各樣的領土爭端和仇恨,但沙皇卻聽任土耳其繼續殘酷壓迫希臘人,以此避免希臘發生真正的革命。1823年,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七世被推翻,法國立即入侵西班牙,復辟了君主制。1830年,比利時也發生了革命,列強相互協調,限制了革命影響的外溢。安德森特別提到,當時法國外交官塔列朗在被問及什麼叫「不干涉」(non-intervention)的時候,甚至說:「不干涉是一個形而上學觀念,它跟干涉差不多是一回事。」1848年,匈牙利人起來反抗奧地利的時候,又是俄國人出手鎮壓了革命。


安德森認為這一體系的關鍵之處在於,它取代了過去簡單的力量均衡(the balance of powers),而創造了一種不同的平衡:穩定的政治合作。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讓歐洲各大政治力量能夠實現協調(coordination)。它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直到1854年,歐洲都沒有發生主要的戰爭,而直到1914年一戰爆發,歐洲還基本上保持了和平。


歐洲列強之所以能夠做到相互協調,並不是這五個國家的結構有多麼相似,或者它們有多麼平等——實際上,它們非常不同。安德森說,這一五頭統治的霸權由英國與俄國分享。沙俄帝國是個專制帝國,擁有最強的陸軍。英國是第一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國家,非常富有,並且已經實現了全球擴張,是最強的海上力量。實際上,歐洲協調機制將穩定帶到了歐洲,把戰爭的傾向出口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在他們的殖民地那裡,帝國主義的擴張根本不受任何限制。在殖民地,這些傳統力量將戰爭全都釋放到殖民地的人民身上。這就是這種秩序的雙重特徵:在核心區域保持和平,而在殖民地等邊緣地區實行暴力。

奧斯曼帝國:


這一既不核心又不邊緣的國家對歐洲協調機制的威脅


但是,在這一體系當中,安德森指出了兩大異數(anomaly)。第一是美洲去殖民化的進程。在拉丁美洲,西班牙的日漸式微,使得它無法再在歐洲協調機制當中保有一席之地,甚至成為了五大力量所擔心的傾向於革命的力量。在葡萄牙控制的巴西,由於英國的干預,巴西最終順利實現獨立。去殖民化是對於正統主義的一大破壞,但是這一過程基本上沒有對歐洲協調機制產生制度性的損害。


安德森認為,真正產生制度性損害的是另一異數,即維也納體系遺忘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地位比較特殊,它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因此在維也納會議當中,不可能將它認同為歐洲的一部分——伊斯蘭教國家不能成為「文明的標杆」。它的疆域非常廣闊,包括今天的巴爾幹半島、土耳其、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以及部分中東地區,是名副其實的地中海重要力量。但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統治極其腐敗不堪。因此,四個與這一帝國利益相關的國家,俄國、英國、法國、奧地利互相制衡,防止任何一個國家產生對帝國政府的過多影響。但安德森指出,這樣的均衡並不穩定,也對歐洲協調機制產生了威脅。巴爾幹半島首先發生了多次叛亂。沙俄以東正教的名義幫助起義者,而英法則幫助奧斯曼帝國統治者,這直接導致了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這次戰爭中,英法重創了沙俄,但戰爭本身卻重創了維也納體系的穩定性。隨後,歐洲各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小規模戰爭:普法戰爭、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法奧戰爭)、鎮壓巴黎公社運動等等,但這些戰爭沒有徹底摧毀歐洲的和平,似乎體現出人們對於歐洲協調機制還有一定的信任。確實,在1884年各國還可以聚集起來,討論瓜分非洲的事宜。1900年,歐洲國家甚至聯合起來,在離歐洲如此遙遠的中國協同作戰——但是,安德森指出,八國聯軍侵華已經是維也納體系的絕唱了。


協調機制瓦解:

一戰和俄國革命相繼爆發


隨著德國完成統一,其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且它比英國這些傳統工業國家更具有活力。很快,它就超過了維也納體系中最主要的五個國家。到1900年,德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但是顯然,它的殖民地要遠少於英法等國家。英德開始在海軍軍備上互相競爭,而為了制衡德國,英國還與它並不待見的沙俄結成同盟。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當中,英國站在了法國一邊,而德國表示堅決反對,歐洲國家內部的衝突已經逐漸展現。之後,在一系列巴爾幹戰爭當中,歐洲五強已經明顯分裂成兩個派別:英法俄在一邊,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另一邊。1914年,一戰爆發。1917年發生的俄國革命,正是最初設計維也納體系的時候各國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至此,維也納體系徹底灰飛煙滅。



佩里·安德森北大演講:十九世紀列強的對內協調與對外干涉機制


佩里·安德森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中國也捲入了這場起於歐洲的爭端當中。1919年達成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中國堅決要求收回青島,而安德森認為,由於英國擔心中國會以同樣的方式試圖收回香港,因此沒有答應中國的要求。這也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


