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點擊播放 GIF/220K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內容導讀


多行善事,多積德!心存善念有善報,善惡到頭終有報!助人終究助自己!


1


拜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裡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淵:沉靜、深沉。


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尤:怨咎、過失、罪過。


【評析】老子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2


拜讀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師《道法九要》「立身第一」篇片段


【原文】披閱經典,廣覽玄文,摒除害人損物之心,可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實事求真,精嚴香火,孝敬父母,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淫邪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臨誅戮之場,勿親屍穢之地。清靜身心,遠離惡黨。


【譯文】翻開經典閱讀,廣泛閱覽講道的經典和文章。摒棄、排除害人、害物的心思,務必樹立愛護眾生、幫助別人的思想。勤勤懇懇地做善事,而且每一件事情都要追求本源,不虛假。認真照料殿堂里的香火,孝敬父母,對長輩、師長要恭敬,行為要端正、莊重,祭拜神靈的科儀要整齊、嚴肅。不要產生邪惡、淫穢的不正當的妄想,不要到聲色犬馬場所尋歡作樂,不要到殺人、屠宰牲畜的場所,不要到存有屍體的污穢地方去。把自己的身體和心情都保持得乾乾淨淨,清清靜靜,遠離品行不端的朋友,切勿同流合污。


【註解】


(1)、「披閱」,翻開經書來閱讀的意思。


(2)、「玄文」,就是講道的經典和文章。


(3)、「摒」,就是隔斷。


(4)、「精嚴」,就是完美而嚴格的意思。


(5)、「花衢柳陌」就是古代的聲色犬馬的場所。「勿游花衢柳陌」,指的是不要到紅燈區遊覽。


(6)、「惡黨」,指的是品行不端的朋友。


【評析】


講做人的道理,這裡面的妙趣就在於,作為一個與草木鳥獸不同的人,應該具有「我是一個「人的自覺意識」。有了這樣的自覺意識,按照作為一個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象草木那樣無情,不象鳥獸那樣一切行為都任憑本能,那麼,體會做人的道理就漸漸真切了,明白只有人才具有分辨善惡和是非的能力,因而要珍重這種能力,擇善而行,遠離諸惡。按照這樣的自覺意識和要求,人才會有向上之心。皈依道、經、師「三寶」,是向上之心在人生中的表現,是意識自覺被喚醒之後的一種人生選擇。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必然會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為,讓遷善向上的意願更加明晰起來。有了這樣的意願,則好生濟人、事事求真、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等品德,就在我們的內心裡生根,成為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強制性的他律。


3


人生七件事,千萬不要做


幾乎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總有數不清的不如意伴隨在你我身邊,所謂愁與恨、悲與苦、煩惱與失望、坎坷與不平,讓我們無法逃避;放眼整個社會,戰爭、飢餓、貧窮、暴力、色情、自然災害、環境污染,也在時時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可以說,在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雖然何等短暫又無常,卻都是被痛苦和煩惱包圍的一生。


如果一個人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度過此生,實在是榮幸之極!其實,要想盡量擺脫痛苦和煩惱,讓自己每一天都活得開心自在、了無遺憾,也並不是非常難,只要你相信因果,記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同時,有幾件事你千萬不要做,這些事情對你的一生影響特別大。


1


不孝順父母


父母生我養我,恩情深厚,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難容。況且連父母之孝禮都不尊者,又何能領導他人?何能服眾!


2


貪淫好色


貪淫好色之人,心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氣,生活事業會很不順利,所求違願,不能圓滿。而且貪淫之人,身體肯定受損,豈能不得病?


3


愛貪便宜,非常吝嗇,很少做善事


心中貪吝,貧窮常不離左右。不做善事,沒有福德資糧,坐吃山空。這種人沒有博愛救苦之心,沒有人緣,也必定缺少他人幫助,又怎能成就事業?縱然一時快活,可終究會財去財空。


4


經常殺生


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緣,但不是用來供人殺的。經常殺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業、生活上的機遇?


