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叔本華哲學名著觀點摘編

叔本華哲學名著觀點摘編

叔本華哲學名著觀點摘編


叔本華


論空間

誰要是認識了根據律如何在純粹直觀的空間中起著支配的作用,他也就是由此而窮盡了空間的全部本質;因此空間自始至終就不是別的,而只是其部分互為規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考察和由此而產生的結果,沉澱為抽象的概念而更便於應用,那就是全部幾何學的內容。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4節


論理性


理性的本性是女性的,它只能在有所取之後,才能有所與。僅就它自身說,除了它用以施展的空洞形式外,它是什麼也沒有的。十足純粹的理性認識,除了我稱為超邏輯的真理那四個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分的認識根據律之外,再沒有別的了。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10節


論謬誤


我的意見是每一謬誤都是從結論到根據的推論;如果人們知道這結論只能有這一個而決不能另有一個根據時,這根據還要妥當的,否則就不妥當。陷入謬誤的人,要麼是為結論指定一個它根本不可能有的根據,這就表現他是真正缺乏悟性,也即是缺乏直接認識因果聯繫的能力;要麼是一個更常見的情況:他為結論指定一個可能有的根據,同時還為他這種從結論到根據的推論補上一個大前提,說該結論無論何時只能是由他所提出的這根據產生的。其實只有作過完備的歸納功夫之後,他才有權這樣說,然而他並未作過這功夫就事先這樣假定了。因此.「無論何時」這個概念就太廣泛了,而應取代以「有時」或「大多是」:這樣的結論命題是懸而未決的,那也就不會錯誤了。但陷於謬誤的人既然只是按上述方式行事,那麼他不是操之過急,便是對可能性的認識太有限,從而不知有應作歸納功夫的必要。因此,謬誤和假象是完全類似的。兩者都是從結論到根據的推論。假象總是由悟性來的,也就是悟性直接從直觀自身中按因果律造成的;謬誤總是由理性來的,也就是理性在真正的思維中按根據律所有的形式,最大多數也可以是按因果律造成的。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15節


論人的意志

這個自在之物(我們將保留康德這一術語作為一個固定的公式),既已作為自在之物,便決不再是客體,因為一切客體已經又是它的現象而不是它自己了。但是在需要客觀地來設想它的時候,它就必須從一個客體,從一個只要是客觀地已知的什麼,從而即是從它自己的一個現象借用名稱和概念。不過為了合於作共同理解的支點之用,這個現象就不能是別的,而只能是它所有一切現象中最完善的,亦即是最鮮明,最發達的,直接為認識所照明了的一個現象。而這就正是人的意志。人們也很可以指出我們在這裡當然只是用了從優命名法,由此,意志這個概念就獲得了比它前此所有的更為廣泛的範圍了。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2節


在意志作為人的意志而把自己表現得最清楚的時候,人們也就真正認識了意志的無根據,並已把人的意志稱為自由的、獨立(無所待)的。可是同時,人們就在意志本身的無根據上又忽視了意志的現象隨處要服從的必然性,又把行為也說成是自由的。(其實)行為並不是自由的,因為從動機對於性格的作用中產生出來的每一個別行為都是以嚴格的必然性而發起的。一切必然性,如前所說,都是後果對原因的關係,並且絕對不再是別的什麼。根據是一切現象的普遍形式,而人在其行動中也必然和其他任何一現象一樣要服從根據律。不過因為意志是在自我意識中直接地,在它本身上被認識的,所以在這(自我)意識中也有對於自由的意識。可是這就忽視了個體的人,人格的人並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經是意志的現象了,作為現象就已被決定而進入現象的形式,進入根據律了。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3節


論認識

所以認識,在根本上看,不管是理性的認識也好,或只是直觀的認識也好,本來都是從意志自身產生的。作為僅僅是一種輔助工具,一種「器械」,認識和身體的任何器官一樣,也是維繫個體存在和種族存在的工具之一。作為這種工具,認識(原)是屬於意志客體化較高級別的本質的。認識本來是命定為意志服務的,是為了達成意志的目的的,所以它也幾乎始終是馴服而勝任的;在所有的動物,差一些在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的。然而在某些個別的人;認識躲避了這種勞役,打開了自己的枷鎖;自由於欲求的一切目的之外,它還能純粹自在地,僅僅只作為這世界的一面鏡子而存在。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7節


