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12位院士牽頭,7家企業挑大樑,150億搞「新葯創製」

12位院士牽頭,7家企業挑大樑,150億搞「新葯創製」

12位院士牽頭,7家企業挑大樑,150億搞「新葯創製」



年底漸近,「重大新葯創製」科技重大專項「十三五」總體組名單總算公布了:28名專家中,包括桑國衛等12名「兩院」院士、7家醫藥企業創始人或研發負責人。

值得一提的是,躋身名單中的企業界專家,都在「十二五」新葯創製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其中6位來自民營葯企,也是圍繞「出新葯」引進的「國千專家」。


比如,剛剛登陸A股市場的貝達葯業創始人丁列明,研發的重磅新葯凱美納獲得「2015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煙台榮昌生物公司首席科學家房健民負責的國內首個ADC抗腫瘤新葯RC48獲批進入臨床研究…

12位院士牽頭,7家企業挑大樑,150億搞「新葯創製」


今後5年,「重大新葯創製」的立項評審,將從上述28名專家中隨機抽取,通過視頻答辯評審方式,來確定是否立項。


150億補新葯差距


創新葯研發是「重大新葯創製」的重頭戲,從2008年開始實施,截至2015年年底,共立項課題1595個,中央財政投入近128億元,各方配套經費近200億元。


據新藥專項評估工作負責人、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會長宋瑞霖介紹,新藥專項實施以來,已累計有95個品種獲得新葯證書,其中包括全球首個手足口病疫苗等1類新葯24個;還有132個品種已獲新葯臨床批件,其中64%為1類新葯。


但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部分上市及申報的1.1類新葯基本都是在已知靶點上進行的跟蹤創新,反映出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方面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專項管理層級過多、鏈條過長,影響效率發揮;資金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成果轉化率偏低等。

10月24日召開的DIA中國第二屆藥物研究創新會議上,國家衛計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青公開表示,「我們支持了兩個五年計劃,我不客氣地告訴大家,領導對這部分支持的兩個五年計劃的產出結果是不太認可的。」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重大新葯創製」被列為四個專項改革試點之一,財政投入也將達150億。李青說,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中國新葯創新能力和美國相比,到底在哪些差距上,真正值得由國家出錢去把這個差距彌補。


正在著力推進的藥品審評改革,也是要通過嚴把新葯上市審批關,提高中國製造藥品的質量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讓中國「新」成為全球「新」。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也是「十三五」新葯創製專項副總師,曾對《樂康智庫》表示,「十三五」期間,新藥專項將以品種研發和關鍵技術為突出主線,核心目標為產出一批重大產品,集成一批關鍵技術,轉化應用一批成果,實現新葯創製重點領域跨越。其中,在創新藥物研發方面,將研製30個新葯,其中8-10個為原創性新葯。


7名企業專家是亮點

最終要實現的標誌性成果:研製出重大創新品種,一批自主研製的新葯走向國際,建成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幹企業。


因此,在名單中,7家企業專家是「亮點」,除了石葯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王金戌外,其他6位都是民營葯企創始人或研發負責人,均在「十二五」新葯創製中取得重大成果。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時還是百濟神州創始人。作為一家專註於創新藥物的研發公司,百濟神州目前主要有4個處於臨床階段的候選葯,其中BGB-3111用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套細胞淋巴瘤、瓦爾登斯特倫(氏)巨球蛋白血(症)的適應症已經獲得FDA的孤兒葯資格認定。


貝達葯業剛登陸A股市場,目前市值超過350億,最大功臣是丁列明團隊2011年自主研發的的重磅新葯埃克替尼(凱美納)。埃克替尼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物,打破了進口葯在抗腫瘤藥物市場的壟斷。2015年銷售額達9.15 億元,並獲得「2015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張連山是恆瑞醫藥副總經理兼全球研發總裁,帶領研究團隊在抗腫瘤、糖尿病等領域的藥物創新方面取得突出進展,如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PD-1抗體已申報臨床批件。


房健民教授是煙台榮昌生物公司的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正在集中研發4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DC新葯,其中3個ADC新葯項目得到「重大新葯創製」的專項支持,近日國內首個ADC抗腫瘤新葯RC48獲批進入臨床研究。


王金戌1998年從天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在石葯集團從一名技術員做起,先後帶領團隊獲得50多個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成長為石葯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此外,還有神州細胞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謝良志、葯明康德科研總裁陳曙輝。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王金戌是「土生土長」外,其他的企業界專家都有「海龜」背景,並且是「國千專家」。據統計,新藥專項圍繞「出新葯」戰略需求,共吸引約200位「國千專家」和3000餘位國外高層次人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Science:活細胞內首次實現硅和碳的結合
最新研究結果讓做「吸血鬼」重返青春的美夢破滅

TAG:生物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四位院士,70餘位專家歷時兩年打造史詩級巨作《中國焊接1994-2016》!
157名專家只選60人:殲20總師或入選中科院院士?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205位!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第二輪入選名單!
31歲青年留下幼兒去世,這位院士說2030年中風病人可能突破3000萬
9旬「鋼鐵院士」:1件襯衣穿30年 420萬積蓄全捐出
重磅:6位華人當選為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一生擔任15 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25 個國家104 個榮譽職位,不貪錢財不享樂
110位院士,2500多名科技人員帶來科學盛宴,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長春開幕
92歲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了420萬全部積蓄幫貧困生
92歲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了420萬全部積蓄幫貧困生 | 特別關注
喜訊,為殲-20總師楊偉加油:入選2017中科院院士初選名單
瀋陽向孫聰院士頒發500萬科技支持資金,這回殲31有戲了
楊振寧95歲生日恢復中國籍:30多位院士賀壽
157名專家只選60人:殲20總師或入選中科院院士? 網友:中國人的精英和脊樑!
2017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出爐,多位華人當選!
工程院2017年院士提名公布 殲20總師楊偉再次無緣
老院士「家徒四壁」,卻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
老院士「家徒四壁」 卻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