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習六度的菩薩

修習六度的菩薩

修習六度的菩薩



修習聖道的道,可分做自利道和利他道的兩類。自利道是佛徒注重自己進修方面的,如修習三十七道品,都是偏重自利方面的,也叫「聲聞道」;利他道是注重利濟眾生方面的道,即是「菩薩道」。什麼是菩薩道?《楞嚴經》說:「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薩發心。」菩薩發心修習的道行,在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修此六度法門,可以救度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的六弊之法。

一、布施度慳貪:布施有三種:財施,分內財施與外財施。能布施自己的頭目腦髓生命給人,叫做內財施;施捨田園舍宅國城財產的,叫做外財施。法施,以世間善法樂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導大眾的,叫做法施。無畏施,是精神力量的布施。如看見世間的人,發生一種威脅生命自由或財物喪失的危機,能用種種方便替他解除危難,而且能保障他的安全,令離恐懼,叫做無畏施。能行這三種布施,即可度去自己的吝嗇病了。


二、持戒度毀犯:戒是止惡行善的意思。止惡是消極的工作,行善是積極的工作。經律中說有三聚凈戒:攝律儀戒,嚴守規法,禁制惡行,是消極方面的防犯行動;攝善法戒,是勤修善行,克己為人,走向積極方面的行動;饒益有情戒,凡有關於利益社會人群的事業,都要從事實際的工作表現,以發揮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是擴充積極方面的行動。能守持這三戒,對於一切惡法,必不去做,對於一切善法,必無毀犯,所以叫做持戒度。


三、忍辱度嗔恚:忍辱是克服嗔恚的良法。真能忍辱的人,必是大智明理,大悲含攝,大度能容;不能忍辱的人,易發嗔火,噁心一起,破壞了種種所修的善法。菩薩行者,深明理性,具正知見,修諸善行,即遇邪見兇惡之徒來不加讚歎,反加毀辱,也要憐憫他的無知而加以容忍;縱使被他打擊,亦不以牙還牙。因修學佛法的人,負有荷擔救護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願行,必須視冤如親,以柔克剛,能被感化,方見功夫。可見這種忍辱工作和卑怯無力含垢忍怒不同,而是一種極明智的、極寬容的、極大方的舉措。


四、精進度懈怠:精進是勤勞不息的意思,但勤勞固是美德,倘用之不當,反成濟惡的飾詞。如勤勞而專為自我打算,甚至或專務害人,則雖勤勞,亦變成惡行。現在所說佛徒的勤勞,是不容有自私或害人的打算,而是在純精無雜的善行上精益求精,先益求進,排除懶惰放逸自私偽飾的惡行,勤勞實踐其他五度的功德。學者有此堅強勇猛的精進心,不論在自行化他的行業,受到逆境的打擊,也不會灰心退墮。可知精進實是一種無比的力量,一切功行,都賴之完成。

五、禪定度散亂:禪是印度語「禪那」的簡呼,義為「靜慮」,與「三摩地」的定義相通,故合名「禪定」,是梵華合稱的名詞。禪定的功夫對於人的精神健康是極有關係的。一個人沒有定力,精神恍惚,做事便會錯亂。所以佛法修道最注重定力。《遺教經》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一處,是將心力統一集中,不被私慾的境風所搖動,久久成熟,便能蒸發精神上一種潛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觸物,莫不焦爛,這時便已成了最銳利的智慧。因修習禪定,去除散亂的妄念,從專一精純的心力中,才發生觀察事理深刻清晰的智慧。故禪定成為開發智慧的前奏,而智慧卻成了禪定的後果。


六、智慧度愚痴:智慧有淺有深,從淺的方面說,智慧可包括一切世俗的知識,世間一切學問知識也叫做智慧。從深的方面說,現在是指佛法的智慧。佛法中的智慧雖比世間的知識學問更為高深,但基於能明白真理,認識事實的原則,則與世間學問知識是一樣的;不過佛所說的智慧,是指認識真理,且指能把握住這認識真理之中貫通萬法,應用在萬法上所施設的事業行為沒有絲毫錯謬的才叫做智慧,聽聞而得的,叫做「聞所成慧」;聞而後能如理作意,明辨慎思的,叫做思所成慧;思而後能從事實踐,篤行修持的,叫做「修所成慧」。此中思慧,正是禪定致力的唯一功夫。故禪定不是求其無所思,是求其不妄思。是制思契合於真理的境界,這境界的智慧叫做「根本智」,亦叫做「如理智」;從這如理的根本智,到了篤行修持應物設化時,發生一種化導眾生的功用,就叫做「差別智」,亦叫做「後得智」,或「如量智」。這種智慧能將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緣境現前。


佛法修道的法門,推廣地說,無量無邊;簡單地說,不出戒、定、慧三學;處中地說,不出三十七道品和六度。而六度能攝戒定慧三學,尤為扼要;同時六度尤重智慧度,無此度的凈智,修一切法都成世法了,所以《大智度論》說:「六度以智為導,如無智度,五度如盲」,就是這個意思。

