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還在說「藍瘦香菇」?「有文化」高級指南來了

還在說「藍瘦香菇」?「有文化」高級指南來了





本文轉自字媒體(zimeiti-sogou)

已獲授權




什麼叫有文化?


舉個例子,當失戀時,文化人說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而你只會千萬遍呼喊:「藍瘦,香菇!」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文化人在生活中怎麼顯擺的。





文化人怎麼說話呢,想念家鄉的時候,不要只會「我想我媽了」「好想家啊」,也不要只會擺弄一些low到家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小學生都會啊!







短短一句「蒓鱸之思」,檔次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蒓鱸之思,源自《世說新語》:


「(張季鷹)因思吳中蒓菜羹、鱸魚膾……遂命駕便歸。」




蒓菜




是講張翰(字季鷹)到北方上班,秋天時節,忽然思念起吳地的名菜蒓菜羹和鱸魚膾,感慨之下掛印歸鄉。






吃貨不光會吃,還得會說。有很多自詡為吃貨的盆友,動不動就:「卧槽這個好吃!」「艾瑪,色香味俱全!」「你快嘗嘗,好吃炸了!」多麼蒼白的描述啊~稍有文化感的,會引一下孔夫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創新指數也很低的好嘛~








所以記住這一句:「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這兩句詩形容的是五代時的著名女廚師梵正的「輞川小樣」。菜式靈感源於王維的《輞川圖》二十景,梵正就是根據這二十景,利用各種食材製成了一組大型風景拼盤。





《清異錄》云:



「(梵正)庖制精巧……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就是說梵正的輞川小樣不僅好看也好吃,二十個人,每人分得一幅風景,組合起來,就是一整個席面。所謂色味雙全。





直男往往對哄女孩子這事兒很不得要領,總的來說就是嘴笨。「你不愛我……」「我怎麼會不愛你呢,我愛你!」這話也太沒殺傷力了吧,怎麼哄到妹子的?!





這時候你就得說點有Bigger的,她還沒聽過的,比如——




我愛你——誠如「尾生之信」,至死無憾!



尾生之信,典出《莊子·盜跖》篇: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尾生是個痴情的小伙,因為和姑娘約好在橋下見面,結果發了大水,他寧可抱著橋柱淹死也不違背誓言。這是什麼精神!









現在很多人以喝茶為「有文化」,家裡買了套茶具,還動不動就是「喝普洱如何如何」「《茶經》說什麼什麼」「蒸青炒青如何如何」。






其實古人玩兒茶,格調高多了:人家根本不提「茶」字。



「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須封不夜侯。」



這兩句詩說的都是茶,而且是茶的兩種雅緻別稱。出自五代時胡嶠的《飲茶詩》。余甘氏之稱,指的是飲茶而有回甘;不夜侯之稱,指的是飲茶能醒酒提神,古來僧侶中先興起飲茶之風,就因為大家要秉燈參禪。




品茶是參禪的前奏





有茶就要有酒,對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而言,酒的重要程度恐怕比茶還要高些。








一提起酒,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李白斗酒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這些不過是老段子,所以不妨向古人學習一下,開拓另一種顯擺的思路。



「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古人為了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就愛給人起名字。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洞庭春色》,東坡興頭一起,也連著給酒起了兩個名字。「釣詩鉤」者,是說喝酒能激發創作靈感;「掃愁帚」者,是說飲酒可以忘憂





顯擺其實不必處處靠用典,想要體現有文化,尋常生活情境中一個詞就夠了。







比如你的准丈人擺壽酒,你得來表現表現吧。但是一和來賓聊天就說「我女朋友的爸爸媽媽」「我爸我媽」如何如何,太一般了,一定要換用高階辭彙。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語出唐代牟融的《送徐浩》,這個「堂上椿萱」指的就是徐浩的父母。椿代父親是出自《莊子·逍遙遊》那棵以八千歲為春秋的大椿樹;萱又稱忘憂草,是子女出行時種在母親堂前,以解母親思念子女之苦的。



所以,什麼叫有文化,就是有細節啊~











同樣的,如何稱呼自己的愛人也是件見功夫的事。私下裡朋友見面當然無所謂了,老婆、媳婦兒,你愛怎麼叫怎麼叫,只要她樂意就行。







可是正式場合該怎麼辦?