5


不尊敬師長,輕浮傲慢


既然作為你的老師、你的領導,肯定有比你優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謙虛,總是認為他們這裡講的不好、做的不好或者領導無方,那你肯定是會毫無作為,因為你心浮氣躁,沒有王者風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虛心者,又怎能若谷?


6


偷盜


偷盜的概念非常廣泛,只要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佔為己有,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張紙、一支筆都屬於盜,雖然我們有時是光明正大的心理,也很坦然的。但是這種行為,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報的,而且你一定會在某個時候發生同樣的損失。還有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偷盜,但即使「發家致富」了,最後終究還是落個悲慘貧窮的惡果。


7


常說假話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好相處,貴在相互真誠,忌諱虛情假意。不論是六親眷屬、朋友上司,只要你平時言語誠懇,真心善待,一定會贏得他人的信任。經常編造一些子無虛有的故事,或者養成了「說謊心不慌」、對任何人都能隨口說假話的習慣性「條件反射」,有時往往會因一句隨意的謊言而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如果上述7項與你毫不沾邊,恭喜你!你必是有福尊貴之人,即使你現在有什麼困難,也一定會柳暗花明,撥雲見日。合天地之道,神鬼佑之!如果你有幾項和上面一樣,建議你立即改正,真心懺悔,不管你現在如何,你的未來肯定也會有極大的轉變,人生的光明愈強。


4


十種積德行善的方法


1


與人為善


這是講存心,要存一個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


2


愛敬存心


要以真誠心,愛一切人、事、物;要恭敬、謹慎、細心地對人、對事、對物;要讓「愛」「敬」永存心間。


3


成人之美


人家有好事,我們要幫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壞。哪怕此人是惡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們也要幫助他。不能對人要對事,此事對社會有好處,對大眾有好處,就應當幫助。人雖然不善,我們要常常輔導他,盡心儘力去幫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有成就。


4


勸人為善


特別勸導有能力、有機會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機會行善,錯過非常可惜。沒有機會去創造機會,比較困難;創造機會也必須有創造機會的條件,否則也是做不到。所以認識機會,掌握機會,這是真正的智慧。


5


救人危急


人在有急難、危險之時,不論他是好人、惡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見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6


興建大利


所謂大利,利益社會、利益人民的就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個人做;沒有能力,就集合大眾的能力來做。


7


舍財助人


金錢、財產是社會給予的,要回饋社會,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個人和群體,渡過難關。


8


護持正義


世間正義都要維護。但是維護正義要有智慧、有能力,要知道何為正義,然後才能去維護。


9


敬重尊長


要重視孝道、師道,要念念不忘父母師長的恩德,這是存心厚道。不但不忘,還要有行為表現,對父母、師長要盡到孝養的責任。生命得之於父母,慧命得之於老師,對父母、老師之恩怎麼能忘記?


10


愛惜自然、愛惜生物


5


古今行善結緣故事


1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記得小的時候,我們村子極度缺糧,每年春節前後,總有一大批安徽和河南的災民到東北來乞討,他們都能得到我們每家每戶的救助,半塊玉米餅,兩個土豆,或一盅小米,點點滴滴,匯成生存的源泉,幫助無數難民渡過難關,生存下來。在當時,沒有一個人對乞討者說,我們也沒糧,你們去找政府吧。這種記憶一直影響著我。我的母親沒有信仰,但她的口頭禪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在我的印象中,她總能跟素不相識的人在很短的時間裡相處融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正是她的友善,消弭了身邊無數的干戈和矛盾,讓她和她的親人一直置身於和諧的生活環境里。母親沒有文化,但我總感覺她那幾句話比那些「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把自己的行李物品交給陌生人看管」這樣的訓誡語言要高明千百倍。


2


好人自有好報


這是天經地義的(有些人貌似好人,結果沒有好報,這是有原因的)。


我們鄰村有一戶興旺人家——姓王。他家姊妹七人都在做著不大不小的官。最大的官是什麼市的副市長,由家裡的老大在做。最小的官是本縣的一個什麼局的局長,由最小的女兒在做。他們家的人對人都很厚道,為人正直,給村莊里的人及莊上辦了很多實事。要知道,在我們這裡能吃上公家的飯就很不容易了,更何況能帶上一個「長」字。


