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的這番感慨,已經是中國軍工人的共識。而其背後,蘊含的是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抗日戰爭的慘痛記憶。


原兵器工業部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92歲的新四軍老戰士樊明輔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那時候很多戰鬥都要「拿人拼」。

汪偽政權的一本雜誌中曾說,八路軍戰士「見到了對方的機關槍,那可紅了眼,不管火力多麼硬,不管火網多麼緊,他們常硬著頭皮衝上去……」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抗戰環境下的軍工制

混亂


全國抗戰爆發前,中國的輕武器生產體系已基本建成,但軍工整體水平仍遠遜於世界。


當時,中國在杭州和南昌擁有兩個飛機製造廠,但只能組裝少量的飛機,大部分部件靠進口。同期,日本則擁有多款自主研發的戰鬥機和攻擊機。


海軍裝備方面,日本的實力僅次於美國和英國,中國海軍的總排水量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雖然中國一度從德國購買各種武器裝備,但隨著1938年2月希特勒禁止對華出售武器,中國軍隊的德式裝備再也無法得到有效補給。


不僅如此,中國近代軍事工業長期處於分散狀態,造成全國武器制式嚴重不統一。


在山西,閻錫山創辦了太原兵工廠。在瀋陽,張作霖創建了奉天兵工廠。這兩個兵工廠的產品自成體系,一些裝備在引進後又被改造,加重了制式的混亂。比如,奉天兵工廠生產的重機槍是仿製的日本槍械,但加長了槍身,其他兵工廠即便有同款重機槍,也無法通用,零件亦不能互換。太原兵工廠的「晉陽炮」雖然性能不錯,但其他兵工廠生產的炮彈卻不能適用。


《中國近代兵工史》作者曾祥穎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當時中國槍械有多種口徑,雖然中央政府曾經下文要求各廠都用6.8毫米的口徑,但命令形同虛設。

1932年至1936年,「中國的兵器同世界水平的差距至少是半個世紀。」曾祥穎說。


搬遷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前,太原兵工廠就遭到了敵機的轟炸。危急之中,閻錫山下令工廠搬遷。

當時,廠里的精密設備和重要原材料,從陸路、鐵路向南運。搬不走的設備,則予以掩埋。還有來不及處理的3500件設備,全部被日軍拆卸,陸續運回了日本,僅剩下12部圓車。


太原兵工廠的部分工人帶著少數設備,一路南撤,最遠的到達四川廣元。但沿途建立的幾個工廠規模都不大,只能生產步槍、機槍和手榴彈等武器,曾經以生產「晉陽炮」而聞名的太原兵工廠,徹底失去了生產重型武器的能力。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此時,在上海,抗戰前中國最大的造船企業,創建於1865年的江南造船廠(當時叫江南造船所)已經被日軍控制。


在南京,金陵兵工廠的廠長李承干心急如焚——如果該廠再被日軍奪走,抗戰的武器裝備更加堪憂。


搬遷從1937年11月16日開始。當時,日軍即將兵臨南京城下。


但4000多噸物資要完好無損地運走,在那個年代極為困難。南京已經十分危急,人們紛紛逃離,中華門火車站的車皮極度緊張,火車站站長說兵工廠的要求無法滿足。


有將軍軍銜的李承干命令車站,必須保證金陵兵工廠的物資在規定時間內運走,「否則我要到軍事法庭去告你們。」


同樣重要的是水路運輸,金陵兵工廠正好位於秦淮河岸邊,廠門外就有一個專用的貨運碼頭。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在擁擠慌亂的人群中,金陵兵工廠的設備出發了。


這一路走得異常驚險,敵機在上空盤旋轟炸,船上秩序又很混亂。曾有官員在船上裝了很多傢具,李承干叫工人把傢具掀下江去。


隨著戰事進展,當時的鞏縣兵工廠與漢陽兵工廠等一批重要廠家,被中國政府命令迅速內遷。


11月15日清晨,鞏縣兵工廠接到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的緊急命令:「將未安裝的機器運往武漢。」但是,下午命令又改成:「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漢口。」第二天,工廠再次收到急令:「將工廠遷往株洲,限時一周內拆卸運出。」


