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菩薩摩訶薩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大般涅槃有四相義

佛復告迦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分別開示大般涅槃,有四相義。何等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

這個時候佛陀繼續開演《大般涅槃經》的法義。他說:「《大般涅槃經》有四種相貌你應該要知道。哪四種呢?就是自正、正他、能隨問答、善解因緣義。」

一、自正

「云何自正?若佛如來見諸因緣而有所說,譬如比丘見大火聚,便作是言:『我寧抱是熾然火聚,終不敢於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及秘密藏,謗言云是波旬所說。』若言『如來、法、僧無常』,如是說者為自侵欺,亦欺於人,寧以利刀自斷其舌,終不說言『如來、法、僧是無常也』;若聞他說亦不信受,於此說者應生憐湣。『如來、法、僧不可思議』,應如是持,自觀己身猶如火聚,是名自正。」

「云何自正?」這是在解釋第一個相貌。自正就是自己能夠依正法修行。「若佛如來見諸因緣而有所說。」你現在看到佛陀的經教,都是佛世尊為度眾生而宣說的,度眾生就是最大的因緣,讓眾生悟入如來知見。眾生有某一個煩惱,或者現在世有某一種時機上的巧合,也是如來觀察因緣而說法。如果眾生全部都成佛了,大家一起住在寂滅的道場裡面,就沒有度眾生、說法這些事情了。

「譬如比丘見大火聚,便作是言:『我寧抱是熾然火聚,終不敢於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及秘密藏,謗言云是波旬所說。』」比方說,有人看到樓房燒起來了,他說:「我寧可鑽到火場裡面燒死,也不敢說《大般涅槃經》是偽經。」「偽經」跟「魔說、波旬說」意思是一樣的。有沒有人講《大般涅槃經》是偽經?是有的。也有人說:「《大般涅槃經》不是了義經。」這是稍微輕一點的毀謗,但是果報都非常恐怖。請你一定要知道這一點,不要冒著危險去毀謗正確的經教。

你要知道它的嚴重性。講「《大般涅槃經》是魔說」,或者說「《大般涅槃經》是偽經」,這話講完的時候,你已經變成一闡提了,以後不知道要在三惡道打滾多少次,佛世尊用他的無漏、無礙的宿命智慧,都觀察不出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有機會證涅槃。你要知道它的可怕。

(有人說:「剛才不是說聽聞經名就不墮四趣嗎?」)你要理解經典正確的義理。你聽到經名至少不能太討厭它,要是開口罵它,好東西也變成不好的。大家懂得這個道理吧?我們讀經必須依義不依語。經典裡面講,聽到《大般涅槃經》的經名,如果能夠稍微忍耐一下,沒有馬上罵出來,那麼三大阿僧祇劫之後你就能成佛了[1]。也就是說,你聽到人家講甚深微妙的佛法,只要忍耐住,再聽一下,人家就有機會把這個經微妙的道理講出來。你心裏面沒有多麼排斥,這個經至少就在你心裏面播種了。這和你聽完了以後馬上就毀謗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就算聽到了經名,也不能保證不墮三惡道。

「寧以利刀自斷其舌,終不說言『如來、法、僧是無常也』。」就算把自己的舌頭割掉,也不要去毀謗《大般涅槃經》裡面的義理。《大般涅槃經》裡面最重要的義理是什麼?如來常住。你講「佛、法、僧是無常」,豈不是就在毀謗《大般涅槃經》?你要知道謗法的嚴重性。

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大般涅槃經》就不見了嗎?很顯然不是。這表示末法時期並不是沒有佛陀的正法,只是末法佛教佔了主流地位。末法佛教是怎麼主張的?主張一切皆是無常。我們講過,末法佛教沒有辦法讓人證果,理由就在這裡。因為主張「一切皆是無常」,就一定也包括佛、法、僧的無常,所以末法佛教的徒眾聽到《大般涅槃經》,很容易就會毀謗,一毀謗就會變成一闡提,未來不知道多少世都要在三惡道裡面打滾,現世當然不可能證果。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小心,就算你對經典的法義有疑惑:「這個經這麼講,到底有沒有道理?怎麼跟我以前聽的不太一樣。」你也要稍微忍耐一下,看看道理在哪。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就能夠成就聽聞經名的功德。就算你今天聽完以後不再來,以後也不再翻《大般涅槃經》,這種子還是會播在你的第八識裡面,未來世一定會慢慢成熟。聽到《大般涅槃經》經名的時候,你能夠忍耐住,沒有馬上開罵,這本身就是一個善法,這個善法會護持你不墮入四趣(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叫做自正」,自己能夠依正法而修行。

二、正他

「云何正他?」佛說法時有一女人,乳養嬰兒,來詣佛所,稽首佛足,有所顧念,心自思惟,便坐一面。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汝以愛念,多含[2]兒酥,不知籌量消與不消。」爾時女人即白佛言:「甚奇!世尊!善能知我心中所念,唯願如來,教我多少。世尊!我於今朝多與兒酥,恐不能消,將無夭壽?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佛言:「汝兒所食,尋即消化,增益壽命。」女人聞已心大踴躍,復作是言:「如來實說,故我歡喜;世尊如是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善能分別說消不消,亦說諸法無我無常。若佛世尊先說常者,受化之徒,當言『此法與外道同』,即便捨去。」佛告女人:「若兒長大能自行來,凡所食噉能消難消,本所與酥則不供足;我之所有聲聞弟子亦復如是,如汝嬰兒,不能消是常住之法,是故我先說苦、無常;若我聲聞諸弟子等功德已備,堪任修習大乘經典,我於是經為說六味。云何六味?說苦醋味,無常鹹味,無我苦味,樂如甜味,我如辛味,常如淡味;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謂常、樂、我,令諸弟子悉皆甘嗜。」

復告女人:「汝若有緣欲至他處,應驅惡子令出其舍,悉以寶藏付示善子。」女人白佛:「實如聖教,珍寶之藏應示善子,不示惡子。」「姐!我亦如是:般涅槃時,如來微密無上法藏,不與聲聞諸弟子等,如汝寶藏不示惡子;要當付囑諸菩薩等,如汝寶藏委付善子。何以故?聲聞弟子生變異想,謂『佛如來真實滅度』,然我真實不滅度也;如汝遠行未還之頃,汝之惡子便言汝死,汝實不死;諸菩薩等說言『如來常不變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義故,我以無上秘密之藏付諸菩薩。善男子!若有眾生謂『佛常住不變異』者,當知是家則為有佛,是名正他。」

佛陀開始講什麼叫做「正他」。這個時候很巧,來了一個女人。你覺得真的是那麼巧嗎?這件事情本身就有點奇怪,佛在說法的時候,突然間來了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嬰兒來打閑岔。(大眾笑)她說:「我今天早上喂他吃了一些酥,不知道這個孩子能不能消受得起,會不會讓他吃了不能消化而夭折?」

