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全球通史


「全面展現全球歷史文化風貌,趣味解讀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上古神話到當今各國八卦,我們為您一一講述」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純正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很少。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姒、子、姬、風、贏、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隗、漆、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等學者又從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據中國語改委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

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當代百家姓》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前100個姓是: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


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


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


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誌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官職、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


(4)以出生地、居住地、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庄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庄改嚴等。


D、嫌原姓複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


F、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後來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


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 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


(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1744年,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欽紹念顯揚


清滿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


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尚洋名: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現在的趨向:朦朧、洋名、多字名。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同義反覆。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都屬此類。


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範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 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遊,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


2. 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 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


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通史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為何一輩子不喝酒、不抽煙、不打牌?
一個真正朋友的故事!
她是中國美協唯一女主席,國民黨元老,新中國創始人之一,一代女傑!

TAG:全球通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型大小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姓、氏、名、字、號,看看你都知道嗎?
古代皇帝的謚號廟號,這些你搞懂了嗎
匈奴、東胡、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終於全部搞懂了!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搞懂篆書那些事
一篇文章教你搞懂「壽山石」!
16張圖帶你搞懂書法的字組和行氣
一文搞懂恢弘的中國歷史順序
RM、頂峰收縮、超級組、肌肉磅感…搞懂健身這些專業詞(下)
一組圖搞懂 焊縫的起頭、收尾和連接
優創分享:推薦一本輕鬆搞懂唐代歷史人物的書
三分鐘搞懂中國儒家的發展歷史
去寺廟拜佛有講究,一篇文章全搞懂!
無瑕不成玉!搞懂和田玉的大蒙、沙界你也是行家
一文搞懂服裝出口電商的產品、供應鏈、品牌
資深老師:搞懂「十大」中考語文寫作技巧!滿分作文不是夢!
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都是啥?一文搞懂主流數字貨幣!
劃時代的墨子號和神秘的量子論,其實你也能搞懂
【炙法】【化膿炙】王正龍教您如何做化膿灸(附劉全軍教學視頻),一篇搞懂化膿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