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悟真篇》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


文/古人


《悟真篇》,北宋張伯端撰。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後改名用成,浙江省天台人,為道教全真派南宗的第一代祖師。今浙江省天台縣桐柏宮為南宗祖庭。《悟真篇》在道教內丹學中,其地位僅次於《參同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

以下介紹皆取自紫陽真人的原序及其再傳弟子翁葆光的記載,已明白如畫,無勞他人贅語。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張伯端與悟真篇(資料圖)

《悟真篇》一書由來


紫陽真人張伯端《悟真篇序》中說:


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雲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丹砂,白金黑錫,離坎男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也,又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惟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


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憔悴。雖詢求遍于海岳,請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鑒明,校之仙經,若合符契。因謂世之學仙者十有八九,而達其真要者未聞一二。仆既遇真詮,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


時皇宋熙寧乙卯歲旦天台張伯端平叔序。

修生之要在金丹 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


紫陽真人張伯端《悟真篇後序》中說:


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鈍,執其有身而惡死悅生,故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蓋人悅其生也。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意,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豈非學者紛如牛毛,而達者乃如麟角耶!


此《悟真篇》中所歌詠大丹、藥物、火候細微之旨,無不備悉。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觀之則智慮自明,可以尋文解義,豈須伯端區區之口授耶?如此乃天之所賜,非伯端之輒傳也。其如篇末歌頌,談見性之事,即上之所謂無上妙覺之道也。然無為之道,濟物為先,雖顯秘要,終無過咎。奈何凡夫,緣業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成異見,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氣尚余,則歸中下之見,亦非伯端之咎矣。


時元豐改元戊午歲仲夏戊寅日張伯瑞平叔再序。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南宋翁葆光述《張真人本末》(資料圖)


張伯端真人與黃裳

南宋翁葆光述《張真人本末》:


紫陽真人,乃天台纓絡街人。先名伯端,字平叔,後名用成。少時無書不學,浪跡雲水。晚傳混元之道未備,孜孜訪問,遍歷四方。熙寧中,陸公龍圖銳鎮成都,乃依以游蜀,任四川節度制置使安撫司參議。於己酉歲,遂遇異人傳火候之秘,其道乃成。


仍戒之曰:他日有與汝脫韁鎖者,當授之。既而三傳,每罹災患,乃深自悔責,遁世忘言,著《悟真篇》八十一章,盡述二丹之秘。……


政和中,通姓名以謁黃君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繼而使人寓書於黃,敘述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獨告予大略云:平叔自謂與黃皆紫微天官,號九皇真人,因校劫運之籍,遂謫於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而已;潛耀者三:平叔、冕仲,洎維揚於先生也。平叔曰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真人,於公曰紫華真人。一時被譴者,官吏皆已復於清都矣。今平叔又登仙品,獨冕仲沉淪於宦海,凡當為人者十世,今九世矣,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則淪墜異趣,無復升遷之期。平叔明序仙契,力欲振拔,而黃公竟不契而沒,惟自號曰紫元翁而已。


重要注本


宋薛道光、陸墅、陳致虛:《悟真篇》三注


道光姓薛名式,陝西雞足山人,曾為僧,徽宋崇寧(1102—1106)時期,遇石太,傳以道法。石太為張伯端高足,盡得真傳。但注《悟真篇》事,陳達靈論《三注》中薛道光注,實為無名子翁葆光之誤。並主張「三注」實元陳致虛所著,託名薛道光陸墅以傳世者。明代王陽明亦疑為陳致虛所為(王文成公全集·外集)。致虛字觀吾,號上陽子,元人。(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律字上第63冊)序前有工部尚書張士弘《紫陽真人悟真篇筌蹄》,敘其合編三集經過,亦可參考。三注內容,均屬陰陽派系統。


宋翁葆光《悟真篇》注本三種:


翁葆光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詳。學道在淳熙年間,字淵明,號無名子。《三乘秘要》載張伯端有著名兩弟子:一為石太;二為劉廣益。翁即廣益之徒,無名子為陰陽派,反對清修派葉文叔之注,乃於乾道年間自注(1171)。據元戴起宗在《悟真篇·序言》記載,其注在嘉泰甲子,始行流傳。宋龍眉子《金液還丹印證圖後識》云:「劉(奉真)遇悟真得其道,乾道戊己歲(戊子、己丑1169)成道於源邱山下。劉於淳熙庚戌(1190)授道於翁葆光。」


翁注有《註疏》本、《注釋》本《三乘秘要》本三種,均收在道藏內,茲述於下:


第一《註疏本》署戴起宗疏、陳達靈傳、翁葆光注(道藏第62冊)。清末學者劉師培(申叔)在《讀道藏記》云:「翁葆光注極混亂,有稱翁淵明者,有稱無名子者,有稱翁葆光者,有雲無名子與翁葆光系一人;有雲薛道光注即翁葆光注所改。眾說難多,註疏本則用翁注為底本。實際此書成於戴起宗之手。與署名象川無名子翁淵明注釋之本許多地方不同,即翁氏自序一篇,《注釋》本亦刪改一半以上,不知何書為翁氏原本。且《注釋》本缺七律人人盡有長生藥一首,《註疏本》則不缺。其他部分將兩注本相校勘,不僅詩詞排列次第不同,字句亦多歧異,其異同損益,難予縷計。」《註疏》本篇首存戴起宗序(至元元年),序後有空玄子考證此書授受源流。前有翁葆光序云:「以禪宗性道歌頌詩詞三十六首畢其卷末。」但道藏本後無此部分。(四庫全書子部另加附錄一冊)


