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田橫五百壯士: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精神

田橫五百壯士: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精神

劉邦見到田橫的首級後,流下了眼淚,他說:「田橫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繼為王,都是大賢啊!」隨後派了二千兵卒,以諸侯的規格安葬了田橫,又拜田橫從客二人為都尉。不想兩個從客將田橫墓側鑿開,自匆在墓里。劉邦聞之大驚,十分感慨,並由此認定田橫的門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賢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撫留居海島的五百人。五百壯士從漢使那裡得知田橫的死訊,也都相繼「蹈海」自殺了。這個海島後來就叫作田橫島。



田橫五百壯士: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精神


我們的祖先曾經是這樣的,這樣的性格和品德。血性、骨氣、陽剛。為了信仰和大義可以藐視死亡,因為在宋代以前我們的祖先始終都把氣節看得比生命重要。在這些壯士心中,死亡是永遠不可能戰勝人格的。主流文化崇尚剛直不阿,崇尚堅毅、膽識、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極端鄙視貪生怕死;見風使舵之徒。這既是尚武精神的結果,也是時代的重要標誌。


田橫是戰國時期齊國王族的後裔。齊國滅亡之後,他與其兄田儋、田榮等雖然都成為秦朝的臣民,但由於歷史原因,他們在當地百姓中尚有很大勢力和影響。陳勝、吳廣反秦起義後,他們兄弟三人襲殺狄(今山東高青縣南)令起事。田儋自立為齊王,很快恢復了齊國故土。田儋被章邯殺死之後,田榮擁立其子市為王,自任為相,田橫為將,繼續控制齊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項羽打進關中以後,論功行賞,分別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榮因自己未獲王位,怒項羽之不公,以武力奪取三齊之地,自立為王。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項羽伐齊,田榮被殺,齊軍遭到很大損失。田橫收集殘卒,反擊楚軍於城陽。後乘楚漢激戰之機,收復三齊之地,立田榮之子田廣為王。


田橫自任為相,專斷齊國之政。公元前204年底,經酈食其勸說,田橫決定歸服劉邦。第二年十月,由於齊軍遭到韓信一軍的突然襲擊,田橫一怒之下,烹殺了酈食其,與楚軍聯合,猛烈反擊韓信軍。田廣被漢軍俘虜後,田橫自立為齊王,繼續與漢軍對抗。被漢軍擊敗後,他逃至梁地,暫時依附於彭越。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做了皇帝,彭越也在此以前被封為梁王。田橫害怕劉邦追究其背漢向楚的罪過,就與其徒屬五百餘人輾轉匿居海島。劉邦知道田橫兄弟在齊地有著較大的潛在勢力,不收復他們,恐日後作亂。於是派出使者持特赦令召田橫來洛陽。田橫明白自己到洛陽一定會成為劉邦的階下囚,縱使不殺,也要在其監視下過囚徒般的生活。因而借口曾烹殺酈食其、愧與其弟酈商同朝為詞,拒絕應召。同時請求劉邦允許他為庶人,守在島中。劉邦對他這種要求自然是不會同意的。


為了使田橫毫無疑慮地來洛陽,劉邦立即對任衛尉的酈商下了一道十分嚴厲的命令:「齊王田橫即至,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接著,再令使者持節前去海島,一方面向田橫轉述劉邦給酈商詔書的內容,一方面傳述劉邦要他立即赴洛陽的命令:「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在使者的催促下,田橫只得攜客二人,乘驛戰車馬赴洛陽。行至距洛陽三十里的屍鄉(今河南偃師縣西)驛站時,田橫住下來,對同行的漢朝使者說:「人臣見天子當洗沐。」

避開使者以後,田橫謂其客日:「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與其弟並肩而事其主,縱彼威天子之詔,不敢動我,我獨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裡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田橫遂自殺身死。兩客捧其頭,與使者一起疾馳洛陽向劉邦復命。劉邦面對田橫那形容未敗的頭顱,一則以喜,一則以嘆。他心中的隱患終於自行消失了,但田橫剛烈之氣猶令人感佩和震驚。


劉邦凝視著田橫凜然不屈的面孔,流著淚說:「嗟呼,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劉邦下令任命田橫的兩客為都尉,發士卒二千,以王者禮葬田橫。葬禮甫畢,田橫的兩客各在其墳塋旁掘一穴,同時自殺。劉邦知道後,愈加震驚,同時對留在島上的五百人也愈加不放心。於是再派使者前去,命令把他們統統遷到洛陽。島上的五百壯士聽到田橫的死訊之後,悲憤之至,全部自殺,無一生還。


