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1


貪心學佛,心常望報

有的人學佛的目的、動機和行為只有一個,就是求這個、求那個,求保佑升官發財、考上學校、事事順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著和佛菩薩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燒一柱香,請佛菩薩幫我,完成一項心愿,明天供幾個水果,求佛菩薩保佑我什麼什麼,否則就是佛菩薩不靈等等。


嗔心學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就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這也是罪過,那也是罪過,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會的陰暗面,或者片面地說世道,越來越壞,人心不古等等。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於處理好人際關係,容易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忘記了菩薩: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


2

3


痴心學佛,迷信盲從


有的人學佛,很容易有迷信、輕信、盲從、依賴、偏執甚至狂熱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學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於自己缺乏,知見和分辨、判斷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機,也不能廣學博究佛教義理,因此,很容易隨大流,盲目跟風,尤其容易對某某知名大師迷信盲從,有時比較偏激甚至走極端,而且對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覺。


所謂四依與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了義經,說示究竟顯了之義之經典也。不了義經,謂隱覆實義,而為方便之說,不明了開顯法性實義經典。


慢心學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學佛,從根本上還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沒有誠心歸依佛、法、僧三寶。有的人連簡單的,三歸依誓願也不發。有的人誤解佛教為偶像崇拜,或所謂面子上放不下,不願意拜佛、頂禮。至於禪宗高僧,比如丹霞燒佛、呵祖罵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學佛,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4


5


疑心學佛,心存猶疑


有的人學佛,對佛法、佛經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個人的世俗知見為標準,去理解佛法、佛經,結果是這也不真實,那也不可能。不僅心存猶疑,而且難免在心底里不自覺地謗佛、謗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實行)、證(體證),是學佛修行的四個階段。無信心,則其他無從談起。當然可以在具體問題上發起疑情,這是學佛參禪的途徑,與疑心學佛是兩碼事。

邊見學佛,執有執無


有的人學佛容易產生邊見。所謂邊見或惡見、不正見,意思差不多,一般有兩種,也就是執著於兩邊,所以稱為邊見:一是斷見(執無、執空),一是常見(執有)。有的人一學佛,就是什麼都是空,對生活、工作也很消極悲觀。


這是斷滅空,是對佛教「空」的觀念的誤解。有的人一學佛,就是一心想進入極樂世界。凈土被他們在心裡,將之理解為天堂,永遠享福,或者片面地將輪迴,理解為靈魂永遠不死,這也都是對佛教的誤解。


6

以上六種偏差,是從佛教所說的六煩惱而言。所謂六煩惱即: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7


雜亂學佛,心無適主


有的人學佛比較雜亂,究其根源,一是知見不夠,對佛教義理缺乏理解,對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夠,不能真正靜下心來參究佛理,更談不上實修實證、做功夫。


見到禪宗,覺得禪宗好;見到凈宗,覺得凈宗好;見到密宗,又覺得密宗好,什麼都想學,但什麼又都沒有認真去學。


對學理也一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學佛要真的有受用,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並一門深入。另外,雜亂學佛與廣學博究不是一回事。


散漫學佛,不能精進


有的人學佛比較散漫,散漫與雜亂不同的地方是,雜亂是找不到門路,而散亂則是提不起狀態,精神上懈怠、鬆弛、放逸,沒有「如少水魚」「如救頭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時學佛,只憑一時興趣,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寧願把時間花在無益的嬉戲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費光陰,所謂:得人身空過……如寶投水。


普賢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8


9


泥而不化,如犬逐塊


有的人學佛泥而不化,不知圓融、靈活地理解和運用佛法。在上述四依與四不依中,如果說痴心學佛、迷信盲從的人容易出現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麼,泥而不化、如犬逐塊的人則容易出現其他三種偏差,即依不了義經、依語、依識。


具體說,即:執著於佛的方便之說,不明佛法究竟實義;執著於佛的個別文字、語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間情識為依,喜歡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經常說的「如標月指」,只見指頭而不見指頭所指的月亮;亦如禪宗所說:如犬逐塊,狗只知去追逐土塊、石塊而不去追逐扔土塊、石塊的人。


純為學術,買櫝還珠


有的人學佛純為學術,買櫝還珠。這與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塊頗有一些類似處,都有點本末倒置。不同的是,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學問的學者。


他們的偏差,主要不是執著於佛法的,字面意義而不知圓融,而是執著於以世智辯聰觀念,去對佛法進行批判、考據,對佛法的修行道,卻不能身體力行。


不可否認,他們的工作有不少積極的價值和意義。佛教學者中有的人對佛教義理,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他們中還有的人對佛法有真知實證,則另當別論。


但是,如果僅僅著眼佛教幽玄精微的義理,或一些純學術的考據、批判,於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卻缺乏信解行證,不能以除煩惱、求解脫、了生死為學佛的根本目的,則又無異於:買櫝還珠。


因為不管怎樣,佛法不是拿來做學術的文字、理論,而是有助於獲得生命之究竟解脫的法門,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見,非時常真,來觀可征,引導得果。


5


哈爾濱極樂寺所發布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圖文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文中內容不代表我寺觀點。分享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點擊播放 GIF/8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爾濱極樂寺 的精彩文章:

把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是誰?
靜波大和尚: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靜波大和尚: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印光大師:家庭和睦的秘訣
靜波大和尚: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TAG:哈爾濱極樂寺 |

您可能感興趣

十種禮佛心態,你是哪種?
十種禮佛心態,您是哪種?
常存這幾種心態,學佛一定會見效
有福之人的10種心態,你具備了哪幾種?
十種禮佛心態,您用的是哪種?
十八隻狐狸,十八種心態,你是哪一隻?
這一切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兩種心態
關於泡妞這件事,你需要一個怎樣的心態?
完美只是一種渴望、一種想像、一種心態
人生活著,那就是一種心態
這8種心態,一輩子都不會老!
幸福是我們的一種感覺,一種心態
網戀的人是一種什麼心態?
曾經深愛的人要結婚了:有8種心態,你屬於哪一種?
糖尿病容易出現的6種錯誤心態,仔細看一下,你屬於哪一種?
這9種心態埋沒了你的才能!
擁有這十種心態的女人,都是幸福的!
有些媽媽以不給小孩吃藥為榮, 這是一種什麼心態?
想要活的瀟洒,就少不了這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