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視角來看,我們可能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近現代的歐洲與2000多年以前的中國相對比,就戰略態勢而言其實並沒太多區別——換句話說,多看一看現在關於歐洲國家間的國際新聞,你就能對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當然,反過來說,如果你在看如今歐洲的某些問題時,用戰國時代「縱橫捭闔」的思路去看,其實也更容易理解。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


1.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大陸地區已經存在一個相對統一的文明疆域,列國的基本價值觀並無根本性不同;語言、文字雖然有差異,但根源都是相同的,差別遠沒有中文和英文那麼大。


而歐洲國家同樣均屬於基督教文化圈;文字、語言雖然種類很多,但大致跑不出拉丁、日耳曼、斯拉夫三個語系,所以歐洲國家很多人動輒會兩三門語言,其實這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


2.


在統一的文化疆域之下存在著眾多獨立的諸侯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齊、楚、燕、韓、趙、魏、秦……它們都擁有各自獨立的政治、經濟以及法律體系。

而歐洲自然無須多言,現代它們都是主權國家。


3.


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在統一的文明疆域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都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質。譬如楚文化帶有明顯的貴族共和的色彩,齊國有著濃厚的商業文化色彩,而趙國則明顯受到草原民族文化的影響……


上千年的演進,同樣使得歐洲在基督教文明圈之內,形成了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個亞文明圈。不同國家同樣形成了不同的民風,以至於誇張到如今一提到法國人就是浪漫,一提到德國人就是嚴謹,一提到義大利人就是散漫……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圖)百家爭鳴。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4.


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於「國家」的忠誠度其實是比較有限的,無論是貴族、士人還是百姓,如果感覺到本國環境讓自己不舒服,那大可以一走了之,並沒有什麼道義上的問題。譬如孫臏、吳起、衛鞅、張儀、甘茂、李斯等等,皆是如此。更極端的,有伍子胥為報家仇助吳滅楚的例子(伍子胥本是楚人)。


現在的歐洲國家同樣如此,歐洲國家間的《申根協議》就是為了方便成員國的國民可以自由往來。演「大鼻子情聖」的傑拉爾?德帕迪約感覺法國稅負太重,立馬加入俄羅斯國籍……

5.


周王室衰微以後,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周禮開始崩潰,也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隨之而來的,則是新思想的集中大爆發——「百家爭鳴」。


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和來自東方的「上帝之鞭」同樣重創了教廷的權威性,緊隨其後的便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再往後近代歐洲成了各種「主義」和思想家最集中的孵化園,譬如我們所知道的馬克思、恩格斯、尼采、康德……

6.


「大一統」始終是春秋戰國政治格局發展的大方向,不單單是秦,列國其實都是把一統天下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即便是以破壞者身份出現的項羽,其最終目標也是奔著一統天下去的。


同樣的,統一也是歐洲國家歷朝歷代的追求目標,否則也就不會有英法百年戰爭,不會有拿破崙,更不會有兩次世界大戰了。如今的法德牽頭建立歐盟,發行歐元,其實同樣是在企圖以一種和平的形式來謀求歐洲的統一。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圖)《西斯廷聖母》 文藝復興美術三傑之一,拉斐爾·桑西的作品


再進一步去看,你會發現近現代的德國所面臨的地緣困局,和2000多年前的魏國幾乎別無二致:


在中世紀的歐洲,「超級大國」法蘭克王國的解體最終產生了現在的法、德、意三國。


而在中國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產生了韓、趙、魏三國。


德國所處的地形,北部地處北德平原,南部處於阿爾卑斯山脈邊緣地區,總體而言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形。


在它的西南方,是和它打了上百年的法國;


東方是曾經差點被它滅國,最終把它一分為二的俄羅斯(蘇聯);


西方隔著北海(大西洋東北部),是數百年來始終在攪和歐洲大陸的英國……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圖)中世紀的歐洲


戰國時代的魏國,面臨的局面和後世的德國基本沒有區別,戰國初期,除了燕國,其餘五大戰國都與魏國接壤——也就是說魏國被圍在中間了:西部是秦,南部是韓、楚,北邊是趙,東邊是齊。


歐洲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幾乎是按照同一個「劇本」走的,都是由德國最先主動挑起,都是先攻法,後攻俄(蘇聯),最後又都是以德國慘敗而告終。德國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東西兩線作戰是它揮之不去的問題,西線要防英、法,東線要防俄(蘇聯)。從純軍事角度說,兩次世界大戰德軍最大的失敗都在於兩線作戰導致消耗過大,國力難以為繼。


從德國這種近乎悲劇的地緣宿命中,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2000多年以前,曾經最強大的魏國在魏惠王一代就迅速衰落成二流乃至三流國家。


魏國所處的地緣環境,強盛時縱然可以四面出擊,可只要力量稍有不濟,就會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麻煩,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疲於應付,最終讓自己精疲力竭。後來直接導致魏國衰敗的桂陵、馬陵兩戰,本質上都同樣是兩線作戰的問題。


當然,歷史並非沒有一丁點轉機。


戰國初期魏國的強大,一半是因為它繼承了晉的優質資產,另一半原因則是因為李悝變法給魏國帶來的先發優勢——魏國是戰國時代最先大規模變法的國家。如果在巔峰時期,魏國將國力優勢轉化為地緣優勢,那麼後面的歷史或許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如何理解這段話呢?這得需要一張中國地圖來說話。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圖)中國


某種意義上說,治國首先是一門研究如何「花錢」的學問,其次才是研究如何「賺錢」——就好比一個人突然有了一筆橫財,如果只是買一堆奢侈品、吃喝玩樂,那麼富就會變成腐,人也就毀了,而如果能夠置辦一份產業,則可以保證世世代代地富下去。


在戰國時代,一個諸侯國要置辦的「產業」,那就是開疆拓土。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你要打哪兒?