村裡有許多年輕人覺得不服氣,認為自己在外面沒日沒夜的打工,生活都很難維持,而他們家究竟是怎麼了?村裡的老年人告訴年輕人說,你們不知道,他們家的現在是有來頭的。他們家的爺爺以前只是一個挑夫。在他爺爺的那個時侯,不像現在一樣交通方便,一樣東西要靠扁擔來挑。做挑夫的人是苦力之中最苦的一種人。他們挑著扁擔下四川上新疆,終年四季風餐露宿,其中的苦衷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烈日炎炎的一天中午,他的爺爺挑著扁擔看見人們在樹蔭下乘涼,心中不平,覺得自己為什麼這樣艱難。


有一天,他碰見了一位老道士。就給老道士行了一個大禮,然後問老道士如何能夠轉變他的命運?老道士說很簡單,只要你一心向道,與人行善,命運很快就會轉變。從此以後,碰見與人為善的事馬上去做。一年以後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老道對他說,你的這一生會好起來,你的後世子孫會更好。後來他成了這裡有名的大善人。生活也果然好了起來,成了這裡的富戶,八十八歲無疾而終。現在,他的孫子都能吃上皇糧,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現在很多人說,誰誰多壞,反而做了大官,吃香喝辣的。其實,別羨慕那些做壞事的官,這些人早晚要出事,子女跟著倒霉,死後還要受更大的苦,還是要做一個好人保險。


3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無錫七房橋錢氏家族,何以一門走出七位院士。


一門出了七院士,這在中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無錫七房橋錢氏家族是錢氏始祖吳越國國王錢繆的後代在無錫七房橋村的一個分支。緣何錢氏家族何以能走出七位中科院院士。我覺得這可以從錢家辦的「懷海義莊」說起。


「懷海義莊」位於新區鴻山鎮七房橋村,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民間慈善機構之一,佔地面積約450平方米。


據記載,當初七房橋錢氏一族有多人經商後獲得成功,於是這些錢氏族人共同出資創辦「懷海義莊」。根據宗譜傳記,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懷海義莊的宗旨是「救災周急、恤孤矜寡、排憂解難」。可以看出它秉承了錢氏始祖——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國王錢繆的家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


族內凡孤寡鰥獨者均能領到義莊的錢糧,貧困學子都能在義莊的資助下上學。在青黃不接的季節經常舉辦施粥,施糧的義舉,這些義舉當時幫助了很多族人,獲得幫助的族人也不時捐錢捐物給義莊,於是乎義莊在當地的影響越來越大,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大力擁護。


「懷海義莊」的這些義舉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整整持續了七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懷海義莊前有一條河流,名為流嘯傲,相傳為吳泰伯所開鑿,「懷海義莊」創建後,這條河改為放生官河,據傳,七房橋無外姓,只錢姓一族,「放生官河」石碑由七房橋老三房濟美公錢福基(清同治年曾誥封奉直大夫,賞戴藍翎,欽加鹽運使)報縣衙後所立。


當時七房橋正值鼎盛時,房屋整齊,街道整潔,族規嚴謹,正如錢氏家訓所述:「內外門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街道上不準牛羊牽入,孩童不準拋磚塊到河裡,如發現,族規無情,罰家長行差。


河中平日不準捕魚,平日里官河中只能放生,每逢農曆初一、月半,各地百姓買了活魚蝦到此焚香放生,特別是農曆三月十五,放生官河邊到處都是手拿燃香、活魚蝦祭河放生的百姓,以此緬懷泰伯開鑿嘯傲涇,恩澤鄉里,造福百姓。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言也驗證了因果的真實不虛,到了近代,七房橋錢家一下走出了七位院士,由國學大師錢穆領頭,後面為力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環境工程專家錢易,物理學家錢臨照,工程力學家錢令希,經濟學家錢俊瑞,生物化學家鄒承魯。其中,錢穆和錢偉長偉叔侄,錢穆和錢易為父女,錢臨照和錢令希為兄弟。