最終,兵工廠遷移的終點變成了四川。


堅持


遷到重慶的眾多兵工廠,沿嘉陵江分布開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分工合作體系。


恰恰是西遷的過程中,地方軍閥交出了兵工廠的控制權,當時的中央政府基本上恢復了對整個軍工行業的全面控制。


今天重慶周邊的大山中,有不少是當時人工修建的山洞車間。其中一個廠抗戰期間生產槍彈接近6億發,是戰時大後方規模最大的槍彈生產基地。


第一個搬來重慶的金陵兵工廠,在工人們的努力下,僅3個月後,就以第二十一兵工廠的新名字復工生產了。


消息傳到武漢,時任兵工署署長俞大維不敢相信,專門為此跑到重慶視察。


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第二十一兵工廠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制式武器,還致力於研發和改進。


馬克沁重機槍1.8萬挺,捷克式輕機槍1.5萬挺,82迫擊炮7000多門,60迫擊炮2000多門,各種步槍32萬支,各種炮彈477萬發——抗戰期間,第二十一兵工廠生產的武器占整個兵工系統的一半以上,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的兵工廠。


第二十一兵工廠也留下了李承乾的身影。終生未婚的李承干,後來離開第二十一兵工廠之時,只帶走了一箱自己的日用品,還有一箱書。


小老闆建兵工廠


在遙遠的大西北,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軍工事業也邁開了新的步子。


1938年春天,一個叫沈鴻的、布店學徒出身的五金廠老闆到達延安,他被分配到茶坊兵工廠工作。


這時的茶坊兵工廠還主要是修理槍械,自行生產的武器也就是手榴彈和地雷。沈鴻帶來的10部機床和7名技術工人,因此顯得格外珍貴。


1938年春天,一個叫錢志道的人來拜訪沈鴻。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的錢志道,曾在軍工部門研究防化武器。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錢志道到延安後,領導就叫他籌建火炸藥工廠。但實際上,做防化武器的他,沒有研製過火炸藥。


他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機器設備,於是找到沈鴻。沈鴻一口答應,幫錢志道做機器。


化學廠的生產設備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耐壓、耐腐蝕、耐高溫等等,要做成功沒那麼容易。於是,錢志道根據自己的化學知識,提出設備需求,簡單畫張草圖,沈鴻拿著草圖再去研究。


用了兩年時間,陝甘寧邊區的第一家化學廠籌建成功了。


1938年,八路軍開闢了一系列新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各部隊的軍工系統也就此鋪開。


當時人們研製的一種「無名式」馬步槍的外形有點奇特,槍管短,近似馬槍,但實際上是一款步槍。它是中國最早自主設計製造的步槍之一,也是世界步槍「輕型化」的先例。


在延安安塞縣溫家溝村,當地人還記得,曾經的舊窯洞當時叫陝甘寧邊區機器廠第2廠,人們習慣叫它溫家溝兵工廠。當年,工廠負責人劉貴福就在這裡造出了「無名式」馬步槍。


劉貴福之子、北方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國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度,窯洞里放著滿滿的繳獲的機槍步槍,沒人修理,劉貴福等人去了以後,一個多月,就修了100多挺機槍。


1938年11月,日軍飛機曾兩次對延安進行轟炸,劉貴福受命組織人員製造高射武器。


他們挑出兩挺馬克沁重機槍,對槍身加以研究改造。六天六夜,改裝出兩挺高射機槍,架設到山頭上。


有了高射機槍的成功經驗,工人們想,為什麼不可以研製步槍呢?


