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現海:中國、朝鮮和西方的長城觀有何差異

趙現海:中國、朝鮮和西方的長城觀有何差異

近來,遼寧省綏中縣「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成為輿論熱點。長城對中國文化的象徵意義無需贅言,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現海就說,把一個文物寫進國歌是全世界少有的,2016年10月21日上午,他在華東師範大學進行了一場報告,題為「長城觀念的歷史嬗變與時代變遷」,介紹古今中外關於長城意象的「長城文化史」。


從「孟姜女哭長城」到現代中國的象徵


趙現海首先指出古代官方的長城觀念有三種形態:一是把長城視作政權之間的邊界,這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表述;另一種是表彰長城具有安定邊疆的作用,這是對長城比較積極的評價;還有一種則是對長城的負面評價,批評長城既勞民傷財,又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說到長城的負面形象,我們很容易想到「孟姜女哭長城」,趙先生接著介紹了孟姜女故事的來龍去脈。據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出自《左傳》,齊國將領杞梁戰死,杞梁之妻因郊吊不合禮法,拒絕齊侯在郊中弔喪,這段故事的記載非常簡略,很多細節都不清楚,而《禮記·檀弓》說杞梁之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為這個故事中加入了「哭」的關鍵情節。到了西漢時期,劉向在《說苑》、《列女傳》說杞梁之妻在丈夫死後痛哭,城為之崩,不過故事的發生地仍然在齊國地區。另一個重要變化發生在唐代,新的故事裡杞梁從春秋時期的齊國人變成了秦朝修長城的人,哭崩城的情節也變成了杞梁之妻哭倒長城。對於這個變化,顧頡剛也有解釋,他認為唐代對外戰爭頻繁,長城作為邊疆上的屏障,便成為戍邊士兵的鄉愁和他們家屬的哀怨之情的集中體現。


顧頡剛以「層累造成的中國古史說」而聞名,趙現海認為他對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也很好地反映了這種研究方法的效果。如果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層累造成的,長城的文化形象也應該是層累造成的,現代中國主要把長城作為正面形象,這一觀念同樣是不斷組合發展而來。



趙現海:中國、朝鮮和西方的長城觀有何差異


長城


異域看長城:明清時期朝鮮人眼中的長城


明清時期,朝鮮使者前往北京朝貢絡繹不絕,在《朝天錄》、《燕行錄》等文獻中,不乏對長城的記載。趙現海指出,朝鮮使者對長城使用的不同稱謂,除了我們熟悉的「長城」、「萬里長城」外,還有「長牆」、「長垣」、「煙台」等,因為朝鮮使者朝貢的路線往往經過長城,所以有些文獻中,對遼東、薊州等地的長城有詳細的記載。


在朝鮮使者筆下,長城的形象也是複雜和多面的。明代朝鮮使者有時會正面評價長城,強調其軍事防禦的積極作用,而到了晚明,對長城的批評多了起來,看到明朝在和北方民族的鬥爭中處於下風,他們發覺長城在抵抗北方民族入侵上的收效有限,又把長城當作消極防禦和大興土木的象徵。明清易代以後,朝鮮使者注意到,遼東地區的長城幾乎完全廢棄,又因對清朝隱隱的抵觸,他們的長城觀念進一步負面化,為長城形象增添了許多內容。


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有一副對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朝鮮使者相信這是文天祥所作,並為之發出很多感慨,而山海關、貞女祠、望夫石等意象,也頻繁出現在他們留下的文獻中。趙現海指出,他們對長城的批判和古代中國的士人有同樣的儒家立場,修明內政、輕徭薄賦等政治理念都使長城映襯為一種負面形象。此外,朝鮮對清朝統治始終隱有不滿,這種儒家視角的批判,還和朝鮮的「小中華」心態有關。

西方人的長城想像


隨後,趙現海把研究視野轉向西方,展現西方文獻中的長城觀念,讓在場聽眾大開眼界。早在公元4世紀,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對長城有模糊的記載:「在東方和距兩個斯基泰地區以遠的東方,有一用高牆築成的圓城郭將賽里斯國環繞了起來。」到10世紀,阿拉伯人也在一些書中提到中國的長城,生於巴格達的馬蘇弟曾抵達中國沿海地區,在955年成書的《稅制考》中他明確記載了長城。


明清時期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對長城有了更多的認識,其筆下的長城觀念充滿了西方的想像。首先,他們誤以為所見的長城全都是秦始皇時期修築,另外,他們記述修建長城時,國王要召開會議和臣民討論,這顯然是把西方的文化傳統和他們對長城的了解附會在一起。而且,他們還認為長城的守衛者來自很多不同的民族,甚至包括東南亞人和西亞人。雖然這些想像有很多嚴重脫離事實的地方,但總體來看,西方的長城觀念包含了一些正面意義。


