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明清在數十年遼東爭霸戰爭是八旗鐵騎對陣所謂的關寧鐵騎或明朝步兵。然而細翻史料查閱明末遼東戰場,明清雙方多次重要戰鬥卻是互推戰車作戰。戰車這種源自商周的古老武器在明清之間煥發了新春,大放異彩。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明朝將領曾說「陣而無車,猶身之無甲,故車為軍之羽翼」。戰車自明英宗時期首次獨立出現裝備成營,就成了明軍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武器。在清軍那邊,清太祖努爾哈赤甚至下過這樣的命令:「遇敵若無盾車,切勿出戰。」(註:盾車一詞來自滿文老檔的滿文翻譯,實際就是指戰車)。戰車在清軍八旗軍事體系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明朝遼鎮戰車布防圖

那麼,明清雙方都在用戰車作戰,明清戰車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需要了解,明清戰車在各自軍事體系中所面臨的對手並不相同。明軍自英宗時興起戰車,面對的就是北方善於騎射的蒙古騎兵,因此戰車的設計和圍繞戰車的戰術安排均為針對蒙古騎兵所做。


明軍戰車的戰術編組是車營,一般由數十輛到百輛戰車組成。戰車營大多組成了四周圍起,步騎居中的方陣,「車列四周,步騎處中」。這樣的戰術設想是針對以騎射為主要作戰方式的蒙古騎兵所設立。蒙古騎兵「百騎環繞」,利用馬匹的速度環繞敵方遊走,橫向移動近距離拉弓直射,即所謂的「五步射面」。他們即不貼近敵人,又不遠離,一撥又一撥的騎兵射出的利箭形成箭雨,導致敵方尚未進入肉搏衝突就已經崩潰。而且蒙古騎兵具有非常優秀的機動性,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在一個戰場上迅速聚集人數遠超敵人數倍的優勢兵力。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明正德年間餘子俊戰車及戰車營圖


明軍多步少騎,且需要防禦長達萬里的九邊長城,兵力分撒在各個衛堡和鎮城,短時間很難齊聚足夠兵力。因此在整個明代邊防上,經常看到的一幕是入寇九邊的數萬蒙古騎兵圍攻兵力很少的明軍,更多的明軍還在支援的路上。這樣嚴峻的軍事鬥爭條件下,明軍先立足於防守才能取勝。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薊鎮偏廂車


正統十四年,戶部給事中李侃言「京城內外約有千輛,取為戰車,車列四周,步騎處中,車廂用鐵索連木板,藏神銃於內,俟交陣始發。每車刀牌手五人,乘間下車擊敵,敵退則開索縱騎兵逐之。」這是明軍早期倡議的戰車及其用法,終明一世,雖各個時期和將領所用戰車不一,具體戰法和編製不一,但戰術的基本原則卻無出其右。


因此,明軍的戰車設計首先需要能夠防禦蒙古騎兵的衝擊和弓箭的射擊。基於這樣的設計理念,我們可以看到,明軍戰車的特點往往是立木板為車廂用於防禦弓箭射擊,並配有前出的矛刺等物防禦騎兵衝擊。其次,明代是火器大規模應用于軍事的時代,明人視火器為「御虜神器」,但火器往往很笨重,因此也需要有車輛運輸火器。於是明軍的戰車也就完美的與火器結合在一起,成為即可作為防禦騎兵的堅實陣營,又成為運載火器的火力發射平台。明軍的戰車上經常配數量不等的火槍或火炮,車廂上預留炮孔用來射擊。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正箱車


立足這樣的作戰思想,以車營為壘的明軍在面對人數眾多的蒙古騎兵時就有了憑恃,進可以持車緩進發動進攻,退可以迅速用車圍起立地為營,再利用火炮火槍遠程射擊。且蒙古人作戰喜歡將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精銳擺在最前方衝擊,隨後的往往是作戰能力和作戰意志都不高的扈從兵,面對明軍的車營,往往幾波火器輪射就能將蒙古精銳打垮。一隻軍隊中的精銳一旦失利,即使人數再多也無濟於事。一旦蒙古人士氣消散,開始潰退,明軍車營保護的騎兵就可以從車陣中穿出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俞大猷率領戰車百輛、步騎三千的明軍大敗數萬蒙古軍,追奔蒙古人數百里,取得安銀堡大捷。俞大猷取得輝煌戰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基於他設計的獨輪戰車。當遇敵時就用戰車列於前,戰車上軍士擊發弓弩銃炮。待銃炮對蒙古軍造成殺傷,並打亂蒙古騎兵陣腳後,明軍立於戰車後的騎步兵出擊,待距離近到和敵軍馬匹相交時放銃及弓矢,完畢後又回到戰車的保護之下。在這種作戰方式的反覆衝擊之下,蒙古兵陷於崩潰,明軍騎兵趁機沖入敵陣砍殺。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俞大猷戰車圖


清軍的戰車雖源自明軍的啟發,然細究其作戰思想和戰車設計,與明軍卻完全不一樣。可以說,清軍戰車就是針對性的用來克制明軍火器及火器戰術而被發明的。努爾哈赤立八旗反明時,清軍缺少火器,面對射程威力均超過弓箭的明軍火器,清軍處於下風。如何讓清軍接近明軍射擊弓箭成了努爾哈赤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盾車這種戰車應運而生。