論時間


在時間上,每一瞬只是在它吞滅了前一瞬,它的「父親」之後,隨即同樣迅速地又被吞滅而有其存在一樣;如同過去和將來(不計它們在內容上的後果)只是象任何一個夢那麼虛無一樣;現在也只是過去未來間一條無廣延無實質的界限一樣。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3節


誰要是認識了根據律這一形態。即在純粹時間中作為這一定律出現。而為一切計數和計算之所本的這一形態。他也就正是由此而認識了時間的全部本質。時間並不還是別的什麼,而只是根據律的這一構成形態。也再無其他的屬性。先後繼起是根據律在時間上的形態,「繼起」就是時間的全部本質。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4節


論物質


因為物質,自始至終除因果性外,就再不是別的;這是每人只要思考一下便可直接理解的。物質的存在就是它的怍用,說物質還有其他的存在,那是要這麼想像也不可能的。只是因為有作用,物質才充塞時間、空間。物質對直接客體(這客體自身也是物質)的作習是「直觀」的條件,在直觀中唯有這一怍用存在;每一其他物質客體對另一物質客體發生作用的後果,只是由於後者對直接客體先後起著不同的作用才被認識的。也只在此中才有其存在。所以,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質的全部本質;其存在即其作用。因而可知在德語中將一切物質事物的總括叫做現實性Wirklichkeit,是極為中肯的;這個詞兒比實在性Realitat一詞的表現力要強得多。物質起作用,而被作用的還是物質。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質都只在有規律的變化中,而變化又是物質的這一部分在別的一部分中引出來的,因此,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質也是完全相對的,按一個只在物質界限內有效的關係而為相對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恰和時間相同,恰和空間相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4節


在物質中,空間和時間也必然是統一的,即是說不管時間和空問各自的屬性如何互相鑿枘、物質必須將雙方的屬性一肩挑起;在雙方各自獨立時不可能統一的在物質中部必須統一起來,即是將時間方面無實質的飄忽性和空間方面僵硬不變化的恆存統一起來;至於無盡的可分性則是物質從時空雙方獲得的。准此,我們看到由於物質才首先引出同時存在,它既不能在沒有並列的孤立的時間中,也不能在不知有以前、以後和現在的孤立空間中。可是,眾多情況的同時存在才真正構成現實的本質。因為由於同時存在,持續始有可能。而持續又在於它只是在某種變更上,與持續著的東西同時俱在之物的變更上看出來的;不過這同時俱在之物在此時也只是由於變更中有持續著的東西才獲得變化的特徵。亦即在實體。也就叫做物質恆存的同時,物質和形式卻要轉變的特徵。如果只單是在空間中,這世界就會是僵硬的、靜止的.就沒有先後繼起,沒有變化,沒有作為;而沒有作用,那就連同物質的表象也取消了。如果只單是在時間中,那麼,一切又是太縹緲易於消逝的了,就會沒有恆存,沒有並列,因而也沒有同時,從而沒有持續,所以也就是沒有物質。由於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才生出物質,這即是同時存在的可能性,由此才又有持續的可能性;再由於這後一可能性,然後在情況變化的同時。才有實體恆存的可能性。物質既在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性中有其本質,它也就始終打上了雙方的烙印。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4節


論悟性


物質或困果性,兩者只是一事。而它在主體方面的對應物,就是悟性。悟性也就只是這對應物,再不是別的什麼。認識因果性是它唯一的功用,唯一的能力;而這是一個巨大的、廣泛包攝的能力;既可有多方面的應用,而它所表現的一切作用又有著不可否認的同一性。反過來說,一切因果性。即一切物質,從而整個現實都只是對於悟性。由於悟性而存在,也由於悟性而存在。悟性表現的第一個最簡單的,自來即有的作用便是對現實世界的直觀。這就始終是從效果中認原因,所以一切直觀都是理智的。不過如果沒有直接認識到的某一效果而以之為出發點,那也就決到不了這種直觀。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4節