啟蒙運動以後,長城形象逐漸負面化。比如伏爾泰和馬戛爾尼在對長城這一偉大工程讚歎的同時,也有所批評,馬戛爾尼更是蔑視長城的防禦價值,昭示了這一時期西方文明的自信。而德國哲學家中,赫爾德認為長城是專制文明和奴化統治的體現,已經完全把長城當作一種負面形象,馬克思也視長城為古老東方「保守」、「仇外」、「封建」、「反動」的象徵,代表了落後的文明。這些負面的長城形象在近代中國也得到傳播,也影響到了現代中國的長城觀念,如早期共產黨人瞿秋白,就認為長城代表了閉關鎖國的心態,這和近代西方的觀念有一定聯繫。


現代學術體系下長城研究的開展

因為近代西方的崛起和擴張,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可以對長城進行實地考察,不必再全出於想像。1906至1908年,著名的斯坦因就在中國西北地區進行了長城考古,美國學者拉鐵摩爾在中國的邊疆地區有長期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他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寫成《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一書,提出了「長城邊疆」的概念,趙現海認為他在長城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代日本對長城也非常關注,除了日野強等軍官在中亞地區探險,收集軍事情報以外,日本學者也開展了對長城的學術研究,他們主要把長城放在「滿蒙回藏之學」的研究中,強調邊疆和民族的視角,視長城為中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邊界,這和近代日本對中國的領土野心不無關係。


近代中國人的長城觀念也出現了新的轉變,在帝制滅亡以後,孫中山就提出「萬里長城捍衛中國文明」的看法,用長城作為凝聚民族和國家的象徵,形成了一種新的正面長城形象。儘管西方關於長城的負面看法在中國也有傳播,比如魯迅就認為長城是「可詛咒的」,但近代中國始終處於嚴重的邊疆危機中,面對西方列強的蠶食和日本侵略的野心,再強調長城的負面形象逐漸顯得不合時宜,尤其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長城作為抵抗侵略的象徵被寫進了《義勇軍進行曲》。近代中國對於長城的正面觀念,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成為一種主流的敘述。


同樣,中國學者對長城也開展了學術研究。趙現海介紹了歷史地理、史料學、簡牘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種學科和視角的研究。現代長城學術研究的開展,是和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梁思成、林徽因等近代學術史上這些重要的名字緊密相連的。


講座最後,趙現海也提到錐子山長城事件,他談到,建國以後長城觀念雖然比較正面,但在長城保護上並不熱心,反而在各種運動中使長城遭到更多破壞,改革開放以後在鄧小平等人的指示下,才開始系統地開展長城的保護和修復措施。這裡,趙現海老師進一步說明長城形象的變遷,尤其是在世界範圍,長城不但是現代中國的重要象徵,而且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隨著2006年頒布的《長城保護條例》,長城保護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他認為在新媒體時代,關於長城的形象和事件都能得到廣泛的傳播,甚至有外國友人對錐子山長城事件也非常關心,這說明長城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關於長城的知識和形象,如今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傳播的。長城不僅是一個物質文化的遺存,我們腦海中的長城,是各種觀念疊加和層累造成的形象,更是一種主觀觀念和社會象徵,它在不同的、具體的歷史時代下的內容和變化,就構成了他關注的「長城文化史」。(文/王子愷)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走近印尼米南加保族,一窺真實的母系社會
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可以用神經科學來解釋嗎?
探訪北川羌族:現代文明下如何傳承本土文化
李政道、楊振寧的成名史:獲諾獎前,《人民日報》就已多次報道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朝鮮和西方的長城觀,有何差異?
朝鮮、韓國、越南為何有那麼多中國姓氏?
朝鮮和韓國的對比區別,平壤國民素質和中國誰高?
貧富差距自古就有?能體現美國、北朝鮮、敘利亞、法國、古代羅馬貧富差異的飲食
中國、朝鮮、韓國、越南末代皇族顏值對比
韓國首都的貧民區:比朝鮮農村都落後,與非洲無異
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在日本海都有出海口,為何只有中國沒有
晒晒韓國城市郊區農村的真實樣子:有的比朝鮮鄉村還差
東亞觀媒之三:韓聯社的世界只有兩個國家,韓國和朝鮮
朝鮮圖集:一起看看朝鮮縣鎮級別的城市,和中國有什麼區別?
朝鮮、泰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國王為何不敢稱皇帝?
看看朝鮮和韓國的美麗
這個三國交界的中國小城:俄羅斯和朝鮮美女很多,都希望嫁在中國
走進朝鮮:實拍朝鮮農村風光和美麗的西海岸!
歷史觀崩塌:韓國人指導大禹治水,中國曾是朝鮮的殖民地?
從美國、中國,到敘利亞、朝鮮、阿富汗……普京下了一盤大棋
韓國、朝鮮、越南那麼多中國姓氏?
美國制裁與朝鮮有關的中國銀行及公司-長在集中營里的玫瑰也是玫瑰-苦難:族群的德性之鏡
實拍朝鮮與韓國的各方面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