4


乞丐變成了富翁


清朝時的蘇州楓橋鎮,是當時來往客商糧船聚集之處。楓橋鎮邊上有一座古廟,一無家可歸的乞丐夜間就寄宿在此,他雙足有疾病不能走遠路,白天只能在楓橋鎮附近乞討。


那乞丐一日早上如廁時,見廁所旁有別人失落的一個銀錢袋,打開一看,其中有銀數百兩之多。他想:這應該是過路人所遺失的錢袋,我乃一薄命之人,安能享此意外之財?況且我不知此銀是做什麼的,如果這是等著急用的救命錢,一旦丟失則有可能出人命,我又豈可貪占。於是就不去乞討了,而在旁邊等待失主來尋。


中午之時,果然有人飛奔而來,並在此仔細尋找著什麼東西,神色十分焦急。乞丐便問他:你是在找失物嗎?那人說:當然是丟了東西,難道你拾到了我的東西了嗎?乞丐回答:是的。然後又仔細核對查詢一番,確認他是失主後,便將銀袋還給了他。失主大喜表示願把一半的銀子贈給乞丐。乞丐一笑說:我連一整袋銀子都沒要,還會要你的半袋銀子嗎?而且你銀子少了一半,恐怕辦事會有困難吧。快去辦你的事吧,不要再耽誤我討飯了。失主不得已只好在離開時突然強行塞給他十兩銀子,算是給他的謝禮。乞丐最後也只好收下這十兩銀子。


下午,乞丐要飯至街口,忽見一年輕的女孩正抱著父親哭泣。乞丐向圍觀者詢問事情的緣由。就有人告訴他:這是債主正要把女孩搶去抵債,故而女孩在悲傷哭泣。乞丐又進一步得知那父女倆僅僅只是欠了十兩銀子而已。當即乞丐就怒斥那債主太不仁義,竟然為了十兩銀子就要使人家骨肉分離。債主看他是個乞丐便冷笑著說:既然如此你就替他還了吧。結果乞丐便真的把失主剛才給的十兩銀子拿出來,替父女倆還了債。債主便不得不放過了父女倆。


其實那債主的本意並不是要那十兩銀子,而是見那女孩貌美想要圖謀罷了。這下突然冒出個乞丐攪了他的「好事」,因此懷恨在心,便誣告乞丐是賊,那十兩銀子是偷來的贓款。縣令陳某接到此案後,認真審理,認為乞丐是冤枉的,恰巧這時那失主得知此事便立刻來作證,乞丐的冤屈得以昭雪。縣令當即讚賞了乞丐,嚴懲了誣告的債主,並下了一道命令,把每天當地糧商交納給官府檢驗的米樣全部賞給乞丐,不再讓他受乞討之苦。


乞丐靠著賞賜的米樣,漸漸有了點積蓄,便要請醫生治療腳上的疾病。這時遇到一個道人給他一個藥方。乞丐照此方治療數日後,足病竟豁然痊癒,能與正常人一樣工作賺錢了。從此,他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從一個乞丐變成了富翁。 (資料來源:《子不語》)


5


從裴度到胡雪岩


有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唐憲宗時宰相裴度年輕時候得一行禪師相面,斷定其沒有福壽,將來會飢餓而死。一日,裴度去香山寺散步,拾到一個包裹,裡面裝有很多貴重的物品。裴度沒有偷偷的收歸己有而是耐心的等待著施主的歸來。當驚慌不已的失主匆匆趕回找尋的時候,裴度原封不動的把包裹還給了她。後來他又遇到了一行禪師,一行禪師對他說:「你滿面陰騭紋,不但改掉了原來的貧餓之相,而且將來富貴不可限量。」後來果如一行禪師所推斷的一樣,裴度後來出將入相,他的五個兒子也都被朝廷賜封爵位。無獨有偶,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身上。胡雪岩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父親又去世的早,他靠幫人放牛來幫著母親維持家計。在他十三歲的一天,放牛的途中,他在路邊拾到了一個包裹。家境貧寒的胡雪岩並沒有驟起貪心而是想到了失主的急切心情,他默默地坐在原地等待著失主的到來。幾個時辰過去了,還是沒有看到有人來尋找包裹。胡雪岩的肚子已經餓的呱呱叫了,但他還是堅持等待著。一會,一個滿頭大汗的中年人急急忙忙的走了過來,向他詢問包裹的事情。胡雪岩仔細的詢問了包裹的情況,確定了包裹確實是他的,就把包裹還給了他,這個中年人給他的幾兩感謝銀子他也沒有要。這件事成為了胡雪岩一生中關鍵的轉折點之一,因為這個丟失物件的人是一個外地開雜糧行的商戶,他覺得這個小孩子實在淳樸,就把他帶去自己的雜糧行作了夥計,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商業生涯。如果沒有還物一事,胡雪岩可能一生中都在績溪老家,就不可能有後來富甲天下、官居一品、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了。


