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頓悟成佛」是禪宗的核心教義。在禪宗史上,人們之所以推舉六祖慧能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而不是早期的其他祖師,就是因為慧能開創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頓教」法門。

佛教所說的悟,既不是指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也不是指通過邏輯的推理而獲得新的知識,而是在一瞬間徹底了悟人生的本質,洞察宇宙的實相,與萬法的本體相合。這是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豁然開朗,是超越時空、不可言說的精神體驗。在中國佛教中,「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說法佔主導地位,因而依持本來的自性,通過禪修而覺悟成佛,成為修禪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所謂頓悟就是於瞬間領悟宇宙實相之理,而實相在眾生身上即體現為佛性,眾生佛性為煩惱所障而不為眾生所見,一旦頓悟斷惑,佛性便得顯現。因此,眾生證悟實相也就是反歸自身本性,亦即「見性成佛」。惠能他所強調的只是要人返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人的生命主體的能動因素「心性」、「覺性」上尋找解脫的內在根據。

禪宗從慧能開始才真正開創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頓教」法門,這在慧能所說的 《壇經》中有明確而集中的表述。在 《壇經》的首篇 《行由品》中,慧能開門見山地提出: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話是 《壇經》的綱要,也是禪宗精髓。慧能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具備佛性的 「種子」,這個佛性的 「種子」就在每個人 「當下」的心中,凡夫只因被七情六慾等各種 「煩惱」所困,不能 「明心見性」,一旦遇 「善知識」指點,即可頓除迷情,超凡入聖。就像天空的本色就是湛藍清明的,只因被烏雲所遮蔽,不現光明,一旦大風驅散烏雲,藍天的本來面目便自然呈現。這一思想在 《壇經》中被反覆申述。如: 「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於自心,頓悟真如本心。」「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傳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令自本性頓悟。」可見,頓悟 「自性」或 「本心」是 《壇經》一直以貫之的主題。

惠能所說的成佛,其實只是一種主觀精神上覺悟和超脫的境界,並不脫離眾生世間和世俗的生活。他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苦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苦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這樣,惠能通過融攝般若學將佛性、真心改造為人們的當下之心而把禪修、悟境與日常生活完全結合到了一起,使得講出世的佛教實實在在地立足於現實的土地上,變成了「人間佛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佛友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佛說:這樣的女人,才是最有福氣的女人!
佛陀出生第一天就有這種驚人宏大誓願
妙絕!一磚頭打出來的曠代宗師
佛教並非只有蓮花 你知道佛教四大吉花嗎?

TAG:五台山佛友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菩提自性,本無來去,隨緣妙用,當體即空
發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起點,也是三世諸佛成就的根本,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衡量檢視自己發的菩提心是沒有偏離正道的?
如此甚好的一串金剛菩提,你是否也動心了呢?
孫悟空成佛後第一件事是找菩提祖師,不是感恩,而是救自己性命!
其實菩提消失後去的這地方,別說如來,就連玉帝也管不了!
菩提心純熟,利他自然成
菩提教完孫悟空後,就消失不見了,你看看如來是怎麼成佛的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智敏上師:少了菩提心,我們就不能稱為佛子
既然菩提可以把孫悟空貶到九幽之處,這一下,菩提的身份可曝光了
孫悟空被逐師門後,一直找不到菩提祖師,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死了
猴子最引以為傲的三項技能,都有缺陷,菩提:不這樣,如來該哭了
佛性,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 每個人都有佛的本質,也都有證悟的能力
何為養心?菩提去清凈,負的善念,心自凈!
定弘法師:往生的時候不是你的口去往生,用菩提心來念佛
菩提和如來誰更強?看看他們的修行年限,菩提根本不是如來的對手
煩惱即菩提,你翻過來就是,就在那個煩惱上,你若一翻過來,就是菩提心
悟空賣弄了下法術,菩提為何趕走他,還不準提起自己?
常懷菩提心,放下苦因,出離執著,從而變得自在
孫悟空最對不起的人是誰?不是菩提,更不是唐僧,而是可憐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