我認為這是在演戲,世尊剛才講要觀察因緣而說法,所以安排一個女人來問這種問題。世尊跟她說:「這個孩子已經夠大了,你喂他的東西他全部都消化得了,他的壽命會因此得到增長。」女人高興地說:「我知道了,其實世尊您是為了教化我們這些眾生,才說『消』跟『不消』。」「不消」的意思是消受不了。嬰兒斷奶前要稍微給他一點固體食物吃,但母乳還要繼續給他喝。如果沒有漸進的過程,一下子就拿成人才能消化的食物給他吃,嬰兒會受不了。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眾生的根器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先跟他們講「無我」,等到眾生的根器成熟了,就跟他們講「我」。這便是佛世尊觀察眾生因緣而宣說佛法的一個實例

有關「我」和「無我」的問題,現在在網路上吵翻了天。很多人以為《阿含經》是講「無我」,並且引用日本批判佛教學者的觀點作為佐證。其實大部分的日本學者認為,《阿含經》的「無我」或「非我」,是承認有我,而不是否定「我」的存在。《實證佛教導論》引用了其中兩位日本學者的解釋。[3]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內地和台灣的許多學者,不引用日本主流學者的正確看法,而要引用非主流的錯誤看法。

「我」跟「無我」在前面的經文已經說到一些了,此處再用譬喻來告訴大家。比如,有一個小孩子聽到廣播劇說「火星人攻打地球」,他就問:「媽媽!是不是真的有火星人啊?」這時候一隻小狗突然間過來咬了他一口,他說:「這是不是火星人來咬我啦?」你想,媽媽會跟他說「孩子,這隻狗不是火星人」嗎?如果真的有火星人,我們才會講「這隻狗不是火星人」,對吧?所以,正常情況下,符合事實的回答是:「根本就沒有火星人。」佛陀是最有智慧的人,如果根本就沒有「我」,他會跟你講「五陰非我」嗎?

《雜阿含經》又說「五陰不異我」,講「不異」也是肯定有「我」的存在。比方說一個警員拿著一張照片給你看:「是不是這個人搶了你的錢包?」結果你就指著這張照片說:「對,就是他搶了我的錢包。」這是張照片,你怎麼說是他搶了你的錢包?照片跟人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知道你指的是照片上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說「照片裡面的人和真正的搶匪沒有差異」。要是你從來沒被搶過,根本就沒有搶匪,你會這麼回答嗎?顯然不會。所以,當你這麼回答時,已經預設有搶匪的存在了。所以,講「不異我」的時候,以世間語言的規則來講,已經預設有一個「我」的存在了。

所以日本主流學者的理解非常正確。但是現在佛教學術圈中大多數人都認為《阿含經》就是講「無我」的。甚至有人斷定整個佛法都是「無我」,講「我」的經典被認為是偽經或是不了義經。實際上,日本的學術主流並不是這樣認為,但是內地和台灣的許多佛教學者,卻不約而同地引進了日本非主流的錯誤觀念,誤導了很多佛教徒。這實在是佛教界的不幸。

在佛教出現之前,外道是說「有我」的。例如《奧義書》裡面就有講「我」,稱之為「阿特曼」,這是不生不滅、不受苦樂、無有變易的東西。不同的教派對於阿特曼(我)的認識有相當的誤差和分歧,有的把五陰當成是「我」,不然就認為五陰跟「我」是有差異的、不同的。佛陀為了要糾正這種錯誤的「我」的觀念,在最初的時候傾向於說「沒有我」,這是說外道所說的那種「我」都是不存在的

後來,佛陀觀察到這些聲聞弟子已經漸次成熟,就好像嬰兒已經長大到可以斷奶的時候,佛陀就要給他們真正的了義法。以前講的「無我」不是那麼的好,現在告訴你,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呢?並不像外道所說的那樣,而是「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詳細的內容你可以去看《實證佛教導論》第五章。

佛陀觀察因緣,所以他在兩個時期有不同的說法,以語意學的原理來講,並不矛盾:最初佛陀說「無我」的「我」是外道所定義的「我」。外道的「我論」總是有一點缺陷的,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佛陀說「無我」。但是佛陀知道有一種東西確確實實是可以永恆、常住、不變易,可以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到了某一個時期,他就宣說了「我論」,此時「我」的定義,是佛陀對它的定義,並不是外道所定義的我。不懂得語意學的人會說佛陀前後矛盾,懂得語意學的人知道,佛經前後說法不一的時候,「我」的定義也不一樣。問題在於法義是不是符合事實。如果你掌握了正確的法義,你講的「我論」跟「無我論」都對;如果你掌握了錯誤的法義,你講的「我論」或「無我論」都錯。在佛經里,同一個字往往有不同的定義,你必須依義不依語,「我」這個字,便是典型的例子,請大家留意。

「若佛世尊先說常者,受化之徒,當言『此法與外道同』,即便捨去」。佛陀若最初就跟聲聞弟子講「常」,人家會說:「你現在講我常,豈不是跟外道講的我論一模一樣,這種東西又有什麼用?」人家不想聽,一定掉頭就走。佛法裡面應該有很多種滋味,有的東西在聲聞法中已經講了,有的東西在大乘法裡面才能講。所以佛陀說:「孩子到了足夠的年齡,你給他一點營養的食品,他一下子就消化了,甚至還不夠。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我(佛陀)的這些聲聞弟子,他們最初的時候就像嬰兒一樣,消化能力還不好,沒辦法消受大乘常住的真實的義理,所以我(佛陀)只好先跟大家講『苦』、『無常』、『無我』的道理。等到這些弟子聞法的功德漸漸具足,消化能力比較好的時候,可以去修習大乘經典,我(佛陀)才把大乘真正的義理講出來,講『樂』、講『我』、講『常』。」「樂如甜味、我如辛味,常如淡味」也是大乘法講的。

「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聲聞法講「世間」,是指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定是無常,一定是苦,一定是無我,這都是符合事實的。

「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但是你把蘊處界當中的煩惱當成是燒火的柴,就可以證得涅槃。有智慧的人會用智慧去觀察,發現裡面還是有常住法存在。常住法能到什麼地方觀察?再怎麼觀察還是在世間裡面觀察啊!你不要以為能夠離開世間去觀察,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全部都是世間,你怎麼可能離開十八界去做觀察?離開十八界能觀察到什麼東西?所以,能夠觀察的是世間相,被觀察的東西也是世間相。但是,可以從這些世間相當中明確地推論得知:必然有非世間相的常住法存在。這種推論在佛法裡面仍然當成現量,但不說是現見。

世間都是煩惱,但是如果你有智慧,你就能夠把世間相的煩惱煮成涅槃飯。五陰原本是無常、苦、空、非我,可是一旦你能夠觀察到五陰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那全體不就是第八識嗎?不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一真法界嗎?這就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

《心經》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便是在講這個義理。這就是常、樂、我、凈!你能夠知道這一點,不就是把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煩惱煮成涅槃飯了嗎?以前只讓聲聞弟子吃苦味,是因為他們還沒長大。甜味、辛味、淡味都要等到長大以後才可以給。也就是說,如果佛弟子是聲聞種性,根本不能告訴他們這些法義。等到他們已經成熟了,才跟他們開演大乘法常、樂、我、凈的道理。

