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鄉土



中國藝術教育體系中,位於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和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簡稱國美)是兩大支柱。2015年9月在國美開幕的民藝博物館目前是中國體量最大、同時也是首個大學中的民藝研究博物館。6月2日,該館的設計獲得德國設計委員會「標誌性設計獎」(ICONIC AWARDS)中的特別大賞(Special Categories),該獎項是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建築和室內設計競賽之一。在民藝館運營一年之後,本文邀請了國美副院長杭間、國美美術館副館長吳光榮及民藝館的建築設計師隈研吾一起回顧他們如何看待民藝,並商討如何建立一個集收藏、展示、研究、教學、傳習於一體的,符合世界一流的大學需求的民藝研究博物館。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民藝館全景


民藝館的建築形態

杭間:據說最初與隈研吾洽談設計的時候,並不很明確要建成民藝博物館,建築體量也沒有這麼大。2011年奠基時就明確是民藝博物館了。


吳光榮:隈研吾做瓦,原計劃是用傳統建築中的老瓦,但是安裝上去後,感覺老瓦太小,效果不佳。因為這些瓦片是起裝飾作用的,沒有功能,最後還是將傳統的小本瓦放大,特製出來。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大量瓦片的使用,幫助民藝館建築隱在象山中

隈研吾:這裡原本是一片梯田茶園,我的目標是建一座能感受到腳下土地的博物館,因而建築構造與傾斜的地形結合。建築的形態呈菱形,每個部分都有獨立的屋頂,外觀上看起來就像一個有著瓦片屋頂的村莊。外牆覆蓋著由鋼絲吊起的層層瓦片,用以控制進入屋內的光線。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外牆覆蓋著由鋼絲吊起的層層瓦片,使民藝館內部光影斑駁


吳光榮:建築呈現「之」字形,依山而建,迎合中國南方傳統的流水蜿蜒,內部總共有7個展館。但從博物館使用的角度,有些設計是不合適的。比如館內菱形三角形的拐角在開展前都要包一下,以防觀眾撞傷。館內恆溫恆濕比較難做,因為展廳封閉才能確保,而我們的展廳是通透和開放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民藝館二樓室外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民藝館一樓展廳


民藝館·手工藝術學院·中國美院


是一個小生態


杭間:民藝館緊密聯繫手工藝術學院,它是學院傳統藝術、尤其是手工藝術重要的教學和研究基地。其實1928年國立杭州藝專成立時就有實用藝術系科,裡面就包含有傳統工藝的內容,50年代時候陶瓷和染織藝術,在全國已經很有影響。


吳光榮:2015年5月我們成立了手工藝術學院。目前是陶藝、首飾、玻璃和漆藝四個專業。其中漆藝是新設的專業。規模比較大的是陶藝,陶藝本科兩個班,40個人,其他三個專業招的人加起來跟陶藝差不多。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吳光榮(分管民藝館)與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杭間


杭間:民藝傳達最重要的本質,誠實生活,樸素使用,在這兩個前提下能認真對待技術、材料和做出來的東西。民藝館一方面要展示民間具有健康、樸素生活美學的老東西,另一方面也要結合現代的設計概念,創造時尚的、轉換的新東西出來。


吳光榮:十多年前,學生(學手藝)還有點自卑,覺得不是太好。近十年來生源在不斷增加。我們學科還是在設計學科里,這是按教育部學科分類目錄來的,沒有目錄不能亂分。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民藝館一樓展廳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民藝館展出的紫砂工藝展覽「砂者為上」


杭間:現代設計對應design是大工業生產,因此需要預設,否則進入流水線就不可想像。但設計從來沒說只有預設的考慮才是設計。民藝也是人造物的過程,比如編竹筐,一邊編一邊想,變成這樣那樣,設計融匯在整個過程中,因此傳統手工藝也有設計。


吳光榮:國美要和國外做學術交流,這種狀況下傳統的手藝就比較重要。再者最近這些年國家和文化部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復興,國美有一些底子。新中國成立後沒有大工業體系,換取外匯只有靠傳統手工業,所以文化部曾委託美院面向華東六省一市招收陶瓷、刺繡的民間藝人做「民間美術工藝研究班」,培訓班連辦了兩三期,為後來工藝美術發展起到非常大作用。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高校第一次招收民間藝人來高校學習。


杭間:以柳宗悅為例,柳宗悅成為日本現代設計之父,兒子柳宗理從事工業設計,都是從小看傳統東西,受到原理性啟發,傳統器物的啟示非常重要。你看他設計的蝴蝶椅肯定是東方的東西,東方的東西精神是從傳統器物的理解上來。對待傳統,我們不僅理解形式,還要理解設計思想,才能在做現代設計的時候使用,這是因為真正理解了傳統器物在整個生活系統中的來龍去脈後,才能總結傳統設計思想的優秀之處,這就是民藝館傳統對現代的啟示。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百椅百態」展(圖片來自網路)


