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九月初四,是近代高僧、天才佛子弘一大師的圓寂紀念日。


大師學名文濤,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初為新文化運動之前驅,啟蒙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等諸多文化領域。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律,民國13年出版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圓寂。往生時,年六十三歲,荼毗後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海內外諸緇素將其遺著結集出版,又有《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訂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講演錄》、《弘一大師全集》等,承傳南山律宗,並被尊為第十一代祖師,讓我們回顧弘一大師平生事迹,及大師的經典開示遺教,共同緬懷這位民國時期的天才佛子。


律學要略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改過實驗談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律學要略


【按】弘一大師嚴持戒律、弘揚戒律,後被尊為南山律宗十一代祖師,因此若要對律學的闡釋,大師的言辭的權威性毋庸置疑。文中,大師稱自己「沙彌戒和比丘戒決定未得」,只「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當然這只是謙辭,也正是在這謙辭中,表達了大師對戒律的重視。末世眾生,如果對戒律不夠重視,則縱然「乘急戒緩」,也還要輪迴受苦;所以大師也一再勸時人,持戒同時精勤念佛,歸心安養。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並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



今天先專力求援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

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髮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榮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系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凈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讚揚。六朝時此律最盛於南方。


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


第三部是《僧祗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


劉宋時繼《僧祗律》後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部律論甚多,不逞枚舉。

關於《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後因朋友勸告,即改習《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我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


(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


(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

(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


法礪律師在道宣律師之前,道宣曾就學於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於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注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於消沉,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禪宗益盛,律宗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迫至清初、椎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嘆不已。明末清初,有藕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藕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揭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范》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忽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范》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餘年,關於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未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分。近十餘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唐代之古風。凡藕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代,實比藕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問,很盼望你們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范》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今後必須恢復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


由此看來,那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代靈峰藕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髮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只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代藕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凈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能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於戒,僅名三皈。三皈者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了解三皈道理,並非糊裡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


(一)理體三寶;


(二)化相三寶;


(三)住持三寶:


(四)一體三寶。


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


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迎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


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


僧——即出家剃髮受戒有威儀之人。


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迴轉的意義。因前背舍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依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依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 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待,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當。至於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於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後,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於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眾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在受五戒時,不妨合眾總受五戒,俟受戒後,再自己斟酌取捨,亦未為不可。於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條,可以在行禮師前或俗人前捨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


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於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願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為重授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


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


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


當受五戒應知:於前說三皈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後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唯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淫、妄,亦復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范》,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了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為人授五戒者,於不飲酒後,不吸煙一句。但這不吸煙可不必加入,應另外勸告,不應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雲勺「八關齋戒」。「關」者——禁閉非逸,關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齋」——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六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後三條是另加的。後加三者即:第六,華香瓔珞香油塗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俗,我國只有花香並無瓔珞等。但所謂香,如我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為一條的。觀略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卧之床腳,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制是專為自製的,須結正罪;如別人己作成功的,不是自製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於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為一條,受「八關齋戒」的人皆不可為。


第八,非時食。佛制受八關齋戒後,自黎明至正午可食,非時食一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正午後,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於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開食粥等。


受「八關齋戒」,普通於六齋日受。六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廿二,及月底最後二日。倘能發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過了。受時要在每天晨起時,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時至夜,夜至明早。受「八關齋戒」後,過午不食一條,應從今天正午後至明日黎明時,皆不可食。


又八戒與菩薩戒比較別的戒有區別,因為八戒與菩薩戒是頓立之戒(但上說的菩薩戒,是局就《梵網》、《瓔珞》等而說的;若依瑜伽戒本,則屬於漸次之戒)。這是什麼緣故呢?未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薩戒或八戒,故曰頓立。若漸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彌戒,次比 丘戒,層層上去的。


以上所說「八關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閩南一帶將來亦應當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大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


沙彌戒:沙彌戒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為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不明白,聽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凈」,經過說凈的儀式後,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為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於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後來學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尼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彌尼戒:即女眾法戒,與沙彌同。


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雲「學法女」。外江各叢林皆謂在家貞女為「式叉摩那」,這是錯誤的。閩南這邊那年開元寺傳戒時,對於貞女不稱「式叉摩那」,只用貞女之名——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為式叉摩那,我現在略為解釋一一下。


那一種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


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於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習二年,然後再受比丘尼戒。因為佛制二十歲乃可受戒。於十八歲時,再學二年,正當二十歲。於二年學習時,僧作羯磨與學戒法。二年學畢,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學三法:


一學根本法——即四重戒。


二學六法——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


三學行法——大尼諸戒及威儀。


此僅是受學戒法,非另外得戒,故與他戒不同。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未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可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


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


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


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


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著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


(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空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話諸位定必明了吧!


