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德化恆憶股份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法者,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者,事物外在表現所呈現的面貌,學習藝術離不開這兩個概念, 得法者以獲得某家某派的方式方法而得意,得相者以形成某家某派的風格而自豪,然而這兩種境界卻與藝術本身無關,要想真正得到達藝術的真諦需拋開這兩者不可。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高更在臨死前有幅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又是誰?》,為藝術事業奮鬥一生眼看就遊戲結束了,他不斷詰問自己這個終極問題,或許他後悔自己沒有按照當時流行的方法畫畫,而跑到瘋子梵高那裡浪費時光,否者也不會窮困潦倒一文不明。或許他自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確的,是在為人類的藝術增添一抹光輝,儘管現實不接受他,但後人一定會念他的好的。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很多人從事繪畫多年年了會經常問自己:我這樣對繪畫心追手模窮其一生意欲何為?價值幾何?這種感受或許會衝擊自己的內心。

西方繪畫經過多次變法求新的潮流: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當代藝術各自包含曲折的道路,藝術呈現出啊花樣繁多的面貌,西方人對待藝術的態度已經很清晰:藝術是創新的事業,沒有新的方法新的面貌就沒有所謂藝術的產生,而用別人已有的方法和面貌進行複製是無聊的行為,如果進行牟利就是所謂「行畫」,是為同行不恥的。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中國的藝術儘管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在風格上的變化還是不很大的,但要想獲得藝術上的突破產生新的面貌並被世人接受也是要勇於變法才行。中國畫家是相對保守的一類,對待藝術往往以有古法為榮,變法創法往往是需要很大勇氣和才華才可能為的,真正能夠變法成功並能引領潮流的藝術家寥寥無幾。趙孟頫在蘭亭十二跋里寫到:「齊梁間寫字非不古也而乏俊氣,右軍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古今以為師。」可見即便王羲之這樣的頂級大師也是通過變法後才成就自己的。


金剛經中說的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藝術是小道一定也無法繞開佛法大義的的,對於求法求相看來根本就不可能獲得藝術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完全明了其間的關係也一定不會達到明心見性,因此,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


簡單地說就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是離不開方式方法,當掌握了方式方法也就會產生相應的面貌,但這是別人已有的成就,不值得你虛拋一生的光陰去重複別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藝術得須要先滿足於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感受不受別人的方式、方法、面貌、風格所左右所牽引,從而產生真正屬於自己內心的作品。

藝術之難,便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當年大弟子神秀兢兢業業侍奉五祖本以為一定能獲得五祖衣缽,但五祖不看錶象,要求各弟子都作詩表達自己的悟性,見性者方可得衣缽,神秀作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五主認為未見性,而7歲的慧能作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卻認為是六主無疑,於是慧能得以登堂入室獲得衣缽。

藝術之難,在於不生法相,明心見性



藝術之難難在能夠創新,難在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現實中很多人一生勤勤懇懇對待藝術或者或許還不能得到門徑,不得不說從事藝術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業。


本文來源於:雅昌藝術網


配圖:德化恆憶股份


德化恆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恆憶股份 的精彩文章:

德化陶瓷歷史發展及陶瓷技藝簡介
手挽手去那年的時光逗留
千百年沉澱的「民族瑰寶」
水墨丹青唯美中華

TAG:恆憶股份 |

您可能感興趣

明心見性的境界是怎麼樣的
明心見性與心明性見
何為心性,怎樣理解「明心見性」
何謂是明心見性
先把生理修好,再明心見性,這就是性命雙修!
拳理解析:夫三性者,以心為勇性,眼為見性,耳為靈性
我們何以安生立命,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和空空如也
什麼是明心見性
沒有明心見性,所做的「忍」有效果嗎?
茶德尚儉,明心見性
略談佛法中的開悟或明心見性——快樂遠超女性高潮?
念菩薩能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9)【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實修現證明心見性的方法 大願法師
何為佛教說的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性取向不是你想變,想變就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