古時候沒有銀行,所以金銀財寶都是放在自己家裡。如果你有一個敗家子,會趁你出遠門的時候,把家裡的金銀財寶全部拿出去揮霍。你平常在家的話,還製得住這個敗家子,要是不在家,家裡的東西準會被他敗光。所以有錢人要出遠門之前,一定先把敗家子叫出來:「你不準待在家裡。」這意思是一樣的。佛陀跟這個女人講:「我(佛陀)準備涅槃了,佛法有很多微妙的寶藏,現在如果交給聲聞弟子的話,就沒有用。」這裡講的聲聞弟子不是指出家人,而是指聲聞種性的佛弟子。聲聞種性的佛弟子聽到佛陀涅槃,就以為佛陀不會再來度他們了。有這種想法就根本沒辦法受持大乘經,因為大乘經是講「佛不入涅槃」。

我們講過很多次,佛陀示現涅槃是表演給你看的,他不可能像聲聞人入涅槃,不再理會眾生,一定會有應化身去度眾生。佛陀是很慈悲的,不可能放眾生在這裡不管。但聲聞種性的佛弟子看到佛陀滅度,就以為佛陀真的滅度了。就好像一個敗家子,一聽到父母親出去了,他就說:「我爸爸媽媽死了。」其實父母只是去比較遠的地方,他就說:「爸爸媽媽都死了,這些財產都歸我,統統都拿來用啦!」只有菩薩弟子才是真正的好兒子,爸爸媽媽出遠門了,只是出去一下而已,財寶還是要守護著,不能亂花。如果有人知道「如來常不變易」,就是佛陀的好兒子;如果講「佛陀已經死掉了,再也不會回來了」,就是佛教裡面的敗家子。

你覺得家裡一定要擺個佛像嗎?不一定,如果有人知道「佛常住不變易」,這個人的家就等於有佛。經文是這麼說的。我只要知道「佛常住不變易」這個道理,就等於有一尊佛住在我家裡。反過來說,如果你認為佛陀已經滅度了,那麼拜木頭佛像又有什麼用?

禪宗有一個丹霞燒佛的公案,他把人家的佛像拿下來劈了當柴燒,人家質問他:「佛像你怎麼拿來當柴燒?」他說:「我燒燒看有沒有舍利。」(大眾笑)「木頭佛怎麼可能燒得出舍利?」他說:「既然沒有舍利的話,那你再多給我幾尊木佛燒,至少還可以取暖。」[4]他是在告訴你,木頭做的佛像不是真正的佛。你如果不知道佛真正的義理,而去崇拜木頭佛像,這樣算是佛教徒嗎?真正的佛教徒應該知道佛是常住。這個道理你知道了,就等於貫通整個《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的義理就是在這一句上面。《法華經》的義理是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經文雖然不同,但是都可以用第八識一以貫之。你懂得這個道理,等於家裡就有一尊大佛隨時住在那裡,擺不擺佛像根本不是問題啊!你能懂得這個道理,就叫做正他」——能夠把別人的錯誤糾正過來。

現在,若是有人蓋寺院或者道場,很多人會搶著去供養佛像,尤其是中央的主尊,就算要幾十萬人民幣,也不怕沒有人供養。但是,我們講《大般涅槃經》卻很少人願意贊助,因為大家重視的是假佛,而不看重真佛,這是末法眾生的顛倒。以顛倒的心態布施,完全沒有解脫功德,福德也很有限。以後,有人做的事,你不用去跟人家搶,只要隨喜就好。你應該去做人家不能做、不願意做、不敢做的事,這樣的功德才會最大。

比方說,人家不懂得法義,寫的書是錯的,你已經三乘見道,文字能力也很好,就該著書弘法——這是人家不能做的功德。大家都想往生極樂世界,不願留在娑婆世界,你能夠發願留在娑婆度眾生——這是人家不願意做的功德。敢於冒犯權威和主流的錯誤意見,說出正確的佛法主張——這是人家不敢做的功德。這三種功德是最大的,其他的功德遠遠不能與之相提並論,能夠做這三種功德,才能很快地圓滿菩薩道。

三、能隨問答

「能隨問答者,若有人來問佛世尊:『我當云何不舍錢財而得名為大施檀越?』」佛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凈物者,當施其人奴婢僕使;修梵行者,施與女人;斷酒肉者,施以酒肉;不過中食,施過中食;不著花香,施以花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遍至他方,財寶之費不失毫釐,是則名為能隨問答。[5]」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6]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凈肉[7]?」「迦葉!是三種凈肉,隨事漸制。」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凈[8]乃至九種清凈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麥、及黑石蜜、乳酪、酥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9]、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善男子!不應同彼尼干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凈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凈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被服粗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貓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卧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啞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清凈法,及壞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

「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谷,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車渠瑪瑙、頗梨真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植根栽;蠱道咒幻,和合諸葯;作倡伎樂,香花治身;摴蒱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凈法?」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若廣說者則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說,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第三種相叫做「能隨問答」。什麼叫做能隨問答?這裡世尊用了一個譬喻來說明。有人來問:「我要怎麼不花半毛錢,還能夠成為一個大施主?」他說:「那很簡單!如果你知道這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他不會接受不清凈的東西,你就送給他奴隸和僕人。」他一定會說:「我不能接受這個東西。」你送給他以後,等於他又還給你了。但是你還是有布施,對不對?(大眾笑)這個人修清凈梵行,對異性避之唯恐不及,你就送他一個美麗的妓女。(古時候女人是被當成財產買賣的,所以你可以買一個漂亮的女人送給他。)他會說:「不行,我不能碰女人。」這下你又布施了。一個人吃素,你就送給他雞肉、牛肉、豬肉,他說:「對不起,不能收。」又還給你了。有的出家人過午不食,你說:「現在已經下午兩點鐘了,我請你吃飯。」他說:「對不起,我不能吃。」(大眾大笑)這裡面還有講別的例子,總之你用這些方法,到最後不費半毛錢,大家都知道你是個慷慨大方的人。你不要以為佛陀在講笑話,這些話是有深意的。

「能隨問答」,最重要的意思,是說你能夠根據別人的發問而隨時作答,又能答得有道理,可以讓人因此悟入。雖然讓人悟入,實際上作答的人不會損失什麼,悟入的人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第八識是無始以來的存在,即使有人悟得,本質上仍然是不增不減。你已經有了自性清凈心,卻又跑來問我。我一直拿我的第八識拚命地塞給你,你卻永遠拿不走,這樣我成就布施的大名,對自己卻沒有半點損失。這樣就是「能隨問答」。

古時候有一個禪師,人家來問:「請問什麼是佛啊?」「清談對面,非佛而誰?」[10]你問我什麼是佛,就是你啊!你就是佛。這樣就是「能隨問答」。所以你看看中國的禪師所施設的機鋒有沒有經教依據?其實禪師的機鋒轉語很多都是從《大般涅槃經》來的。