但是,如同太陽升起而有這個可見的世界一樣,悟性,由於它唯一的單純的職能,在一反掌之間就把那遲鈍的,無所云謂的感覺轉變為直觀了。眼、耳、手所感覺的還不是直觀,而只是些感覺張本。要在悟性從效果過渡到原因時,才有這世界。作為在空間中展開的直觀。在形態上變更差的,在物質上經歷一切時間而恆存的世界,因為悟性將空間和時間統一於物質這個表象中,而這就是因果性的作用。這作為表象的世界,正如它只是由於悟性而存在一樣,它也只悟性而存在。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4節


論意志


——把這一切一切只在現象上認為各不相同,而在其內在本質上則認作同一的東西,認作直接地、如此親密地,比一切其他(事物)認識得更充分的東西,而這東西在其表現得最鮮明的地方就叫作意志。唯有這樣運用反省思維才使我們不致再停留於現象,直使我們越過現象直達自在之物。現象就叫做表象,再不是別的什麼。一切表象,不管是那一類,一切客體。都是現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作為意志,它就決不是表象,而是在種類上不同於表象。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體和現象,可見性,客體性之所出。它是個別(事物)的,同樣也是整體(大全)的最內在的東西,內核。它顯現於每一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力之中。它也顯現於人類經過考慮的行動之中。而這兩者的巨大差別卻只是對顯現的程度說的,不是對「顯現者」的本質說的。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l節


論原因


我把物質的某一狀態稱為原因,本來是就狹義的原因說的,即是說這個狀態在它必然引起另一狀態時,它自己也經受同樣大的一個變化,和由它所引起另一狀態時,它自己也經受同樣的一個變化,和由它所引起的變化一樣;而這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相等」這定律所表示的。再進一步就所謂真正的原因說,後果和原因的增長成準確的正比,並且反作用也是這樣;所以,一旦知道了這一作用的方式,那麼後果的強度就可以從原因強度測知並計算出來,相反亦然。這種所謂原因是在力學、化學等等的一切現象中起作用的。簡言之,就是在無機體的一切變化中起作用的。與此相反,我又以刺激稱呼某種原因。這種原因自己不經受與其作用相當的反作用,並且它的強度也不和後果的強度成比例,所以後果的強度也不能從原因的強度測量出來,反而是在刺激方面極小量的加強可以在後果方面促起很顯著的加強,也可以反過來把早先的那個作完全取消,如此等等。屬於這一類的是對於有機體的所有一切起作用;所以動物身體中一切真正有機的變化和生物生長的變化都是在刺激之下而不是在單純的原因之下發生的,不過刺激根本和任何原因一樣,——動機也正是如此——除了決定任何力的表出在進入時間空間時的那一瞬,那一點之外,斷不決定其他。不決定自行表出的力的內在本質。這種內在本質,根據我們前面的引伸,就是我們認作意志的東西,所以我們把身體內意識的和無意識的變化一概都歸之於意志。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3節


