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間,我們是如何「變著法」看魯迅的?
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年,但關於他的紀念與評說卻遠未定格,而是在此後的歲月里風起雲湧,不斷變遷。第一個四十年(1936年10月至1976年10月),他的形象在革命敘事的需要下不斷上升,直至「文革」時被搬上神壇;第二個四十年(1976年10月至2016年10月)走下了神壇,他變得多元,也更碎片化。
回顧走下神壇後的魯迅:反叛、勵志;是文學家、思想家,也是藝術家;嚴肅,也有趣;是一個完整的魯迅,也是一個碎片化的魯迅。或許可以說,中國是什麼樣的,就決定了魯迅被塑造成什麼樣。對魯迅印象的變化,見證的是中國在變、我們在變。
1976-1985
第一個十年
《魯迅批判》 作者:李長之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年11月
走下神壇 魯迅是可以批判的嗎?
四人幫被捕,「文革」在1976年10月走到了盡頭。《魯迅批判》一書迎來了新的可能。這一年,距魯迅逝世剛好四十年。
這本書寫成於1935年,作者李長之使用精神分析方法,認為魯迅在情感上「粗疏、枯燥、荒涼、黑暗、脆弱」,性格上「堅韌、固執、多疑」,寫不好都市素材,而寫農村才能發揮那常覺得受奚落的哀感、寂寞和荒涼。
但次年一經出版,屢遭批判和查禁。國民黨統治時期被排斥;日偽統治時期被列為禁書;共和國成立後,也受到批判。「文革」來了,所在的工宣隊隊員指著李長之的鼻子說:「魯迅是可以批判的嗎?就沖著『批判』就罪該萬死!」他不是被攻擊的唯一一人,成仿吾等人同樣遭到批判,各城市新華印刷廠翻印的《攻擊魯迅就是反對毛澤東思想——揭發批判成仿吾攻擊魯迅的錯誤言論》將批判浪潮推向了高峰。
「文革」結束當年,一家出版社敏銳察覺到了歷史趨勢,於是聯繫李長之再版《魯迅批判》,但需將書名「批判」改為「評論」或「分析」等溫和的詞。李長之不同意修改,結果也未能再版,他兩年後逝世,結束了因評議魯迅而經歷的動蕩一生。
即便這本書常被研究魯迅的學者所引用,但查閱四十年間的圖書,能看到以《魯迅批判》為名的最早中文版本,卻已是2003年北京出版社「大家小書」系列。艱難可見一斑,即便彭定安在1982年出版的《魯迅評傳》還烙上了較深的意識形態,為了魯迅的形象全盤否定周作人。
但在這十年,神壇上的魯迅畢竟有動搖。政治與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神壇的意識形態基礎開始退出歷史舞台。魯迅在磚塔胡同的鄰居俞芳寫的《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於198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再次面世,真切感人,觸及魯迅日常生活,昭示一個即將到來的新時期。
1986-1995
第二個十年
《反抗絕望》(增訂版)作者:汪暉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年7月
重返文壇 無法直面的人生
走下了神壇的魯迅,被安於何處?1986年,王富仁出版博士論文《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對《吶喊》和《彷徨》做出學理性闡釋,退去籠罩在魯迅身上的意識形態,從政治框架拉回到了文學和思想研究範疇。
學者們反思,魯迅如果不能被當做魯迅來理解,對作者和讀者都是傷害。首先做出反思的是文學批評家或哲學家。一方面,魯迅本身是一個文人,退迴文學的研究範疇理所當然;另一方面,對魯迅與前三十年的反思還限於文化精英而未波及大眾。
不管怎樣,王富人等學者在1988年翻譯謝曼諾夫的《魯迅縱橫觀》(浙江文藝出版社)已說明,魯迅可以被研究了。在此情形下,湧現出一批產生較大影響的學理作品,也成就了汪暉和王曉明等學者。
汪暉在1991年的《反抗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把「魯迅的精神結構」和「小說的精神特徵」及兩者關係作為出發點,勾勒出一個矛盾的魯迅形象。王曉明在兩年後出版的《無法直面的人生》(上海文藝出版社)選擇同樣的切入點,將魯迅的靈魂掙扎剖給世人看,不誇張,不矯飾,呈現出矛盾話語下的不安。
1994年,魯迅研究迎來高峰,對魯迅的小說和雜文做的學理研究意識形態變淡。這一年還出版了孫郁編寫的《被褻瀆的魯迅》(群言出版社),選編民國時期對魯迅批判的報刊文章。這本書重現魯迅遭遇過的攻擊,阻止了魯迅形象在「文革」後跌落的危險。指責魯迅的文章能編輯出版,意味著環境變了,魯迅被多元解讀的時代變成可能。
1996-2005
第三個十年
《人間魯迅》 作者:林賢治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年9月
