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北京市民政局回應「托老所」困境:生存壓力大

北京市民政局回應「托老所」困境:生存壓力大


北京市民政局回應「托老所」困境:生存壓力大 11月14日下午,石景山區一「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在和老人做遊戲。

北京市民政局回應「托老所」困境:生存壓力大 昨日,住在西城區一「養老驛站」的老人在聊天。

  新京報訊 昨日,就「托老所」荒廢、「養老驛站」建設和居家養老等問題,北京民政部門進行了回應。北京市民政局新聞發言人李紅兵表示,「托老所」因為受當時歷史條件限制,沒有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只是籠統要求每個社區建設一個「托老所」,生存和服務等問題沒有充分考慮。


  據他介紹,「托老所」已經是過去式,今後將藉助原有閑置「托老所」資源,建設「養老驛站」。北京市目前正在布局的「家-養老驛站-養老照料中心」三級養老模式中,「養老驛站」是家和養老照料中心之間的橋樑和驛站,提供短托的服務。


  70家是轉為全托的數量

  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副處長周洪敬本月11日在「第五屆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北京市養老驛站座談會」上透露,北京市自2009年起陸續建設了2000家「托老所」,目前只有70家活下來。


  巨大的數量差異引起廣泛關注。李紅兵解釋,「托老所」大量閑置的情況確實存在,但70家並不是全部存活的數量。而是當時自己求變,變成全托性「托老所」,並且存活較好的「托老所」數量。這種全托性的「托老所」類似小型養老所,但不是法人。


  記者在民政局網站查詢到了北京市社會辦全托型床位補貼統計表,2014年10月—2015年3月,有67家全托型「托老所」領取了3321600元補貼。


  按照2011年民政部發布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準》,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簡稱「托老所」)是一種「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李 紅兵說,這種全托性「托老所」突破原來「日托」的界限,允許老人過夜,受到一些老年人的歡迎。但這並不規範,運營主體不是法人。因此,這種模式的托老所, 或者「向上」求變,變成真正的養老機構,接受安全監管;或者「向下」求變,變成「養老驛站」,提供介於「養老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之間的服務。


  對「托老所」如何存活考慮不周


  李紅兵介紹,當年建設「托老所」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要求每個社區建設一家托老所,而對於「誰來服務」「怎麼服務」「為誰服務」等問題沒有充分考慮。


  「只是放了三四張床,讓老年人來住。」李紅兵說,「好一點的變成社區活動中心,老人可以來打打牌,打打麻將,差一點的直接就荒廢了。」


  此外,當時對於「托老所」如何存活也沒有很好的考慮,大多數托老所還要考慮房租問題,尤其是私人辦的,部分是自己租的房子,生存壓力比較大。

  未來三年將建千餘所「養老驛站」


  李紅兵說,以前「托老所」存在問題,註定被歷史淘汰,現在藉助「養老驛站」讓它新生,成為「托老所」升級版。


  北京市今年計劃建設150個養老驛站,目前開始運營的有80個。「但是,這80個中,多數是由之前的提供養老服務的場所轉過來的。今後我們將統計建設完成並交付運營的數量。」按照規劃,未來三年內,北京將再建1000多所「養老驛站」。


  養老驛站的建設按照所在區域人口密度和需求建設,基本每5000名老人建設一所,輻射方圓一公里左右區域。常住非戶籍老人也可享受養老服務。


  政府免費提供場地

  與「托老所」相比,「養老驛站」的場地和設施全由政府提供。


  目前北京市在進行「社區閑置資源」摸底普查,之前閑置的「托老所」將變身「養老驛站」。


  建設「養老驛站」的事權在區級政府,由各區統籌鄉街道建設。以朝陽為例,朝陽已經拿出100個場所,用來匹配養老驛站。


  除了免費提供場所,政府還為「養老驛站」提供補貼,包括床位補貼、餐費補貼等,建設一個驛站,最多能獲得30萬的政府補貼。

  主要接收失能老人


  按照規劃,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是養老驛站的主要目的,也是養老照料中心的主要目的。


