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解:「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說認識到所緣境本性皆空後,放棄了對境界的執著,那麼這顆能認識的心是否實在呢?答案是不實在,因為心也是緣起的。當我們認識到所緣境空,不對「有」生起實在的執著,是無得;此時妄心自然息滅不起,是無智。《大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在妄心、妄境、妄執息滅的情況下,此時顯現的清凈心、平常心便是般若的功用。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菩提薩埵是菩薩的全稱。梵語菩薩,漢譯為「覺有情」,具有覺悟有情、或令有情覺悟的意思。又「覺有情」是相對有情說的。有情,以情愛為中心,對世間的一切都想佔有它,主宰它,想使與自我有關的一切,從屬於我,要在我所的無限擴大中,實現自我的自由,然而不知我所關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制愈甚。覺者則不然,以般若觀照人生,無我,無我所,超越了世間的名利,因而心無牽掛。


佛陀時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兩個同參法友在山林里參禪打坐,不知不覺中三人喊出了:快樂啊!快樂啊!佛陀聽到了就問他們,「什麼事讓你們這麼快樂呢?」跋提王子說:想我當時在王宮中時,日夜為行政事務操勞,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常又要擔心自身的性命安全,雖住在高牆深院的王宮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錦緞,多少衛兵日夜保護著我,但我總是感到恐懼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現在出家參禪了,心情沒有任何的負擔,每天都在法喜中度過,無論走到哪裡都覺得自在。


編輯 | 素嫻

插畫| 智渡


責編 | 慧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丈室 的精彩文章: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出去旅行怎樣入寶山而不空回?
吃肉邊菜算不算犯戒?
拜文殊菩薩就能開智慧嗎?

TAG:般若丈室 |

您可能感興趣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11問: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師云:「無亦不是,菩提無是處,亦無無知解
佛語中,有因有果有菩提,無是無非無煩惱怎麼解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就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量光壽之理體,固一切人之所同具。無量光壽之實證,須待往生西方,面見彌陀,蒙佛授記,圓滿菩提以後,方能徹得
慧律法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發菩提心之後,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沒有善惡分別了?
發出菩提心之後,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沒有善惡分別了?
有菩提心,即使沒有其他功德也可成佛
劉素雲老師:慧能大師留給我們四句偈,這個大家都更熟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劉素雲老師: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每日一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佛說:紅塵是情境,菩提在自心
不管你多有耐心,盤玩鳳眼菩提不注意這些也是白盤玩!
菩提老祖與無天佛祖誰更厲害,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我們菩提沒有顯現,就因為狂心不息
萬般靠不住,唯依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