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市場上,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德·庫寧和波洛克的名氣可謂如日中天,他們的一幅畫已經飆升到上億美元,並有代表作品多年來一直位居世界藝術市場單幅畫成交價的前10名。普通人在觀賞世界頂級名畫的時候,就算看不懂,也會覺得畫得「很好」、「很美」,只是說不出好在哪裡。唯獨面對這兩位大師的畫,大家看了往往一頭霧水,甚至覺得畫得「很糟」、「很爛」。那麼他們的畫究竟有何不易察覺的奧妙?


撰文


林鳳生(上海大學教授,《自然雜誌》退休編審)

風格怪誕的德·庫寧


德·庫寧(1904年-1997年),美籍丹麥畫家,12歲輟學後開始做油漆匠和裝修學徒,曾經在鹿特丹美術學院學習。1926年他22歲的時候偷渡來到美國,次年在紐約定居。庫寧早期的創作比較保守,1929年他認識了美國畫家Gorky,進入到美國先鋒畫派的圈子裡。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1. 德·庫寧《女人1號》


圖1是德·庫寧最具震撼力的「女人系列」中的一幅——《女人1號》,畫中的女人面目猙獰、稀牙裂齒,論「顏值」實在找不到幾個粉絲,所以畫也賣不出去,夫婦倆生活拮据,天天吃盒飯度日。但沒想到,1952年他們時來運轉,美國有名的評論家Meyer Schapiro訪問了他的畫室,對德·庫寧從柜子里取出來的「女人系列」作品大為讚賞。 Schapiro的觀點後來得到了紐約美術批評家們的贊同,許多人認為德·庫寧是繼畢加索和馬蒂斯後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那麼他畫的女人好在哪裡呢?評論認為,德·庫寧筆下的女人形象是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這一點我信),她完全不同於歷代畫家筆下的女神,而是充滿了狂野(據說這一點來自於他的母親—— 一位凶神惡煞的老女人)。另外他還巧妙地採用了象徵的手法,突出了女人生殖繁衍的功能。對比公元前3萬5千年的象牙雕刻Venus女神(圖2),後者雖然沒有臉,卻表現出一種粗狂、誇張的女性形象,其女陰、胸部和腹部表達了明顯的生殖意味。這些元素都在德·庫寧的畫中顯露無遺。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2. 第一個女性雕刻像:Venus of Hohle Fels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3. 克里姆特《猶滴》


另外,德·庫寧的畫還含蓄地表達了人類的另一個本性:「色」。正所謂「食、色,性也」,評論家把德·庫寧的女人畫與維也納畫家克里姆特含有色情元素的作品《猶滴》(圖3)相比較,說作品裡的兩位美女賣弄風情都露出了門牙。這讓我恍然大悟,我國傳統的淑女要做到「笑不露齒」原來是這個道理!


德·庫寧的早期畫作里還有一些人(物)的形象,到了後期,他的作品已經是完全抽象的了。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4. 德·庫寧《瑪麗街道的兩棵樹》


現代藝術史學家認為,德·庫寧比20世紀的任何其他畫家更多地改變了「畫畫」的含義,甚至顛覆了人們心中繪畫的概念。然而德·庫寧卻說:「波洛克是真正的』破冰者』,他是我們這一代里個性最強的人。」

「滴畫」的波洛克


傑克遜·波洛克(1912年-1956年),1912年生於懷俄明州科迪的一個牧羊場,是一個地道的牛仔。1930年後,他到紐約學畫,後來以繪製壁畫為生。繁重的工作和艱難的生活使他養成了酗酒的習慣,並為此接受過心理治療。他清醒時沉默寡言,酗酒後狂暴粗野,絲毫不像個文化人。他早期的作品受過畢加索立體主義和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的影響,1940年起走向抽象主義,畫上僅僅留下了殘餘的具像元素。圖5《茶杯》就是他1946年的作品,畫中已經看不到具體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意思的象徵性符號。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5. 《茶杯》


在1947年-1950年,他摸索出一種新的抽象畫法:把畫布從牆上取下來,放在地板上。用畫筆或攪棒把顏料拋灑或滴瀝到畫布上。這種畫法參考了南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一種叫「沙畫」的傳統畫法,《時代》雜誌稱他為「滴顏料的傑克」,也有批評家譏笑他乾的是體力活。他的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少人問津,鄉間的雜貨商給他提供折價商品,當賒賬累計到60美元時,波洛克就拿了一幅「滴畫」給雜貨店老闆抵債,那家雜貨店就把它掛在店裡。周圍的農人看後嘲笑不已,互相議論說這是波洛克用掃帚畫出的東西。十年後,這個雜貨商以17000美元的價錢把畫賣給巴黎的一個畫商,用這筆錢給自己買了架農用小飛機。後來波洛克的畫得到了著名收藏家古根海姆女士的收藏,又受到著名藝術評論家勞申伯克的力挺,漸漸走紅。這是為什麼呢?


