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騰訊財經訊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包括喬爾?莫凱在內的經濟歷史學家認為,對於現代世界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和健康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如果沒有歐洲一個小角落的那個小火花引燃工業革命,我們至今可能還像祖先一樣生活在一個骯髒、粗野以及壽命短暫的世界中。
在美國西北大學教書的莫凱,將在新書《成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根源》中揭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如何在短短几個世紀內從貧窮變得如此富有的謎團。
經過對歷史的研究,這位經濟歷史學家堅稱,工業革命出現在歐洲而非其他地區或國家,比如說中國,是有其原因的:歐洲擁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性科學和知識進步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並不是註定的。
基於這個問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採訪了莫凱。採訪內容摘要如下:
問:為什麼思考「工業革命為何發生」是件重要的事情?
答:如果我們想要弄清楚我們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樣子的,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從很多方面來講,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都是人類歷史上行最具變化性的世紀。在1800年之前,地球上的無數人是窮人。這裡所說的「窮」,指的是無數人在其絕大多數的人生中吃不飽肚子。
1750年,人的壽命最長的是38年,很多地方甚至根本達不到這種水平。那個時候,「人能活到80歲」的概念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今天,西方和亞洲工業國家的較低層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都要比幾個世紀前王公貴族的生活水平高。這一切都歸因於一件事:我們擁有了解自然力量以及為了我們的經濟需求而駕馭這種力量的能力。
如果我們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那麼我們就能弄清楚人類歷史。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內,人們生活的物質環境變化幾乎沒什麼變化。但是,1800年,突然間這一切都改變了。
這種變化來自西歐,在1800年之後又蔓延至北美。如果這種變化未曾發生,那麼你我現在還在期望自己能活到40歲。此外,我也不可能喝著熱乎乎的牛奶咖啡,用智能手機和你聊天。技術不僅僅提高了我們的收入,還改變了日常生活的點滴。
問題是,這一切是不可避免的嗎?我的答案是,「當然不是」。
問:那麼,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何會發生?為什麼是從歐洲而非中國開始?
答:從科學成就方面來講,中國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然而,中國卻未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把這種成就轉變成經濟增長。如果你回顧一下十九世紀的中國和歐洲,就會發現歐洲正在以非常激動人心的速度發展。該地區修建了鐵路網路、大輪船和工廠。到了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看起來似乎要被帝國主義國家完全「佔領」。很明顯,東西方的技術和經濟發展從1850年左右開始出現分化。問題是「為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人們有不同的答案。在這裡,我只給出我自己的答案。文化是原因之一。但是,要說「中國人擁有不同的文化,因為他們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而歐洲人是基督教徒」,我不買賬。實際原因要比這個微妙且複雜的多。我認為,文化不獨立於政治和機構環境。
中國和歐洲在很多地方都是不同的。總的來說,中國始終是一個統一的王國。不管統治者是誰,這個國家都是統一的。在歐洲,沒有人能成功地實現統一,有的只是連續不斷的競爭。法國人擔心英國人,英國人擔心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擔心土耳其人。這種擔心讓他們時刻保持警惕。經濟學家承認,這是一種競爭模式。要想進步,你就要擁有一種競爭性的體系。
我認為,這是歐洲和中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歐洲,一個人更容易大聲說出「人們之前做的事情是錯事」。精準地說,原因在於歐洲是分裂的,因而當有人做出非常大膽且新奇的事情時,如果政府決定他們是異教徒,並威脅要處死他們時,此人可以捲起鋪蓋卷,逃出國境。
歐洲打造出一個鼓勵知識創新的競爭世界。於是,變革發生了。同樣的變革也發生在天文、化學、醫藥、數學和哲學領域。最終,這種變革滲透至我們如何做衣服和鞋子,以及如何種農作物。
我想要聲明一點:很少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是個失敗的國家。中國想要的是穩定和安全。要知道,中國花了很長時間才實現了這一點。歐洲不想要穩定,想要的是進步。當然,當歐洲人坐著更強大的船、端著槍出現時,中國的穩定被打斷了。最終,中國受到了歐洲現代性的衝擊。
在工業革命之前,有學問的歐洲人改變了議事日程。他們說,「看,我們應該學著去了解自然,但是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物質福利。」今天,對於我們而言,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那個時候是1600年,有如此想法的人只是很少數。到了十八世紀,這種提議成為了社會共識。我把這個稱之為「工業啟示」。
這些有學問的人試圖解決很多科學問題,但是卻找不到答案。但是,他們一直在嘗試。到了十九世紀,他們開始分解問題。以電力為例,100年來,人們一直在努力解決照明問題。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突然出現了愛迪生、點燈和街頭汽車。這些進步花費了很長的時間。
我想要說的是,自然是易懂的,我們能夠了解並利用它。
問:如今,在中國,人們經常談到這個國家豐富的發明歷史,比如說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你也提到,中國擁有自己的啟示。那麼,兩者有何不同之處?
