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懶得運動?為什麼我們鍾愛運動?
動物活動身體的主要目的有四:獵捕採食、求偶、逃避天敵與養活後代。
用最少的能量來獲取食物與傳宗接代是每一種生物都有的本能,只是各家的專長不一,例如獵豹的瞬間爆發力、猴的長手臂、瞪羚有力的雙腿等。過度消耗體力求生對於動物來說非常不利,很容易被環境淘汰掉。身為動物,實在無法像植物一樣那麼輕鬆,在原地打開枝葉進行光合作用就能活下去,但動物的優勢在於,當氣候變化時,隨時能遷徙離開,自由自在多了。
長距離移動的能力,是動物為了逃避氣候變化、找尋食物或繁衍後代所進化出來的,就像能長途洄遊的鮭魚或是天生適合長跑的人類,那是我們的基因製造出來謀生的工具。
為何我們懶得運動
然而,除了獲取食物、逃跑、求偶與繁衍這些必須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之外,盡量保存體力也是動物的天性,這是進化至今各種動物的生存之道。這種動物的共同天性,會限制它們不要沒事就外出跑個數十公里。就像動物園裡的獵豹,每天把它喂得飽飽的,儘管它的百米加速能力為全球動物之冠,但它才懶得在園子里練習衝刺,消耗過剩的能量。
我們人類,不過只是芸芸眾生之一,同樣具有優秀的「保存能量」基因。在這個現代化社會中,我們不像自然界的動物為了生存必須不斷活動身體,我們不必再為了溫飽從事消耗體力的獵捕和採集活動。運動的正當理由消失了!所以現代人懶得運動是正常的,跟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當所有活動身體的目的都滿足了之後,「保存能量」的基因就會位居高位,它的指令是:能不動就盡量不要動,誰知道明天會不會有飯吃,身體的能量還是得省著用。
點擊播放 GIF/455K
農業時代的人類,還需要為了食物而進行體力勞動,還要看天吃飯。但進入工業與科技時代之後,只有極少部分的工作需要活動四肢,食物有機器幫忙採收、生產與運送,社會有極精密的分工制度,也沒有天敵需要躲避逃跑,連談戀愛都有交通工具與網路之便,在台灣,80% 的約會活動都是靜態的(會相約一起去跑馬拉松的情侶已經算是稀有動物)。我們失去了活動身體的理由。
現代化社會中的人類,除了職業運動員,已不太需要靠運動謀生。但身體里「盡量保存能量」的基因指令仍然存在,食物與後代都有著落了,能不動當然最好。所以,現代人懶得運動,是有道理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消耗不必要的能量(是指除了獵捕採食、逃避獵食者、求偶、養活後代之外所有不必要的活動耗費的能量)。
可是基因卻沒料到,有一種動物不用付出太多體力就能生存,因此原本是生物進化過程中身體的絕佳儲存能量─脂肪,變成了人類的噩夢。哺乳動物是由高度「防減肥機制」的基因所製造出的求生機器,這樣的基因才能製造出自然界最有利於生存的生物。這也是肥如此難減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遠古人類進行了數十萬年的獵捕與採食活動,所以「活動身體」的基因也潛藏在我們的身體里,只是當我們活動身體的原始目的消失時,這種基因才被藏在底下,「盡量保存能量」的優先順序別更高。
為何我們喜歡跑馬拉松
我們仍存在著「活動身體(運動)」的基因,只是藉此獲取食物的目的不存在了。耗體力的工人、吃不飽的乞討者,不太會以跑馬拉松為休閑方式,但在人們的生活漸漸富足之後,運動成為一種休閑活動。為何世界上會有一大群人喜歡花錢去跑個42.195 公里,甚至更遠的距離呢?我認為有下列幾項理由,促使我們把長跑基因拉到超越懶散的高度。
點擊播放 GIF/897K
>> 為了休閑與興趣而跑
我們先從最大的理由談起:「只是為興趣而跑的!」「當作休閑跑跑而已啦!」這是我聽到的跑者提到的最多的理由。這些跑者有個特點,他們不求成績,以快樂與休閑為目的,是名副其實的休閑馬拉松跑者。所謂「休閑」,《說文解字》定義「休」為「息止也」,白話的意思是:停下來好好呼吸。「閑」(繁體字寫作「閒」)是指門縫處所透進的月光,後來引申為正事與正事之間的空閑時間,像是小時候上學的課間十分鐘或目前的周休二日。把這兩個字的含義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把「休閑」定義為:在正事與正事之間的時間縫隙中,從事一種沒有目的性的行為,以這種行為作為生活中的片刻休息。所以跑步絕不算是奧運馬拉松選手的休閑活動,跑步是選手的正事,無法讓他們獲得休息的目的。若你有一份正職,時常在下班後換上運動服出去跑步,時常在周末到外縣市參加馬拉松比賽,這些訓練和比賽都能讓你感到放鬆,也讓你在上班日更為專註,如此你就是名副其實的休閑馬拉松跑者。
這一類休閑型跑者,除了為了放鬆,還會為了興趣而跑。所謂「興趣」,又可分為「興」味與「趣」味。何謂興味?「興」這個字讀成一聲時可當動詞用。在跑步過程中,由於脫離了計算機、手機、工作與家人的羈絆,腦袋能處於空白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最容易「興」起過去的回憶、情感,或者產生新的創意或靈感,這些都是跑者的內在風景,與外在的景物無關;而所謂的「趣」味,是你在跑步時感受到外物所帶來的愉悅感,像是天上的雲、河岸的水鳥或是路邊跟著你跑上一段的小朋友。
有些將跑馬拉松當作興趣的跑者,也許說不清楚為什麼要把馬拉松當成嗜好,作家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做了最好的詮釋,他說:
嗜好究竟是什麼?它和一般追求的事物之間的分界線在哪裡?我一直無法圓滿地回答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我很想說,令人滿意的嗜好必須是相當沒有用處、沒有效率、耗費勞力或者無意義的。
馬拉松這種運動,不就正是一種「相當沒有用處、沒有效率、耗費勞力或者無意義的」運動嗎?想要移動42.195 公里的話,汽車和摩托車的效率比跑步高多了!