楚漢相爭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時最光彩奪目的明星人物無非是項羽和劉邦了,前者親手埋葬了秦帝國,後者則建立了帝祚久長的漢帝國。除了項羽劉邦這樣的帝王級歷史明星,蕭何、張良、韓信、英布、范增等一干文臣武將也在歷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然而司馬遷的《史記》除了為上述帝王將相樹碑立傳之外,並沒有忘記記錄一些雖無重大影響力,但其言行獲於當世並為後人稱道的人物。


在這些並無盛名的人物里,有一個人和他的追隨者群體,像流星一樣悲壯,以他們殉道般的史詩般的行為,在歷史的浩渺夜空里划出了短暫微弱卻動人心魄的光芒。這個人和他的追隨者們就是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

(一)


田橫是出身戰國齊國的王族,他和兄長田儋、田榮,都是狄縣(今山東省青高縣東南)的豪族。趁秦末大亂復興故國,田儋、田榮曾相繼自立為王。田氏三兄弟有很高的人望,秉承戰國養士之遺風,史稱「齊人賢者多附焉」。


後來田儋死於秦將章邯之手,田榮也被項羽擊敗後所殺。田橫聚集了數萬齊國逃兵,繼續與楚戰鬥。項羽進不能勝,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齊。後來田橫趁項羽與劉邦爭戰之際,奪回了大量齊國的城邑,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自己為相,獨攬國政,既不朝楚,也不附漢。


劉邦派著名的儒生酈食其去遊說齊歸漢。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列舉了天下大勢和各種利害得失。酈食其的遊說很成功,田廣和田橫同意歸順劉邦,並撤去了守備。這時韓信聽說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便為劉邦得到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非常不滿,立即出動大軍攻打已經準備投降的齊國。齊國君臣大怒,田橫以為劉邦不講信義,欺騙了自己,便烹殺了酈食其。兵敗於韓信後,田橫率眾向東逃到了梁國,投靠了彭越。


西漢統一後,田橫由於殺了劉邦的重臣酈食其,十分害怕劉邦的報復,就跑到了海州東海縣(今山東即墨縣東北)一島上據守,跟從者有五百餘人。劉邦知道田橫三兄弟早年起兵定齊,他們在齊人中的威信很高,齊賢能者多有歸附。劉邦擔心這些人長期留在海島中,會生後患,對漢不利,於是便下詔赦去田橫之罪,召他回朝。田橫不肯,他說:「我烹煮了陛下的使臣酈生,現在聽說酈生的兄弟酈商為漢將,我很恐懼他會報復,所以不敢奉詔。」他表示願為庶人,與眾人在海島上度過一生。

劉邦並沒有善罷甘休。他一面命令酈商不得為乃兄復仇,並下詔天下,如果有傷害田橫和他的從人的,夷族,一面又派使者繼續前往海島赦免招降,說:「田橫來,分封可以大至封王,小至封侯。不來,就派大兵誅滅!」


也許是為了讓部下免遭屠戮,田橫帶兩名從客隨同漢使西行去見劉邦。走到屍鄉驛站,洗沐完畢,他找了個機會對門客說:「我當初與漢王一起稱王道孤,如今他為天子,我成亡命之虜,還有比這更恥辱的嗎!天子現在要見我,不過想看一看我的面貌罷了。這裡離天子所居的洛陽僅三十里,你們趕快拿著我的頭去見天子,臉色還不會變,尚可一看。」說完就拔劍自刎了。


劉邦見到田橫的首級後,流下了眼淚,他說:「田橫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繼為王,都是大賢啊!」隨後派了二千兵卒,以諸侯的規格安葬了田橫,又拜田橫從客二人為都尉。不想兩個從客將田橫墓側鑿開,自匆在墓里。劉邦聞之大驚,十分感慨,並由此認定田橫的門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賢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撫留居海島的五百人。五百壯士從漢使那裡得知田橫的死訊,也都相繼「蹈海」自殺了。這個海島後來就叫作田橫島。


(二)