答:在全盛時期,中國的確非常具有創造性,基本上是在宋朝,(結束於1279年)。那時,歐洲和伊斯蘭旅遊者意識到,在技術方面中國是全世界的領導者。中國的確擁有自己的啟示。不過,最終,中國未能將這種創新性注入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中。
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定位是統一的國家。一方面,中國是非常進步的,因為該國是知識界的精華。在歐洲,有錢權勢的人是其他有權勢人的兒子或侄子。但是,在中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會脫穎而出。不過,很多中國人不會深究歷史。
在歐洲,很多人研究古典知識,比如說托勒密、希波克拉底和拉基米德,然後開始說「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是錯的。」在中國,你不能這麼做。如果你說,「這些人是錯的」,你的測驗成績就會是不合格。但是,在歐洲,挑戰權威是不可抑制的。
十七世紀,歐洲人發明了顯微鏡、望遠鏡和氣壓計。這讓他們能夠以古代人從未做過的方法來研究自然。與此同時,他們變得相當盲目自大。十六世紀末,法國哲學家彼得呂斯?拉米斯寫過一本書,名為《亞里斯多德說過的每一件事都是錯的》。這簡直太狂妄了。一個世紀前,倘若他說了這樣的話,是會被處以絞刑的。
比如說,亞里斯多德認為,真空是不可能實現的。然後,有一天,歐洲人建造了真空泵。他們唯一能得出的結論是,亞里斯多德錯了。如果這件事他說錯了,那麼其他事情是不是也有可能說錯了?亞里斯多德認為,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是固定不動的;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1573年,丹麥一位名叫第谷?布拉赫的天文學家看到了一顆超新星。以前有這麼一顆星星在那,現在卻沒了。因而,人們開始懷疑,而這種懷疑催生出我所說的「競爭」。
問:這一切給我們當前的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答:很多人都在談論,是不是能發明的每一件東西都已經被發明了?如果我們選擇了那些可輕易實現的目標,我們還能繼續成長嗎?對此,我的看法非常樂觀。我認為,如果你想要概括科技的未來,簡短的總結是,「還有更厲害的呢」。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科學進步的部分原因在於人們擁有解決問題的工具。在十七世紀的科學進步中,顯微鏡、望遠鏡和氣壓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我們擁有了更先進的顯微鏡、望遠鏡,以及堆滿了計算機的實驗室。
我們將會取得更多的進步,因為我們擁有更多強大的工具。伴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進一步控制自然的能力將會提高。不過,現如今,問題也變得更難了,我們正在解決氣候變化以及沙化等難題。但是,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也更強了。(米娜)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騰訊財經(financeapp)。
※如果特朗普當選,美國經濟會出現何種變局?
※日本清酒生意經:出口翻倍 中國增長快
※雙語|老人更愛創業 日本年輕人在幹嘛
※英國薩維爾街為何成為男裝聖地?
※雙語|美國的年輕人不買房?
TAG:騰訊財經 |
※如果近代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我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古代有四大發明,為何近現代的工業革命卻與中國無緣?
※辛亥所發生的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革命?
※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衛生慈善事業在中國
※古巴革命的畢業生,給這個國家帶去了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韓國需要做什麼?
※辛亥所發生的到底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革命?
※搭載工業革命列車 我國製造業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
※工業機器人邂逅人工智慧:一場工業製造的新革命
※他是中國留學生之父,近代革命運動離不開他的貢獻,一生愛國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和誘發
※有人利用底料在火鍋界發動了場革命
※記憶研究正在發生一場革命
※空污拉警報,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將擺脫燃煤發電
※法國大革命為什麼叫做大革命為何說爆發非偶然
※瓦特明明沒有發明蒸汽機,他怎麼就成了工業革命的代表人物?
※幾塊手錶的浮沉,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縮影
※在一個『被遺忘的實驗』中,生物學家們發起了預印本革命——而這發生在5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