時勢造英雄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德·庫寧與波洛克被認為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兩大領袖。他們的作品為什麼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說到底還是「時勢造英雄」。與其說是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勝利,還不如說是美國的勝利。


繪畫和其他文化藝術一樣屬於上層建築範疇,都是要以經濟為基礎的。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美第奇家族的銀子,也就沒有歐洲的文藝復興。」歐洲的繪畫藝術許多年來能夠長盛不衰,主要原因是歐洲的經濟比較發達,那些王公貴族和宗教界人士都樂意把銀子投入到藝術品收藏中去,讓廣大的畫家能夠維持體面的生活。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的經濟已經衰落,美國成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再加上戰爭期間有許多歐洲藝術家,如蒙德里安,為了逃避戰爭而到美國工作和生活了幾年,提高了當地藝術家的欣賞能力。所以,在上世紀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社會希望能夠推出與自己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相適應的美國文化名片,於是德·庫寧和波洛克便在這種環境下脫穎而出了。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6. 波洛克在創作「滴畫」


德·庫寧和波洛克兩人的創作與傳統的歐洲繪畫方法大相徑庭,跨越了原來繪畫構思的過程(包括立意、構圖和修改),也就是想到哪裡就畫到哪裡,完全是隨心所欲。


波洛克不僅僅用筆,也用木杆、掃帚,甚至把顏料潑灑到鋪在地上的畫布上……他作畫時情緒特別亢奮,幾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說:「在地板上,我更放鬆。我感到離畫更近,更融入了畫中,因為這樣我就能繞著它走動,從四面作畫,真正地走進畫中……我置身於畫中時,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只有在花了一段時間』了解』之後,我才會明白自己剛才幹了什麼。」他在作畫的時候,沉迷於一種狂熱的環境,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德·庫寧也是通過長期冥思苦想才厚積薄發的。他創作《女人1號》歷時兩年,總是畫完一幅,又在次日刮掉重新開始。他的妻子Elaine 也是一位畫家,據她估計,《女人1號》在定形之前,前後出現過約200位女子的形象。(Elaine在1936年與德·庫寧一見鍾情,後來結為伉儷,她自己也畫得相當好,圖7是她的《自畫像》)畫商西德尼·賈尼斯回憶說,在德·庫寧的作品上常常會有破洞,這是他過分投入的結果。


可以說,他們在亂塗亂抹中找到了自己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美國人的自己懂的感覺。評論家勞申伯克稱這樣的繪畫創作是「行動主義」,「把人與藝術融為一體了!」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7. Elaine 德·庫寧《自畫像》


大腦是怎樣「看到」外面的世界?


德·庫寧和波洛克的作品從早期到後期都逐漸變得越來越抽象,這樣沒有具體含義的作品為什麼會受到廣大觀者的歡迎和追捧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先要了解人的視覺機理:外部世界通過光把信息投射到人的視網膜上,視網膜再把光信息轉換為電信號,通過視神經網路傳送到大腦的視皮層,在這個過程中又會損失許多信息。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把接收到的初級視覺信息(交叉點、輪廓線、拐角、明暗、層級等等信息)轉換成我們「看到」的精美圖片的呢?19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生理學家Hermann von Helmholtz告訴我們:大腦神經網路會整合我們接收的信息,並對缺失的信息加以補充。大腦會採用兩種方法,第一種生理學上叫它「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是大腦接受外界刺激後自己獲取信息,對其進行加工。大腦的這種本領是人類經過億萬年進化獲得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包括通過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可以說這種能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它讓人類能夠立馬從外部世界擷取關鍵的視覺元素如輪廓、層疊、交叉點和光影等等;能夠憑不確定的、模糊的視覺信息來確定人、物的空間位置;還能幫助我們輕輕鬆鬆地識別人臉。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可以迅速、大量、準確地採擷信息,重構一個非常精緻的、有實際意義的視覺世界。


