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特稿:「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特稿:「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洛杉磯10月4日電特稿:「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記者郭爽


「正如晶體管發明(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促進並帶來了半導體技術革命,未來有一天,或許我們在經歷拓撲技術革命時,會回首今天,滿心感慨地看待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戴維·謝對新華社記者說,「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往往是技術革命背後的驅動力。」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


戴維·謝和陳諧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兩名研究「拓撲相與相變」理論的科學家。他們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就今年受諾貝爾物理學獎青睞的「高冷」理論給出解讀。


數學,物理學發展的重要工具


微積分是牛頓力學的基礎,黎曼幾何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微分幾何是弦理論的基礎,而量子力學的每次進展也都會有矩陣、群論這樣新的數學工具「加盟」……可以說,每當有新的數學工具被引入物理學,都會極大推動物理學的發展。

這一次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數學概念,拓撲有很悠久的歷史,但是用於凝聚態理論還是最近40年的事情,」陳諧介紹說。


「數學是我們描述物理世界的語言,把突破性的數學工具運用到物理學領域,就像孩子學習了語法和修辭一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問題,同時更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陳諧說。


作為物理學的「語言」,數學和物理總是親密為伴。戴維·謝告訴新華社記者,「理解一個新的物理學現象,我們有時需要在更廣泛的領域尋求答案,今年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就是典型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數學和物理的緊密結合,通常是由新的物理現象所驅動的。」

戳個洞,解釋拓撲理論


「拓撲相與相變」絕對屬於讓大多數人「望而生畏」的深奧理論,不過在科學家眼裡,這些理論優雅美麗、意義非凡。為解釋這個難懂的理論,陳諧舉了個例子。


想像一下,有一個橡皮泥做的球,把它揉一揉,捏一捏,通過小的形變,就可以把球面變成一個正方體的表面,但是卻不能把它變成一個麵包圈的表面。


因為,如果要變成麵包圈的表面形狀,就必須要把球面戳一個洞,這也就打破了這個表面的連續性。而換成「高冷」的專業辭彙,也就是說,球面和麵包圈表面,具有不同的「拓撲性質」;而球面和正方體表面,則具有相同的「拓撲性質」。


「拓撲相」描述的是一個物質的物理性質中特別穩定的部分,這些性質不會隨物體小的連續形變而改變。例如,有一種物理現象叫「量子霍爾效應」,即把一個薄層導體放進兩塊半導體之間,冷卻到極低溫度再加上一個磁場的時候,導體的電導率突然不能像日常一樣連續改變了,而是一步步按整數倍改變。本次諾獎獲得者索利斯就意識到,拓撲學可以描述量子霍爾效應中的這種不連續特徵。

「高冷」理論有什麼用


拓撲理論不僅理論優美,而且在實驗實現上有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專家指出,這一理論作為一個基本觀念,將持續深入地影響我們對物質和材料的認識。


陳諧認為,一個重要應用是量子計算機。她介紹說,現在實現量子計算最大的困難在於量子態非常脆弱,如果要保證計算穩定進行,必須使用特殊手段抵禦外界的干擾。但是基於拓撲理論的量子計算機將信息存儲在穩定的拓撲態里,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界干擾,因此提供了一個實現量子計算的捷徑。


具有拓撲物性的材料在實現精確標定、低能耗電子器件等方面也具有普通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此外,戴維·謝認為,這一理論還可應用於靈敏度更高的光學感測器和探測器等的研發。

「不過,老實講,最激動人心的技術,可能是那些我們還想像不到的。」


三位得主實至名歸


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三名科學家,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進行的一系列研究,最早將拓撲學理論引入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理論。


對三名獲獎者研究非常熟悉的戴維·謝對記者說,「他們的工作是我眼下研究項目的基礎,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陳諧介紹說,這三名科學家「基於拓撲的概念對凝聚態做出預言的時候,這一概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以至於預言的正確性會受到懷疑。但正是由於他們的遠見以及洞察力,將凝聚態的研究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文小剛在發給記者的郵件中回憶說:「霍爾丹是一位非常專註的理論物理學家,經常潛心在他的物理世界中。有一次我們在瑞士開會的間隙中,去一個植物園遊覽參觀。大家帶了照相機欣賞各種稀奇植物和風景。霍爾丹則帶了一個筆記本,低頭算了一路。他也喜歡非常熱心地給你講他的新理論,一講就可以講兩三個小時,寫滿整個黑板。可以說,他時常顯示出孩子般的天真。」


責編:海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他們揭示了奇異物質的奧秘」
日本新科諾獎得主呼籲重視基礎科學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人錯過了嗎?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圖文:他們打開了奇異物質世界的大門

TAG:海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課題「高冷」 成果實用
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引力波開啟觀察宇宙新時代
美國佛蒙特大學會計學碩士專業解讀
郭德綱相聲為啥好聽?高學歷綱絲的「物理」解讀
辟穀斷食的諾貝爾醫學獎解讀
官方原文解讀3位美國科學家的生理醫學獲獎研究:生物鐘如何控制你的身體
美國知名藝術家特里娜·庫克:鳥類圖譜的解讀與遐思
咿,不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解讀中華民族精神民族特徵!
「摩擦自鎖」實驗中的物理學,科普中國科學解讀
全球變暖讓魚類變傻,解讀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學專業
理論化學前沿文獻解讀
物理諾獎解讀:拓撲學在物理研究中有哪些具體應用?
解讀諾獎作家-莫言
歐盟首席脫歐談判官巴尼爾解讀特蕾莎義大利講話
解讀:英國留學體育類專業
道德的科學解讀
榆林事件的心理學解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解讀 你想知道的數字
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租房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