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熊玲:心愿會傷人嗎

熊玲:心愿會傷人嗎

熊玲:心愿會傷人嗎



有一個老母親她一共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特別能幹孝順,一個兒子有些窩囊無能。


兩個女兒常常塞錢給老母親讓她買好吃的,可老母親又特別疼小孫子,於是常常把女兒給的錢又去塞給了兒子,讓他給小孫子買吃的。


鄰居氣不過就去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大女兒,大女兒說她給媽媽錢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她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如果媽媽把錢省給兒子和孫子能夠換來她的開心和尊嚴的話,那這個錢就算花得值得。老母親聽了大女兒的話特別高興,她說看著孫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


過了一個月,二女兒回來了,她知道了這個秘密後非常生氣,於是她天天守在家裡教訓開導老母親,規定她給自己買吃的買喝的,而且非要看著她吃下去不可,老母親氣得什麼都吃不下,最後抑鬱而死。」

一個人擁有他想擁有的是最開心的,在人生的所有事情中人的心愿是最重要的。

熊玲:心愿會傷人嗎



心愿會傷人嗎


心愿會傷人嗎?

引用小故事《心愿》來說說「心愿」這玩意,它跟理想呵、嚮往呵、自尊呵、自信呵之類一樣,是心理感覺的東西,它們既好也不好,既看得見也看不見,既抓得著也抓不著。之所以說它是玩意,是因玩意的東西不太好說。沒有它不行,有了它也麻煩,甚至它要人的命。


論證以上說法,首先從故事《心愿》就看出了答案。


再從《心愿》主要人物的心愿來解讀心愿這玩意:


老母親,一路風霜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晚年。她的心愿很單純很質樸,不外就是疼愛孫子,跟孫子一起玩,看著孫子吃東西就很高興,有一種滿足感。而這樸素的願望背後,有著老母親深厚的願望:一種被依戀,被依賴,被重視,避免孤獨的需要。她關愛著孫子,就能像以前關愛著(撫養著)兒女一樣,可以滿足自己母愛的強大感和重要感的需要;借著疼愛孫子的種種表達,可以找回親子間的溫馨、力量和血濃於水的幸福感。所以,能夠以她的方式愛孫子,就是她想擁有的願望,實現了就最開心。老母親這一心愿,也實現過開心過,可惜好景不長,且命運悲慘。


老母親謝世,不是老死不是病死,是抑鬱而死。抑鬱,它縮寫了「一個人擁有他想擁有的是最開心的,在人生的所有事情中人的心愿是最重要的」但也是要命的悖論。

老母親的悲慘在於:她本可以擁有她想擁有的心愿,但不是她個人說了算。幫她實現心愿的是女兒,封殺她心愿的也是女兒。她有能力足夠好地養育兒女,卻少有左右自己命運(心愿)的掌控力。悲劇的禍首似乎是二女兒,但悲劇釀成的成因是複雜的。


《心愿》故事像一部小說的縮寫,雖是高於和誇張於生活的故事,但卻透視了生活哲理的諸多真實。

熊玲:心愿會傷人嗎


大女兒,是《心愿》的理想人,在她身上沒得說,很棒!任何小說或電影或電視,都絕對要塑造一個或幾個理想人物。生活中雖然有我們敬羨的大好人,可是太少。所以人們才那麼迷戀榜樣、英雄、偶像,才那麼沉醉聽歌、看傳奇、打遊戲、拜佛誦經、寫詩讀小說、做白日夢……想想,娛樂界為何要包裝明星?網路遊戲為何有市場?金庸小說為何迷倒一大片人?《哈里波特》《英雄》《赤壁》等為何有創紀錄的票房?


