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開戰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雙方實力情況及參戰隊員。


挑戰者:周方國(以下簡稱周方),迎戰者:商王朝(以下簡稱商方)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周方成員】


最高統帥:周武王姬發


副統帥:姜子牙

不知名將領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


【商方成員】


最高統帥:商紂王


副統帥:費仲、惡來


不知名將領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周方軍力】


戰車:三百輛;


虎賁:三千人;

輕甲步兵,四萬五千人;


輔助諸侯部隊戰車:四千輛;


輔助諸侯部隊兵士:若干萬。


【商方軍力】

兵士:十七萬(對外號稱七十萬)。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各自優缺點——


【周方優點】


全是國內精銳部隊,戰鬥力較強,屢次參加周方國對外擴張戰役,因而具有豐富的鬥爭經驗,改朝換代的興奮精神,為士氣注入名為「高昂」的強心劑。


各諸侯參戰,「民」心所向,雖非師出有名,也是自認為的「正義之戰」,道義上站得住腳,心裡不吃虧,打起來陪有勁,特有氣勢。


【周方缺點】


經過長途跋涉,入境作戰,疲憊難免,未得到有效休息,未能達到最佳狀態,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態下作戰,未能得心應手,交戰對手也不是什麼先前小國的魚腩部隊,可以任意砍殺。


參戰部隊越多,越是難以掌控,特別是各諸侯部隊,「各自為政,不聽調遣」是其主要特色,「向來只崇奉實力」的性格特徵,註定其出工不出力的現實,一旦戰場風向有變,牆頭草般的反覆變幻,容易產生引導戰局走向的倒戈現象。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商方優點】


本土作戰,而是反侵略鬥爭,士氣不低,主力部隊戰鬥實力久經考驗,尤其是東夷人的戰火洗禮,更為強健,熟悉地形,便於發揮,心裡上也具有一定優勢。


【商方缺點】


部隊成分太過複雜,應大多數是臨時徵召,待刑的死囚犯、晃蕩的無業游民、扛鋤頭的農民、沒地位的奴隸、各行業的工作者,充斥其間,稀釋了隊伍本身應有的純粹性,典型的先天性不足。


整體實力不高,不適合於大規模會戰,東夷人的戰爭消耗過多,實力有所不濟,突入到來的訪客,迫使倉促應戰,準備極為不充分,手忙腳亂下,即使正常水平也難有發揮。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總體而言,周方有軍隊純粹性的優勢,也有入境作戰的劣勢,商方有隊伍不純的劣勢,也有本土作戰的優勢。


牧野之戰的過程,實在簡略得令人大跌眼鏡。


《史記》上如是說:「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竹書紀年》上如是說:「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


《帝王世紀》上如實說:「王乃釋旄而系之,與紂戰,紂師敗績,擒費仲、惡來。」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這是最為傳統的說法,也是小時候歷史課本上所要灌輸給我們的版本,因為自己陣營內部人員(特指被壓迫的奴隸)的臨陣倒戈,沒有經過交鋒,商紂王就敗了,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正義的力量,當正義打邪惡時,不流血的戰爭是可以產生的。


後然,了解得多了,才知道原來事實並非這樣,這天下從來就沒有不流血的戰爭,不管它是正義的和非正義的,即使是無需動刀動槍的政治鬥爭,也都是血流滿地,別說是戰場上的真正廝殺,就是武俠小說里大俠決鬥大魔頭打起來也難免得會有傷痕,完全不見血的零傷害,那是非地球產物。


之所以有這樣的版本流傳於世,全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洗腦,追溯其始作俑者,完全可以找到一個響亮的大名,儒家學派的最高級人物層中的二把手,擁有「亞聖」頭銜的孟軻。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孟軻先生,大家都叫他孟子來著,孔子之後的儒家又一位大聖人,知名著作《孟子》中有這麼一段話:「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夷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整段就不翻譯了,整體意思上是說:一個國家的君主,只要是好行仁義的,必然會天下無敵的,就像周武王伐商那樣,正義的戰爭,都不用打就贏了。


這是孟先生常常提到的「仁者無敵」,周文王昌老兄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被後人所打造的,周武王姬發同志則是孟軻先生這一思想的代言人,因而孟先生對其美而又化之,不惜抹殺史料上的有關記載,以支持自己的理論。


這是中國文化人的一貫「優良作風」,再提到某個自己建立的觀點時,往往會將許多不利因素選擇性遺忘,至今而不衰。


舉證出的例子也常是信口胡謅或是道聽途說,即是選用材料,也是經過精心腌制,有重點的選取,不惜分割以符合所謂的事實,就像現代娛記只憑著明星口中一句半句話,就能引申出許多事件來,依據的就是這個道理。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至於牧野之戰的真正事實,孟軻先生還是提到了的,只是他是以不可置信地口吻來說的:「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大白話:仁義的人是可以無敵於天下的,最仁義的討伐最不仁義的,又怎麼會出現「血流漂杵」的慘象呢?


