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的煩惱:「強國崛起」令政界與軍界產生分裂

美國的煩惱:「強國崛起」令政界與軍界產生分裂

「希拉里上台好,還是特朗普上台好」這個問題,很多網友都提出了疑問。「海外探客」認為,目前中美兩個大國之間更多的是戰略競爭關係,在部分領域存在合作。總體上看是競爭大於合作。先說說競爭與對抗。探客分析,看兩個大國關係如何,首先要看有沒有深度的軍事合作。可惜的是,在這方面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與第二經濟大國之間是純粹的競爭關係。

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兩個大國之間出於共同對抗蘇聯的戰略利益,實際上結成了「准同盟」關係。在這個「黃金10年」中,歐美一些先進的軍民技術及裝備令亞洲最大國家受益匪淺,旨在遏制社會主義國家技術裝備發展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華開放了48種「綠區」技術產品審批程序,還曾一度解除了對華出口管制,將出口權下放給各個成員國,實際上就是自由貿易。

不過,從1989年蘇聯開始執行允許東歐共產主義陣營國家自主決定內政的「辛納屈主義」之後,西方發現蘇聯解體就只是時間問題。1989年,歐共體禁止對華軍售,「巴統」終止對華放寬尖端技術產品出口。探客注意到,以這個時間點為轉折,美國開始變臉,對華實行遏制戰略。1991年12月25日,寒冷的夜,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緩緩降下,蘇聯解體成為15國,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之間的關係降入冰點。

雖然「巴黎統籌委員會」於1994年4月1日解散,但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隨後又炮製出一個限制對華輸出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戰略產品的「瓦森納協定」,這個封鎖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捷克、以色列等國都被迫取消對華出口某些裝備。這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一個縮影。

美國國會1998年通過《對華技術轉讓報告》,並多次審核《對外關係授權法》,禁止向中國出口列在《美國軍火清單》上的防務用品和用中國火箭發射美國製造的衛星。按這一法案規定,壟斷美國國防工業的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思羅普-格魯曼、雷神四大軍火商,基本退出了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但探客認為,這對軍火巨頭們來說是迫不得已,但也是必然,因為如果向讓國會繼續批准巨額軍費,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假想敵存在,可惜的是,亞洲最大國家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美國的煩惱:「強國崛起」令政界與軍界產生分裂

兩個大國一度劍拔弩張的時刻出現了3次,分別是1996年的台海危機、1999年的「炸館」和2001年的「撞機」。雙方在努力修復關係,1998年柯林頓任內還達成了「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但雙方的體量如此之大,美國又拒絕放鬆遏制戰略,抵近偵察、公開支持反叛勢力乃至恐怖分子、滲透與策反等一直在持續。小布希上台之後,更是將兩國關係從柯林頓時期的「戰略夥伴」改為「戰略競爭者」。兩個大國如何相處成為一個難題。好在九一一事件改變了一切。美國將反恐放在了所有工作的首位,世貿大廈上慘死的無辜者令美國政府不得不把恐怖主義當成國家的頭號威脅,為了集合所有力量反恐,在其他方面不得不有所放鬆,小布希政府修改了上任伊始的一些政策,其中包括把中美關係定位為「若即若離的盟友」。這一政策是兩國關係的指導性綱領。探客注意到,當亞洲最大國家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小布希政府的態度只有耐人尋味的三個字:「不反對」。這被媒體解讀為寬容地開了綠燈。但美國也沒有說「支持」,就在這種獨一無二的非正常關係中,兩個大國又相處了10年,儘管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風暴,但這10年是兩國力量對比發生重大的10年,亞洲最大國家的GDP增長迅速,而美國GDP從10年前將近5倍於對手水平,下降到不足對手2倍。在美國忙於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開戰時,不知不覺間,東亞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二重鎮。探客寫過一篇原創文章《美國新總統將成「恥辱之君」?單極世界正遭大國終結》,可資參考。

美國的煩惱:「強國崛起」令政界與軍界產生分裂

美國感受到了壓力,奧巴馬政府於2011年5月成功指揮美軍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隨後快速調頭轉向,宣布將儘快結束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撤出軍隊,將重心轉移到東亞。就在2011年底,美國把亞洲最大國家定位為「恃強欺弱者」,高調宣布要「重返亞洲」,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海軍也嚷嚷「重返太平洋」,儘管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用奧巴馬的話來講,就是不允許亞洲最大國家來制訂規則,還為此推出TPP,而尷尬的是,在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與反精英浪潮的影響下,國會拒絕通過這一法案。奧巴馬被打臉,也證明了一個事實:隨著實力的變化,兩個大國在既定格局中的位置需要調整,而且格局本身已經不適合時代的要求。

