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北京友誼醫院藥劑科 程晟
孩子生病,少不了打針吃藥。但由於種種原因,兒童專用藥卻一直處於較為缺乏的境地。據統計,約9成藥品沒有兒童劑型,孩子吃藥普遍成人化,用藥靠「掰」,用量靠「猜」。那麼,為什麼兒童會需要專用藥呢?在兒童葯還沒有大規模投入生產之前,我們怎樣做才能保證兒童的安全合理用藥呢?
醫學上說的「兒童」一般指多大?
程晟藥師介紹說,醫學上所說的兒童,一般可分為幾個時期:出生28天以內的,稱為嬰兒;3歲以內的,稱為幼兒;3歲以後統稱為兒童,也可以再細分一點:3~7歲,稱為學齡前兒童;7~10歲(或12歲),稱為學齡兒童;10~12歲以上,稱為青春期。從出生開始,到青春期結束,都可以稱為兒童。
為什麼兒童需要專用藥?
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的「微縮版」。那麼,與成人相比,兒童的哪些特點或因素,導致他們需要兒童專用的藥物呢?
程晟藥師介紹說,這主要是由身體因素和心理因素兩方面原因決定的。
1.身體因素:
從葯代動力學上來看,兒童有很多特點是和成人不同的。
從藥物的吸收上來看,嬰幼兒時期,人的胃酸的PH比較低,且隨著年齡的增加,PH會有所下降,直到2~3歲,才會穩定在成人水平。因此,有一部分藥物在嬰兒時期吸收比成人多,比如抗菌葯,像阿莫西林。還有一些外用藥,由於嬰幼兒皮膚的角質層比較薄,因此吸收比較迅速。
從分布上來看,兒童的藥物血漿蛋白結合率要低一點,很多藥物都會產生比較高的游離的血葯濃度,引起不良反應的增強。另外,嬰幼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一些藥物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蓄積,增加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也。比如嬰幼兒注射雅安培南以後,會出現一些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比如驚厥等。
從代謝上來看,小兒肝臟代謝酶的系統有一個逐漸發育的過程,因此很多藥物的代謝是比較慢的,血中半衰期比成人延長。
另外,兒童腎的排泄能力也會降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孩子生理上的特點,比如小兒吞食藥物會有一定困難。大的藥片或者藥物膠囊,對於兒童來說吞服起來會有一定困難,會容易卡到氣道。
2.心理因素:
另外還有一些心理上的特點,比如兒童順應性比較差,也就是說遵醫囑的能力比較差。不願意吃藥,不願意打針,會有一種抗拒心理,可能會造成服藥不規律。另外,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有一些味道比較好的葯,或者顏色比較亮麗的葯,可能會吸引他們去誤用,這種情況經常會有發生。像常用的退燒藥,比如說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抗菌葯如頭孢克洛的混懸劑、溶液劑等,口味都是比較適合孩子服用的,但是如果給孩子喂一些口味不好的葯,兒童就會不容易接受。
基於上述兒童這些特有的特點,建議生產一些兒童專用的藥物,包括一些特殊的品種、劑型等,比如在葯中加入一些調味劑。像普通的注射藥物,可以生產兒童專用的劑量,也就是相對比較小的劑量。
那麼哪些藥物劑型對於兒童來講更適合呢?程藥師說,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嬰幼兒來說,類似於混懸劑、溶液劑,更適合小孩去服用,因為吃藥片容易引起誤吸,還有的孩子會把藥片藏在嘴裡不吞下去,過一會再吐出來。另外,沖劑、顆粒劑、栓劑也都是可以使用的。還有,有些藥物製劑蓋子直接擰時擰不開,必須用動力按下去才能擰開,這樣就比較好,孩子就很難自己去誤服這樣的藥物。
(聲明:本文版權歸大眾健康雜誌所有,謝絕轉載,侵權必究。)
如果您喜歡,就掃描一下指紋,關注我們!
《大眾健康》雜誌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健康報社主辦
為您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健康科普
掃描以上二維碼,或微信關注"大眾健康雜誌"
每日為您推送健康知識純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