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心」「手」「筆」的關係
請看下面一段對話
褚遂良嘗問虞世南曰:吾書何如智永?
答曰: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君豈得此?
曰:孰與詢?
曰:吾聞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
遂良曰:然則何如?
世南曰:君若手和筆調,固可貴尚。
遂良大喜。(《新唐書》卷一九八《歐陽詢傳》
這話可能一直在激勵著褚遂良。
自有書法以來,人們便對它的美做出種種的探索:在漢、魏,人們對它的「勢」讚美不已;在晉、南北朝,人們對「筆意」津津樂道;在隋唐,人們開始對書法的「結構」之美而感到賞心悅目。
但是,他們顯然還沒有觸及到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書法創作之中的「心」、「手」、「筆」之間的關係問題。
如果說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開始。虞世南著有《筆髓論》,其中「契妙」一節說:「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借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琴,綸指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苟涉浮華,終懵於斯理也!」這是由藝術的形態方面向藝術的根源之地進發的一種標誌。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樣,更多地注意到了藝術的修養問題、藝術的創造問題。他們明顯地與「尚意」書家們面對的問題相一致了,而這正是中國書法創作史上的一個進步。再引虞世南《筆髓論》中的另兩節「釋真」與「釋行」,來揣摩褚遂良的書法創作:
「若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雲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變化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間巨細,皆有虛散。」這是一種多麼抒情、多麼輕靈的風格!「體約八分」,便就是含有濃厚的隸書的筆意,「皆有虛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這樣地由質實而走向虛散么?
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似蟲網路壁,勁實而復虛。右軍云:「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又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由書法的意象之美,到書法的筆法之美,便鑄造了褚遂良的優美的書風。褚遂良書藝的最為突出的特色為「空靈」。梁巘《評書帖》中說:「褚書提筆 空』,運筆 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書法的空靈,正是通過運筆與提筆而體現出來的。
在歐書或虞書之中,我們都找不到明顯的運筆的痕迹。但是褚遂良卻不同,他不掩飾用筆的痕迹,甚至樂於強調這種痕迹,以表現他所傾心的活潑節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種韻律,異常明快。像孫過庭《書譜》中要求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衂挫於毫芒」,在褚遂良的書法之中,體現得是最為徹底的。
褚遂良則是「線條大師」。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也融入結構之中,而明顯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飛動之美。
這種飛動之美來自於何處?顯然,褚遂良比起歐陽詢或虞世南都更富於藝術天賦,也就是說,在他的藝術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種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齋集》卷一《劉玄度集句詩序》中說:「凡慧則流,流極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瓏而多態,水之漣漪而多姿,花之生動而多致,此皆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故倍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書法中,的確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由「慧黠」而帶出的流動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筆時就像舞蹈家靈敏無比的腳尖,縱橫自如、卷舒自如。在輕靈飛動的連續動作中,完成一個又一個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細勁、遒婉的線條中,有一種神融筆暢似的適意,悠悠地流動於指腕之間,落實在點畫之間,從而體現作者剛正、鯁直的性格和滿腹經綸的學識修養。
《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18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能將轉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墨跡本
《大字陰符經》墨跡本,96行,461字,傳唐代褚遂良書。此帖不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筆法,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云:「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於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雲,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
《大字陰符經》其用筆豐富,有方有圓,在藏有露。多用側鋒取勢,一波三折,點畫且細輕重極盡變化,隸意可辨,欹側俯仰而是不失重心,中宮飽滿,顯得松而不散。
其筆力堅實,動勢強勁,氣脈通暢,憨厚不失嫵媚,飄逸不失端莊。南宋楊無處跋云:「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於褚中令楷書見之」。後世諸多評論家對此帖都曾給予過極大讚美。
初學者臨習此帖當深入體察,不能片面追求俊美的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韻,須從運筆入手,參以結構兩者結合,才能形神兼得,而不致纖弱疲軟,流於膚淺。
對《陰符經》的整體領會可從三方面人手:一是和褚遂良其他碑帖進行對比,對《陰符經》進行風格對照;二是和同時代的歐、虞、顏、柳書相比,明了其風格特徵;三是和其他行楷書,如李邕、趙孟頫和董其昌等人的行楷書進行對比,又能有一番新的見地。
關注《書法密碼》 shufamima 微信公眾號,您會有新的發現。
※歐陽詢 行書千字文欣賞
※「臨碑帖」是書法人的必修課,送你臨帖四法
※徐渭行書《捧讀》,練的是黃山谷的筆法
※注意這7個問題,再下苦功,就能學好書法
※黃庭堅的行書長槍大戟有個性
TAG:書法密碼 |
※書法:「心」「手」「筆」的關係
※書法創作中的四組核心關係
※書法創作的摺紙方法
※最簡單的書法創作
※書法創作的形式與獲獎的關係
※農民書法家談:書法創作和書法創作理念
※書法創作的設計
※對聯書法創作
※我的書法創作觀
※國展評委揭秘書法創作中需要注意的3大原則!行書、草書創作必讀
※隸書創作者程邈的書法故事
※書法技法的核心-「調鋒」
※書法創作乖合的關鍵在心情,所以學書者要修身養性善於「調情」
※書法創作三境界
※專屬於你的書法作品紀念冊
※書法「巧」與「拙」
※書法創作的三個境界!
※書法群語錄精華分享:毛筆書法、硬筆書法其書理是相通的
※學書法,筆尖的「小動作」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