這兩個人,一個貴為宰相,一個富甲天下,是絕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我想他們能成就這樣的事業和他們的人格密不可分。從世俗上來說,「誠信」是一個人的根本,這個基本的品質決定了這個人能夠走多遠的路。所言所行,都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和信任,這樣的人,想默默無聞都不可能。他們身上的人格魅力會散發出光芒來,讓他們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從道法角度講,他們這樣做是積了陰德。而富貴功名都是積德行善的果報(或今生或前生),不是偶然得來的。裴度因為還物之事改變了原本應該貧賤的命運,而胡雪岩不知是否也如裴度一樣轉變了命運還是原本就應該富貴,至少是在他的命運上加了正分,增加了福報。


《論語》上孔子告訴弟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聖人在這裡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學習的次序,先修德,再學文。而近幾十年來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太側重於技能教育而忽視了根本品格的培養,近年來全國各地漸漸有了國學復興的趨勢,開始注重孩子們品格的培養,真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6


人不貪色,處處與人為善,就是貴人,必得福報。


(1)、費樞是廣都(今四川廣安)人。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進京城時,到長安附近的燕脂坡一家旅店歇息。


這時太陽已經落山,女店主侍倚門口,嫣然含笑,向費樞道了一聲:「客官一路辛苦,歡迎光臨小店!」 半夜,女店主獨自一人,來到費樞住宿的房中,說道:「我見客官文雅風流,甘願與您共枕席之歡,不知客官意下如何?」


費樞聞聽此言,大驚失色,忙問:「你是幹什麼的?為何半夜三更,來到我這房裡?」女主人回答說:「我父親在京城做絲綢生意,是絲綢店的主人。家在某某街道。父親把我嫁給這個旅店的兒子為妻。丈夫亡故,因為貧窮,無力歸家,又不能忍受寡居之苦,所以今晚甘冒羞恥,來委身於您。」


費樞聽後,溫和的說:「你的處境,我都聽明白了,我不做非禮之事。我進京城後,一定去拜訪你父親,請他派人來接你回家。請你不要怨恨我。」那個女店主十分羞愧,低頭轉身退去。 費樞到了京城,打聽到某絲綢店,向店主通報了自己的姓名。店主立即十分熱情的講:「我在這以前,晚上夢見神仙告訴我,我女兒可能要失身於人。如果遇不到貴人費樞,就危險了。您的姓名,是神仙早告訴我了。願聞其詳!」 費樞就把經過情形,詳細的講了出來。店主聽後,感動得流淚,拱手致謝道:「神仙說您是貴人,當之無愧!」店主後來把女兒接回家,改嫁出去,使她生活得很好。第二年,費樞登科及第,官至大夫,作了巴東郡守。


(2)、楊希仲,是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他考試未能及第,在成都某家任私塾教師。這家主人的小媳婦,年輕美貌,到學堂來調戲楊希仲,想與他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楊希仲義正詞嚴的拒絕了她。當時,楊希仲的妻子,住在鄉下。這天夜裡,有個神仙告訴她:「你丈夫獨身在外,能保持情操,不與外人私通,不欺暗室,神已知之。下次科舉考試,令其高中,以為賞。」妻子從夢中醒來後,不知是怎麼回事。 到了年底,楊希仲回到家中過年,妻子問他,楊希仲才把發生的那件事情,告訴給她。下一年,楊希仲果然在考試中,名列榜首。(以上二事,均據《夷堅志》)