第二種方法叫做「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是通過一種高度有序的大腦功能獲得的,與人的主觀意識如注意、期盼、想像和聯想等相關。對於用「自下而上」加工沒能夠解釋的視覺圖像,大腦就會採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把圖像放到個人的生理和心理背景上進行解讀,所以得到的結果也因人而異。「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還會對我們無意識得到的信息加以評估,所以常常需要我們變換觀察角度,綜合其他因素一起考慮。觀眾獲得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認識大部分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來完成的。大腦要用這兩種方法對接收到的信息加工整合,才能夠得到一幅清晰,但未必是正確的圖像。正如Helmholtz說:「對於外部世界我們似乎覺得像真的一樣,但它只是我們大腦產生的幻覺。」


科學家如何認識抽象畫?


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對抽象藝術的討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了。筆者參考了一些資料,特別是諾貝爾生理獎獲得者、著名神經科學家Eric R. Kandel的新著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在此做一個簡單的綜述。


(1) 「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兩種信息加工方式對觀眾欣賞不同的西方繪畫作品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對經典的寫實繪畫來說,畫家採用的是透視法、縮短透視法和明暗法來表達外部世界,與觀眾大腦里原來的經驗十分契合,所以觀眾很容易從視網膜上的圖樣中提取到「深度」信息,並且通過「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把它整合成一幅美麗的畫。而抽象畫顛覆了日常的次序和空間,以及一般的認知規律,所以人腦對畫面提供的信息要依賴「自上而下」的方法來解讀。而後者與觀眾的主觀能動性息息相關,所以更容易激發起情感上的共鳴!


(2)觀眾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往往通過匆匆一瞥,掃視畫面上的線條、交叉點和色塊,就能辨認出究竟畫了些什麼。但是對德·庫寧和波洛克的這類抽象畫,這種努力是白費心思了。所以在欣賞缺乏比較明顯的形象線索的抽象畫時,我們要看懂繪畫必須開發新的思路,這對觀眾的認知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著名神經科學家S.Zeki喜歡利用腦功能成像技術來研究人們在觀看繪畫時大腦視覺皮質的反應。他讓觀眾分別觀看不同類型的寫實繪畫(如風景畫、人像畫和靜物畫),發現觀眾在觀看某一類繪畫內容的時候,對該類圖像有感覺的大腦區域就會被激活。而在觀看抽象畫的時候,所有對藝術有興趣的大腦區域全都能被激活了!由此可以認為抽象畫不屬於任何一個特殊的類別,它讓我們感知了一個不熟悉的新情境。


(4)研究還發現,一幅非常抽象的畫面,能夠讓觀眾完全超脫於周圍的現實世界,對其他的具體的人(物)產生聯想和移情,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畫面的彩色、線條和意境之中,讓思緒自由地翱翔,獲得更深層次的美感享受。筆者自己在觀賞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時也有類似的體會,開始並不覺得畫有什麼好,因為頭腦里還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好的畫一定是很美的。後來看得多了,儘管不清楚畫的是什麼,但是覺得畫面非常張揚,非常有力度,蕩氣迴腸……我看的還只是彩色畫冊而已,如果真的站在大師的巨無霸作品前面,一定會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浩然之感。


留下了兩個有趣的話題


俗話說:「創意靠天成,妙手偶得之」。這種全靠靈感的創作難免很快就江郎才盡,畫不出來。波洛克曾經痛苦地對人說:「假如我知道怎麼好好地畫一隻手,我會去畫這種廢物嗎?」他常常靠酗酒來獲得感覺,後來因為極度壓抑,在一次車禍中去世,只活了46歲。


德·庫寧也是酗酒成癮,不過他的性格比較隨和,活到了92歲,是波洛克壽命的兩倍。70歲後,他的記憶力明顯下降,被確診為老年痴呆症。在他後期的作品裡,那種賞心悅目、線條流暢的感覺已經蕩然無存(圖8是他晚期作品《無題》)。