心愿的魅力!你有多少迷戀的幻想對象,有多少迷戀感情的衝動,就有多少心愿在涌動,就有多少理想在召喚。


可心愿或理想這玩意,不是說實現就能實現的。不能實現,又挺讓人感覺壓抑和痛苦。咋辦呢?迷戀你想迷戀的人,沉醉你想沉醉的事情,在那裡,盡可以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願望,可以實現我們在現實中諸多無法實現的心愿。


雖說這是幻想,但能夠變相滿足心愿。幻想是人的心理現實,作為人類的生活,心理現實必然存在。現實中還是有「大女兒」那樣的人,他們的心愿,就是善解人意,也儘可能幫助別人實現自己的心愿。這樣情況下,滿足心愿是雙贏的。


二女兒,《心愿》的肇事者,類似小說電影里的惡人。其實她也是一個大好人,她跟大女兒一樣孝敬母親,而且她愛憎分明,討厭兄長的無能,埋怨母親省吃儉用慣養孫子,她心疼母親,教育母親不要嬌慣兒孫要善待自己,敦促母親必須把姐妹倆給的孝敬消化到骨髓。


她義無反顧表達著她的心愿:孝順母親,拯救母親。可她在實現自己心愿的同時,扼殺了母親的心愿。這一意義上,她是無意識殺死母親的兇手。不,應該是她的「心愿」害死了母親。


相對於母親,她是無私的、耿直的、善良的自私者,她不知母親的心愿,只管自己的心愿,要命的是她把自己的心愿強加給母親。心理學叫這是病理性投射。如果說二女兒的好心鑄成了母親的惡果,那麼二女兒的好心是病態的好。無知母親真正想要的,就是不可原諒的過,強迫母親接受她的病態好心,更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心愿》故事影射了二女兒做法的社會倫理學含義:她的幸福(心愿)建立在了別人的痛苦之上。


話說回來,老母親為啥不可堅持大女兒的意見,而要屈服二女兒的做法呢?如果倒回歷史,解決問題最徹底的辦法是拳頭硬的說了算,但從發展眼光看,用拳頭或強勢解決問題的人,要麼是低素質人的逞能,要麼是受欺壓者無奈之下的壯舉,要麼是施虐狂碰到了受虐狂,要麼是拯救者遇上了受難者。老母親或許是後者。屈服一個人無理的強迫行為,或妥協於一個人病態的好心,也說明屈服者存在缺乏自主個性和自主觀念等軟弱點。若說老母親因二女兒致心愿壓抑,再致抑鬱而死,也有她自身的責任。


人就是願望或慾望的動物。人與人有相同或不同的願望,每個人都為自己的願望活著,每個人都在為實現他的一個又一個心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死不瞑目者,多半是他在生時想擁有的沒擁有,想了卻的重要心愿未了,而抱憾遺恨的表情。


當心愿在人心中擁擠時,心愿會有擠壓傷,人會感覺有內心衝突和痛苦;


當心愿作為強迫禮物外投射時,心愿對對象是溺愛的病毒;


當心愿固著為自戀需要時,心愿是人成長的絆腳石;


當心愿成為控制對方的內在動力時,心愿是破壞關係的利劍;


當心愿成為滿足私慾而攻擊他人的手段時,心愿是製造矛盾戰爭的暗器;


當心愿建立在壓迫他人心愿的基礎上時,心愿是害人的殺手。


只有,


當心愿是利人時, 心愿才似愛的甘泉,美了別人也養了自己;


當心愿是利己也利人時,心愿才如智慧的嶄露,成就了別人也成長了自己。


實現這種心愿的前提,是需要知己知彼的心愿,並有滿足心愿的實際能力。


四川成都藍天心理諮詢機構熊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玲心理諮詢 的精彩文章:

一個猶太女孩留下來的詩
吳敏:如何幫助我抑鬱的親人
做人:一半聰明,一半糊塗
熊玲:你害怕什麼
陳儂:掙扎中女孩(1)

TAG:熊玲心理諮詢 |

您可能感興趣

熊玲:自己和別人
熊玲:回復女人敏感的情感話題
熊玲:你的嫉妒心理從何而來?
熊玲:我不會笑了
熊玲:你害怕什麼
熊玲:有關精神悖論的感想:因果共生
熊玲:感悟人生,感受你我
熊玲:自由選擇的痛苦與神經症人格衝突
熊玲:神經症的童年!
熊玲:暗示的心理效應
熊玲: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熊玲:焦慮症的治療!
熊玲:抑鬱症的個性心理分析
熊玲:抑鬱的意義
熊玲:母愛,我不想要
熊玲:你在婚姻里尋找什麼?
熊玲:誰在投射性認同?
熊玲:誰殺了自信
熊玲:夢究竟想告訴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