佛陀在臨終的時候勸大家吃素,尤其是聲聞弟子,這裡的聲聞弟子是指出家弟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聽」是允許的意思,「不聽」就是不允許。從佛陀涅槃的那一天開始,不允許出家的弟子吃肉。如果有施主要把肉布施給你的時候,你應該思維:吃肉等於是吃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今天不多解釋,因為這個東西跟戒律有關。如果你是在家弟子,學佛的時間不是很長,如果把它當成禁戒會比較勉強。所以你只要知道佛陀禁肉的用意,要不要吃素自己決定。

世尊在弘法的過程中,最初允許吃三凈肉,或者有十種不凈不能吃,九種清凈又可以吃,有各種不同的規定,但是你要知道,世尊觀察眾生的根器,知道眾生最初沒有辦法接受這麼嚴格的戒律,所以隨順世俗而去施設。到最後希望你把肉食的習慣整個放棄,改成吃素。如果你生在佛世,學佛不久,還沒有到達那個程度,世尊觀察你的根器,也會對於戒律的規定作調整。總之,世尊最初的時候允許某些肉可以吃,或者允許聲聞弟子可以食肉,但是他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吃素。你如果這樣想,就會符合世尊的意思。

為什麼需要吃素呢?吃眾生肉很麻煩。雖然這個眾生不是你殺的,但是你吃它的肉就會跟它結惡緣,將來你再度碰到它的時候,它對你印象會很不好。你要度它,就會先從惡因緣開始,這常常不是好事情。

「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你對於這個特定的眾生,沒有辦法生起悲心去度它。在吃它的肉的時候,你有想到它將來可能是你的弟子或者獨生子?你可能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覺得很好吃,先吃了再講。種有一切種,並不是說你對所有的眾生都永遠不再有悲心,但是對於你吃的這個眾生,你就沒有大悲種。因為我們學習大乘的人要度一切的眾生成佛,所以要在一切可能的範圍內跟眾生結善緣,而不是結惡緣。如果一直覺得肉食是美食的話,每天都要吃,就會形成障礙。

如果你每天吃幾兩甚至半斤肉,一年下來,被你吃掉的眾生掛起來是一整間店,而不是只有一點點。經常吃肉的人,一年可以吃掉上百隻雞鴨。因為你要吃肉,它們就必須死。經年累月下來,你要跟多少眾生結惡緣?所以肉食的習慣要盡量改過來。

吃肉的人,身上會有肉氣。有的人鼻子特別靈敏,特別是吃長素的人,只要你吃一點點肉,他一聞馬上就知道。有些吃素的人很看不起吃肉的人,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是修行人,你說法再好都沒有辦法度他。

就好像有人吃了大蒜,人家聞到味道,都不願意靠近他。吃肉的人,眾生聞到他身上的肉氣就害怕,趕快躲得遠遠的。如果菩薩吃肉,眾生聞到你身上的味道,躲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敢聽你演說正法。

有時候你看到菩薩吃肉,這是示現,因為前面講過,「我(第八識)實不食」,既然第八識不用吃東西,難道第八識會去吃肉嗎?當然不會啊。你看到菩薩在吃肉應該知道這都是在表演。其實,不但菩薩吃肉是在表演,眾生吃肉也是幻化,並無真實。這種作意經常放在心裏面,才不會對於造惡或者犯戒、破戒的人起瞋心。但是你不要拿這個當成造惡的借口,因為幻化的業行,形成幻化的果報,照樣會讓你產生憂悲惱苦

我們講過,天魔波旬在佛經裡面是一個丑角,他的地位相當於《寵物小精靈》(台灣譯為《神奇寶貝》)裡面的火箭隊。有時候天魔波旬會化現很恐怖的景象,或者化現為美女、野獸、妖魔鬼怪等等,你只要知道這是幻化,他自然奈何不了你。世尊早就預言:「我示現涅槃之後,波旬會在人間出生,穿上僧衣,破壞佛教的正法。」[11]

以前看到這種記載的時候,我非常懷疑:如果魔波旬真的是來搞破壞,佛、菩薩、大阿羅漢還會放他在這裡耀武揚威嗎?後來,看到《維摩詰經》講:「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12]我就釋懷了。佛教裡面安排一個魔王的角色是必要的,這樣你才會精進修行。

有人講:「這樣子太可怕,一大堆魔全部找上我,那我怎麼辦?我不敢再學了。」不用擔心!你應該要這麼想:你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中間要經過多少次考試,這些考試都是必要的,學識越高,考試就越難。同樣的道理,你的修證越高,考試當然也越難,只要你能夠克服這些考試,般若慧和解脫功德會越來越好。這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背後的深意

我看三期佛法的演變,覺得這樣的安排太好了!在佛陀的時代,我們剛剛開始學佛法,就像小孩子一樣,統統都要教最正確的東西,那是正法時期。等到你程度稍微好一些的時候,好像到了中學,老師會告訴你,某些說法是錯誤的,你必須判別。到了末法時期,法義整個翻轉過來,完全要靠你自己抉擇。這時候你已經是個大人,難道每次還要爸爸媽媽循循善誘,才知道該做什麼?你應該這樣想:「我已經學佛很久,有了正知見,佛陀認為,用其他方式來教育我的時機已經到了。」所以,末法時期也是一種教法,讓菩薩深化般若智和解脫功德,終能獨立荷擔如來家業。

有的人學佛以後,聽到末法時代不小心就會下墮三惡道,他嚇壞了:「我還是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去吧!」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大家都這樣,人間的佛法一定會提早滅亡。你應該換一種角度思維,其實三期佛法是佛世尊給我們的三個教育階段,你的修證程度越高,人間佛法的處境就會越困難,你的般若慧和解脫功德都是無漏的,就算死了又有什麼關係?再投胎,還是一個菩薩,一定會繼續學佛的旅程,乃至究竟成佛。

波旬在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是人間的1600年,他來看人間這些菩薩,你覺得是怎麼樣?他會覺得很恐怖。為什麼呢?如果你不是菩薩,他甩都不甩你,你幹壞事,一下子就下三惡道,仍是在輪迴境界,又何必理你呢?如果是一個菩薩,是跟天魔波旬唱反調的:「魔波旬啊!我不怕你,等著瞧吧,我一定要跟你對抗到底。」在這邊吼吼叫叫的,他化自在天的一日夜,人間是1600年,菩薩喊了老半天,在那裡一剎那就過了。要是波旬突然間看到:「人間有一個人在罵我,可惡,你只是一個小小的凡夫菩薩而已。先把你整死了再講。」假設他安排一個車禍把菩薩撞死。撞死了以後,他才稍微喘一口氣來,好像才幾秒鐘而已,又跑出一個,又開始跟波旬叫陣了(大眾大笑)。這有點像是《魔鬼終結者》裡面的液態金屬人,菩薩就像是液態金屬人一樣,被消滅掉以後,又拼拼湊湊變成一個人,下輩子又出來了。