老年痴呆是一種進行性大腦病變,70歲以上的老人有15%患有此病。一開始,病人記憶力減退,病變發生在大腦的顳葉,破壞了海馬突起。當病情擴展到大腦的多個區域時,會損傷認知功能,包括注意、記憶、推理和語言功能。由於病程很長,所以第一個話題是由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Anjan Chatterjee提出的:「大腦受傷或者得病的藝術家像德·庫寧,雖然患病20多年還一直在搞創作。從他作品的風格變化里,可以明顯看出他的病情變化,這可以為大腦功能的研究開啟一扇窗口。」(不過,有研究者提出德·庫寧的後期作品有些是他妻子和助手幫助完成的。)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8. Untitled V and Untitled 1987


物理學家也對波洛克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有的認為他的畫表現了物理學裡的場,也有的認為畫面描寫的是量子力學裡的量子漲落等等。牛津大學數學教授Marcus du Sautoy說:「波洛克在他的作品中無意地呈現了一項20世紀才發明的數學模型:分形。也許正是因為這位美國藝術家缺乏平衡並且飲酒過度,他還成了一位秘密數學家:在他搖搖晃晃創造他的『滴畫』時,使用了一種被數學界稱為混沌擺的數學原理。」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9. 分形圖像里的「自相似性」的特徵


科學家在研究非線性科學問題的時候,注意到一種有趣的分形圖像。這種圖像具有「自相似性」的特徵:就是把局部圖形放大後,其與原來的整體圖形十分相似。圖9的示意圖分成左、右兩列。左邊一列是人為的「分形樹」,顯示的圖像在不同尺度上放大均可精確地重複。右圖是自然樹的圖像,不會精確地重複,只有統計上的重複。有物理學家把波洛克的畫掃描進計算機,並用方格網格蓋在畫上,進行縮小或者放大。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圖像無論在任何尺度範圍內都是分形的,而且他的滴畫的複雜程度(分形圖像中描述圖像複雜程度的物理量,稱為分形維度D,對於平面圖形來說這個值在1到2之間,越複雜的圖D越接近2。)也在與年俱增:從1945年的1.12到1952年的1.7,到最高時的1.9。這說明,在科學家討論自然界的分形之前的25年,波洛克就在畫分形了(圖10),而且花了10年時間來不斷提高他的滴畫技術,從而得到高維度的分形作品。這又是一件值得讓人去探究的事情了!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圖10. 波洛克的作品《第一號,1950》


參考文獻


1. Eric R. Kandel.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2. 塞莫·薩基,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7


3. 施大寧,物理與藝術(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Anjan Chatterjee The Aesthetic Brain: How We Evolved to Desire Beauty and Enjoy A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先生 的精彩文章:

「不老葯」的前世今生系列之給我一杯「抗炎水」
真隨機性與量子非局域性
學術期刊發文報道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不可重複,河北科技大學等科研管理機構何去何從?
徐一鴻:宇宙的終極奧秘隱藏在哪兒?
地球的生存或毀滅——太陽系會土崩瓦解嗎?

TAG:賽先生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解讀神秘的納斯卡螺旋水井
道德的科學解讀
看蘇·湯普金斯如何解讀阿加莎·克里斯蒂孤獨又燦爛的一生
解讀為什麼英格拉姆是湖人唯一的非賣品
科爾稱讚庫里統治力比喬丹更強,美媒解讀「科爾敢說這話」的真因
解讀克里斯托弗·諾蘭,他導演的電影評分為什麼能那麼高?
辟穀斷食的諾貝爾醫學獎解讀
瓊嘯NBA:解讀菲爾傑克遜——縹緲又怪異的「三角」夢
美國知名藝術家特里娜·庫克:鳥類圖譜的解讀與遐思
豆瓣評論: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原罪——對血源世界的解讀,含dlc
【解讀】尼克斯連波神都敢賣 禪師這次玩火到底為了啥?
這是大學各專業的數據圖,也是「哈姆雷特」,附解讀
奧迪「物化女性」廣告的另一種解讀
從希克斯上位解讀特朗普身邊女幕僚「長壽」秘訣
於洪君:俄羅斯的民族問題,解讀車臣之亂
什麼是塔羅牌?史上最全塔羅牌含義解讀!
瓜迪奧拉批評拉霍伊,梁宏業解讀加泰獨立後巴薩何去何從
科學家為您解讀,為什麼夜空是黑的?
看照片,看什麼-薩考斯基解讀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