秉持正氣,不貪色慾;行為端莊,不欺暗室。這在古人眼中,就是正人君子。神還把這種人,稱為貴人。可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非常可貴的品德。筆者對我們古代的先賢十分欽敬。對照他們,常有愧疚。


(3)、明朝的呂青,平日喜好談論淫穢之事和偷窺婦女;他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家裡貧窮到了極點,兩個兒子相繼的死去。有一天,呂青忽然暴斃,見到了祖父很生氣的對他說:「我們家兩代積善,你命中該發巨萬的財富,沒想到你心愛美色,口眼都在造孽,福報都快要折盡了;我恐怕你會真的去犯邪淫的惡事,那麼我們呂家的後嗣,就沒有指望了;


所以我才哀求懇請冥王,把你拘到陰曹地府來看一看,你便會知道厲害了啊!」 呂青說:「聽說姦淫別人的妻女,會得到絕嗣的報應,事實上我也很害怕會得到這個報應,所以我未曾犯過啊!」


旁邊一位冥官說道:「豈只是絕嗣而已啊!如果是女子主動來勾引,而自己就順水推舟不推辭,這個罪孽,就是只有絕嗣的報應;若是自己引誘逼迫人家,以及屢屢再犯的人,迫害別人的倫常,使人家墮胎殺子殺丈夫,這些都是何等的大罪,豈只是絕嗣而已呢?對於邪淫的罪惡,在陽世間的法律太寬鬆,但是陰間的法律卻是最嚴。


凡是人一動了邪淫的慾念,三屍神就會自首,灶君和城隍,就會據實的申奏,如果他們隱匿或是漏掉,便是大過啊!你試看今天的發落,便知道了。」 過了一會兒,鬼卒們就帶了許多犯過邪淫罪惡的犯人來到殿前,他們都帶著枷鎖跪在地上,冥王厲聲的吩咐道:「某人變毛骨悚然。


冥官說:『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呢!你千萬不要貪圖片刻的歡情,失去了人身;應該要避色如同避箭一般,而且要刻印文章勸世啊!』 沒一會兒,冥王就把呂青放回了陽間。呂青刻印游冥錄一萬張,以警惕世人,而且儘力的行善。 呂青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連續生了兩個兒子,而且家財萬貫,非常的富有。呂青後來決定避絕塵緣,往南海修道去了。 這是呂青的同鄉蔡菁,為他所作的記載。


7


侵吞賑災款項雖行善果報還要受


清朝末年,有些地方有災難,皇帝派一個做官的帶著錢去賑災。做官的把賑災的錢吞沒了,所以在災區裡面許許多多的人得不到衣食,餓死、凍死了很多人。


沒有多久,清朝亡國了。民國成立之後,他就做了寓公,住在外國租界裡面,很有錢。那時候做貪官的,還算不錯,他還有一點良心發現,自己知道干下這個錯事,所以晚年到處燒香,到處拜佛,修橋補路,盡干好事,社會上稱他為大善人。


他的錢從哪裡來的?吞沒賑災之款來的。他當了大善人,這樣過了幾年,他死了。他死了之後,家裡人很傷心。他的姨太太有好多個,第四個姨太太非常想念他。正好那個時候,在上海有一個法國人通靈,他可以把你家裡亡故人的靈魂找來跟你談話。他收的費用很高。


她聽到有這麼一樁事情,就去找這個通靈的法國人。錢他收了,找了好久找不到,他就覺得非常奇怪,就告訴她:「 我絕對不是欺騙你,我真的找不到。」他說:「 如果你親戚朋友當中有新過世的,我收一半的錢,我替你找出來,給你做個證明,讓你相信。」 她聽了這個話之後半信半疑。


正好她先生大兒子死了(不是她生的),她就找大少奶奶來,請這個法國人去找,果然沒有一會兒找到了。大少爺附在一個人身上,那個人說話的聲音跟大少爺的聲音完全相同。


他們就問他死後的狀況,他都說了。然後就問他:「 你爸爸怎麼會找不到? 」 他說:「 聽說爸爸墮地獄了。」 這個外國人講,地獄他沒辦法,難怪他找不到。她問:「他是個大善人,一生盡做好事,天天拜佛念經,怎麼會墮地獄? 」 於是,他大兒子說出吞沒賑款這樁事情。


