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作者簡介:


葉嘉怡,就讀於廣東某大學,自小熱愛傳統文化,喜好老莊之學。


我們要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前人的思想結晶,結合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論證其是否可行,取其精華,明辨優劣,讓我們採取更恰當的方式「通」行於人生百「變」。

文/葉嘉怡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全書以「道德」為主題,從哲學角度出發,以辨證思想展開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含廣博的知識見聞,文意深奧而耐人尋味,值得讀者反覆咀嚼,常讀常新。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道德經》文意深奧而耐人尋味(資料圖)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後來在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的敦促下,老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道德經》便由此誕生。


以下,將分析《道德經》里,老子對固有的普世觀點提出的新看法,並思考這種「逆反」思維是否「通行」於現實社會


彼欲盈滿 我獨中庸


《鬼谷子·捭闔》開篇首句:「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意為,從古至今,聖人生於天地之間,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鬼谷子從一開頭就強調了個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展現自我,引導大眾。這是鬼谷子「欲為人先,聞達於天下」的為人處世觀。這種觀點也符合戰國時期士大夫諸侯欲在亂世大施拳腳的想法。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一杯水斟得太滿就容易滿溢而出(資料圖)


而老子的觀點則恰恰相反。《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嬌,自貽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財物執其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鐵柱磨成銳針,不可長期保存;黃金美玉滿室,不知何人能守;因富貴而生驕奢,是自找麻煩。功成名就便隱退,是自然之道。


這是老子處事的中庸之道。人們的慾念是無窮無盡的,一個需求被滿足,一百一千個新的需求就會湧現出來。在老子看來,此舉是過度縱慾的。他「變」常規,提出「不如其已」,認為凡事都應適可而止。一杯水斟得太滿就容易滿溢而出,放眼觀萬物亦如是。「功成身退,天之道」,這隱含了老子的「避隱」想法以及「俠客」觀念。一個修為或地位達到極致的人,若再求更高的收穫就容易異化。如武功蓋世的俠客,若求更多的力量權利就容易干預政治;功高蓋主的將軍,若求更多的富貴榮華就容易謀反叛亂;萬人之上的君王,若求更高的地位權益就容易走入煉丹求永生的歧路。老子看透這一規律變化,因而提出與世人慣性思維所不同的觀點:功成身退,天之道。

又見《道德經·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悅,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真正明白心靈深處感悟的人是不妄言的,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不露鋒芒,是大道玄同的奧義。不特別親近、疏遠、利益、危害、敬重、排斥他人的人,是天下間的貴人。這是老子為人的中庸之道。


後來,莊子亦在《逍遙遊》中表達了與之相近的觀點:「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個內涵修養極高的人,是內斂,不張揚,不鋒芒畢露的。正可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中庸者,不銳利,不尖刻,平滑如水,圓潤如球,常隱沒於眾人中,貴人、至人、神人、聖人皆如是。


在我看來,老子的中庸之道可作為個人修養之道而大行於天下。在社交場合里,有內涵的人總是侃侃而談,不爭鋒相對、不好出風頭。相反,鋒芒畢露的人就容易夸夸其談,刻意表現自己,反倒讓聽者不適。但中庸之道行之甚難,作為芸芸眾生里的肉體凡軀,我們若能在「欲求盈滿」的心態上,加諸老子的中庸之道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大抵已是很高的修養。


彼謂無用 我以大用

《韓非子·難言》曰:「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認為,只有華美的外表而缺乏實際的內容,便空泛而不實用。此言有理,亦契合普世觀念。我們常常以一件事物能否直接為我們增加利益而斷定其「有用」或「無用」。但有些時候,「有用」與「無用」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倉促地評判一件事物有用或無用是武斷的。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資料圖)