如今比較盛行的討論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但在2015年,亞洲最大國家自1985年以來首次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而美國也是亞洲最大國家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6000多億美金的貿易額就擺在這裡,戰爭不符合雙方的利益。如今的現狀是,新崛起的大國不希望通過暴力形式,而是想通過和平方式循序漸進修改目前不平衡的國際格局,從而讓太平洋成為雙方的和平之海,但唯一的超級大國雖然實力下降,卻不想吐出任何既得利益,仍想通過超強的軍力以「不講理」的方式維護已經落伍的舊格局。最大的矛盾就在這裡。亞洲最大國家想通過合作來化解困局,但唯一的超級大國接受這種友好協商方式,卻拒絕改變任何現狀。探客認為,如果發生衝突和對抗,美國要負幾乎全部責任。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國周邊的小國如今都面對如何站隊的難題。菲律賓曾經試過追隨美國,但美國卻報之以欺騙與輕蔑,菲律賓從美國手中獲得的援助不到美國對外援助總額的1%。雖然美國在調頭,但幾十年的重心都在中東,一時半會難以把資源投到東亞。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明白這個道理,因此率先訪問了北方鄰居,擱置了爭議,可謂識時務者。馬來西亞也看清了形勢,堅持與雙方都保持友好關係,卻悄悄向亞洲最大國家訂購軍艦,加深了軍事合作,同樣,泰國也採取了這種策略。目前最為不安的就是新加坡與印尼,出於對歷史、領海與航線的擔心,他們不想改變現狀,不想冒險,因此有一些小動作。但大勢所趨,螳臂當車又有何用?小國不得不在大國關係調整的波濤中努力把握好航向,維持小船的安全。

當然,超級大國視亞洲最大國家為「潛在敵人」,那是他們自己的事,該發展還是要發展。美國國內如今一致認為最大的挑戰來自於亞洲最大國家的崛起,而奧巴馬有三個策略需要選擇:一是對亞洲最大國家的崛起表示歡迎,並讓其承擔更多責任;二是讓這頭大象不要撐破冰箱,必須讓其符合國際規範和國際法;三是加強軍備努力提高在亞太的存在感,確保崛起不會損害美國的既得利益。但探客發現,在奧巴馬任內,這三個目標一個都沒有達成,留下的是爛攤子。美國政界對如何應對亞洲最大國家仍然沒有共識。美國學者曾經拋出「G2」的概念,但奧巴馬政府並不甘願讓出一點光環下的位置,亞洲最大國家對此充滿「捧殺」的警惕,而俄羅斯的普京不滿被忽視,在東歐和敘利亞都秀了肌肉。第一和第二如何相處,始終是個難題。

美國的煩惱:「強國崛起」令政界與軍界產生分裂

倒是美國軍方的立場是一貫的和堅定的,一直把亞洲最大國家當成假想敵,提出「空海戰」與「未來戰」的新戰法,並積極遊說國會撥款,還計劃將60%的軍力部署在亞太。前陣子還爆出美國海軍不顧白宮勸阻,執意強闖爭議敏感海域的猛料,這表明美國政界與軍界在處理對華關係上已然出現分裂。美國軍方的目標只有一個:擊敗任何企圖動搖美國霸權的國家。當然,隨著荷包漸漸癟下去,美軍已經收回了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爭的狂言,而是一心一意地看守東亞。探客忽然覺得,在東歐和中東一個勁搶戲的俄羅斯,如今真是可愛。

如果希拉里-柯林頓女士入主白宮,如今這種沒有共識的局面可能將結束。亞洲最大國家可能迎來一個強硬的總統,好消息就是她的手段與目標將是清晰而明確的,這或許意味著兩個大國進入一個新階段,猶如相愛相殺的史密斯夫婦。特朗普或許會敗選,但「特朗普精神」卻無疑會影響兩個大國的關係。少數精英不能決定整個政治生態,如何塑造未來的關係,取決於公眾的認知。就目前來講,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還不是攤牌的時候。(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獨家原創稿件,歡迎理性評論與科學指正。關注「海外探客」微信donatehour007,這裡有最另類最個性的國際新聞評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探客 的精彩文章:

印尼與澳大利亞是「冤家」 為何合夥「挑釁」北方強國?

TAG:海外探客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大選衝擊法國政界,極右「女魔頭」喜迎神助攻
加拿大國防部長逞口舌之快「搶戰功」 惹加國內民眾和政界爭議
狡猾還是無知?歐洲政界看英國脫歐立場
法政界熱評美軍空襲敘利亞,美國:「不排除進一步制裁」
韓國教科書中的朝鮮戰爭:金日成專制政界一片混亂,民族悲劇持續
綜述:多國專家政界人士認為英國參與發動伊戰應被追責
英國新的外交大臣Boris:英國政界一朵畫風奇特的「小花兒」
法國輿論聚焦總統新聞官:政界-媒體不分彼此?
美國政界、財界和學界推薦的「假期值得一讀的書」
政界背景好找工:眾多英國卸任高官進私企
韓部分政界人士要求在國會討論「薩德」問題
德媒:特朗普對歐洲狠話連篇 歐洲政界自信表態
法國前總理遭青年扇耳光「反映社會對政界的態度」
割腎救妻、痛斥特朗普,德國新總統好似政界的一股清流
美國要對朝鮮單方面行動?韓政界表達不滿!
泰政界盼中企重啟克拉運河 學者:美國是最大阻力
核武裝論在韓國政界開始蔓延
韓國政界變天,他將是下屆總統!
能在商界政界叱吒風雲,團隊精神很好的4個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