吳光榮:目前民藝館採用的是比較靈活的策展人邀請制,包括保管部、展覽部的管理,正式編製工作人員只有5個人。但我們學校目前從事教學的老師有1000多個,學生不到1萬。國美的所有學術都為民藝館提供支持,同時我們也會引入社會上的專家智囊團隊。


民藝是生活的藝術


杭間:美學上的最高細微處肯定不在民間,但民藝館成為一個象徵物,對社會還是有提醒作用的。民藝是生活的藝術,不能從社會上看值不值錢來衡量,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的博物館與故宮這樣的博物館是兩回事,雖然也會有青銅器、瓷器,但和文物概念不同。我們要傳達「民藝是生活的藝術」這個觀念。現在很多人喜歡民藝,就像把民藝看成漂亮的牡丹花,他們因為喜歡就把牡丹花給剪走了,至於花長在什麼樹榦上,土壤上他們不管。物品有意思並非物品本身,是它能把地理環境、地方政治通過一個小東西結合起來,牽連出結構性的關係。很多人做民藝是從城市生活經驗居高臨下看這些民間藝人的勞作。剪一朵花,攫取的是美的形象,但美學價值和精神價值不能等同,美術的價值有很大局限性,民藝的美是健康質樸,甚至有點粗糙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民藝館窗戶上錯落有致的白鷺圖案(圖片來自網路)


吳光榮:我們計劃一年做10個展,至少做一個重要的展,但不包括皮影這樣的常設展。去年開館時做了「天工開物」。今年是茶藝術展「淺甌吹雪」。我們是學校美術館,享受不了文化部美術館待遇,不過這是國家政策,也許以後會改變的。


杭間:民藝從品種的角度是說不完的,中國人生活豐富無比。


吳光榮:說大點民藝館會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做個梳理。通過民藝館告訴大家日常東西的價值,一來放在這裡像殿堂一樣展示,另一方面多用文字解讀。


杭間:這些都要通過做好展覽來做出影響。現在社會上的民藝很難說有生態,國家對非遺傳承保護支持培養改造力度很大,知識培養改造力度很大。但這種力度促進也只是暫時的。現在重談民藝熱、工匠精神,我很少發言,因為我覺得工匠精神不是這個意思。現在的民藝熱就像非遺,政府是好意,希望作為文化產業的轉型,但把老祖宗的東西那麼快拿來使用,我們還需謹慎,現在社會上批評它變味了,這是可能的。但做總比不做好,如果變異也只能變,說明我們現在不行了有危機才變的。


2016年11月18日,中國美術學院民藝館將推出「中國現代設計巨匠 雷圭元特展」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中國現代設計的歷史很奇詭,表現之一就是對雷圭元的遺忘和漠視。在他生前,20世紀50年代,他已經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副院長,並且已經有足以與英國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媲美的成就-----出版了教育部頒發教材《新圖案學》,標誌著中國自己的圖案學體系的建立;他還在上海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設計組織「中華工商美術聯合會」;抗戰艱苦時期,他與龐薰琹一起在成都創立了中國最早的現代設計性質的學校「成都藝專」,指導學生半工半讀,將設計應用於民生;1956年,他與龐薰琹聯手,從杭州北上,在北京創建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這是中國以至亞洲藝術與設計界的大事件,標誌著源於西方工業革命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在東方的正式確立。如果說中國現代也有「設計之父」,那麼,雷圭元和龐薰琹,是最有資格獲得此稱號的人。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1954年12月,雷圭元率團在匈牙利首度布達佩斯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展覽時留影


這樣一個人,進入21世紀以來無聲無息,不僅大眾無人所知,就是設計界知道的人也寥寥無幾了。數典忘祖,這是中國這個自然經濟「悠久」而工業革命後進的國家,面對現代化而自感虛弱的一種典型寫照。無數個「他」急切但是卻在表面追趕「現代」設計,無數次外表潮紅內心急躁,自詡我們己進入現代設計的先進陣營。幾乎每個人都是設計英雄,大咖大腕,而忽略了我們進入「現代設計″的真正歷程—----而恰恰是這個歷程的「過程」心痛苦,揭示了我們連接傳統,克服局限,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價值。它是真實的,可以激勵自豪,同時也展開自我反省。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圭元圖案集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工藝美術之理論與實踐》第三篇(新圖案的理論和作法)手稿節選