這次戰爭之後,維也納體系所維持的王朝統治再也不能繼續了。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沙俄的帝制全都被掀翻了。因此,安德森認為,世界秩序需要一個全新的體系。回到1815年這一體系建立之初,歐洲各國的想法就是在核心區域保持和平,而將武力全部輸出到邊緣的殖民地。但是,核心區域和邊緣區域的界限並沒有明確地劃定,奧斯曼帝國這一既不核心,又不邊緣的國家將所有的暴力又帶了回來。這一明顯而又致命的地緣政治漏洞,最終導致了在那之前從未見過的人類戰爭。


維也納體系在最初帶有明顯的反革命傾向,但是到了世紀末,多數列強的國內統治都已經轉變成一種混合體: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混合,新興資本主義慢慢淘汰了封建制度。列寧觀察到的各個歐洲國家之間殖民地分配的不均等,和熊彼特觀察到的來源於過去貴族封建制的軍事體系,共同造成了今天我們隨處可見的一些現象——普遍宣稱熱愛正義與和平、世界上的重要國家領導人常常會面、以 「不干涉」 的名義進行干涉、頻繁使用國際法作為標準、常常進行掠奪與壓迫,等等,即我們稱為 「自由的文明」 (liberal civilization)的元素,都在一戰之前彙集到一起。時至今日,這些元素還繼續遺留在我們的時代當中。


與汪暉教授對談:


「干涉」 活動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影響


安德森教授完成演講之後,汪暉教授發表了他對於這次演講的評議。


首先,汪暉試著從更大的歷史譜系範圍內,探討維也納體系對今天的影響。如果將維也納體系放在更大的歷史譜系當中觀察,即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體系-雅爾塔體系這一整個世系當中去看。維也納體系作為第二階段的國際秩序,在國家主權的概念出現之後,形成了大國聯合政治的局面。汪暉提示說,我們是否還應當考慮,正如馬克思引用黑格爾所說的,歷史會在未來重複之前發生的整個過程,而又如德勒茲所談到的,或許每次重複都是不同的,這就使當下維也納體系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變得十分有考察價值。


其次,汪暉也指出,對這段歷史,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許多歷史學家將一戰之前的這段時間稱為「百年和平」。在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當中,他認為勢力均衡、國際金本位、自我規範的市場機制、擁有獨立主權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四大元素。列寧看到了這一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不均衡趨勢,對此,波蘭尼認為必須要從帝國的結構、國家的結構等進行考察。安德森的講座只是從勢力均衡的角度進行了考察。安德森的哥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之前於清華大學的演講中,則是從民族主義出發的。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在汪暉看來,是同一硬幣的正反兩面,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是值得探討的。



佩里·安德森北大演講:十九世紀列強的對內協調與對外干涉機制


佩里·安德森與汪暉教授對談現場。



汪暉還補充道,除了安德森的講座所集中討論的歐洲及作為殖民地的拉丁美洲,維也納體系也在亞洲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從「八國聯軍」的英文(The 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出發,指出這也是維也納體系的正統主義的體現。八國聯軍入侵的正當化,對義和團的鎮壓,正是正統主義的體現,這一邏輯完全符合維也納體系的想法。汪暉又向安德森提問維也納體系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他認為,維也納體系中的五頭政治可以看作一個 「家庭」 ,這與中國儒家的 「家庭」 概念有類似之處, 「家庭」 絕不是中國儒法國家獨有的概念。奧斯曼帝國被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維也納體系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都有這種家庭的概念,這其中似乎有一定的繼承關係。


維也納體系對亞洲的影響也體現在俄國對於東亞地區地緣政治的特殊地位之中。在體系形成於歐洲的同一時期,汪暉發現當時清代文獻中開始大量討論中俄邊境的問題。由於俄國橫跨亞歐大陸,疆域廣闊,維也納體系的形成讓俄國有精力開始關注中俄問題。從1820 – 1840 年開始,鴉片貿易逐漸發展起來,最終形成了鴉片戰爭,這一後果,間接地也是來源於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的五頭政治其實對《馬關條約》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了日本。而緊接著發生的事件,如日俄戰爭中,英國秘密支持著日本,而德法俄卻強迫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即「三國還遼」事件。另外,還有青島的危機、美國在中國東北試圖壟斷鐵路經營權,這些都是維也納體系的國際秩序下, 「干涉」 活動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影響。中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對於我們理解許多事件,例如蔡元培為何支持中國士兵參加一戰等,都有極大的幫助。