有的人認為死掉就沒戲了,但菩薩死後,由於願力還在,一定再投胎到人間,跟魔波旬對抗到底。魔波旬會看到什麼?「我才剛把你弄死,怎麼你又回來了。」如果他真的是跟佛教唱反調的話,他一定最怕菩薩。他才剛把你治死,你就馬上投胎再來,而且又度了很多人變成菩薩,好像一直在繁殖,打也打不死。我們在人間傳播大乘法,有人信樂了以後,也變成了菩薩,以後永遠都是菩薩。他有菩薩功德,不會下三惡道,也不去佛國,就留在人間跟波旬唱反調。你想,魔波旬日子會好過嗎?菩薩就是這樣,勇猛精進。

佛世尊預告「我涅槃後無量百歲」,無量百歲是很長的時間,佛世尊滅度到現在是兩千五百多年,所以用百歲來計算,是第二十六個百歲。按別的經典,目前應該是末法時期了。他講,像法時期有一些不守戒律的比丘,跟別人講他得了阿羅漢果,但是很多戒律都不能遵守,破壞佛陀制定的戒律,然後跟別人講:「是如來、佛世尊允許我們吃肉。」你要注意,在家居士吃肉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你不要說「是佛陀允許我吃肉」,這話影響就大了,這樣講等於在毀謗佛。佛陀已經講了:「從今以後不允許聲聞弟子吃肉。」你暫時沒有辦法完全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不要誣賴到佛陀身上,說佛陀允許我們吃肉。你自己要吃,你就要自己承擔下來:「是我貪肉食的味道,所以才去吃肉。」

這裡寫了很多破壞佛陀戒律的情況,很多戒相都收入菩薩戒中,包括下圍棋,還有一些娛樂活動。這在菩薩戒裡面都算是輕垢罪。佛陀希望你儘可能學習清凈的法。下圍棋、唱歌、種菜、畫畫,基本上不算是惡業,但因為菩薩要學的東西非常多,如果在這上面浪費了時間,你的進步會變得很緩慢。你可以看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規範,對這一段話不要太介意,因為前面佛陀講了一句話:「不受五戒,為護正法,乃名大乘。」前面那句話跟這裡的經文,是很極端的兩種情況。

也就是說,在需要護持佛法的時候,自己個人的修為就不是那麼重要,你應該以護法作為第一優先;如果你能夠做到佛陀所希望你遵守的行為,自己又不是很勉強,你應該盡量遵守。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漸次達到佛陀所希望你達到的清凈境界

哪一種狀況的肉可以吃?如果你去乞食,人家給你的食物裡面混了一些肉,這個時候有某一種處理方法,處理之後還是可以吃;如果人家拿一整塊肉給你,你看裡面幾乎都是肉,乾脆就不要了。這個地方我們不詳細解釋。

四、善解因緣義

「迦葉!云何善解因緣義?如有四部之眾來問我言:『世尊!如是之義,如來初出,何故不為波斯匿王說是法門深妙之義?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或名為犯?或名不犯?云何名墮?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羅提木叉義?』」佛言:「波羅提木叉者,名為知足,成就威儀,無所受畜,亦名凈命。墮者名四惡趣,又復墮者墮於地獄乃至阿鼻;論其遲速,過於暴雨,聞者驚怖,堅持禁戒,不犯威儀;修習知足,不受一切不凈之物。又復墮者長養地獄、畜生、餓鬼,以是諸義故名曰墮。波羅提木叉者,離身口意不善邪業。律者,入戒威儀,深經善義,遮受一切不凈之物及不凈因緣;亦遮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悔過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

「或復有人盡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謂四重法,乃至七滅諍法。或復有人誹謗正法甚深經典,及一闡提,具足成就盡一切相,無有因緣。如是等人自言『我是聰明利智』,輕重之罪悉皆覆藏;覆藏諸惡如龜藏六。如是眾罪長夜不悔,以不悔故日夜增長。是諸比丘所犯眾罪終不發露,是使所犯遂復滋蔓,是故如來知是事已,漸次而制,不得一時。」

爾時有善男子善女人白佛言:「世尊!如來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將無世尊欲令眾生入阿鼻獄?譬如多人慾至他方,迷失正路隨逐邪道,是諸人等不知迷故,皆謂是道,復不見人可問是非。眾生如是迷於佛法,不見正真,如來應為先說正道,敕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當如是制,何以故?如來正覺,是真實者,知見正道,唯有如來天中之天,能說十善增上功德及其義味,是故啟請,應先制戒。」

佛言:「善男子!若言如來能為眾生宣說十善增上功德,是則如來視諸眾生如羅睺羅。云何難言『將無世尊欲令眾生入於地獄』?我見一人有墮阿鼻地獄因緣,尚為是人住世一劫、若減一劫。我於眾生有大慈悲,何緣當誑如子想者令入地獄?善男子!如王國內有納衣者,見衣有孔然後方補;如來亦爾,見諸眾生有入阿鼻地獄因緣,即以戒善而為補之。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先為眾生說十善法,其後漸漸有行惡者,王即隨事漸漸而斷,斷諸惡已,然後自行聖王之法。善男子!我亦如是,雖有所說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漸行非法,然後方乃隨事制之;[13]樂法眾生隨教修行,如是等眾乃能得見如來法身。如轉輪王所有輪寶不可思議;如來亦爾,不可思議,法僧二寶,亦不可思議。能說法者及聞法者,皆不可思議,是名善解因緣義也。

「菩薩如是分別開示四種相義,是名大乘大涅槃中因緣義也。」

什麼是「善解因緣義」?那個時候迦葉菩薩問佛陀:「為什麼你最初的時候並沒有把戒律講得那麼完整?」——佛陀開始弘法的十二年沒有制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讓大家自己去把善行修好,哪件事情該做或不該做,應該自己知道,不需要制戒。等到有人犯戒,這些戒律就開始一條一條地被制定出來,結果制定了好幾百條,非常多,因為只要佛經里講某一件事情不能做,都算是戒律

這麼多戒律你應該要怎麼辦?對於一個在家居士,我認為最好的方法並不是先從這些戒相入手。在《阿含經》裡面,很多外道根本連五戒都沒有受過,也沒有受過三歸依。他們去找佛陀或者聖弟子,在一席問答之後,就證了初果。只交談一次就證初果,這表示初果的證得不需要很嚴格的戒律。按照佛經的說法,能夠障礙初果的罪行很少。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毀謗三寶、虧損如來,這一類重罪才會障礙你證初果。有些清凈的戒律只有阿羅漢,甚至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持守。其他的人多少都會犯。要區別犯戒跟破戒。犯戒就好像你闖了紅燈,這個就是犯,你違犯了人間的法律,不遵守交通規則。不遵守交通規則跟搶劫比起來是不是相差很多?所以你要善知,知道修到哪個位階應該遵守哪些戒律。

對於一般人來說,最該遵守的戒律是什麼呢?有的人根本沒有去受佛教的戒律,但並不表示他們會做壞事。難道沒有受戒就可以去殺人、去偷東西嗎?當然不行啊!法律已經有規定了。在古代,法律沒有那麼完備,很多情況下必須要靠宗教上的戒律來補充人間規範的不足。現代的立法很精細,重大的戒律基本上都被規定到人間的法律上去了。比如大妄語業,有人不是阿羅漢卻對外宣稱是阿羅漢,以此來詐財、騙色。現代社會叫做神棍。難道你沒有受五戒,這些事情就可以做嗎?

