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老話說的「一畝三分地」 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么?

老話說的「一畝三分地」 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么?

「一畝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藉田有關。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藉之禮,其「親耕」的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皇帝「親耕」的藉田為什麼非要定為「一畝三分」?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一畝三分」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什麼不大不小,非要定為「一畝三分」?

據傳有兩種說法。


一是取其象徵之義。在中國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視為陽數,一和三為陽數中最小的兩個數。因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親耕又不能太勞累,所以定個最小土地面積作為耤田,權作意思意思地「示範性耕耘」,故為一畝三分。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與當時中國的行政區劃有關,計有十三個行政區劃,時稱「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為耤田面積。


北京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於兩側。依照古制,皇帝親耕時要右手扶犁,左手執鞭。

其實,天子親耕的耤田最早並不是「一畝三分地」。在周代,耤田多達千畝,約合現在的三百畝。據《禮記·祭義》記載:「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關於耤田,有據可查的記載出現在商代,周代時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制度描述。「耤」通「藉」,《史記》中又作「籍田」,《漢書》、《舊唐書》等作「藉田」,明清以後多寫作「耤田」。《說文解字》對「耤」字的解釋是:「帝籍千畝,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耤田在井田制度下又稱「公田」。《周禮》注曰:「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逸也。」


天子扶犁親耕的耤田禮始於漢代


天子扶犁親耕的禮儀,在古代被稱為耤田禮或耕耤禮。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皇帝耕耤禮是漢代,漢文帝即位之初,賈誼上《積貯疏》,言積貯為「天下之大命」,「於是上感誼言,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並於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下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由於天子親耕的目的更在於其「勸農」的示範意義,所以扶犁親耕前還有一套禮儀,首先是祭先農。先農是古代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遠古稱帝社、王社,也叫神農,或謂后稷,漢代始稱先農。據《漢儀》記載:「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先農,則神農也。」《五經要議》也有「壇于田,以祀先農」的文字。

最早將親耕與祭先農同時作為「耕耤禮」記述的是《漢舊儀》:「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祀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從,大賜三輔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帛。種百穀萬斛,為立藉田倉,置令、丞。谷皆以給祭天地、宗廟、髃神之祀,以為粢盛。」關於天子耤田禮的時間和程序,《後漢書》也有非常具體的描述:「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以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種各耰訖,有司告事畢。」


明清時期每年仲春亥日在先農壇舉行耤田禮

老話說的「一畝三分地」 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么?



(先農壇古建築復原鳥瞰圖)

遵循「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古訓,明太祖朱元璋登皇位第二年,即於南京建先農壇並行耕耤禮。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沿襲了祭祀先農和行耤田禮的做法,將皇帝親耕的地點改在了北京先農壇。


北京先農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壇」。嘉靖十年(1531年)於內壇牆南部建天神壇、地祗壇,形成先農壇現今的格局。明萬曆四年(1576年)改山川壇之名為先農壇,設置先農壇祠祭署,鑄先農壇祠祭署印。清代,先農壇之名沿用,並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行了大規模改建。祭祀先農神的壇台先農神壇,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壇為方形,一層,南向。磚石結構,每邊長約15米,高1.5米,四齣陛,八級。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親臨或遣官在此祭拜先農,隨後到「一畝三分」的耤田中行耤田禮,扶犁親耕。


如今,先農壇里的「一畝三分地」早已不見了五穀生長,已成為育才學校的操場,但尚留有皇帝行耤田禮的兩處遺迹:一個是先農神壇,一個是觀耕台。


先農神壇壇台為一方形大台:「石包磚砌,方廣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如今,其灰白相間的石磚雖已斑斑駁駁,但仍不失大氣古樸。比起簡潔滄桑的先農神壇,觀耕台似乎多了些華麗。觀耕台18米見方,坐北朝南,高1.9米,東、南、西三出台階各為9級,台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觀耕台的四周還裝飾有色彩斑斕的琉璃瓦。

「躬耕勸農」耤田禮程序繁複莊嚴

老話說的「一畝三分地」 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么?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明清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重農祭農活動發展的頂峰時期,祭祀親耕制度周密詳備,整個儀式隆重有序。從先農壇所保存的清雍正帝先農壇親祭圖和親耕圖及有關典籍上,可以看到其過程極其莊嚴繁複。


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個月,就要由禮部報請耕耤日及從耕三公九卿官員名單,由鴻臚寺在先農壇耤田兩側立好典禮儀式及從耕官員的位置標識牌。耕耤前二日,皇帝開始齋戒,三公九卿以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一應人等皆在家齋戒二日。耕耤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視祭奠祝文、耕耤谷種及農具後,由太常寺官和順天府尹在儀仗樂隊護衛下送至先農壇,分別安放在神庫和耕耤所。耕耤之日,清晨,皇帝著禮服乘龍輦出紫禁城,午門鳴鐘。


