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學與科學】慾望知多少

【佛學與科學】慾望知多少

【佛學與科學】慾望知多少


文 琦

【佛學與科學】慾望知多少


《科學日報》報導: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類所有行為是受十五種基本慾望和價值觀驅使——


好奇心:學習的慾望;


食物:吃的慾望;

榮譽感:表現符合模範行為的慾望;


拒絕:恐懼社會排斥;


性:性行為和綺想的慾望;


運動:體能活動的慾望;


秩序:日常生活的組織規律;

獨立:自行作主的慾望;


報復心:被侵犯時反擊的慾望;


社交:合群的慾望;


家庭:與家人共處的慾望;


社會名聲:得到聲譽和肯定的慾望;

嫌惡之情感:逃避痛苦和焦慮;


公民意識:希望服務公職,追求社會主義;


權力:影響他人的慾望。


該文認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皆不超出對於這十五種「慾望」的追求。該文又把十五種慾望分為性、榮譽感、報復心和食物四大類。

對於人們的「慾望」,佛經中的心理學分類更為科學詳盡。


《大智度論》二十一卷中列出六類:一、色慾,二、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六、人想欲。而且,佛陀於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指出了人們的一些微細的心理現象;世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中,對此有很詳細的解釋。他把世出世間的心理現象,歸納為五大類一百種,計有:一、心法八種,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種,三、色法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五、無為法六種,總共是一百種,所以稱為「百法」。其中前四類屬於有為法,因為一切有為法從因緣而生,從因緣而滅,以此解釋心有生、住、異、滅,身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的現象。第五類是無為法,解釋人的意識之實相,亦即真如,是離四相、絕百非、非因緣生、常住不變的真如實性。百法之中包括了眾生的神經、精神、心理活動及其與物質環境之間的種種關係。


世親菩薩進一步解釋因八種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的生起,伴隨產生了五十一種心所,與心王同依、同緣、同時、同事。其中遍行五(觸、作意、受、想、思)更是遍一切心王而生起的心所,心王不起則已,一起必定有此五種相應而起之遍行。眾生以前六識依內六根緣外六境,經由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末那識的恆審思量,而存入第八意識的阿賴耶識內,成為永恆的種子。


對於「慾望」,佛法有更深刻的分析。《唯識論》卷五中說:「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欲界的眾生就是因為有淫慾、食慾、睡眠欲三欲,所以稱為「欲界」。眾生因貪求(欲)而就產生希望(望),這正是流轉三界,輪迴六趣的根本。《雜阿含經》中說:「『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欲」就是貪慾,是我們尋求解脫的最大障礙。


《法華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慾為本。」我們為什麼會感應到輪迴六道的苦果,也是因為貪慾。由於貪慾之心太重,所以產生種種的痛苦。《佛遺教經》中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就是說明我們囿於種種的貪慾,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多方面的造作惡業,所以產生了種種的苦惱。


眾生之所以不能悟道,就是因為慾望太多,眾生以六根執著外面的六塵,從而迷惑於如幻如化的不真實境界,使本性不清凈,而產生種種的苦難。其實我們的六根都是不離於心的。


佛法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眾生的心念一起,則種種的色法(境界)同時生起,隨著境界的牽引而不能自主,順境來時心生歡喜,逆境來時心生怨恨,隨此順、逆境界的牽引,污染心地,造作惡業,流轉六道。


以上種種說明,宇宙一切萬物皆由我們的「心」所作,「心」在修行過程中極為重要,佛陀經常告訴我們修行是要由修「心」下手,當境界來時,不被它所轉,了解一切現象因緣生,這樣,不管順境、逆境來去時,你都不會被它迷惑,不被它牽引,使心得自在、解脫。《大智度論》中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眾生因為不了解這宇宙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而留戀於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相,殊不知這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幻的、無常的,總有一天因緣不具足時就會消失。


如何由「心」下手去修行呢?《楞伽經》中說:「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我們眾生的心每一動念之下,即是流轉生死的根源。《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說明人們每動一個念頭,都是罪,都是業。各位可以想想我們在一天中動了多少念頭,在一生之中又動了多少的念頭,其中清凈無染的究竟佔多少比例?更何況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動的念頭真是千萬億倍於恆河沙數,惡業無量無邊。


眾生業深障重,但是也不必憂慮,佛陀告訴我們一念心不生則可悟入佛的真如法界。雖然我們一時無法達到「無心」的境界,但是可以藉由勤修「戒、定、慧」來止住我們的妄念,待因緣成熟時同樣可以證入佛的知見。


綜觀以上,可以知道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報告所稱的十五種影響人類行為的慾望,只是在我們人生欲流中的十五個小水滴罷了,眾生從無始以來有無量無數的慾望,我們的心就如乘坐一條船在慾望的漩渦里打轉,總有一天會沉沒(墮入三惡道)的。惟有佛法才能把我們從這漩渦中救出,脫離人生的苦海。

【佛學與科學】慾望知多少



摘自《覺有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域蓮音的博客 的精彩文章:

從自然科學的例子試述「緣起無自性空」
佛家談言語與修養
藥師經法修持及對生命科學的探討
五台山菩薩頂蓮師聖像製作者講述聖像神奇的塑造過程
眼前的時光

TAG:雪域蓮音的博客 |

您可能感興趣

聽潘宗光講科學與佛學——我的皈依學佛之路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李淼:佛學與科學的關係
科學史與人類學
科學、計算科學與數據科學
占星學不是科學
文學與科學,距離有多遠
科學辨
從傳統科學到近代科學
科學家故意製造的偽科學
論科學的數學化
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中醫是偽科學?
錢學森與人體科學:一個科學家的丹道氣功研究
中國科學院葛力明:數學的純粹
科學巨星與科學傳播
《環球科學》專訪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神經科學家李兆平
就算佛學大師等在山頂,也無損於科學的光輝
物理學與腦科學裡的「美」與「丑」
教學齡前孩子認字?科學還是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