真觀主張按照修行次第去選擇自己應該受的戒律,這樣你就不會覺得這麼多條戒律會造成問題。像不能唱歌這種戒律,等你準備證三果才去受,一般的在家居士受這種戒律就太過頭了。他現在還沒證初果,你就跟他講以後不能唱歌,不能看電視,他會受不了,即使勉強接受,對果位的增上也沒有什麼用。你要有智慧去選擇,哪些事情現在派得上用場——現在守這種戒律有助於解脫煩惱,因為想要解脫某種煩惱而去受持某種戒律,你就會願意接受。

如果真的是犯了很重的罪,報應的速度是很快的。「論其遲速,過於暴雨,聞者驚怖。」假設你殺了人,或者幹了很壞的事,死掉以後馬上下地獄,不用再等了。只有比如不是很大的小妄語,或者小小的惡口等罪,才會等很久以後再報。最嚴重的罪我們講過了:毀謗三寶是最嚴重的罪,在毀謗三寶中最嚴重的是毀謗正法,它比謗佛的罪還要更重,因為所有的佛跟聖賢都會護持正法,你毀謗正法就等於跟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都遠離了,你自己會變成一闡提人,非常麻煩。

「或復有人誹謗正法甚深經典、及一闡提,具足成就盡一切相,無有因緣」,這是什麼意思呢?佛陀去觀察一闡提人到底什麼時候有解脫的因緣,結果看不到。

現在會毀謗正法的人是哪些人?很多都是知名的佛學學者。他跟你講:「《大般涅槃經》是不了義經,《楞嚴經》是偽經,《大乘起信論》是偽論。」他就敢這麼講。如果是一般的佛弟子,誰敢這麼主張?這麼主張對你又沒什麼好處,一旦它是真經,你就是毀謗,後果都是很恐怖的。所以一般來講,都是自以為聰明的人才會去毀謗佛法。

「輕重之罪悉皆覆藏」,他幹了很多壞事,統統不跟別人講,都隱藏起來,在別人的面前裝出一副很神聖的樣子,不斷地暗示別人「所有的罪惡都跟我無關,壞都是別人壞,不是我壞」,累積的罪惡越來越重,到最後不知道要怎麼善了。

「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為禁戒:『護口意清凈,身行亦清凈,凈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佛世尊最初並沒有制戒,而是用一個偈來作為大家修行的準則:「護口意清凈,身行亦清凈,凈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這是守護你的身、口、意,你能夠清凈身、口、意三行,你就能夠修行仙人道。這個「仙人道」並不是道教的仙人道,而是三乘菩提。所以戒律並不是絕對必要的,如果說一個人在世尊說法前面十二年證阿羅漢果,不久取證無餘涅槃,他可能根本沒有領受後來才制定的比丘戒。

戒律有三種,律儀戒」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有戒相,有規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前面十二年沒有制戒是指沒有制定「律儀戒」。

另外還有兩種戒,是不需要人為制定的,一種叫做「定共戒」,一種叫「道共戒」。定共戒」的意思是說,當你有了禪定,就絕對不會違犯某些行為。你如果只有欲界定或者只有未到地定,這種定發生的效果很有限,所以我們不講它。如果你已經證得初禪以上的禪定,一定已經降伏男女貪愛,所以他絕對不會犯邪淫戒,除非他退失了初禪的定境。這個叫做「定共戒」。

道共戒」是三乘見道以上的人才能夠遵守的戒律。對於解脫道,它分成四種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只有斷掉三縛結,初果人的「道共戒」是:他絕對不會用凡夫我見替自己的貪瞋辯護。這個道共戒需要有人去提醒他嗎?也不用,這是已經聲聞見道的修行人一定能做到的。如果你現在是一個修行人,找到一個善知識來教你佛法,善知識觀察你的根器,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他甚至可以不跟你講戒律,只跟你講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守護身口意

雖然佛教裡面有種種戒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是一個在家居士,想從一種不清凈的生活狀態慢慢趨向於清凈,佛陀會用很嚴格的標準來要求我嗎?不見得會。《優婆塞戒經》允許我們受三歸依時不受五戒;受五戒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挑一戒或者二戒、三戒、四戒,或者五戒全受。[14]所以佛教對於在家居士的戒律是很寬鬆的,要受戒或不受戒,全部都在你身上。如果你現在打算要證初果,你絕對不能做的事情沒有幾件,佛經中講,會障礙證初果的都是很嚴重的罪過,一般來講是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在佛世尊的時代,有一個國王叫阿闍世王,他把父親殺了,覺得很懊悔,心定不下來。有一個大臣勸他:「你現在去找別人都沒有用,唯一能夠救護你的只有佛世尊。」他接受了這個建議,在某一天晚上去謁見佛世尊,聽佛世尊說法。阿闍世王走了之後,佛陀跟在場的比丘講:「如果阿闍世王不是曾經造過殺父這種罪過的話,他今天已經證初果了。」[15]這說明什麼呢?如果他不是殺父親,而是殺人,或者是次於五逆的其他重罪,只要到佛世尊面前懺悔,聽世尊說法,並在聽法的時候同時作觀行,確認佛世尊說的法符合事實,他還是可以證初果。

所以,想證初果的人不一定要受戒律。有很多外道,先前根本不是佛弟子,他們聽了佛陀或聖弟子的開示,馬上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後,才要求接受三歸依、接受五戒。這說明初果所要求的戒律很低。想要證初果,不能造作五逆。五逆都是大到讓人受不了的罪行。

另外還有一種:「毀謗三寶」也不能造。你叫學佛的人不要毀謗佛法僧三寶,他會跟你講:「我既然來學佛,我當然認為三寶是最尊貴的,怎麼會去毀謗呢?」但是實際上還是有人在毀謗。因為他弄不清真假三寶,沒有斷疑見的功德,那是初果人才有的功德。如果你還沒有證初果,卻想避開毀謗三寶的惡業,你一定要遵守一條方法原則: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要輕易下結論。」(要是寫成戒相,就是:「沒有充分的證據,卻輕易下結論。」)這條戒律可以讓你避開毀謗三寶的惡業。謗佛跟謗僧相對沒有那麼重,如果毀謗正法,那個果報是比五逆重罪還要重。《大般若經》講,毀謗正法的罪業遠遠超過五逆重罪[16]。大家要小心啊!