更進一層說、諸位中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是如藕益大師禮《占察懺儀》求得清凈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以外,無有辦法。故藕益大師云:「未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因為得清凈輪相之後,即可自誓願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以後即可稱為菩薩比丘。禮《占察懺》得清凈輪相,雖是極不容易的事。倘諸位中有真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我最希望你們的。


以下說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現在不能詳說。依據佛制,比丘尼戒要重複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後請大僧正受。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止授時。此法南宋以後己不能實行了。


最後說菩薩戒:


菩薩戒:為著時間關係亦不能詳說。現在略舉三事:


(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菩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


什麼是種性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


(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經》,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說的受五戒法相同。


(三)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個人力量而行。現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於起殺、盜、淫、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


最後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裡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讚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講《沙彌律》、 《比丘戒本》、《梵網經》、他方是難有的!


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於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年前大開元寺相同。並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周到之處。


本年天災頻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並非捧場。此次能碰著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後還要與諸位「恭喜!」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會所做講演,由萬泉記錄。選自弘化社版《弘一大師遺教選讀》)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按】本文是弘一大師1936年初在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所講,當時正值開學。1934年,由大師發起,並與瑞今法師及集閩南諸山長一起,共同創辦了閩南佛教養正院。養正院推舉大師為導師,在教學期間,大師先後講述了《南閩十年之夢影》、《出家人與書法》、《最後之》以及本文,以上講稿全部彙集在《養正院親聞記》,並在1938年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從本文中,可以看出大師對青年一代佛弟子的殷切希望,緬懷大師、反觀當下,對於我們當今的年輕佛子,是莫大的勉勵


養正院從開辦到現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譽很好,這因為由瑞今法師主辦,又得各位法師熱心愛護,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我這次到廈門,得來這裡參觀,心裡非常歡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掃得乾乾淨淨的,這樣,在別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諸位寫一封信來——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並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懺悔,還有像這樣別的事,都使我感激萬分!


再過幾個月,我就要到鼓浪嶼日光岩去方便閉關了。時期大約頗長久,怕不能時時會到,所以特地發心來和諸位敘談敘談。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李叔同為津門書法家唐靜岩題籤


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我記得從前小孩子的時候,我父親 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熟了,以後 凡是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里,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


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七佛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里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凈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


別人問他:「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


他說:「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性情剛直,平常對人只問理之當不當,情面是不顧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師見他碗里剩落了一兩粒米飯,於是就很不客氣地大聲呵斥道:


「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以上所說的話,句句都要牢記!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習勞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它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而且我們要曉得: 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來,佛在世時,總以為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里去說法,說道: 「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出外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抬到井邊,用桶汲水,叫阿難把他洗濯乾淨。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


那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


佛聽了這話,就說:「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污穢,洗濯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


由此可見,佛是怎樣的習勞了。佛決不像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勞,自己坐著享福。這些事實,出於經律,並不是憑空說說的。


現在我再說兩樁事情,給大家聽聽。李叔同早歲墨跡


《阿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裡叫著:


「誰能替我穿針呀?」


佛聽了立刻答應說:


「我來替你穿。」


以上所舉的例,都足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義,我想諸位總是明白的吧!


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現在受戒的人雖多,只是掛個名而已,切切實實能持戒的卻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至於現在一般傳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實在說也不忍說 了!我想最好還是隨自己的力量去受戒,萬不可敷衍門面,自尋苦惱。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說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也易惹人譏嫌。至於吃煙,在律中雖無明文,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的,總以不吃為是。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歡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


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我們想做一位清凈的高僧吧,就拿《高僧傳》來讀,看他們怎樣行,我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 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末,就當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但自尊與貢高不同。貢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亂行為;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諸位萬萬不可以為自己是一個小孩子,是一個小和尚,一切不妨隨便些;也不可說我是一個平常的出家人,哪裡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沒有做不到的。


諸位如果作這樣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的,那做事就隨隨便便,甚至自暴自棄,走到墮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險的么?諸位應當知道:年紀雖然小,志氣卻不可不高啊!


我還有一句話,要向大家說,我們現在依佛出家,所處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就以剃髮、披袈裟的形式而論,也是人天師表,國王和諸天人來禮拜,我們都可端坐而受。你們知道這道理么?自今以後,就當尊重自己,萬萬不可隨便了。


以上四項,是出家人最當注意的,別的我也不多說了。我不久就要閉關,不能和諸位時常在一塊兒談話,這是很抱歉的。但我還想在關內講講律,每星期約講三四次,諸位碰到例假,不妨來聽聽!今天得和諸位見面,我非常高興。我只希望諸位把我所講的四項,牢記在心,作為永久的紀念!


時間講得很久了,費諸位的神,抱歉!抱歉!