田橫和他的部屬們不屈不撓的信念和行為不僅驚動了當時,而且成為後世文人墨客筆下的典故與主題。自古齊魯多豪傑,田橫五百壯士的故事既傳奇又感人。前秦至漢初是個令後人神往的時代,天下每每有捨生取義的故事發生。然而,那個時代又是充滿義和不義的時代。劉邦在逃難中三番五次把兒子和女兒推下馬車的時候,他不記得義為何物。他心裡裝的也許只有「天下」兩個字。項羽橫掃中原的時候,他早已把諸侯盟約拋在腦後,他心裡想的,也許只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豪邁。


自古以來肉食者們經常宣揚的一些所謂的倫理綱常和煌煌大義,往往只是用於約束芸芸眾生的行為和思想,他們自己,則享受著另一種規則。正如經常為一些「××精神」題字的領導們,他們熱衷於掀起學習這種精神的高潮,但在他們的身上是絲毫看不到這種精神的影子的。


田橫雖是一方割據諸侯,但曾有功於劉邦。楚漢相爭期間,田橫和彭越曾經是後方抗擊項羽的主力,他們使項羽在戰場上陷入被動的局面,使項羽始終無法全力對付漢王劉邦。劉邦定天下後,彭越作為有功之臣受封梁王。田橫雖從未歸附過劉邦,但憑藉其抗擊項羽的功勞,獲得侯爵以上的賞封完全是可能的。況且劉邦急需安撫天下,不會因酈食其的死而一時加害田橫這個在齊地眾望所歸的人物。


所以擺在田橫面前的就是利與義、生與死的選擇。如果擇生趨利,他和隨從門客們不但免受殺戮,而且衣食無憂,體體面面地做官。況且田橫畢生的敵人並非劉邦,而是曾坑殺過大量齊人的項羽。可是他最終做了慷慨赴死的選擇。田橫的死,有捨身取義的意味。似乎有寧死不屈、不願以臣者事劉邦的英雄氣概。但根據其前後言行,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田橫對歸順劉邦最大的顧慮就是他曾以酷刑殺害了酈食其。酈食其堪稱張良第二,屢屢以奇謀良策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田橫當然有理由懷疑品行並不好的劉邦會如何擯棄前嫌來「善待」自己,更別說將來同殿為臣時要面對酈商眼裡不斷投射過來的仇恨。鳥盡弓藏的事情後來果然發生了,若干年後彭越竟被以謀反為由剁成肉醬分送給各地諸侯。彭越後來的遭遇足以證明田橫的憂慮是正確的。


田橫臨死前的一番話至為悲壯,堪與伍子胥的「此頭須向國門懸」相提並論。不管是什麼理由促使田橫做出了最後的抉擇,他的這種決心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推崇的一種生命價值取向的觀念。那時人們也會認為生命誠可貴,但比生命價更高的,不是愛情,也不是自由,而是義。孟軻曾經提出,當生與死、義與利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仁人志士的選擇應該是捨生取義。然而真正的捨生取義,歷史上幾人能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為何要說到了21世紀再給胡適恢複名譽?
蔣介石「陵寢」為何可「防原子彈」般如此堅固?
王明發跡之路:誰是他升遷中不可或缺的貴人?

TAG:談文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周國平:做精神的貴族
最美松夏央宗約戰徐曉冬一龍!藏族貴族血統的青城派弟子不戰而勝
張伯駒:中國最後的收藏貴族
上海最後的名媛,中國「最後貴族」的精神與堅守
紳士的國家,八十年代的英國貴族式校園
百零七:貴族精神
和田玉中的四大貴族!
印度「黃金之城」三百年前的貴族就這麼壕
春秋有義戰——貴族最後的獨享時代:春秋!長期連載
傳說中的主角光環!亡國的皇室俘虜竟成為新帝國的大貴族!
繁華落盡:朝鮮王朝最後的貴族階層影像
貴族式狂野冷冽 英國槍王的沛納海
中國古代貴族的宮廷御膳
英國康沃爾的彭卡羅莊園,一個有著五百年歷史的貴族府邸
世界各國王子顏值一覽:迪拜帥氣,英國貴族,日本小萌新
談德國貴族之四:兩種男爵與德國「馮先生」
德國皇帝和宰相俾斯麥最喜歡這貴族犬:魏瑪犬超霸氣
英國貴族的愛好——獵鹿
甘肅秦安縣五營鄉王家窪戰國西戎貴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