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譚嗣同不是改良派,而是革命黨

譚嗣同不是改良派,而是革命黨


[摘要]時至今日,譚嗣同仍被教科書和各種學術著作定性為「改良派」。但他實際上是一位「革命黨」,其念念不忘者,乃是推翻清廷。


譚嗣同不是改良派,而是革命黨


圖:法國《小巴黎人》報畫刊506號,1898年10月16日北京菜市口的刑場

文 | 諶旭彬


一、在譚嗣同眼裡,愛新覺羅皇室乃是「客帝」「賤類」


時至今日,譚嗣同仍被教科書和各種學術著作定性為「改良派」。但他實際上是一位「革命黨」,其念念不忘者,乃是推翻清廷。


察其言:

其代表作《仁學》,反滿思想極為強烈。書中,譚氏反覆回顧清軍入關以來對漢人的種種暴行——「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鋒刃擬華人,華人糜矣,……錮其耳目,桎其手足,壓制其心思,絕其利源,窘其生計,塞蔽其智術,繁拜跪之儀,以挫其志節,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著書之禁,以緘其口說,而文字之禍烈矣」;斥愛新覺羅為「客帝」甚至「賤類」——「素不識孔教之奇渥溫、愛新覺羅諸賤類異種,亦得憑陵乎蠻野兇殺之性氣以竊中國。及既竊之,即以所從竊之法還制其主人,亦得從容靦顏,挾持素所不識之孔教,以壓制素所不知之中國矣,而中國猶奉之如天,而不知其罪。」明確表示「吾願華人,勿復夢夢謬引以為同類也」。對「中興」清廷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湘籍名臣,同為湘人的譚嗣同也極為厭惡,罵他們「負天下之大罪」,指責其效命異族「乃不以為罪,反以為功」。①


觀其行:


因為「反滿」,戊戌變法前,譚氏對宣揚「保中國不保大清」的康有為相見恨晚,執弟子之禮。且與康黨秘密籌劃「湖南自立」,設立南學會等新政機構及時務學堂。新政機構之中,「南學會實隱寓眾議院之規模,課吏堂實隱寓貴族院之規模;新政局實隱寓中央政府之規模。」時務學堂中,則有譚氏添加了按語的《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反清書籍,秘密散發給學生閱讀。為避殺身之禍,譚氏甚至試圖向外國領事買一個「英、俄之捐」作為護身符。②


究其因:


如果沒有甲午之戰清廷慘敗於日本,譚嗣同不會成為一名「排滿」先鋒。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個人仕途也還算順利。1889年寫出《治言》一文時,25歲的譚嗣同仍是清廷堅定的擁護者。文章中,譚氏雖憂心清廷敵不過西方列強,但堅信「中國聖人之道」不可變;「西人格致之學」雖然看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也「皆中國所固有」。他給清廷開的藥方是「立中國之道,得夷狄之情,而架馭柔服之」,即現存的政治理念、政治體制不可變,要學的只是夷狄的器械工藝。③但甲午之戰後,據譚氏自述,「創巨痛深」, 「繞室彷徨,未知所出」。自此不敢再講中國的「道」比西方優越;轉而承認西人「民主尤為大公至正」。主張「盡變西法」。④譚氏由清廷的擁護者,轉變為反對者。

譚嗣同不是改良派,而是革命黨


圖:譚嗣同


二、戊戌年北上擔任軍機章京,譚嗣同「其心實未嘗須臾忘革命」


戊戌年北上擔任軍機章京,是譚嗣同後世被歸類為「維新派」的主要原因。但在革命黨人黃中黃(章士釗)看來,譚氏北上的用意,絕非效忠清廷,而是「先為北京之行,意覆其首都以號召天下。……以嗣同天縱之才,豈能為愛新覺羅主所買,志不能逮,而空送頭顱,有識者莫不慨之。」⑤歐陽予倩也有類似看法。譚氏師從歐陽中鵠,歐陽予倩系歐陽中鵠之孫,搜集家藏譚氏書信於1940年代編成《譚嗣同書簡》。在該書序言中,歐陽予倩披露:「在他(譚嗣同)的著作中,他對清政府不滿的議論頗不顯明,他給我祖父的信里卻公然說滿人視中國為儻來之物,無所愛惜。可見他骨子裡的主張跟保皇的主張不同。他對於利用光緒行新政,不過認為是一時的手段。還有一事為證,就是他曾經秘密把《大義覺迷錄》、《鐵函心史》一類的書介紹給我父親讀。」⑥