皇帝到達先農壇後先去具服殿盥手,然後至西側先農神壇祭拜先農。祭拜之後,皇帝到具服殿更換龍袍準備親耕。禮部司官三揮紅旗,禮部尚書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戶部尚書跪進耒,順天府尹跪進鞭。然後,皇上右手執耒,左手執鞭,耆老二人牽耕牛,鴻臚寺官宣布儀式開始,皇帝步入「一畝三分地」親耕。緊跟在皇帝身後的順天府尹手捧青箱,戶部侍郎握種播撒,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穀雜糧。


皇帝三推三返完成耕耤禮後,戶部尚書與順天府尹跪受耒、鞭,分別放置犁亭、鞭亭。皇帝登觀耕台,從耕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禮。當禮部尚書奏報「耕耤禮成」時,樂隊奏導迎樂《祐平章》,皇帝方可起駕離開先農壇……


嘉慶皇帝秉耒執鞭時耕牛「抗旨」罷耕

老話說的「一畝三分地」 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么?



(觀耕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對於祭祀先農和耕耤禮,歷代皇帝都不敢怠慢。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頒旨全國省府州縣廳設先農壇行耕耤禮。為了保障親耕典禮的順利進行,清雍正以後,皇帝還要先到現在中南海的豐澤園「演耕地」里演練一番。即使這樣,一次在嘉慶皇帝親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耕牛發起牛脾氣,死活不肯耕地的「意外」。


據《清實錄》記載: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慶皇帝來到先農壇,按照古制祭祀先農並準備躬耕。這天伴駕的有睿親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慶郡王永璘、禮部尚書穆克登額、吏部侍郎佛住、刑部右侍郎熙昌等人。在一畝三分地上,順天府為皇上和大臣們準備的耕犁、牛鞭、耕牛、谷種等已經擺放就緒。這時,歌詠禾詞聲氣,鼓樂齊鳴,皇上穿著龍袍一手扶耒,一手拿起趕牛鞭,驅牛親耕。沒想到,那幾頭拉鏵犁的牛竟敢「抗旨」,不論皇上怎樣驅趕硬是一動不動。御前侍衛十餘人挾裹著牛,連拉帶拽,才協助皇上勉強完成三推。輪到三公九卿從耕時,耕牛仍是不聽使喚,要麼紋絲不動,要麼四處亂竄,把三公九卿折騰得狼狽不堪……嘉慶皇帝龍顏大怒,當天就下令將負責調教耕牛的大興縣和宛平縣的知縣沈守恆與張洽 「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尹專轄人員費錫章、兼管劉鐶之及有關官員,也全部「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一切例賞,概行停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動百科 的精彩文章:

虎豹騎: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最精銳的「特種部隊
納粹「死亡醫生」 如何逃脫半個世紀之久的追捕?
食品保質期怎麼定?過期食物到底能不能吃?
美國大選倒計時!希拉里能否笑到最後?
早睡早起or晚睡晚起?這個世紀難題終於有答案了!

TAG:互動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晚上吃薑似砒霜?八一八那些年我們深信不疑的「老話」!
老話講:懷孕前三個月不能告訴別人,你知道為什麼嗎?
這幾句老話你聽過嗎?最後一句害人不淺
老話說「一汗解百毒」很有道理!原來出汗這麼重要
「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老話是真的嗎?
老話講「男抖窮,女抖賤」,這是真的嗎?
知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這句話么,為什麼有這句老話呢?
父母喜歡叫小孩為「毛子」、「丫頭」,還當小名用,知道為什麼嗎?原來老話有講究,過去老人都懂的
老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百天該怎麼過呢?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你可知道這句老話還有另一層含義
為什麼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閻王不請自己去一句流傳依舊的老話
有句老話說得好,一白遮三丑,但是白不僅能遮醜
老話說:一個人窮一生還是富一生,就看這四個徵兆
這3句育兒「老話」被傳了許多年,但卻是錯的!
河馬閑的無聊故意惹怒獅子,最後卻是這個下場,真的應了那句老話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老話已被誤讀兩千年
老話說的好「字如其人」!北京爺們陳羽凡的字寫的還是不錯的!
這國嘴炮打得響 關鍵時刻我們還是那一句老話!
老家有句老話「外甥是狗,吃了就走」,那到底是孫子親還是外孫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