他說:「爸爸的老朋友在上海,他過去的同事,有一兩個人知道這個情形,你們去問問他就好了。」 於是,這個四姨太就去找他先生的老朋友。


從前人厚道,你做惡事,人家都不說。結果他家人找來之後,那個老先生就講,是有這麼一樁事情。但是他究竟吞沒多少錢,那就不知道,就沒人曉得了。


8


三世惡果今世報,來世投報帝王家


北宋年間,在一個村莊里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這個孩子不但孤苦伶仃,而且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但年復一年,誰也沒想改變它。只有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們看到了,就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撿石頭堆在河邊。孩子回答說,要修一座石橋,為鄉鄰行走方便。眾人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笑了之。


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鄉鄰開始改變認識,並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投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


鄉鄰請來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這個殘疾孩子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橋尚未建成,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說哎呀,這麼可伶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卻招來這樣的報應。可是這個孩子本人卻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干著力所能及的活。


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眾人歡呼喜慶之餘,無不將憐惜、讚歎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身上。孩子雖然什麼也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很快,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倒地身亡了。眾人驚呆了,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嘆息孩子命苦,指責蒼天不公……


就在這個時候,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老包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了一位龍子。小皇子十分招人喜愛,可就是整天啼哭。於是皇上特意讓老包去看看。老包見那孩子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勿行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趕忙伸手向字擦去。老包伸手這一擦不要緊,小皇子胳膊上的字跡瞬間變得蹤跡全無!


說來有趣,皇子手上的那六個字在包拯眼裡是字,在別人眼裡卻只不過是塊胎記。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老包抹去,唯恐抹去了福根,便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然後將自己在氣頭上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甚覺蹊蹺,命老包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老包枕上陰陽枕到地府一游,真相盡顯。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閻王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於是閻王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閻王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一世還了三世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裡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些方面已達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這個民間流傳的小故事。作為一個修道人來看,啟示很多。很多聽眾朋友都知道中國有個成語,叫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一件事的發生,是福還是禍,很難從表面上來斷定。進一步說,一件事發生了,是好是壞,背後很多更深的內涵才是決定因素。


9


金甲神守護,盜賊不敢光顧


明朝嘉靖初年,儀真縣的金某在鎮上開了個典當鋪。有一次,當地出現盜賊搶掠,幾乎鎮上所有富戶人家的錢財都被劫掠一空,唯獨金某的當鋪平安無事。縣令因此懷疑金某可能與盜賊互相勾結,所以他家才能免予搶掠。


盜賊後來被官府抓獲了,縣令問他們為什麼不去搶金家的東西,盜賊說:「我們幾次都想去搶劫他家的東西,可每次都看見他家屋上面有無數的金甲神守護,所以始終不敢侵犯金家。」


縣令聽後不相信,又把金某的鄰居叫來詢問,鄰居們紛紛說:「金某是積德的善人,其他的典當鋪總是出輕入重,只有金家的當鋪出入公平,估價高,期限長。如果知道有老弱貧困的親鄰,他還免掉利息;到了冬天時,他就免掉冬衣的利息;到了夏天就免掉夏衣的利息,年年都是這樣。要知道天佑善人,所以吉神庇護他啊!」縣令聽後這才相信了,他對金某的善行美德大加讚賞。朝廷專管巡視的官員聽說後,也旌表金家。


10


義姑棄子,齊軍退兵


齊國去攻打魯國,到了郊外的地方,看見有一位婦女一隻手牽了一個孩子,另一隻手抱了一個孩子,這樣地走著,齊國的士兵就去追她。那位婦女就把手裡抱著的小孩子丟掉,跟了牽著的孩子一同跑了。