回到人間 血肉豐盈的魯迅
如果說剛從神壇退下來的魯迅可以被當做一個嚴肅的學理研究對象,查閱1996年起十年間的圖書狀況,探索魯迅作為一個「人」的書籍開始湧現。這些書不再限於學術研究,而是面向大眾,總體轉向更日常化的魯迅。
顏汀在1997年編的《大先生魯迅》(四川文藝出版社)拉開了這一序幕。這些年代久遠的文章,記錄了生活在平凡日常中的魯迅,不喜音樂,喜歡孤單悶坐,不與人攀談。
同年的《魯迅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儘管在史料的使用上受到爭議,但作者吳俊跟同時期的人一樣,都在突破六七十年神壇上的魯迅,用退去政治光環和不為人所知的細節來重建魯迅。把魯迅拉回到平凡世界已是這時的趨勢,既不同於革命敘事亦不同於學理研究。這一趨勢的高潮,還是林賢治在1998年修訂再版的《人間魯迅》,呈現出一個鮮活且血肉豐盈的魯迅,特立獨行而桀驁不馴。曹聚仁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魯迅評傳》(復旦大學出版社)於次年出版,他寫的魯迅不仰望不俯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到了新千年,對魯迅的解讀又迎來了一些變化。2001年,錢理群告別北大講壇的演講上,將魯迅還原到歷史現場和時代氛圍,對生命足跡、思想脈絡和文學作品進行文本細讀。演講被整理成文《與魯迅相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於2003年出版。兩年後,他的《心靈的探尋》(河北教育出版社)再版面世,從特定側面呈現出中國成長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識分子,與魯迅的認同與辯異,理解與誤解,感應與隔膜。
2006-2015
第四個十年至今
《大先生》 作者:李靜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5年8月
個性化和世俗化 笑談大先生
到了第四個十年,在現代學術撰寫體例下,魯迅研究變得越來越精細,重大的突破基本已完成。此情形下,孫郁等在2007年編的《多維視野中的魯迅研究》(河南文藝出版社)回顧了前二三十年的研究。這一時期,回顧性評述成為一種新趨勢。
圍繞魯迅的解讀湧現出許多由公眾知名度較高的學者或藝術家撰寫的圖書,吸引了大批讀者。陳丹青在2011年的《笑談大先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橫貫古今中外的材料,「將死亡還給死亡,將魯迅還給魯迅」,行文直率瀟洒。《大先生》(中國文史出版社)的作者李靜從魯迅的臨終時刻寫起,用意識流結構貫穿他生前逝後最痛苦和困惑的心結,描繪出一個歷史夾縫中備受煎熬的魯迅。
與此同時,網上也興起了花樣解讀魯迅的文章或圖書,標題隨性而吸引人,比如「大先生老男人」。這些文章截取魯迅傳記的一些片段成文,魯迅愛吃甜點,愛喝點酒,有撒嬌,愛開玩笑;是設計師,是廣告達人,甚至是一個有點邋遢的老頭。
經過四十年的努力,我們認識的魯迅變得多元,心態上也更平和。但查看「百度指數」和「微博搜索」等數據,卻依然令人擔憂。百度指數關於魯迅最高的是圍繞「魯迅簡介、故事或作品理解」的提問,大多是為了應對考試、作文或初級創作;微博上出現了眼花繚亂的魯迅勵志故事或名言。我們仍處於一個大變化的時代,不否定個體的心靈或勵志需求,但需要警惕單純迎合這種需求的資本或權力。(文/羅東 新京報記者)
※最熱美劇《西部世界》這麼裝,可觀眾就吃這一套啊
※日本七旬男子先縱火住所後在公園長椅上自爆身亡
※「入宮」30天 揭秘航天員將如何生活?
※向京 創作對我來說是生的激情
※鮑勃·迪倫:站在人們想像的另一邊
TAG:新京報 |
※十年間,我們被改變了什麼?
※這一年,時間是如何被釀造,多年後,我們又將如何品嘗
※我想,五年後的我們是這樣的
※我們是如何看待前女友的?
※看什麼看?我們可都是惡犬,凶著呢,哼!
※你是這麼的可怕,但我們總想看看你,抱抱你。因為,你是木星啊
※我們猜了那麼久,最後「娶」到新垣結衣的竟然是他?!
※看什麼看?我們可都是惡犬,凶著呢!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如果後來,我們在一起會怎樣?
※蚊子是如何追蹤到我們的?
※感謝這些青年人,是你們讓我們看到緬甸的希望!
※多年後,你若未嫁我若未娶,我們為什麼還要在一起?
※如果我們不努力,我們的下一代怎麼辦?
※如果我們,只剩下一天,你會做什麼?
※你說王菲唱功不如從前,那又如何?穿得仙仙的菲姐依然給了我們一場「如夢似真」
※是誰偷走了我們四五十年的陽壽呢?
※四十年後,我們還像現在一樣
※二十年前沒有空調,我們這樣過夏天,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