經過3個月不斷鑽研,他們真的自主試製出了第一支步槍。因為不知道怎麼命名,乾脆就叫它「無名式」馬步槍。


當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中共中央在延安橋兒溝大禮堂舉辦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工業展覽會。


在展覽會上,「無名式馬步槍」特別吸引眼球。最後,它榮獲甲等產品獎。


黃崖洞


1938年9月,八路軍總部曾在太行山西麓的韓庄村組建了八路軍總部修械所,但是屢遭日軍侵擾。

軍工傳奇:抗戰硝煙中創造奇蹟的後勤力量



1939年6月,黃崖洞兵工廠正式開工興建。


85歲的八路軍兵工廠老戰士李宗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黃崖洞山高、路窄,入口處有一個天然形成的隘口,一人把守百人難入。」


李宗先記得,存放材料的石洞有74米深,40米寬,25米高,不爬梯子上不去。最多的時候,黃崖洞兵工廠有700多人,劉貴福擔任副廠長。


一度,黃崖洞兵工廠擁有40多部機器設備,最高年產武器量可裝備16個團。


剛上任的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告訴劉貴福一件往事,當年在蘇聯留學期間,劉伯承曾跟他說,西方的步槍為了加大射程,槍管笨重,後坐力大,並不適合中國人使用。


劉貴福的兒子劉國梁記得父親曾說,劉伯承主張,只要能打200米,能打准就不錯,步槍要輕巧。


因為之前有製造「無名式」馬步槍的經驗,劉貴福和同事們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研製出一種重3.6公斤、口徑7.9毫米的新步槍。


在《劉鼎傳》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吳殿堯的了解中,劉鼎曾回憶,他把樣槍送到八路軍總部後,彭德懷、徐向前、鄧小平圍著武器端詳,都誇這武器。因為它長度不長,還有刺刀,刺刀還能扳回來,還帶棱,刺完之後血能放出來,「能自己造出武器了,這是我們黨的軍隊歷史上沒有的。」


彭德懷特意弄了4個菜,招待劉鼎。


這一天正好是8月1日,興奮不已的彭德懷說,就把這槍叫「八一式」馬步槍吧。


這是後來的「八一杠」的來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興網 的精彩文章:

英國牧師跟隨紅軍:開國將軍都給他做飯吃
白金漢宮東前陽台:英國王室的歷史見證地
二戰蘇聯要謝一國:誰延緩德軍進攻一個月
三國的世界影響力:日本人為何最崇拜曹操
蜀漢後期武藝第一人是他:多次上演一擊殺

TAG:復興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軍工鑄炮傳奇:攻克難題打造尖端武器孵化器
美軍傳奇形象的開始:一戰中的美國遠征軍
輕戰傳奇:美國空軍輕型戰鬥機競標的故事
穿霧爆本,傳奇女特工激戰《我的戰爭》
傳奇的「北非軍團」和他的神秘領軍人物隆美爾
我軍傳奇將領:他從奴隸變將軍,自創「梅花戰術」令敵人聞風喪膽
納粹巢穴的幽靈——盟軍「敵後武工隊」傳奇
國軍抗戰:飛虎隊傳奇
木製兵器的藝術:蚊式戰機傳奇
軍工廠中的德意志 續寫裝甲先鋒傳奇
二戰中,他帶神奇武器幹掉德軍高管,敵人聞風喪膽,成為傳奇!
打爆外星戰艦,厚葬神風隊員,美軍傳奇戰艦歷經了怎樣的戰火洗禮
中國火箭筒的傳奇:痛擊印度軍隊,與蘇軍的坦克拼刺刀
實拍:二戰「傳奇」衝鋒槍製造廠,勞動主力是女性
「軍裝男神」蘇可加盟《創業時代》 再現商戰傳奇
揭秘:盧溝橋事變前六年抗戰最具傳奇性的武裝力量
《八方傳奇》年輕化為抗戰劇載入戰鬥力
俠客傳奇h5破開混沌的神兵 超強戰力培養
特評:偉大無關冠軍 與命運抗爭的林丹仍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