士兵把那位婦女追到了,就問她:「你丟棄手裡抱著的孩子,卻帶了牽著的孩子一同逃走,這是什麼緣故呢?」那位婦人回答:「剛才帶著走的,是我哥哥的兒子。被拋棄的那一個是我自己的兒子。我看當時的情勢,這兩個孩子是不能共同存活的,所以我寧可把自己的兒子丟了!」齊國的將官聽了就問說:「哥哥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那一個比較親呢?」那婦人答道:「對於自己的兒子,是一種私愛。對於哥哥的兒子,是一種公義。拋棄自己的親骨肉,雖然心中痛苦,可是從公義上來說,這是對的!」齊國的將官就叫自己的軍隊停止前進,不再去攻打魯國。他感嘆地說:「魯國的婦女尚且曉得行義,這種仁義的國家,那裡可以去攻打他們呢?」於是便帶兵回齊國。那位婦女先前丟掉的自己孩子,也得以保全性命。魯公知道這一件事,就送給那位婦人許多禮物,並且尊稱為「義姑姊」。(《古八德全書》第三百八十三頁)


11


贈民一牛,百姓敬讓


南北朝時,張萇年出任汝南太守。郡里的劉宗之兄弟分財產。由於他們家境貧困,只剩下一頭牛,兄弟兩個人都想爭到那一頭牛,所以就向衙門提出訴訟。


張萇年很感慨地說:「你們兩兄弟因為一頭牛而互相爭訟,如果有兩頭牛,那就不必再爭了!」


於是,張太守便把自己的一頭牛送給他們。


從此,汝南郡內百姓相互告誡和約束,大家都變得敦厚而且禮讓。(《北史》張袞傳1


12


福田靠心耕


古代有一位女子,經過一座佛寺時,她就進門很虔誠的禮佛,而她身上只有兩文錢,就完全奉獻出來。方丈看了很感動,親自出來為她念佛祈福,幫她迴向。她後來成為皇妃,她富貴了,就拿著幾千兩銀子來布施給這個佛寺,結果方丈沒有出來,而是找了他的徒弟出來幫她念經迴向。這位女子很好奇,就向方丈請教說:「以前我捐兩文錢,方丈親自幫我懺悔迴向,現在我捐了幾千兩銀子,何以叫徒弟出來幫我念經迴向?」方丈告訴她:「你以前供養的兩文錢是發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來幫你迴向,對不起你。這一次你雖然供養了幾千兩銀子,但是你的心已經沒有前一次那樣真切,所以請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6


牢記十善緣


1


存善心


2


懷善意


3


行善端


4


為善事


5


結善緣


6


交善友


7


言善語


8


做善人


9


傳善道


10


崇善德


正所謂:夢幻之身不久長,桑榆能耐幾風霜。如何跳出利名窟,贈汝長生不死方。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版權聲明


⊙本平台原創整理文章,歡迎轉載,轉載本文須註明,來源:道教(微信ID:daoismcn),侵權必究。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本文作者 張長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讀經典做好人,行善事結善緣!



福生無量天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行善」是人體最佳的治病方法!
莊子,明日不可待,昨日不可追!
道長教你,除惡夢法的咒語和訣竅!
修仙要渡雷劫?看看道教是如何渡劫的!
我為什麼崇尚道教!

TAG: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再苦也堅信,行善事結善緣,善惡終有報
美文精選,多行善事,多積善德,終有善緣善果
多行善事必有善報
行善得善
既然行善那麼苦,人為什麼還要選擇善良?
行善積善,才可得善遇善
行善這件小事
民間故事:行善和作惡!行善積德,有神助!作惡損陰,終後悔!
做好人,行善舉,真情扶貧
勸人行善莫做惡,陰間生死簿,善惡全記錄!
積德行善,將害人的的盧馬留給自己,好事讓給別人,善行傳家久
只行善,不念經 行嗎?
遮醜是美德,行善得善
只行善,不念經;行嗎?
如果不行善事,活著又有什麼意義?佛弟子修行分享
信仰就是別人做惡 我們依然行善
信仰就是別人做惡我們依然行善
@有緣之人,請您進來種下一顆善的種子,廣結善緣,積德行善!願佛佑眾生,隨喜法布施者增福增慧!功德無量!
行善積德,善心能破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