作為Design的設計在中國是如何表述為「圖案」的?這個問題現在大多數人己經不想去搞清楚,而「圖案」與「紋樣」有何不同?更是泛人問津。在20世紀末設計基礎教育棄圖案而轉以「三大構成」取代之後,圖案幾乎離開了高等設計教育視野。近年來在本土化思潮下、在日常生活中重提圖案,實際上是回到雷圭元,也就是重回到中國在上個世紀初年遭遇問題的思考:在世界民族和區域文化的曠野中,什麼是中國人本來的圖騰和象徵樣式,我們應該怎樣在古人「雜亂無章」的世俗表現中,尋找到內在的規律和隱喻?這些樣式如何能為現在的設計應用提供什麼樣的原理和方法?這些問題,雷圭元在《新圖案學》《中國傳統圖案作法初探》等著作中最早做了描述和總結。例如太極圖形人人皆知,歷史應用比比皆是,但雷圭元由此出發,尋覓了各個階段不同區域的變體,他又通過「冏」字構成的提煉使後世的圖形互補之構的生生不息的變衍就如綱舉目張,有理可循。在中國傳統紋飾的總結和提煉中,雷圭元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他從傳統會意和象形世界中找到了「指事」性的邏輯思維,在我們知道西方紋樣系統與其圖形構成的社會發展關係後,才會意識到中國傳統紋樣總結的不易。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雷圭元對中國傳統圖案有近八十餘年前的研究


雷圭元不是一位單純的圖案學和設計學術體系的建構者,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實踐者。他重要的作品有作為組長的北京國家人民大會堂等首都十大建築的裝飾設計,它們幾乎奠定了20世紀後五十年的設計美學風格。他也是現代漆藝發展的奠基人和推動者,他在五十年代的漆藝創作,揭開了這門古老技藝的現代轉型歷程。他同時支持喬十光等人南下福州學習閩地漆藝傳統,使後者成為蜚聲中外的漆藝家。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光談工匠精神是不夠的」



雷圭元也是也是現代漆藝發展的奠基人和推動者


回到民國時的「先生」之義,雷圭元正是中國現代設計發展路上的先生,前驅和先覺者。


現在寫這些歷史往事,我卻絲毫沒有時間的隔閡感。我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上學時,還能常常見到雷圭元先生,他的在學院食堂隆重而簡樸的「執教五十年紀念大會」,我作為一個後學也在現場。記得我還曾為了系裡學生牆報這樣的小事去麻煩過先生。但是,少不更事,當年的記憶只有這些了,我與這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很長時間淡淡的記著先生,但是沒有去深刻領會先生的思想價值,直到我在清華髮起編撰「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學術思想叢書」,指導我的研究生編輯《雷圭元文集》,在先生文字的系統閱讀中,雷先生的思想光芒,照亮了我和我的學生們。


現在,雷圭元先生故鄉的程十發美術館要舉辦先生盛大的回顧和研究的展覽,囑我寫序,感佩他們的有心和努力之餘,我不揣陋薄,寫上以上的文字,作為自己的支持。


杭間 2016年4月11日深夜寫於杭州南山路中國美術學院


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一個給你帶來美感的日常物件,將有機會參加一堂特別的大師課。11月25日,我們將挑選出6名點贊數最多的評論者(注意:上課地點在杭州,如果你想參加課程抽選,煩請註明你的位置e.g.杭州or上海),民藝館的專家老師將專門就圖案大師雷圭元的展覽,帶你上一堂只有中國美術學院學生才有機會上的博物館大師課。


採訪整理/王憶萬


攝影/吳俊傑


供圖/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編輯/王若霈


貳日 327


版權所有,不得翻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蘋果擬深耕可穿戴設備領域,以後你就可以戴著智能眼鏡抓小精靈了!
如特賣會般的聯誼會,成為時尚品牌追逐的焦點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

您可能感興趣

「工匠精神」不是只把技藝做到極致
银魂的恶搞精神,你不得不服
銀魂的惡搞精神,你不得不服
神仙們是如何弘揚「工匠精神」的?
匠人精神學不來?工匠精神到底是啥?
誰說中國風的傘不美?這才叫工匠精神!
烹飪的工匠精神
中醫藥的傳承不但是技術!更是一種精神文化和精髓!
好的婚姻,需要工匠精神
吹捧「工匠精神」的人都是不動腦子的蠢貨!
精選段子:用打麻將的精神去工作,沒有什麼干不好的
不再疲累沒精神!喝杯茶,恢復工作一整天的好體力!
趙之謙尺牘的精神氣骨,精品大全,不可錯過
最好的藝術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
為什麼有的產品滿懷「工匠精神」,客戶卻不買單?
哪裡才是產出工匠精神的最佳環境
心臟不養好,精神好不了!
好的愛情不只是肉體之歡,更需要精神的契合
工匠精神!這才是安卓手機對細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