如果有人說:「我現在去偷東西應該沒關係吧?」或者說:「我去殺一個人應該還是可以證初果。」你不要這樣子想,我想大家既然已經來到這邊,聽到《大般涅槃經》,應該不會有這種心態。一般的人,要讓他完完全全的清凈,很困難。所以先不要用太嚴格的戒律要求自己,免得你不想修了。但是你要把你的煩惱控制在比較輕的範圍,如果煩惱很重,還想要證初果,還是很困難的。《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這不是開玩笑的。

通常我不會跟初學佛法的人強調戒律,因為世間已經有很多法律跟善良風俗,就算不受五戒,只要遵守法律和善良風俗,其實也就夠了。

五戒其實都是比較重大的。像殺生,並不是說殺蚊子、蒼蠅就可以讓你毀破五戒,像殺人或者是殺害天人,這種罪行才會讓你毀破五戒。假設你故意殺掉一隻狗,只殺一次的話,都不到毀破五戒的程度

偷盜。如果是偷一兩張紙,不構成毀破五戒的偷盜罪,偷盜財物的價值已經構成刑事責任,才是五戒當中所定義的「不予取」。

邪淫。未婚的男女同居,以佛法來講並不構成邪淫。跟別人的妻子或者是出家人有性行為,才會毀破五戒的邪淫。還有比較輕的邪淫,比方說非處行淫。有的夫妻覺得一直在卧室裡面不怎麼有趣,換到客廳做,這種事情在古代叫做非處行淫。不在晚上,而在白天行淫,稱之為非時行淫。非處行淫和非時行淫,雖然也叫邪淫,但並不到毀破五戒的程度。

妄語,要到大妄語的程度才是破戒。例如不是阿羅漢,乃至不是初果,卻講自己是;沒開悟的人跟人家說自己開悟;沒有證初禪的人跟人家說自己證初禪,這都是大妄語。而且是故意去做,才是大妄語。非故意的錯說果證,稱之為「增上慢」。例如,有的人修定,可以保持在輕安的狀態,他就誤認自己已經證果,告訴人家「我開悟了」、「我已經證初果了」,乃至說「我已經證阿羅漢了」。雖然增上慢也很不好,但也還不是毀破五戒。

酒戒也是要到醉酒亂性的地步才是毀破五戒,而不是喝一口小酒就會毀破五戒。喝小酒而不亂性,像孔子講的「不為酒困」,這最多是犯酒戒,不說是破酒戒。

犯」跟「破」的差距很大,「犯」是說你這麼做不太好,但是「破」表示你的五戒白受了,戒體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情況大家一定要清楚。你要知道,破五戒是人間的法律沒有辦法忍受的事情,所以五戒並不是那麼難遵守。我講完以後,你如果覺得五戒既然不是這麼難,你要去受,也很好。在你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不必那麼強調戒律,只要遵守國家法律和善良風俗。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不必太介意一條一條的戒相。

律儀戒一定是取相戒,取相戒一定是不了義法,執著不了義法便無法修習了義法。例如,有的人會很執著戒相,經常會懷疑「這樣到底算不算犯戒」,這也是執著的一種。如果你已經聞思成熟,接近修所成慧,卻執著於取相戒,這樣反而變成發起修所成慧的障礙。律儀戒有相當的缺陷,因為這個緣故,佛世尊並不是一開始就制定戒律。

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既然剛剛開始來學佛,可以把自己當成是在佛世時前面的十二年,這麼想不算過分,因為對某些人來講,確實是這樣。所以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決定適合自己的行為規範。這是針對在家居士而說的。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那你就必須遵守已經受的戒律,因為出家人是代表佛教、佛世尊接受佛弟子的恭敬供養,如果出家人不守出家戒,是很嚴重的問題。

這裡佛世尊有一個譬喻,一定要衣服有破洞之後才去補它,如果沒有破洞就不必補。「清凈戒律」不一定是律儀戒,你如果已經會守護身、口、意行的話,就能夠漸次證得果位。既然這樣,又何必告訴你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由你自己去判斷不是很好嗎?

小結

「複次,自正者,所謂得是大般涅槃。正他者,我為比丘說言『如來常存不變』。隨問答者,迦葉,因汝所問故,得廣為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甚深微妙義理。因緣義者,聲聞緣覺不解如是甚深之義,不聞伊字三點而成解脫涅槃,摩訶般若成秘密藏;我今於此闡揚分別,為諸聲聞開發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為一?非虛妄耶?』即應反質:『是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如是四事有何等異?是豈得名為虛妄乎?』」

「不也,世尊!如是諸句即是一義,所謂『空』義。自正、正他、能隨問答、解因緣義,亦復如是,即大涅槃,等無有異。」

菩薩摩訶薩的四種相,第一是「自正」,把自己糾正過來,得到大乘的涅槃。第二是「正他」,像佛世尊替修行人演說「如來常存不變」,這叫做正他。第三是「能隨問答」,因為迦葉菩薩發問的緣故,佛世尊來替這些大菩薩,還有在場的四眾弟子,演說深妙的義理,這就是隨問答。什麼叫善解因緣義?就是二乘人不了解大乘的甚深法義,沒有聽過什麼叫做「伊字三點而成解脫涅槃」,也不知道摩訶般若就是大乘法的秘密教法。因為他們不懂的關係,現在有因緣把它解說出來,讓這些二乘人得到慧眼,這就是「善解因緣義」。

「伊字三點」代表三種法義,「如來法身」、「摩訶般若」和「解脫」,具足這三個條件才是大乘法的涅槃。

如果有人問:「自正、正他、能隨問答、解因緣義,明明有四個,為什麼你要把它說成是一件事情呢?你這樣講是不是亂講?」這種情況你就可以反過來問他:「你看看這個虛空,虛空是不是沒有東西,虛空是不是不動,是不是沒有質礙,既然這樣的話,講無所有、不動、無礙,這三個條件都要具足才叫虛空,不是嗎?你覺得這樣是四法還是一法?」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的名家,也有類似的學說。公孫龍的「離堅白」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叫做堅白同異。有一把磨得很鋒利的刀子,就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了,所以就說「堅」跟「白」是同一個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講是同一個東西,因為都同時指向一把又白又鋒利的刀子。

迦葉菩薩懂得這個道理,他說:「自正、正他、能隨問答、解因緣義,好像有四件事情,但實際上都在講大乘涅槃。」

剛才講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其實就是虛空。「所謂『空』義」,這裡的「空」是指虛空。在佛經裡面出現的「空」意思常常會不一樣。「空」至少有三種意思,一個是虛空的空,一個是第一義的空,第三個意思是白忙一場。因為前面講「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是一個意思,你就知道「所謂『空』義」一定是指虛空。