修習六度的菩薩


修習六度的菩薩 點擊播放 GIF/28K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免費的公益佛學、修行、傳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學平台。讓您天天親近佛菩薩,學習善知識,積累福報,讓生命充滿慈悲與智慧!請搜索本平台總目錄,也可以通過「查看歷史消息」檢索。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156】佛門照妖鏡:《楞嚴經》講的五十種陰魔


【1155】解密歡喜佛與雙修的真相


【1154】佛教說拜師

【1153】星雲法師:抱怨的危害


【1152】當代凈土宗泰斗 蘇州靈岩山寺明學長老圓寂


【1151】宣化上人:一個佛教徒之本分


【1150】大鵬金翅鳥


【1149】夢參老和尚:虛雲老和尚為什麼總是「閉」著眼


【1148】今日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回顧大師對中國近代佛教巨大貢獻


【1147】聖嚴法師教禪坐(上)


【1146】星雲大師:命運與運命


【1145】《大寶積經》告訴你是哪一道投胎轉世的


【1144】素食是心的修行


【1143】南懷瑾:念佛的秘中之秘


【1142】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1141】星雲大師經典語錄百句


【1140】德林老和尚開示錄(上)


【1139】珍貴視頻:南懷瑾大師傳授打坐方法


【1138】當九零後「小鮮肉」遇見藏傳佛教「大咖」——索達吉堪布訪談與對話


【1137】海濤法師:讀誦地藏經真實不可思議


【1136】禪宗祖師公案選(上)


【1135】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聽法師們的開示


【1134】明日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


【1133】珠海普陀寺首屆三壇大戒法會


【1132】來果禪師:開悟者和沒開悟者差別


【1131】來果禪宗大德圓寂日,紀念偉岸一生


【1130】精進修行:佛七


【1129】大安法師:佛的十力


【1128】佛教說往生


【1127】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1126】法師讀誦《心經》(一)


【1125】佛說輪迴


【1124】南懷瑾:參話頭


【1123】佛說吃虧取捨


【1122】星雲大師:受菩薩戒 等同獲博士學位


【1121】佛陀教誡居家修持指南


【1120】祖師達摩聖誕日,重溫達摩經典語錄


【1119】明天達摩祖師聖誕紀念日


【1118】佛教的「六和敬」


【1117】星雲大師:藥師佛與阿彌陀佛有衝突嗎


【1116】大虛法師:附體的真相


【1115】恭迎藥師佛聖誕,傾聽星雲大師開示


【1114】明天恭迎五福臨門藥師佛聖誕


【1113】圖說藥師佛十二葯叉大將及神奇靈驗


【1112】佛說放下


【1111】佛說藥師佛法門功德利益


【1110】如何禮佛燒香


【1109】電視片《打蛇吃蛇變蛇人》《農婦治癒蛇放生後獲報恩》


【1108】神奇大悲水


【1107】聖嚴法師 :開悟的條件


【1106】電視片:《禪修》三集


【1105】宣化上人句句詳解大悲咒(上)


【1104】觀音出家日 細說六大觀音菩薩


【1103】明日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


【1102】本周讀經 《大悲咒》


【1101】南懷瑾:《金剛經》精華大智慧40句


【1100】怎樣精進修行


【1099】精美《金剛經》桌面圖


【1098】頗瓦法


【1097】佛教看邪淫的危害


【1096】星雲大師:讀誦《金剛經》好處很多很多


【1095】佛教看生死


【1094】重陽節 共同持誦《佛說父母恩重經》聆聽高僧開示


【1093】明天重陽節 聽聽佛陀說孝道


【1092】佛教說業障


【1091】樓宇烈:佛教真正的內涵


【1090】《夫妻與因果》《什麼樣的男人造就什麼樣的妻子》


【1089】今天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 重溫大師經典法語集


【1088】明天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緬懷大師偉岸一生


【1087】佛教看福報


【1086】憨山大師的參學悟道記


【1085】佛教看超度


【1084】沈家楨:學習《金剛經》的真正用途


【1083】佛教看抑鬱症


【1082】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一)


【1081】本周讀經 《金剛經》


【1080】索達吉堪布:持誦《心經》的人有大福德


【1079】佛教看忍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佛壇 的精彩文章:

界詮法師:更有效的念佛方法
解密歡喜佛與雙修的真相
宏海法師講解《佛說阿彌陀經》
夢參老和尚:參禪靠自己 念佛靠他力
賈平凹:有佛親近 以後我不會怯弱也不再逃避

TAG:光明佛壇 |

您可能感興趣

六度就是菩薩行
智慧法語: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的根本
以菩薩「六度」圓滿放生
《菩薩道的修學系列課程》之修行的基礎2——如何正確供佛
恭逢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一切眾生修行至圓滿
學習菩薩的精神——今日恭迎地藏菩薩聖誕
佛教 文化:如何在婚姻生活中修菩薩行
最近的菩薩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成就菩薩五德
財富如水要流到福田裡 布施為何在菩薩六度里排第一
地藏菩薩聖號的修法
無著菩薩的修行故事
為什麼觀音菩薩是知名度最高的菩薩?
地藏菩薩度眾生的故事
文殊菩薩善巧度妓女
這六個字,讓觀音菩薩修行成佛
發菩薩心、行菩薩道
佛教 文化: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是同一個菩薩嗎
常識 彌勒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