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開戰之前,了解下雙方的實力情況及參戰隊員。

挑戰者:周方國(以下簡稱周方)

迎戰者:商王朝(以下簡稱商方)

周方成員:

最高統帥,周武王姬發

副統帥,姜子牙

不知名將領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

商方成員:

最高統帥,商紂王

副統帥,費仲、惡來

不知名將領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

周方軍力:

戰車,三百輛;

虎賁,三千人;

輕甲步兵,四萬五千人;

輔助諸侯部隊

戰車,四千輛;

兵士,若干萬。

商方軍力:

兵士,十七萬(對外號稱七十萬)。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各自優缺點:

周方優點

全是國內精銳部隊,戰鬥力較強,屢次參加周方國對外擴張戰役,因而具有豐富的鬥爭經驗,改朝換代的興奮精神,為士氣注入名為「高昂」的強心劑。

各諸侯參戰,「民」心所向,雖非師出有名,也是自認為的「正義之戰」,道義上站得住腳,心裡不吃虧,打起來陪有勁,特有氣勢。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周方缺點

經過長途跋涉,入境作戰,疲憊難免,未得到有效休息,未能達到最佳狀態,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態下作戰,未能得心應手,交戰對手也不是什麼先前小國的魚腩部隊,可以任意砍殺。

參戰部隊越多,越是難以掌控,特別是各諸侯部隊,「各自為政,不聽調遣」是其主要特色,「向來只崇奉實力」的性格特徵,註定其出工不出力的現實,一旦戰場風向有變,牆頭草般的反覆變幻,容易產生引導戰局走向的倒戈現象。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商方優點

本土作戰,而是反侵略鬥爭,士氣不低,主力部隊戰鬥實力久經考驗,尤其是東夷人的戰火洗禮,更為強健,熟悉地形,便於發揮,心裡上也具有一定優勢。

商方缺點

部隊成分太過複雜,應大多數是臨時徵召,待刑的死囚犯、晃蕩的無業游民、扛鋤頭的農民、沒地位的奴隸、各行業的工作者,充斥其間,稀釋了隊伍本身應有的純粹性,典型的先天性不足。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整體實力不高,不適合於大規模會戰,東夷人的戰爭消耗過多,實力有所不濟,突入到來的訪客,迫使倉促應戰,準備極為不充分,手忙腳亂下,即使正常水平也難有發揮。

總體而言,周方有軍隊純粹性的優勢,也有入境作戰的劣勢,商方有隊伍不純的劣勢,也有本土作戰的優勢。

牧野之戰的過程,實在簡略得令人大跌眼鏡。

《史記》上如是說:「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竹書紀年》上如是說:「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

《帝王世紀》上如實說:「王乃釋旄而系之,與紂戰,紂師敗績,擒費仲、惡來。」

這是最為傳統的說法,也是小時候歷史課本上所要灌輸給我們的版本,因為自己陣營內部人員(特指被壓迫的奴隸)的臨陣倒戈,沒有經過交鋒,商紂王就敗了,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正義的力量,當正義打邪惡時,不流血的戰爭是可以產生的。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而我當時的小腦袋裡所想到的是,怪不得呢,革命影片里屢屢的強調要加強革命隊伍的思想教育,抓好戰士們的精神生活,怕得就是這幫人指不定哪天受了敵方的鼓惑,來個牧野之戰的翻版的。

後然,書看得多了,了解得多了,才知道原來事實並非是這樣的,這天下從來就沒有不流血的戰爭,不管它是正義的和非正義的,即使是無需動刀動槍的政治鬥爭,也都是血流滿地,別說是,戰場上的真正廝殺,就是武俠小說里正義的大俠決鬥邪惡的大魔頭,打鬥起來也難免得會有傷痕,完全不見血的零傷害,那是非地球產物。

之所以有這樣的版本流傳於世,全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洗腦,追溯其始作俑者,完全可以找到一個響亮的大名,儒家學派的最高級人物層中的二把手,擁有「亞聖」頭銜的孟軻。

孟軻先生,大家都叫他孟子來著,孔子之後的儒家又一位大聖人,在其知名著作《孟子》中有這麼一段話:

「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夷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整段就不翻譯了,整體意思上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君主,只要是好行仁義的,必然會天下無敵的,就像周武王伐商那樣,正義的戰爭,都不用打就贏了。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這是孟先生常常提到的「仁者無敵」,周文王昌老兄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被後人所打造的,周武王姬發同志則是孟軻先生這一思想的代言人,因而孟先生對其美而又化之,不惜抹殺史料上的有關記載,以支持自己的理論。

這是中國文化人的一貫「優良作風」,再提到某個自己建立的觀點時,往往會將許多不利因素選擇性遺忘,至今而不衰。

舉證出的例子也常是信口胡謅或是道聽途說,即是選用材料,也是經過精心腌制,有重點的選取,不惜分割以符合所謂的事實,想想那些娛記只憑著明星口中一句半句話,就能引申出許多事件來,依據的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牧野之戰的真正事實,孟軻先生還是提到了的,只是他是以不可置信地口吻來說的:

「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大白話:仁義的人是可以無敵於天下的,最仁義的討伐最不仁義的,又怎麼會出現「血流漂杵」的慘象呢?