從歷史上說,那時華夏地區最富庶也是最關鍵的地方首推中原地區,差不多就是如今河南省這一片。


從水、熱條件來說,這裡要優於更靠西北的山西(韓、趙、魏三國的核心地帶)、陝西(秦);從地利說,這裡居於華夏中心且地勢平坦,是各地商品的集散之處,戰時以這裡為前進基地,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可以快速到達,夏、商兩朝皆定都於此。


在各個諸侯國眼中,中原就如同一鼎鮮美無比的熱湯一樣。


韓、趙、魏三國在內政穩定之後無一例外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原,而為了能夠更方便地指揮作戰並且縮短後勤補給線,三國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向中原方向遷都:


趙國國都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遷至中牟(今河南省鄭州市),後因擔心北方匈奴,遷都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韓國在滅了鄭國之後,將國都從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遷至鄭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


魏國則把國都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遷至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不得不說,從全局來看,這三國的戰略決策其實都是不明智的。


一鼎熱湯擺在面前,要喝到它就得有湯勺、湯碗,什麼家什都沒有,自己反倒跳進了鼎里,不但喝不到湯,反倒會把自己給煮了——中原地區是交通樞紐,去哪裡都方便,而反過來說那裡也就是四戰之地,你打別人方便,別人從任何方向打你同樣方便。


後來魏國伐趙包圍邯鄲,伐韓包圍新鄭,齊國攪局兩次圍攻大梁,我們發現不管誰攻誰守,進攻方每次都是很輕鬆就打到了對方的國都城下,問題就出在這裡。韓、趙、魏三國忙不迭地遷都中原,其實都是急功近利,為了搶「湯」喝,自己跳進了中原這個「大鼎」之中。



近代歐洲會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走向「大一統」嗎?



.


那麼魏國的「湯勺」在哪兒呢?


在它的西面——處於關隴地區的秦,在戰國初期是最弱小的一國,那裡人丁稀少,民風蠻荒,文化落後,物產貧瘠,看上去一點油水也沒有,但是從地緣上看,關隴歷來卻有形勝之地的說法,只要扼守住函谷關、武關等關隘,崤山就可以給那裡提供堅固的地理屏障,崤山以西的關中平原土地肥沃,且地勢平坦,比之三晉的「表裡山河」更適合集權管理。


對魏國來講,秦地不只意味著戰略縱深,甚至可以是一塊比魏國故地更合適的根據地——1000多年以後,李唐王朝的建立正是先從山西晉陽(原來趙國的舊都)起兵,向西攻佔長安,在關隴穩固根基之後,才東出進攻洛陽,取得中原進而一統天下。


然而在戰國初期,魏國的君主們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君主在位期間,雖然秦魏之間的戰事不斷,但是魏國朝野的注意力始終都在東邊的中原。後來隨著商鞅變法的展開,秦國國力開始迅速增強,關隴之地的地利隨之轉化為秦的戰略優勢,而魏國唯一一個可能的機會,也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而在此以後的千百年里,這種不要「湯勺」自己跳進「湯鍋」里的蠢事依然重演,只不過形式各有不同而已。譬如如今西方國家醉心於金融炒作的豐厚利潤,而忽視了實體經濟的固本培元。


摘自《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王偉(著),北京出版社授權稿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劉邦奪天下除漢初三傑還有一位更重要人物,他是誰?
晚清雖然無能,卻做了件連當時世界強國都不敢做的事
春秋史上第一個被五馬分屍的人
原來清末民初教學課本是這樣的,難怪大師倍出
荊軻是想刺死秦始皇,還是想活捉秦始皇?

TAG:歷史品讀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歐洲和中國差不多大,中國總在統一而歐洲卻一直走向分裂?
歐洲為啥不像中國一樣走向大一統?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暴虐少年加冕,他讓一個小國走向超級大國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戰爭,每一個都決定歷史的走向
31年前中國航天走向國際:一小國雪中送炭一大國下黑手
娛樂圈走向國際的6大中國明星,他第一位走向世界的明星!
不同於六百年前:中國艦隊帶新使命再到這裡走向深藍
朱元璋實行的這條「禁令」,影響了近六百年歷史走向
一帶一路:中國茶是怎麼走向世界的?
走向世界的中國古代十大超級工程,至今仍然完好!
外媒評:NBA近十年八大狀元未來走向,2個傷病,濃眉第二
是什麼讓歐洲各國忘記百年世仇走向了聯合
讓經典不絕響!《平凡的世界》續寫之十五大年初一頭一天,孫少平走向新一年
一件小事看中國經濟走向:2025年,中國會有新變化
第一條鋪在碎石上的中國高鐵,它會走向世界嗎?
這小孩說到做到,十年後,他真的幫助國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這個中國旗袍奶奶走向國際T台,驚艷了世界!
這一戰奠定隋唐三百年,影響中國歷史走向,但卻鮮為人知
中華歷史上的兩個朝代,雖然短命,但是卻奠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