一棵樹枝細而彎,樹根蜷曲而疏鬆,樹葉不能入葯,還有害處的樹是不是無用之樹?大抵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棵無用的樹。我們且看莊子在《南華經·人間世》是怎麼說的:「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舐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子綦認為,這棵樹樹枝細而拳曲難做棟樑,樹根木紋繞旋如搓麻繩,而且木質疏鬆易脆不能做棺。伸手摘葉,舔則辣似火燒,嗅則昏似酒醉。過了三夭,舌尖還潰爛,頭還暈。可見這種樹毫無用處。但正是由於這種樹「無用」,它才不至於被砍倒,而撐開一片樹蔭,供過路的人乘涼。是以莊子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萬事萬物,存在即合理,只要存在便有其大用。


相似的,若有人問:無形的東西有用還是無用呢?人們必定會答:既然無形,何用之有?那麼,我們再來看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里表達的觀點:「卅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然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開鑿門窗建造居室,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人們常常忽略無形無用的物品,以功利目光看事物,如果不能直接為人們完成某種目的,則會認為它們無所用途。而實際上,正是這些無形之物成就了有形之物,正是這些無用之物在生活的某個角落默默發揮大用。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像老子一樣,看待事物的眼光要全面,不以直接功利的目光看待事情,嘗試從側面出發,也許就能發現所謂「無用」、「無形」之物的「大用」。


老子之後,莊子有言:「不材之木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民國時代,張愛玲亦言:「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至當代,周國平也持同樣觀點:「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再看莫言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發言:「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他沒有用處。」


可見,老子「無用」即「大用」的觀點,是適行於每個年代每個社會的。以一種辯證、全面的目光看待事物,是老子要傳達給後人的重要思想。


彼謂道盡塗殫 我謂陰陽相生


《論語·顏淵第十二》有言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老聃以逆反思維來看待國家的危亂之際(資料圖)


在孔子觀念里,「民無信不立」,若民眾無「仁」與「禮」,對國家缺乏信心,國家就會滅亡。而「仁」、「禮」以及對國家的信任,需要上層階級對民眾不斷教化並加以指導才得以產生,於是他提出過許多教化民眾、規範政治的觀點。教化民眾的觀點有如《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而治理國家則有《論語·學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認為:「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間。」


孔子認為,大道廢,民無信,仁禮不施,國家將亡。而老聃則以逆反思維來看待國家的危亂之際。《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與孔子的教育思維不同,老聃認為,「物極必反」。當事物運行到一定程度,就會陰陽相互轉化。大道被廢除,就會出現仁義;賢惠頻出,就會混雜大偽;親人不和睦,就會彰顯慈孝;國家混亂,忠臣由此產生。


老子於《道德經·第四十章》有言:「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陰陽相生,若行至山窮水盡、道盡塗殫之處,必能柳暗花明,絕渡逢舟。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自視兵強而發動戰爭則不可能贏得勝利,樹木強硬則必然因為枯萎而被折斷,強大的總是處於下降地位,柔弱的才是處於上升地位。可見,老子的辯證觀點在我們遇到挫折或困境之時,是有積極鼓勵作用的,而在我們登上高峰之時,又能告誡我們切勿驕奢淫逸。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物極必反,陰陽相生,我們要以辯證的觀點看待成功與失敗,這是老子對後人的告誡。


彼有為 我無為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認為,不刻意納賢,民眾就不會彼此戕害相爭;不稀罕稀有的物品,民眾就不會偷盜。看不見引人慾念的東西,心就不會離亂。所以聖人治國:應弱化民眾慾念,飽實民眾口腹,弱化民眾名利想法,宣傳強身健骨的好處,就能使民眾沒有慾念和爭鬥,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無為而治,國家就無所不治。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資料圖)


我們再看孔夫子對治國的看法。「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法來誘導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再有,「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為:季康子問道:「要使人民嚴肅認真,盡心竭力和互相勉勵,應該怎麼辦呢?」孔子說:「你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的政令也會嚴肅認真了;你孝順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們也就會勸勉了。」


還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治,說道:「假若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麼樣?」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為什麼要殺戮?您想把國家搞好,百姓就會好起來。領導人的作風好比風,老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


由此可見,孔子有著積極入世觀,認為上層階級必須對下層民眾進行教化和指導。這與老子的想法的截然相反的。


不僅孔子有積極入世觀念,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大都提倡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變法,施行強國富民的法令,如《韓非子》:「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韓非子獻策於王曰:派人出使楚國,厚賂執政大臣,宣揚趙國欺騙秦國的情況,給魏國送去人質使其心安,率韓伐趙。即使趙與齊聯合,也是不值得擔憂的。攻打趙、齊的事完了後,韓國發一道文書就可以平定的。


「逆反」思維是否「通」行於現實社會?