(本文系弘一法師一九三六年二月在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開學日所講。選自弘化社版《弘一大師遺教選讀》)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改過實驗談


【按】本文選自《李叔同說佛》。唐朝白居易問鳥巢禪師佛法大意,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簡單的道理,幾乎將佛法的精要闡述殆盡,因而該故事被世代傳頌。本文中,弘一大師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修省改過的經驗,將「改過自新」的精神進行了精要的闡述,不由讓人想起「自凈其意」的古訓。大師正是身體力行了佛法的精神,才有如此說服力的言辭,諄諄教戒後人。


今值舊曆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新氣象充滿,門戶貼新春聯,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但「改過自新」四字範圍太廣,若欲演講,不知從何說起。今且就餘五十年來修省改過所實驗者,略舉數端為諸君言之。


余於講說之前,有須預陳者,即是以下所引諸書,雖多出於儒書,而實合於佛法。因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為總論別示二門。


總論者即是說明改過之次第:


1、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於了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余自兒時,即讀此書。皈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此書佛學書局有排印本甚精。


2、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於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3、改。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別示者,即是分別說明餘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華嚴經中皆用十之數目,乃是用十以表示無盡之意。今余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正以示余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


一、虛心。


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二、慎獨。


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余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三、寬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四、吃虧。


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五、寡言。


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六、不說人過。


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過。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八、不覆己過。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鬚髮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九、聞謗不辯。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十、不嗔。


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儘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因限於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最後,余尚有數言,願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致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於新年時,彼此晤面,皆雲恭喜,所以賀其將得名利。余此次於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賀諸君將能真實改過不久將為賢為聖;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眾生耳。


(講於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農曆春節,選自弘化社版《弘一大師遺教選讀》)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弘一大師遺教選讀(中) 點擊播放 GIF/82K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免費的公益佛學、修行、傳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學平台。讓您天天親近佛菩薩,學習善知識,積累福報,讓生命充滿慈悲與智慧!請搜索本平台總目錄,也可以通過「查看歷史消息」檢索。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087】佛教看福報


【1086】憨山大師的參學悟道記


【1085】佛教看超度


【1084】沈家楨:學習《金剛經》的真正用途


【1083】佛教看抑鬱症


【1082】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一)


【1081】本周讀經 《金剛經》


【1080】索達吉堪布:持誦《心經》的人有大福德


【1079】佛教看忍辱


【1078】太虛大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1077】今天燃燈佛聖誕 祈願眾生皆能悟道成佛


【1076】明日 恭迎燃燈佛聖誕


【1075】今天 中國佛教八宗之祖:鳩摩羅什大師圓寂紀念日


【1074】正確誦經 獲福無量


【1073】佛教看懺悔


【1072】伏藏與伏藏大師


【1071】南懷瑾:學佛誤區「嘴在學佛,心在學魔」


【1070】團圓中秋節 共慶月光菩薩聖誕日


【1069】農曆八月十五 恭迎月光菩薩聖誕


【1068】佛教看布施


【1067】動畫《佛說阿彌陀經》


【1066】佛教看財富


【1065】解讀《菩提道次第廣論》


【1064】明-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上)


【1063】佛教說魔


【1062】佛教看命運


【1061】逆緣,應對與改變


【1060】十集動畫《阿彌陀佛的故事》1-3 集


【1059】聖嚴法師: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1058】覺知禪(上篇)


【1057】佛法不是探討今生來世、神秘、鬼神的


【1056】辟穀的利與弊


【1055】今天地藏菩薩聖誕 祈願三界眾生早日得度


【1054】明天恭迎地藏王菩薩聖誕


【1053】近代禪宗泰斗虛雲大師聖誕紀念日


【1052】南懷瑾: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認為在行善


【1051】佛馱跋陀羅尊者畫傳


【1050】恭迎「佛陀第二」龍樹菩薩聖誕日


【1049】明天恭迎龍樹菩薩聖誕


【1048】一念通三世 開悟方能知


【1047】附體、感應與神通


【1046】星雲大師:《人生就是放下》


【1045】精選地藏王菩薩像


【1044】南懷瑾:諸佛菩薩都在世間 只是你不認識而已


【1043】佛說放生


【1042】星雲大師新作《貧僧有話要說》


【1041】閉關修行


【1040】明天盂蘭盆節,佛弟子該做什麼


【1039】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1038】明天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


【1037】宣化上人:蛇來聽法(中英文)


【1036】微視《為什麼不能意淫、邪淫》


【1035】佛教的空性


【1034】《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及白話翻譯(一)


【1033】慈禧為何哭著跪拜虛雲老和尚


【1032】盂蘭盆節臨近,佛弟子須知道來龍去脈


【1031】通過形象認識諸佛菩薩


【1030】佛教修行大全《楞嚴經》


【1029】推薦佛教入門書(三) 《佛教常識答問》上


【1028】朝時課誦課本(早課)


【1027】《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佛壇 的精彩文章:

濟群法師: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讀《心經》中的九個層次
歷代祖師大德對楞嚴經的
《佛教常識答問》下
歷代觀音菩薩繪畫造像珍品

TAG:光明佛壇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唐遺教:因緣甚深的漢傳密教大護法-關聖帝君
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拓本欣賞
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 欣賞
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
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不同於蘭亭序的美!)
書聖——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
王羲之精妙楷書《佛遺教經》
王羲之《佛遺教經》無缺字放大本
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不同於蘭亭序的美
經典-佛遺教經
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小楷經典,冠絕古今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佛寶、法寶和僧寶
孫過庭章草《佛遺教經》欣賞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和合僧團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 清凈僧團
天佑佛學課之遺教總結
張即之70歲書法精品:《佛遺教經》
讓非遺教育在學校生根開花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