汪暉還提醒大家,要注意近代以來不同世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歐洲國際體系這一系列戰爭與媾和的反應。汪暉以魯迅1908年的重要文本《摩羅詩力說》為例,魯迅在其中所讚賞的摩羅詩派代表——拜倫、裴多菲和普希金及密茨凱維奇,他們作為 「惡魔詩人「奮起反抗的歷史事迹,均與安德森教授在本講中分析的歐洲協調機制中的 「干涉」 活動有關。例如,拜倫挺身而出,參與到希臘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的反抗戰爭中;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則反對奧地利帝國對匈牙利的干涉;讓汪暉倍感興趣的,是俄國詩人普希金和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這一對好友,在俄國對波蘭進行干涉之後,所採取的截然相反的立場。密茨凱維奇予以強烈批評,而被西方輿論譽為 「自由詩人」 的普希金則寫作了三首長詩,為俄國的帝國行徑辯護。普希金為俄國辯護是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之下批判西方其他霸權國家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是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關係的框架內,而密茨凱維奇則是站在被壓迫國家的立場上進行反抗。在這裡,魯迅堅定地站在密茨凱維奇這邊。汪暉提示說,《摩羅詩力說》寫作的年代正值清末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魯迅對上述歐洲歷史內部不同脈絡的處理值得特別關注。


汪暉最後將19世紀的歷史帶到了今天。他提問,19世紀國家的不同文化身份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當今的世界已經和19世紀有了巨大的差別,除了全球化,還出現了許多地區化進程,出現了許多新的國家集團,19世紀的歷史故事放到今天會怎樣?他還希望了解,在安德森所講的政治和軍事歷史背後,經濟的故事是怎樣的?今天,我們有G8,G20這些國家集團,過去也有東印度公司這樣的組織,他期待安德森教授在剩下的講座中,對經濟史的發展展開分析。


安德森主要回應了汪暉老師提出的波蘭尼勢力均衡的概念,以及他問及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與維也納體系的比較問題安德森指出,前者是一種平衡,而後者則是一種協調,是一個合作的形式,是對於波蘭尼的勢力均衡的一種反對。所謂平衡,其實只是每個國家都想要多佔一些,而這樣的關係是不能穩定的。其次,安德森強調,英國在當時是一個很強的亞洲力量,因為它控制著印度,所以他同意汪暉有關歐洲這一體系對亞洲的巨大影響。第三,對於汪暉提出的知識界的反應,安德森認為當時知識界對於中國進入一戰的支持,一者來自蔡元培本人對於法國的認識,他認為法國是一個進步的、民主的國家,應當支持法國。二者,中國知識界也意識到,他們很可能加入了勝利的一方,那麼未來或許有機會與戰勝國平起平坐,一起磋商未來的世界秩序。最後,安德森認為1870年之後經濟的故事才變得重要,因為在那個時候,德國、美國的經濟實力獲得了極大的增長,英國的金本位制已經式微,這最終才成為導致一戰的原因之一。


這一次講座,安德森為我們具體梳理了維也納體系的興衰,分析了為什麼奧斯曼帝國這一地緣政治實體被忽視,最終摧毀了這一體系。當然,我相信安德森不是僅僅要進行歷史重現,他真正的意圖,想必是要在下一講當中呈現出來,因為他要在21世紀指出,這樣一種協調機制還在繼續發揮它的作用。(文/徐亮迪)


轉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北鳶》作者葛亮:希望讀者讀這本書時能慢下來
古代朝鮮國君養成記:誦讀經典作胎教,跪坐地上學禮制
廣東一衛計局官員被指醫鬧 官方:他沒直接參与
今天的北京有哪些部分繼承了元大都的城市規劃
王安憶:我喜歡看八卦節目,裡面有現實主義的美學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美日印在沖繩聯合軍演 欲加強協調應對「中國挑戰」
俄羅斯突然推遲開通對朝航線,俄專家:需與中國協調對朝政策
中老越三國在雲南江城建立禁毒聯絡協調機制
協調對朝政策 特朗普聯絡亞洲「爭議」盟友統一步調
安倍稱決心與特朗普加強日美同盟 正協調與其速再見面
商務部反壟斷局局長吳振國:加強競爭政策國際協調
泰國總理巴育:將與國際刑警組織協調,讓英拉回國
外媒:德國欲在亞投行高調行事 協調歐洲對接「一帶一路」
唐仁健在蘭州新區規劃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
健康報兩會精英匯第三波——三醫聯動需強化協調
歐盟發出警告,敦促美國協調俄羅斯的制裁
韓美首腦會談在即 韓調整對朝政策基調與美協調步伐
中美環太軍演艦艇西太會合 我軍官登美艦協調軍演
方便中國人!馬來西亞兩大國際機場設「中國旅客溝通協調處」
干春松:「王者無外」與「夷夏之防」——公羊三世說與夷夏觀念的衝突與協調
德國發展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彼得·沃爾夫:中國和G20經濟體的結構性改革——國際政策協調的挑戰
農業現代化建設協調推進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強調創新機制聚合力 主動作為抓落實
強化日美同盟 安倍就2月赴美會特朗普展開協調
第35期-前沿·域外美國家事法院中的親職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