血流漂杵,血流成了河,連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人員死亡很多。這就是牧野之戰的真相。


孟軻先生不相信及緘口否認的這一事實,記錄在一本古代書籍的一個篇章里,孟軻先生也在話裡面提到了這本書的這個篇章:「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二哥認為,《武成》這一篇,只是取其中的百分之二三十就夠了,其餘的因為內容不真實而不可採信,為支持這一論點,孟軻先生還說了一個後世人常常引用的經典名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按照孟軻先生的觀點,反用於他的書,那也是不可盡信的。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後人就曾經反駁過孟軻先生的這個觀點,東漢著名的哲學大佬、徹底的無神論者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就提到:「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雲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這話說得多實在,哪個朝代替代前朝時不流血的,所謂的「兵不血刃」的真實緣由,就是為了凸顯周武王的美德,增加他的聲譽罷了,古往今來,能把武王伐商的實質,說得這樣透徹的,王充當為第一人。


這裡王老先生又加上了「赤地千里」一詞,顯然是為支持自己的觀點又加上了一點料,文人們的通病,誰也難以避免啊,還是來看下被記錄在那本古書中《武成》篇里的原話:「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倒戈事件是有的,血流漂杵事件也是有的,並非是人們所說的只有倒戈沒有流血,或只有流血沒有倒戈。



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相是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現在很多人給歷史翻案就喜歡走極端,非彼即他,網上看到好多篇為牧野之戰的翻案文章,提到這次戰爭,將先前固有兵不血刃美好傳說推翻,也將倒戈事件全部抹殺,不知諸位筆者在看到「血流漂杵」四字兩眼發光時,為何不往前面多瞅幾眼,白字黑字寫得分明,還有「前徒倒戈」四字呢。


斷章取義,確實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當一句話、一件事、或是一個行為,被人有意地屈解與誤讀,再也不是先前的那種意義,人們將被引導入一個相反的境地,從而越行越遠。


牧野之戰的事實真相,倒戈只是一部分,血流漂杵卻是大多數。牧野之戰打得很激烈,商人為保家衛國而戰,周人為新王朝而戰,各不相讓下,只是刀劍是最好的說話道具,沒有仁義,沒有道德,只有生與死。


物競天擇,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這也是戰場上的定律。臨時拼湊而起的商人,戰鬥力上明顯的不足,在周人強勢攻勢下,商紂王成了那個戰敗的人,也永遠成了後世人抹黑的對象。


本文特約作者菊花茶/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長眼量 的精彩文章:

洛陽也曾是民國首都,四個有趣的歷史知識你知道么?
從村官成將軍又黃袍加身,這個農民救了漢民族
孫悟空的結拜兄弟,竟是《西遊記》中最大的冤大頭?
越南戰爭中的美國空軍,武器精良
《錦繡未央》講的哪個朝代,你知道么?

TAG:風長眼量 |

您可能感興趣

被掩飾了真相的上古第一大戰牧野之戰,真是一場所謂的仁者之戰嗎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戰役「牧野之戰」
歷史上的今天:牧野之戰 武王伐紂
二分鐘看懂戰爭:奠定周朝基業的牧野之戰
三千年前的牧野之戰,可以說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牧野之戰,果真是將士倒戈兵不血刃?真相讓人大跌眼鏡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中血流漂杵到底是真是假?
商朝輸掉牧野之戰,是因為戰車技術不如周人嗎?
他求賢若渴,牧野之戰後,成為一代明君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讓我們看一群傻白痴是如何盜墓的?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沒想到你竟是這樣的王大嘴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征戰暑期檔 同名手游實現劇游同步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摸金二代」的奇幻之旅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手游再現五人組摸金之旅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摸金二代的探索之路
古都洛陽:神都洛陽 武王發動史上最著名的牧野之戰
又一部ip大劇撲街了,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吐槽與人氣一樣火熱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主演金晨挑戰高難度,穿裙子台上表演一字腿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爛成這樣,王大陸怎麼還不張嘴把導演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