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遊走在兩種語言文化間

遊走在兩種語言文化間

【新聞人物】


遊走在兩種語言文化間


——記法蘭西學院新任通訊院士、北大法語系教授董強

近日,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得到法國法蘭西學院任命,正式成為法蘭西道德與政治學院「綜合學科」類終身通訊院士,他也是200餘年來首位進入道德與政治學院的華人和最年輕的通訊院士。法蘭西學院與英國皇家學院並立,是全球聲名卓著的學術機構。


16歲開始學法語,董強33年來不僅將自己的人生和學術深深地融入法語世界,更因在兩種語言文化間遊刃有餘地行走,成為中法人文交流的橋樑人物——在一位法國院士眼中他是中國文化優雅的代表,在很多中國作家的眼裡是他為當代中國文化插上了法語的翅膀。


心懷中國文化暢遊法語世界


「實際上我的出身、家裡人跟法國沒有任何關係,走上研究法國思想文化的道路也是機緣使然。」1983年,16歲的董強以浙江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被分配學習法語。「大概我的天賦就是學法語吧,」董強笑著說,「法語有些發音很難,但我好像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

遊走在兩種語言文化間



董強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攝/光明圖片


1988年,董強踏上了赴法學習的旅程。與一般的留學生不同,董強努力地全面融入法國社會。習得一手好字的他在法國電視台講中國的書法線條怎麼美,還給法國人講《文心雕龍》、用法語寫詩集、開個人攝影展。這一時期,他協助創辦了「中國藍」出版社成為開啟中國現當代文學法語譯介的一道門。


1994年,《廢都》譯者、法國漢學家安博蘭翻譯了一些張愛玲的作品,但當時法國聽說過張愛玲的人很少,更沒有人願意出版她的書。她通過朋友找到了董強。「除非自己開一家出版社。」董強的一句玩笑成了「中國藍」出版社的開始。在「中國藍」,董強精心策劃、翻譯了一批中國文學,尤其是當代作家的作品。王蒙、莫言、蘇童、遲子建、王安憶等作家經過小小「中國藍」的譯介才走入了法語文化圈。「開始的時候規模小,每年只能出五六本,但我認為,大作家的作品得到推介,才能夠讓人完整、全面地理解一個文化。」

用翻譯架起中法交流的橋樑


董強剛到法國時發現,有耐心全面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不多。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上升,董強感受到了變化。「過去他們關心所謂中國文化的實質這種泛泛的東西,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法國人迫切地想要了解當代的中國、中國人的所思所想。」


「我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西方的精英第一次面對面地看中國,正式把你當作大文化中的大作家。」董強說,「向法國人介紹中國,譯著是對話的基礎,擺事實講道理,翻譯作品就是事實。」因此,從留學之始到回國任教,董強對翻譯的執著從未動搖。2009年,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他的主持下設立,並逐漸獲得國際聲譽。有朋友建議董強設立一個包含所有語種的翻譯獎,董強拒絕了。「我只做自己能保證質量的工作。」


忠於語言,傳承人文社科精華


道德與政治,即人文與社會科學。法語科班出身任職北大法語系主任,又獲選法蘭西道德與政治學院通訊院士,語言翻譯家與人文社科學者之間,董強本人更認可哪種身份?

「語言和思想是無法脫離的,二者總是相互依附的。」董強說,「我一直對語言很忠實,當然,就翻譯的文本看,人文社科才是一個國家文化中真正精髓的東西。一部小說翻過來,百分之七八十的東西能保留下來,但人文社科的內容,不懂就是翻不好,翻壞了一點都不通。」


當選通訊院士後的董強有一個大計劃。「下一步我打算每兩年翻譯一部作品,也寫點自己的東西,還沒想好用中文還是法文寫。另外還想做一個中法交流方面的智庫,法蘭西學院又被稱作『知識議會』,當了通訊院士以後就能加入到世界性的學術議程中,我希望能通過這個渠道促進中法、中歐乃至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30日 07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第十屆中國北京永定河文化節圓滿落幕
英研究:沒有證據顯示體外受精可提高懷孕成功率
美研發出可診斷人體健康狀況的皮膚貼片
哈工大磁場驅動仿魚形納米馬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荷蘭科學家稱醉酒者更加樂於助人

TAG: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肢體語言才是世界第一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嗎?
學了好幾種語言的困擾∣語言磨蝕
沉默也是一種語言
愛的物種語言
《愛的五種語言》讀感
一文讀懂莊家盤口語言奧秘,從言語中發現契機
從跨文化視角看非語言交際
繪畫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喻易陽
小語種,大視野——語言學習新選擇,小語種前景更廣闊
投稿|繪畫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喻易陽
喜歡畫美女的龐茂琨,古典油畫語言在當代文化情境的表達與呈現
經典語言
或許是個語言天才,志倉千代丸學習一周中文開始用中文宣傳遊戲
C語言探索之旅:第一個C語言小遊戲
數字與語言,語言在數字中的作用
閱讀與欣賞《紅樓夢》語言藝術漫話-關於人物語言的動作性
元曲是自由的 3 語言自由化一般是盡量口語化、俗語化,別太多框框套套
在平實的語言中感受文字之美——名家散文典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