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經過

夷陵之戰經過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更在222年8月夷陵一帶打敗蜀軍。

夷陵之戰經過

戰事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以為關羽報仇為由,親率大軍攻孫權吳。孫權遣使求和不成,改向曹魏稱臣,表示願意修好,以避免兩面作戰,並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漢軍初期因亟欲想幫關羽報仇,因此士氣極高,屢戰屢勝,奪下巫縣,秭歸。陸遜以漢軍勢盛、求勝心切,決定先讓一步,再相機決戰,令吳軍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東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次年二月,劉備大軍相繼推進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連營數百里,並得當地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漢軍頻繁挑戰,但陸遜堅守夷陵不出,孫桓也死守夷道.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漢軍疲憊、鬥志鬆懈,於是派大將吳班在平地立營以引誘吳軍進行決戰,但陸遜沒有中計,劉備知道此計行不通,乃從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陸遜這時才開始反擊。

陸遜在大舉進攻之前,先攻漢軍一營,結果失利。眾將都說這是浪費兵力,陸遜卻通過這次發現了劉備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欄組成,陸遜決定使用火攻。吳軍放火,並封鎖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線出擊,水陸並進,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吳軍克營40餘座,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馮習、張南、沙摩柯被吳軍斬殺,杜路、劉寧向吳軍請降,傅肜、程畿戰死,黃權因退路被斷,便率眾投降魏國。而劉備狼狽逃至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召喚在成都的諸葛亮到永安(今奉節縣)。三月,劉備病勢加重,於是向諸葛亮交代後事,四月,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劉備病死。該戰,吳軍後退誘敵,擊其疲憊,創造了由守轉攻的成功戰例。

影響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敗逃向西,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行。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劉備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蜀國在最強盛時期(未失荊州時)約有16萬至20萬軍隊,麥城之戰後,加上損失荊州三郡損失4~5萬軍隊、孟達害怕被害舉上庸之地投降魏國損失2~3萬軍隊、夷陵之戰後又至少損失了4~5萬軍隊,蜀國全國僅僅剩餘3萬餘至5萬的軍隊。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致命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到蜀漢滅亡,近40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三國演義

此戰雖然是吳國獲勝,但由於小說《三國演義》主要是描寫蜀漢,所以很多部分為偏袒蜀漢而作出書寫,如下:

明代《嘉靖本》、《志傳本》、《李評本》均稱此役為「夷陵」,清代以後的刊本均改稱「彝陵」。

甘寧與黃忠早在夷陵之戰前病死,甘寧非為蠻將沙摩柯所射殺,黃忠也並非因逞強出擊而中潘璋的埋伏陣亡。

周泰、關興與張苞正史中並未記載參與此戰,且從張飛西鄉侯爵位傳於次子張紹來看,張苞很可能早於張飛去世。而周泰也沒斬沙摩柯。

朱然與潘璋等數位知名的吳國將領實在夷陵之戰中立下戰功,演義中則被寫成戰死於此戰。亦因此造成之後東吳對曹魏的江陵之戰沒有撰寫。

士仁(演義被誤為傅士仁)與糜芳投降東吳後並未逃回蜀漢,也未殺馬忠,然而在演義中被描寫兩人見情況不對勁便殺死馬忠逃回蜀漢,遭劉備處刑。范彊與張達同理。

陸遜退兵是認為曹魏會趁隙攻擊而退兵,並非演義中的遭迷宮八陣圖所困無法追擊。

陸遜並非演義中只有二十七歲及從未帶兵的將領,他其實已有四十。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馬陵之戰經過
桂陵之戰經過
江陵之戰經過
霍邑之戰經過
桑丘之戰經過
唐島之戰經過
邲之戰經過
鄢郢之戰經過
井陘之戰經過
鄴城之戰經過
兗州之戰經過
邯鄲之戰經過
荊湖之戰經過
濁澤之戰經過
漠北之戰經過
伊闕之戰經過
閼與之戰經過
樊城之戰經過
寧遠之戰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