「外孫爭乞巧,內子共題文。」



這是出自唐代權德輿的《七夕見與諸孫題乞巧文》一詩的兩句話,描繪的是乞巧節,一大家子老少共聚一堂的場景,其中的內子指的就是詩人的妻子。




乞巧節(即七夕)




在傳統語境中,拙荊、執帚、賤內、糟糠都是比較正式的對妻子的稱呼,但在今天看來,難免有物化女性、貶低女性的嫌疑,所以相比而言,還是「內子」這個稱呼顯得最為得當。





我們說現代社會平等,不再有階級,所以古代很多等級專有辭彙,我們今天都接觸不到了。比如說生病,今天我們說「身體貴恙」已經很客氣了,實際上古人的說法比我們婉轉得多~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這句話出自《禮記·曲禮》,大意是說,君主讓士射箭,士不能射,就要推辭生病,說自己有「負薪之憂」。直白翻譯就是:「病得不能下地砍柴了。」也就是代指病到不能正常工作,必須要躺在家裡休養了。



這種多用於書面語,真是撲面而來的高段位!









「你神經病啊?!」這話誰吼的不用我再明說了吧。但是你以為只有現代靈魂歌手+段子手才會這麼說話嗎?古人吐槽神經病已經好久了!







(董)卓問(李)肅曰:「此道人何意?」(李)肅曰:




「乃心恙之人也。」



《三國演義》里記載李肅一票人要謀殺董卓,一天就有個氣質怪異的道士找上門來提醒董卓,董卓就問:「這幾個意思?」李肅趕緊扯謊:「他神經病,讓他滾!」





所以,小夥伴們如果想不那麼粗俗地吼人,可以試試「心恙」這個詞。




報告老師!我想拉粑粑……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當然不能這麼說,那麼上廁所又有幾種文雅的說法呢?就今天來看,「去洗手間」是一個相當得體的標準答案了,連日本的「御手洗」都是指廁所的意思。





而古人去廁所的高級說法是什麼呢?



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鮑魚之肉,可謂腐矣。



原句出自漢代王充的《論衡》,意思是說,更衣的地方,可謂是味道濃郁了;鹹魚乾的肉,可謂是腐魚肉了。這裡指的「更衣之室」,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廁所,所以「更衣」就是古代上廁所拉臭臭的代名詞。






以今天我們衛生間的規模和設備而言,補個妝綽綽有餘,換身衣服就有難度了。所以,今天再用「更衣」借代如廁,頂多算是個掉書袋玩笑罷了。■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化觀察】「藍瘦香菇」為什麼會走紅?
說起嶺南文化,除了煲湯和粵語,你還知道多少?
要在注意的是綠植的擺放風水,風水文化上說:東紅南綠西黃北橙,有財到。
常說的「三星高照」有何文化根源?三星又指哪些神明和星星
你還在用「香」么?看看日本的「香」文化
翡翠文化鑒賞,色彩里的玄妙 翡翠市場價值有多高
瓊崖文庫:讓海南文化「看得見」
粵語到底有沒有文化?
時尚這種「高級文化」到底是怎樣的?
想領略藏族文化,又不想去到那麼高的海拔,來這個九色香巴拉就行
為何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傳承了下來?
沉香是香,亦是文化!
龍文化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代表了什麼?
紅山文化之謎豬龍還是熊龍?
紅木和紅木文化到底是什麼?
越南文化有沒有受到南粵影響,看了這些文物你就懂了
了解完這些史上最文藝小清新的珠寶,聊天都顯得更有文化了呢
沉香是香,亦是文化
端午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