論哲學


至少我的哲學就根本不問世界的來由,不問為何有此世界,而只問這世界是什麼。在這裡,「為什麼」是低於「什麼」一級的,因為這「為什麼」既只是由於世界的現象(所有呈現)的形式,由於根據律而產生的,並且只在這個限度內有其意義和妥當性,所以早就是屬於這個世界的了。人們固然可以說,世界是什麼,這是每人無須別的幫助就認識到的(問題),因為人自己就是認識的主體,世界就是主體的表象。這種說法在一定限度內也是對的。不過這種認識是一個直觀的認識,是具體中的認識;而在抽象中複製這些認識,把先後出現的,變動不居的直觀,根本把感這個廣泛概念所包括的一切,把只是消極規定的非抽象、非明晰的知識提升為一種抽象的、明晰的、經久的知識。這才是哲學的任務。因此,哲學必須是關於整個世界的本質的一個抽象陳述,既關於世界的全部,又關於其一切部分。但是為了不迷失於無敬的個別判斷,哲學必須利用抽象作用而在普遍中思維一切個別事物,在普遍中思維個別事物所具的差異;從而它一面要分,一面要合,以便將世界所有紛紜複雜的事物,按其本質,用少數的抽象概念概括起來,提交給知識。哲學既將世界的本質固定於這些概念中,那麼,由於這些概念就必須能認識普遍,也要能認識一切特殊,也就是對這兩者的認識必須有最準確的聯繫。因此,在哲學上有許多天才就在於柏拉圖所確定的一點:在多中認一,在一中認多。准此,哲學將是極普遍的判斷之總和,而其認識根據直接就是在其完整性中的世界本身,不遺漏任何點滴,也就是在人的意識中呈現出來的一切一切。哲學將是世界在抽象概念中的一個完整的複製,好比明鏡中的反映作用似的。而這些抽象概念是由於本質上同一的合為一個概念,本質上的相異分為另一概念才可能的。培根就早已為哲學規定了這個任務,他是這樣說的:「最忠實地複述著這世界自己的聲音,世界規定了多少,就恰如其分地說出多少;不是別的而只是這世界的陰影和反映,不加上一點自己的東西,而僅僅只是複述和回聲;只有這,才是真的哲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編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15節


論真理遮蔽性


存在物拒絕走向我們,一直到其一個而且顯然是最少的特徵,這種特證是我們最容易觸及的。當我們能說存在物是它存在時。遮蔽作為拒絕不簡單是不和不僅僅是在任何給予情況中知識的限制,而是所照亮的澄明的開端。但是,遮蔽,考慮到另一種情形,當然也同時產生於所照亮之中,某一存在物將自身置於他物前,某物企圖掩蓋他物,前者遮住後者,少數阻礙多數,一物否定全體,此處這種遮蔽並非簡單的拒絕,相反,一存在物顯現了,但他作為他物而不是自身顯現。


這種遮蔽是一種掩飾。如果某一存在不昌充其它存在,那麼,我們將不會對存在物出錯和有錯誤性的行為。我們將不會誤入歧途和越境,而且特別不會越過我們自身。一存在物能因其外貌而欺騙,這只是我們可能受騙的條件,而非相反。


遮蔽能作為一拒絕者或者僅僅只是掩飾。我們不能完全確定何為此何為彼。遮蔽掩蓋和掩飾了其自身。此即意味:敞開立於存在物之中澄明,並非一刻板的舞台。伴隨著永遠的啟幕,在此舞台上,存在物的戲劇完成其過程。不如說,澄明只是作為這種兩重的遮蔽。存在物的顯露——這並非只是一種實存狀態,而是一種發生。顯露(真理)既非存在物意義上實存物的屬性,也非某一判斷的屬性。


我們相信我們所處的親近之處即在之處即在於存在物的最鄰近的地區之中。這種存在物是熟悉的,確定的和平常的。拒絕和掩飾雙重形式的持續的遮蔽,仍然穿過澄明。在根本上,平常並非平常,它是超常的、神秘的。真理的本性作為顯露。由一否定得到徹底貫徹。但是,這一否定並非缺點和錯誤,儘管真理會是完全的顯露,便自身去掉萬物遮蔽。如果真理能如此完成,那麼真理將不再是它自身。這種否認,通過雙重遮蔽的形式.屬於作巍跡冢冢建開的真理的天性。真理,就其本性而言,是非真理。我們以此方式安排事實,是為了用一種也許是令人吃驚的尖刻使人注意:這種否定以一遮蔽的形式屬於作巍跡冢冢轎明的敞開。然而,命題「真理的本性即非真理」,並非試圖指出,真理在根本上是一謬誤。它也不是意味真理不是自身,而是根據辯證法的觀點,它總是其對立面。