對於清軍的戰車,明兵部尚書范景文在戰守全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牌甚厚,一層牛皮,一層鐵皮,小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滿洲實錄》清晰的描繪了清軍盾車


首先,清軍的戰車設計較明軍簡單,最主要的結構就是豎立在雙輪車上的巨大木牌,一車可以移遮蔽二十人。木牌用厚2~5寸的木板,並在木板上貼鐵皮和牛皮,形成三層複合結構,可以說是一種複合裝甲。而明軍戰車只需防禦弓箭,裝配的木板非常很薄,通常只安裝1寸厚的木板,明萬曆年間葉夢熊設計的輕車為了減輕重量甚至只有6分厚。從這樣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出,清軍戰車更側重防禦功能。16~17世紀重型火繩槍可以穿透4毫米鐵板,但面對盾車這種防禦級別也是無能為力,很明顯明軍所使用的鳥銃和三眼銃均無法打穿清軍戰車。


其次,作為清軍的對手,因明軍作戰經常面對蒙古騎兵密集衝鋒,所以明軍在火炮使用上多喜歡使用射速快的輕型火炮,如弗朗機、虎蹲炮等輕炮,並且明軍經常使用散布面積廣,可以打擊一片敵人的霰彈。戚繼光甚至參考弗朗機這種後膛裝彈的滑膛炮,改造明軍原有的大將軍銃製成「無敵大將軍炮」,一發可以打出五百個鉛子。明軍往往在距離較遠的地方並不使用大型火炮射擊,反而將發射霰彈的大炮藏在陣中,待蒙古騎兵接近到非常近的距離時才開炮,以追求一炮「橫擊二十丈」的效果。可惜霰彈恰恰無法擊破清軍戰車。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有了可以有效抵禦明軍火器的戰車,清軍就可以依靠戰車向明軍戰陣推進,弓箭手、步兵和騎兵都可以躲在戰車後面,待接近明軍時,弓箭手可以躲在戰車後向明軍射擊,步兵可以趁機衝出沖入明軍陣營將明軍戰車、鹿角等障礙物推倒,騎兵從後衝出將明軍陣型打亂。


清軍使用戰車的戰鬥以發生在崇禎四年的大凌河之戰最為典型,當時監軍張春救援大凌河,這隻明軍車營與八旗發生野戰。據八旗值月檔記載,時明軍步營「排方陣掘壕,列炮槍而立」,明軍以車為營,掘壕立方陣,排槍炮火器抵禦清軍。於是皇太極命八旗營軍列戰車在陣前,擺牙喇和蒙古騎兵排於陣後,營軍推戰車前進,馬步兵隨後。雖明軍「炮槍齊發如雹,矢下如雨」,在戰車的遮蔽下,清軍接近明軍,馬步兵沖入明軍步兵方陣,明軍最終戰敗。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明清雙方戰車使用各有特點,都是在特定時期,基於自身的條件和所面對的敵人創造發明的有針對性的武器和戰術。隨著西洋軍事技術的引入,明清雙方軍事技術獲得了很大發展,戰車這種獨特的戰術武器也逐步被淘汰。尤其是當清軍擁有叛將孔有德帶來的明朝最新的火器紅夷火炮及相應的火器戰術,皇太極在此基礎之上組建了獨立的火炮部隊之後,戰車就被清軍所淘汰。清軍不再需要戰車在陣前遮蔽明軍火器,因為清軍也可以用火炮轟擊明軍方陣,明軍也可以用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紅夷炮對清軍陣營發動打擊。於是在崇禎十四年的松錦之戰中,明清雙方在乳峰山各自拿出擺數十門大炮,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炮戰。戰後第二天明軍收拾戰場,僅七八斤的炮彈就撿了四百多顆。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複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諸葛弩到底長什麼樣,跟諸葛亮有關係嗎?
千里奔襲,唐帝國滅亡東突厥的「騎兵閃擊戰」
推翻清王朝的真正幕後功臣竟不是同盟會?
文物會說話:詳解中國古代弓箭的變遷史
胡椒瓶手槍,它竟是19世紀美國西部牛仔的首選?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滿清與明朝最關鍵的一場戰役,為什麼南明會輸?原因其實簡單
明朝滅亡,都說吳三桂影響最大,實際上他的死,才是滅亡關鍵?
大清王朝衰敗的關鍵:嘉慶帝只是平庸的好人
禪,之所以被稱為東方大智慧,關鍵是它的思維方式
大唐王朝與突厥國最關鍵的一戰是?
明朝因何滅亡?有兩大關鍵原因
最適合坐鎮一方的大海賊,果實能力的特殊性是關鍵
海賊中最適合坐鎮一方的大海賊,果實能力的特殊性絕對是關鍵!
揭秘歷史上大明朝滅亡最關鍵的幾個原因!
都說倪妮拍照好看是pose好其實衣服才是關鍵!
智慧的關鍵是角色;幸福的關鍵是角度
最容易腰椎間盤突出的四類人,其實掌握正確預防方法才是關鍵
「迴向」的關鍵是什麼?
牙結石的祛除妙方,選對方法才是關鍵
討論朝鮮問題,關鍵是要站穩中國立場!
魏武揚鞭之十五:戰爭勝負的關鍵,未必是實力,而是心態
近代歐洲火炮反超東方的關鍵因素竟然是因為窮?!
騎勇大戰的七個關鍵問題
自從海賊王有了霸氣,大黑拳對決成了戰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