第二《悟真篇注釋》署象川無名子翁淵明注(道藏笫65冊)。此本與四庫所收戴起宗疏大致相近,但有不少相異處,不知那一個是原本。見上面所引《金液還丹印證圖後識(道藏調下)》。此本與夏宗禹《講義》均未錄禪宗歌頌。


第三《紫陽真人悟真直指三乘秘要》在書後附《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道藏第64冊),副題為「禪宗歌頌詩曲雜言」。此書雖題「象川無名子翁淵明述」,但僅為「直指評說」部分;其「三乘秘要」部分,有宋嘉泰甲子(1204)白雲子敘,有元至元丙子(1276)空玄子戴起宗敘,有其孫戴順至元丁丑(1277)敘,有同年戴起宗序「金丹法象圖」,此部分乃後人輯錄之本,而加以補充修訂者,不一定都是原著。


翁葆光注戴起宗疏《悟真篇註疏》


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其中所云要知產葯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者,即《參同契》三日出為巽,震生庚西方之旨。其雲葯重一斤須二八者,即《參同契》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之旨。其雲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者,即《參同契》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之旨。其雲木生於火本藏鋒,要須制伏覓金公者,即《參同契》河上奼女,得火則飛,將欲制之,黃芽為根之旨。其餘亦皆彼此闡發。


然其書初出,第道家自相授受,儒家罕有傳述者。至乾道中,翁葆光始析為三篇,作注以申繹其義,又附以《悟真直指詳說》一篇。傳之既久,或訛為薛道光撰,而葆光之名遂不顯。逮元至順間,戴起宗訪得舊本,重加訂正,於是定為葆光之注,而復為疏以發明之。是二人者皆未聞其羽化飛?,亦未聞其長生久視。但據其書而論,則所云假真陰真陽之二物,奪天地之一氣,以為丹餌,歸丹田氣海之中,以御一身。後天地之氣,則一身之氣翕然歸之,若眾星之拱北辰。其說亦似乎近理。故錄而存之,以備丹經之一種。葆光字淵明,號無名子,象川人。起宗字同甫,集慶路人,延祐中嘗官紹興儒學教授,其始末則均無可考雲。(四庫提要)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仇兆鰲《悟真篇集註》(資料圖)


清仇兆鰲《悟真篇集注》


此篇收集二十五家註解,如明代張位,李文燭、彭好古、甄淑、陶素耜等註解,均收列其中,前加「例言」「提要」,次笫詳明,並有陸彥孚記一篇,敘《悟真篇》傳流刊行經過,頗為重要。此記本在悟真三注之序前,因《道藏》錯簡,致此文失去兩頁;以後也未改正。《集注》之文,正可補此缺欠。但仇兆鰲為南宗陰陽派,故此書有所偏重,我們因此也僅列為參考。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朱元育《悟真篇闡幽》(資料圖)


清朱元育《悟真篇闡幽》


朱元育為全真龍門嫡系,清修派,註解清晰明暸,不以概念解釋概念。是清代注本中較好的一本,在《道藏輯要·奎集》內。注本未收「禪宗語錄」及「讀參同契」等文。(編輯:行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如果跨越時空 他一定能夠成為老子的至交好友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10:方丈拜台科
第四十七回祈請吉移星轉斗
騰訊道學2016問學福州活動招募營員
五十四代張天師告訴你正一派的秘密:玄岳福地龍虎山篇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明代最高弓箭典籍《武經射學正宗》竟只在日本流傳?
那些流傳於日本的中國書法墨跡
日本冷知識:猖獗的婦女叛賣,淵源流傳!
《金礦》:騙局不可恥,基情永流傳
唐朝犯二青年的不良愛好,流傳日本成黑社會的標誌
道家流傳千年的道家養腎法
扇子的流傳——選自《沈從文博古春秋》
《韓非子》中的經典故事,流傳千年的法家智慧
金剛狼3|英雄會遲暮,但英雄傳說會永遠流傳於江湖【漫威】
「永初」紀年鋼刀——情感溝通 文化流傳的重要載體
貂蟬下落之謎?民間流傳的六個版本
古文《尚書》流傳過程探討
打敗了《詠鵝》和《憫農》等名詩,中國最廣為流傳的詩歌竟是這篇
唐玄宗親自作注!流傳數千年的《孝經》究竟有什麼秘密?
圖文並茂!史上流傳最廣的14則道德典故,育兒必備!
中元節|流傳千古的中元詩詞,紀念祖先、思念故人
朗讀者丨原來我們都「誤讀」了流傳千年的《論語》經典名句
梁濤:《論語》在漢代的地位及流傳
明代文化繁榮 摺扇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