《詩·語言·思》


論自然力


意志客體化最低的一級表現為最普遍的自然力。這種自然力,一部分是無例外的顯現於每一種物質中,如重,如不可透入性;一部分則各別分屬於現有一切物質,有些管這一種物質,有些管那一種物質,由此而成為各別特殊的物質,如固體性、液體性、彈性、電氣、磁力,化學屬性和各種物質性。這些都是意志的直接表出,無異於人的動作;並且作為這種直接表出是沒有根由的.也無異於人的性格;只有它們的個別現象和人的行為一樣,是服從根據律的;它們自身既不能叫作後果,也不能叫做原因,而是一切原因後果先行的,作為前提的條件。它們自己的本質就是通過這些原舊後果而展出而呈現的。因此,要問重力的原因,電氣的原因,那是沒有意思的。這些都是原始的力,它們的表出雖然按因和果而進行,是這樣的一個個別現象,決定著該力的表出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中發生;但該力本身卻不是一個原因的後果,也不是一個後果的原因。因此說「石子所以下落,重力是其原因」,也是錯誤的;其實這裡更應說地球處在近邊是石子落下的原因。因為是地球吸引著石了;如果把地球挪開了,石子便不會掉下,儘管重力依然存在,力本身完全在因果鎖鏈之外。因果鎖鏈以時間為前提,只能就時間說才有意義,而力本身卻是在時間之外的。個別變化總有一個同類的個別變化為原因,而不是以該力為原因,力的表出就是個別變化。因為不管一個原因出現多少次。那一貫以後果賦予原因的就是一種自然力,它就是無根由的,即是說完全在原因的鎖鏈之外,根本在根據力的範圍之外;在哲學上它被認作意志的直接客體性,是整個自然的「自在」(本身);在事因學上——這裡是在物理學上——它卻被指為原始的力。也即是「隱秘屬性」。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6節


無機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普遍自然力的表出。也就是意志客體化的這樣一些級別:這些自然力的客體化完全不借個性的差別,(如在有機世界那樣),——這些個性部分地表現出了整個的理念——,而僅是表出於種屬的;這種屬又是完整地。毫無任何差別地表出於每一個別現象的。時間、空間、雜多性和由於原因而來的規定既不屬於意志,也不屬於理念(意志客體化的級別),而只屬於它們的個別現象:那麼,在這樣一種自然力的,——重力的,電力的——千百萬現象中,自然力作為自然力就只能以完全同樣的方式表出,而只有外來情況才能夠改變(一個)現象。自然力的本質在其一切現象中的這種統一性,這些現象發生時的不變常規,在因果性的線索下只要有了發生的條件,就叫做一個自然律。自然力的特徵是在自然律中表達出來的。在自然律中固定了的,如果一旦由於經驗而認識了這樣一條自然律,那就可以很準確地預先規定並計算這自然力的現象。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編世界作為意志初論第26節

叔本華哲學名著觀點摘編



特惠價


¥306


¥40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透徹經濟學分析:美國醫療大敗局
中世紀的自由七藝:辯證法
流俗的萊布尼茲是怎樣成為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的?
紀念萊布尼茨逝世300周年
「擺脫西方?」比盲人更盲目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顧城「紅學觀點」芻議
推薦一篇反駁編輯觀點的文章
歐陽娜娜回應退學 「書不一定要在學校讀」觀點引網友爭議
課本中「武昌起義」成「武昌起事」,台學者:清朝遺老觀點
盆景的辯證法和美學觀點簡介
盤點海賊王部分網友的可笑觀點
大家觀點︱周慶生:民族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政策研究(上)
陳紅旭:旭觀財經之匯市觀點
大家觀點︱周慶生:民族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政策研究(中)
大家觀點︱周慶生:民族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政策研究(下)
氫氣醫學面臨的問題和個人學術觀點
盆景中的辯證法和美學觀點
藏家觀點:迷戀宋代「五大名窯、八大民窯」會誤導收藏
觀點?福克斯新聞:中國留學生奪走美國大量資源 大部分只為混文憑
國海證券研究每周觀點精粹
大摩觀點:美股策略
推薦一篇反駁編輯觀點的文章 | 轉載
【書法觀點】我的楷書觀
兩種不同的人工智慧觀:工程觀點和科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