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陵墓建築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朱元璋陵墓建築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立即打開

朱元璋陵墓建築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觀天下知天下

觀天下知天下

11-19 15:59

關注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陵墓建築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 ,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此。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此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

明孝陵處于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偉大的傳統建築結構——榫卯
中國建築
中國古代十大建築 古人智慧結晶的體現
中山公園保留了中國傳統園林風格及歷史建築
中國古建築奇葩——閣亭
中國風禪文化別墅建築
中國瓦房,傳統的建築記憶
斗拱·中國古建築的靈魂
中國古建築中的風水元素
古建築設計百科:中國古建築的結構
中國古建築 故宮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建築的內涵
傳統建築上的雕花
漢寶德:中國傳統的建築觀與環境觀
屹立鄉間的國際竹建築展覽
中國佛教建築的發展歷史
歷史上的中國海軍建築
《創意@建築》正在消失的中國古建築
校園建築:德彪西與流動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