得到大般涅槃的人一定也會自正、正他、能隨問答、解因緣義,所以這四法其實就是大般涅槃,就是一個法。學佛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總持門,抓住一個就全部抓在手上了,不要說「我要分別去修戒定慧三法」,或者「分別去修八正道」,或者「我要分別去修三十七道品」,那就更多了。如果你修行的方法有這麼多種的話,你會很不容易成就。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東西作為你的總持門,你找到一個總持門以後,其他所有的知見、行持乃至戒律就統統抓在手上了,這樣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我一再跟大家講「你不一定要去受戒」?因為人家傳給你的戒基本上都是取相戒,所以你必須在每一個行為上去想:「我這樣到底是合於戒律,還是不合於戒律?」總是在做這種分判,就不是很好的修行法門。如果你對大乘法已經聞思成熟,要進入修所成慧,我會建議你只受持一條戒律(不能做的事):取相分別。只要你不取相分別,什麼壞事都不會做。你有沒有想過,像殺、盜、淫、妄、酒這幾條戒律,你取相分別得越厲害,造作的罪業跟煩惱就會越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認為我講得有道理,你就可以把犯不犯戒的想法暫時拋開,這樣才能修習大般涅槃。如何修大般涅槃?說穿了,就是修般若波羅蜜,度一切法到彼岸。你要在各方面都配合般若波羅蜜,修起來才會順手。假設你一方面在修般若波羅蜜,一方面又跑去受持取相戒,包括律儀戒和菩薩戒,比方說五戒、八關齋戒,你不覺得所受的戒律跟摩訶般若不相應嗎?摩訶般若是度一切法到彼岸,而你必須要區別哪個是守戒律的,哪個是不守戒律的,在你取相判斷犯戒還是持戒的時候,已經離開了般若波羅蜜,你必須要等到暫時沒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才又進入觀照般若。有些善根很敦厚的人,跟他講要遵守什麼戒律是很多餘的。如果你確信自己不會有重大的煩惱,可以暫時把戒律拋開,就受持這一條戒律——「取相分別」戒。不要取相分別,一開始是很困難的,但你盡量不要取相分別,這樣修持般若波羅蜜才能夠成就。

假設一個有錢人去上廁所,他的皮包放在桌上,你一看到裡面有好幾萬塊錢,心裡動念頭「把這幾萬塊錢據為己有」,然後下手偷盜,便毀破盜戒。你認為金錢實有,已經忘失了般若波羅蜜的法義。你認為必須照顧自己,讓五蘊有更好的生存條件,這落入五蘊相。你在五蘊和錢財的相上,取相分別,從而產生強烈的執著,才有可能去犯盜戒。如果你看到錢,或者你觀察自己的五蘊,知道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或者你雖然不知道,但是能夠接受這個正教量,一直在做這個觀行,如夢如幻的覺受都發起了,你會去毀破盜戒嗎?基本上不會。所以你要盡量用總持門去修,只受持這一條戒律,不要有太強烈的取相分別。這樣的修行方法,便是以般若函攝戒定慧三學,遠勝過其他的修行法門,可以讓你很快得到成就。

[1]「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貪怖,或因利養,聽受是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經》卷6〈4 如來性品〉 (CBETA,T12, no. 374, p. 399, b20-23)

[2]《大正藏》作「唅」,今依元、明二本。

[3]《實證佛教導論》第243頁。

[4]「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須墮落。」《五燈會元》卷5 (CBETA, X80, no. 1565, p. 111,a9-12 // Z 2B:11, p. 83, d18-p. 84,a3 // R138, p. 166, b18-p. 167, a3)

[5]世尊此言有深意。當知,一切眾生皆有第八識法身,菩薩法師凡有教法,皆是本於第八識法身而說,於己無損,亦不增益於眾生,然而法布施之名流布十方,稱之為「能隨問答」。

[6]不聽,謂不允許。

[7]「不見聞疑,是三凈也。」《大般涅槃經義記》卷2〈如來性品〉(CBETA, T37, no. 1764, p. 665, a11) 即不見殺、不聞殺、不是他人為己殺。

[8]「人、蛇、象、馬、驢、狗、師子、豬、狐、獼猴,是其十也。於此十中,不見聞疑他為己殺,是故攝入三種凈中。」《大般涅槃經義記》卷2〈如來性品〉(CBETA, T37, no. 1764, p. 665,a14-16)

[9]「憍奢耶者,雲蠶繭所作。」《大般涅槃經集解》卷2〈1 序品〉 (CBETA, T37, no. 1763, p. 387, b27-28)

[10]「僧問大珠:『如何是佛?』大珠云:『清譚對面,非佛而誰?』」《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卷1 (CBETA, T47, no. 1991, p.593, a18-19)

[11]「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大般涅槃經》卷7〈4 如來性品〉 (CBETA,T12, no. 374, p. 402, c26-28)

[12]《維摩詰所說經》卷2〈6 不思議品〉 (CBETA,T14, no.475, p. 547, a15-17)

[13]「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為禁戒:『護口意清凈,身行亦清凈,凈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增壹阿含經》卷44〈48 十不善品〉 (CBETA,T02, no. 125, p. 787, b4-10)

[14]《優婆塞戒經》卷3〈14受戒品〉 (CBETA,T24, no. 1488, p. 1049, a19-26)

[15]「此阿闍世王過罪損減,已拔重咎。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凈。」《長阿含經》卷17 (CBETA, T01, no. 1, p. 109,b27-29)

[1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4〈7 地獄品〉:「五無間業雖感重苦,而不可比毀謗正法,謂彼聞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毀謗拒逆言:『此般若波羅蜜多非真佛語,不應修學,非法、非律、非大師教。』由此因緣其罪極重。」(CBETA, T07, no. 220, p. 801, a13-17)

(本文引自佛學電子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1期)

註:《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在人間最後一天所說的了義經,闡述常、樂、我、凈涅槃四德,以及眼見佛性的義理。這部經可以矯正流行的錯謬見解,讓學人避開學佛的誤區,直心進入大乘佛法的堂奧。全集下載網址:http://pan.baidu.com/s/1dDw7FhB

隨喜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證的佛教 的精彩文章: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 清凈僧團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佛寶、法寶和僧寶

TAG:實證的佛教 |

您可能感興趣

敦煌《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手卷
憶念佛陀:《釋迦牟尼佛涅槃圖》賞析
念佛問答: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會涅槃嗎?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涅槃《風雨哈佛路》
阿羅漢的涅槃與成佛之路
恭迎釋迦牟尼佛涅槃日:頂禮佛陀,感恩教誨,得福無量!
佛陀涅槃紀念日!勿忘佛恩
佛教藝術:瞻禮佛涅槃像
法統之爭:佛陀涅槃之後怎麼辦
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會涅槃嗎?
佛教視頻《釋迦牟尼佛之路》自誕生到成道至涅槃!
佛陀涅槃前的教導--佛法傳承的關鍵
什邡:導洛通山什邡板鴨飄香 經歷涅槃重生的愛與奇蹟
特斯拉的「死對頭」,菲斯克的涅槃重生
《哥斯拉2》摩斯拉涅槃重生,拉頓加入海戰,金剛真不夠看
釋迦牟尼涅槃後並未留下佛經?佛教史上的四次集結到底幹了什麼?
巴沙爾涅槃重生,英美的夢魔開始了!
諸佛菩薩壽命自在 為何趣入涅槃?
紀念佛陀涅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