  李紅兵介紹,每個驛站輻射5000名老人,按照失能4.78%的比例來算,5000人中大概有200多人是失能老人,而養老驛站服務的失能老年人是200左右。有的可以短托、有的上門提供服務。


  記者探訪的儆堂集丰台新村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就設有阿爾茨海默照料專區,丰台區頤養康復養老照護中心,主要接收失能、半失能、不能自理、失智老人。


  支持「連鎖經營」


  李紅兵介紹,「養老驛站」要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非常支持連鎖經營。


  對於政府來說,連鎖更利於監管;對於企業來說,連鎖可以降低成本,如連鎖企業開設中央食堂,就可以減少食堂的成本。


  為了進行連鎖經營,各區有意壓縮參與機構的數量。目前,東城和朝陽各召進來15家左右。朝陽44個街鄉鎮讓幾百個社區去對接,而東城17個街道,也會對接15家左右。


  李紅兵說,市一級層面也會拿出入圍名單,但為了避免壟斷,每家運營的「養老驛站」數量不能超過各區的1/3。


  考慮提供金融服務


  對於養老驛站的發展方向,李紅兵解釋,希望養老驛站發展成平台,「就像插板,根據這個社區的需求,需要什麼服務,就由專業團隊『插入』這個服務。」


  記者探訪發現,目前已經運營的「養老驛站」提供主要服務並不相同,如提供餐食服務、康復服務,有的還有自己的醫療機構。


  目前,市民政局正和市衛計委溝通,希望把正在規劃的社區護理站建在「養老驛站」里。此外,還與金融系統溝通,在養老驛站設點,為老年人提供金融類服務。


  ■ 釋疑


  「養老驛站」和養老照料中心有何不同


  前者短托服務不能超兩周,後者提供全托服務


  李 紅兵介紹,「養老驛站」和養老照料中心是目前居家養老布局的兩個層級,都是由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都以接收失能老人為主,並且要輻射社區老年人。二者最主 要的區別是,養老照料中心是真正的養老機構。此外,養老照料中心需要服務更失能的老人,且提供全托服務。而「養老驛站」現在短托服務不能超過兩周。


  《關於做好2016年養老機構輻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規定,對養老照料中心輻射服務的內容和數量進行了規定,比如提供短期照料服務,即要為輻射區域內失能、高齡獨居以及其他需要臨時短期托養的老年人提供就近全托服務,按照有關定價收取托老費用。


  相比養老驛站,養老照料中心輻射範圍更大,可能會同時對接多個驛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並同時集成多種類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政府對於二者的支持方式也並不相同,對於養老照料中心的支持,主要是資金方面的,一家中心所可以獲得不超過450萬的床位補貼和設備購置補貼。對於「養老驛站」的支持主要是場地方面,免費提供場所,而資金補貼額度在30萬左右。


  據李紅兵介紹,目前全市在建和已運營的養老照料中心數量是208家,仍有部分已規劃的中心未建成。


  本版采寫/攝影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東基督徒的生存困境
鄭渝川:困境中如何生產偉大傑作
奧運會面臨無人申辦困境!奧組委寄希望於中國!中國民眾未必答應
沙特什葉派的生存困境
民進黨面臨「窩裡反」困境 執政不力民調急跌
生命在困境中頑強
農民注意:農村土地確權 農村多子女家庭都會面臨的困境
4一戰後德國遭經濟困境納粹煽動民情奪權
謝震業傷退重創中國男子接力 四大困境阻中國重現奪銀奇蹟
九大巨頭論呼吸安全困境
進攻乏術 河南建業如何困境求生?
外媒:數萬沖繩民眾抗議美軍駐紮 安倍陷執政困境
加拿大樓市泡沫叢生,巴菲特困境中撿了大便宜?
寺院為何賣門票?中國佛教的圍牆困境
虛擬貨幣大廈搖搖欲墜?區塊鏈現交易「堰塞湖」困境
破局廠商動銷困境 京東新通路「行者」平台上線
美聯儲加息將增加人民幣貶值壓力 投資美國破局困境
法國大選和歐盟困境
薩德使濟州島「失寵」 中國人不來 旅遊房產雙雙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