血流漂杵,血流成了河,連杵(有說是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人員死亡很多。

這就是牧野之戰的真相。

孟軻先生不相信及緘口否認的這一事實,記錄在一本古代書籍的一個篇章里,孟軻先生也在話裡面提到了這本書的這個篇章: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二哥認為,《武成》這一篇,只是取其中的百分之二三十就夠了,其餘的因為內容不真實而不可採信,為支持這一論點,孟軻先生還說了一個後世人常常引用的經典名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按照孟軻先生的觀點,反用於他的書,那也是不可盡信的,所以,孟軻先生的話也是不可盡信的。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後人就曾經反駁過孟軻先生的這個觀點,東漢著名的哲學大佬、徹底的無神論者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就提到:「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雲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這話說得多實在,哪個朝代替代前朝時不流血的,所謂的「兵不血刃」的真實緣由,就是為了凸顯周武王的美德,增加他的聲譽罷了,古往今來,能把武王伐商的實質,說得這樣透徹的,王充當為第一人。

這裡王老先生又加上了「赤地千里」一詞,顯然是為支持自己的觀點又加上了一點料,文人們的通病,誰也難以避免啊,還是來看下被記錄在那本古書中《武成》篇里的原話: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倒戈事件是有的,血流漂杵事件也是有的,並非是人們所說的只有倒戈沒有流血,或只有流血沒有倒戈。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現在很多人給歷史翻案就喜歡走極端,非彼即他,網上看到好多篇為牧野之戰的翻案文章,提到這次戰爭,將先前固有兵不血刃美好傳說推翻,也將倒戈事件全部抹殺,不知諸位筆者在看到「血流漂杵」四字兩眼發光時,為何不往前面多瞅幾眼,白字黑字寫得分明,還有「前徒倒戈」四字呢。

斷章取義,確實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當一句話、一件事、或是一個行為,被人有意地屈解與誤讀,再也不是先前的那種意義,人們將被引導入一個相反的境地,從而越行越遠。

傳統的中國人,很傳統的遵循著孔大聖人的春秋筆法,任意取裁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改變過。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我認為的,牧野之戰的事實真相,倒戈只是一部分,血流漂杵卻是大多數。

並不是所有商人都熱心於倒戈的,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少部分的投機分子,也不會像皇甫醫生在《帝王世紀》所提到的那般「百姓咸行於郊」,可以肯定的,那部分臨陣投降而又倒戈的人,只是商人絕大多數中的一小部分,商人支持商紂王的有許多,大都成了「血流漂杵」的那部分。

別以為,我這是在信口開河,等你看到周王朝建立後,姬發同志針對商人的處理措施以及商人們有意識的反抗,那你就不會這麼想了,既然說是天下歸心,仁者無敵,有許多人都嚮往的,那咋會有這些後續事件發生呢?

顯然,牧野之戰,打得很激烈,商人為保家衛國而戰,周人為新王朝而戰,各不相讓下,只有刀劍是最好的說話道具,沒有仁義,沒有道德,只有生與死,不是生就是死。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戰爭本就沒有道理可說,血的鮮紅是它最為信奉的顏色。

兩群本就不認識的人,在這朗朗乾坤下,相互刺擊,相互砍殺,也許連他們都不知道這貌似深仇大恨緣何而生,有何而來,他們只知道這一片藍天下,不允許與對方共同生存。

猶如是非題般,這沒有中間路線可供選擇,戰場上與實力說話,軟弱的、氣餒的、老殘的,都將被淘汰,生存下來的,都將是最狠的、最強壯的那批人,物競天擇,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這也是戰場上的定律。

臨時拼湊而起的商人,戰鬥力上明顯的不足,在周人強勢攻勢下,商人中的一部分開始倒戈,當然大部分人選擇了義無反顧的反抗,戰爭打得非常殘酷,血流得木棍子都浮了起來,商人現出漸漸不支的狀態,大局已經註定。

很不幸地,商紂王成了那個戰敗的人,也永遠成了後世人抹黑的對象。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狼文史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三國君主大揭秘,一代不如一代是鐵律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黑幫帶頭大哥,逃亡路上不忘裝逼最終把小命丟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三大妖女,其實都是被黑化的灰姑娘
袁紹的二個兒子都是軟骨頭,卻有條漢子死守鄴城讓曹操吃盡苦頭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火影忍者,傳說中的上古尾獸戰場,排名是真的么?
上古時期三皇之一的伏羲的誕辰是什麼時候
上古十大神獸之一的諸犍是什麼?
上古戰神身世之謎:真實的刑天是女性?被黃帝斬首代表太陽神的隕落
它是上古十大凶獸之一,牛身豬耳四隻角,與「地獄幽冥」齊名
上古戰神刑天之謎,一個奮起反抗的英勇戰士,結局令人嘆息
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上古十大魔神,蚩尤當之無愧的第一
上古蠻荒凶獸,人首豹身,牛耳一目,惡鬥時就把尾巴叼在嘴裡
《醉玲瓏》帝王的駕崩之謎,一脈皇族混亂血統,一件巫族的上古之寶,為何會將一個相隔千萬年的女子捲入其中
《山海經》中上古真實版「戰狼」,白尾長耳,所到之處必有一戰
上古戰鬥力爆表的三大魔神 實力第二的居然沒頭
現代美女喜歡的一種髮式,在上古時就流行了,傳與一個醜女有關,原本用來掩飾缺陷的
它是上古四大凶獸之首,虎齒人手,貪如惡狼,最後連自己都吃掉了
上古恐慌凶獸雍和,赤眼紅嘴,形如金剛,所到之處必有大恐慌
它是長著人頭雞身的上古怪獸,只要出現的地方必然爆發戰爭
上古四大殭屍始祖 將臣只是其中之一
海賊王中的上古人物盤點,象主是否是古代兵器之一?
上古蠻荒三條腿的怪獸,後成為一古國的首領,終被秦始皇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