在戰國末期,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在各國不斷變法求新,富國強兵的歷史大流里,若繼續「無為而治」,不進行改革,那麼只有不進則退,國將亡矣。何況慾望是人的正常需求,過度壓抑人的需求,不利於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及進步。所以,老子「無為」之「變」,是不通行與現實社會的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老子「無為」之「變」,是不通行與現實社會的(資料圖)


老子的「無為」思想是當時大環境里「有為」思想的「叛亂」。這種「逆反」思維從何而來,我認為,這與老子的經歷大有關係。


與沒落貴族孔子,韓王室諸公子之一韓非子,甚至「小生產勞動者」墨子不同,老子生於陳國苦縣,既不是上層貴族或士大夫出身,也不是勞動生產者,這就使老子不具備「復興周王朝」、「積極入仕重振家業」,抑或「加快社會階層流動,改變下層勞動人民地位」的使命感。


再有,其母望子成龍心切,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老子熱愛大自然,常觀世間萬象。他白日積極向學,入夜觀天文地理,勤學好思,日以繼夜。因為,手不釋卷又熱愛自然的老子更善於與「物」打交道,享受山林寧靜之樂,多於入仕改革。


後來,老子被薦為守藏室吏。老子博覽泛觀,漸臻佳境。與爾虞我詐的紛擾亂世相隔,老子獨居一隅,潛游書海,難免生出隱退於亂世,「無為」而治之心。因而,反常理而行之,變有為成無為,就有跡可循了。


可是,老子的「變」法並非所有都是變而通的,變而不通亦無可厚非。老聃此「變」並不「通」於當時的亂世,也許只能成為個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一種平定內心的方式。


我們要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前人的思想結晶,結合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論證其是否可行,取其精華,明辨優劣,吸收前人的積極思想,讓我們採取更恰當的方式「通」行於人生百「變」。(編輯:若水)


溫馨提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小雪來了 安利幾個最簡便易行的養生技巧
第四十六回禳災厄秘傳斗章
專訪法國道士景秀:希望西方人在自己的國家也有修行場所
擺渡工人死裡逃生 只因平日送載亡魂
百五十年三傳戒·武漢長春觀傳戒歷史的回顧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逆境中的高壽聖人,你無法想像會是他!
千古奇冤!孔子贊他是賢人,孟子贊他是聖人,現代人卻說他X無能
此印度聖人曾指責我們用暴力行為還擊日本侵略者,讓人匪夷所思
孔子:他是聖人,但他不是神人,他也有風流韻事
此人是聖人,然新婚夜竟玩失蹤,最離奇的是他的前世
打敗強敵不過是英雄,戰勝自己才真正是聖人
唐晶不可憐,子君也沒對不起她,沒人是聖人!
窮人窮過,富人富過,誰也不是聖人,沒必要拯救那些人渣
我是否該追隨聖人的腳步
此人戰力平平,卻卻為三界真正主帝,聖人見了他也得行禮
孔聖人的後代殺了人,官府會如何處置?你絕對想不到
為何古代那麼多聖人是感天而生,難道他們真的沒有父親嗎?古代的群婚制度並不是道德的淪喪!
封神演義里,他的這番作為,所有聖人都要給面子,他是誰? 啦啦
聖人也是人,曾國潘有一項怪癖,朋友知道後都與他絕交
孔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被封為聖人的,孔家要感謝這個人,你猜是誰
聖人之道,一般人是不會了解的
聖人覺者傳道都是如此之難
此人被尊為聖人,若是生在明初,卻必死無疑!
康有為有多能裝?偽造和光緒合影,對梁啟超稱他為聖人而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