黃中黃與歐陽予倩的揣摩並非毫無根據。唐才常與譚嗣同私交甚篤,排滿之志亦同。據唐才質從兄長唐才常處聞知:北上前,譚嗣同曾托唐才常、畢永年往漢口聯絡哥老會,「且欲於京師結納有志之士,以為策應,然後憑此二者之力而建功業」;接北上之電,眾人皆賀,惟譚氏「忽忽若不懌者」,並不興奮,且叮囑唐才常秘密保持與哥老會的聯絡,不可為仇者偵知。唐才常則謂譚嗣同「雖役其身於清廷從事維新,而其心實未嘗須臾忘革命。」譚氏臨行,與唐才常作別,口佔一絕,內有「三戶亡秦緣敵愾,功成犁掃兩崑崙」之語,其顛覆清廷的用心也隱約可見。⑦

康黨「圍園殺後」之謀難產,反清志士畢永年計劃遠走日本。在給畢永年的訣別信中,譚氏寫道:自己決心靜待「引頸」而死,但仍希望畢氏能在海外為漢人覓得一塊存種之地(「此行足為貴種覓一遺種之處乎?」)。⑧可見譚氏至死,仍堅持排滿立場。


不過,這一立場,在譚氏死後,卻被康有為和梁啟超篡改了。就義前,譚氏曾將自己所著之《仁學》一書及其他詩文稿交給梁啟超,並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此句後被康黨篡改為「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仁學》一書,本是譚嗣同託付給梁啟超,用以「召後起」之工具,但在《清議報》刊載時,其中的「排滿之激烈言論」俱被康有為指示擅行刪去甚至抽版。⑨真正繼承譚氏「排滿革命」思想者,乃是革命黨人。孫中山和興中會視譚氏為「革命同志」,讚揚《仁學》一書對「提倡排滿及改造中國甚力」。黃興認為「中國革命湖南最先:戊戌之役有譚嗣同,庚子之役有唐才常」。陳天華、鄒容、吳樾等人,更是深受《仁學》影響而走上革命黨之路。⑩


譚嗣同不是改良派,而是革命黨


圖:左,唐才常;右,畢永年。二人與譚嗣同關係極密切,均持反清的政治立場

注釋


①《譚嗣同集》,嶽麓書社,2012,P362、359、363、366。②同上,P534。③同上,P245-251。④同上,P240-241。⑤黃中黃(章士釗),《沈藎》。見《自立會史料集》,嶽麓書社,1983,P248。⑥歐陽予倩(編):《譚嗣同書簡》,文化供應社,1948,序言。⑦唐才質,《戊戌聞見錄》,收錄於《譚嗣同研究資料彙編》,P268-272。⑧《譚嗣同集》,嶽麓書社,2012,P577。⑨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上海文明書局民國十四年鉛印本,轉引白《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四冊,P262。⑩《清末民初對譚嗣同的評論與宣傳》, 收錄於:賈維,《譚嗣同研究著作述要》,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P116-142。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是國軍軍長,也是辛亥革命巨頭,一生充當的總是配角
呂布善變譏為家奴,楊度善變贊為革命,這是為何?
孫中山「忘恩負義否認會黨革命功勛」之說,不能成立
新工業革命將改變什麼,也許,將改變一切
「革命是殺不絕的」 馮平革命精神激勵後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
從革命變成反革命,彭德懷三改遺囑背後的故事讓人心酸
促成井岡山會師的革命功臣,毛主席對他信任不已,為何如今很少有人知道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為何卻將大權讓給各省督撫?
革命沒有成功,閻王都不敢收他性命,經歷兩次「光榮」的獨臂將軍
這支樂隊的出現,是事變,更是革命。
八勿與六不理是他奉行的信念,他推動了中國革命,亦是一位好總理
如果佐助的革命成功,忍者界會是什麼樣?
他是革命烈士,蔣親批「處以極刑」,事後陳毅誓要他們用血償還!
他是最高領導人,為革命就義,弟弟也為革命犧牲
他是革命烈士,蔣親批處以極刑,事後陳毅誓要血償!
胡歌林依晨的革命友誼,不必經常陪伴,但會一起努力變好
他是張學良的弟弟,現身革命事業,被冤而死,毛主席低聲痛哭
遵義會議會址是讓後人對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感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