>> 為了變強而跑
另一種類型的跑者,並非只是為了興趣和嗜好而跑,他們為了變強,有目的性地鍛煉自己的身體。有些人變強是為了得名次登上領獎台的榮譽感、為了拿獎金、為了突破個人最好成績(PB),或只是追求更快的速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一類跑者會在閑暇時進行跑步訓練,但跑步無法讓他們達到休息的狀態,訓練大都附帶有嚴格與痛苦的特性。他們與休閑馬拉松跑者剛好相反,心裡始終存在著目標,需要靠意志力來進行痛苦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不像休閑跑者能通過跑步放鬆身心,這一類跑者需要進行超負荷訓練才能變強。跑步訓練與比賽過程中的興趣因素是很少的,它們不太能興起什麼感受或靈感,也沒有什麼趣味。訓練與競賽大多需要動用意志力,需要不斷忍耐無趣與痛苦。
那他們為什麼喜歡?
理由有很多,但我要先提出最引人入勝的一點:升級(Level Up )。
因為升級的感覺無與倫比。在馬拉松的賽場上,時間是等級的證明。突破自己極限的證據是你的完賽時間,從全馬5 小時,一步步過關斬將,進步到「破4 」甚至「破3 」的成績,就像是角色扮演遊戲中角色想要升級就要不斷練功,等級越高就要累積越多經驗值才能再升上一級。他們用數字來量化自己身體的極限。升級的成就感會讓人沉迷,讓人想一直練下去。如果你也是一位對於變強與升級充滿熱忱的跑者,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寫的。
關於作者
徐國峰,大學畢業於台灣清華化工學系(外文輔系),研究所改攻讀中國先秦哲學,在東華中文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目前專職從事耐力運動的研究、書寫、翻譯與教學工作,著有《體能、肌力、技術、意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鐵人三項入門》、《先秦儒家水意像析論》、《在水裡自由練功》、《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譯有:《跑步,該怎麼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ACSM 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譯者之一)。超鐵 226 公里最佳成績 9 小時 44 分、10 公里最快 34 分、全馬最好成績 2 小時 43 分。
本文選自徐國峰新書《馬拉松全方位科學訓練指南》
※這三個訓練,讓你的下肢更有力量!
※跑了一公里就氣喘吁吁?這些拉伸增強你的腿部力量!
※這幾個小技巧,讓你重量訓練時燃燒更多熱量!
※想要PB,你需要和很多人一起訓練
※在廣州待了12年,這天,我在這座城市跑了25公里
TAG:跑步學院 |
※我們運動,是為了什麼?
※運動只是為了減肥?你知道運動有什麼好處嗎?
※我們需要運動偶像嗎?
※懶得運動還想瘦?那你必須要有「它」幫忙!
※為什麼我運動了可還是沒瘦?
※什麼運動可以瘦腿?想瘦腿做什麼運動?
※運動後為什麼會覺得累?
※產後運動有什麼好處?媽媽可以做產後運動嗎?
※有哮喘的孩子能運動嗎?運動禁忌是什麼?
※久坐不動的人應該做什麼運動?
※聽說你喜歡運動,好想把這些運動休閑褲都送給你
※餓著肚子運動危害大!運動前後該吃什麼你知道嗎?
※為什麼你運動了那麼久?卻依舊沒什麼卵用
※懷孕了准媽媽要做運動嗎?做什麼運動好呢 趕緊進來學習下
※運動鏈是什麼?
※運動前?還是運動後?到底應該什麼時候吃飯?!
※運動前?還是運動後?到底應該什麼時候吃飯!
※都這麼拚命運動了,你為啥沒瘦?
※運動並不是久坐的解藥!那我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