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用34年生命,3部長篇小說,成為日本科幻的分水嶺。

他用34年生命,3部長篇小說,成為日本科幻的分水嶺。





本文節選自《知日?腦洞》特集,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入手特集



日本的科幻文壇,可以說是群星薈萃的地方。從早期的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到中堅代的神林長平、瀨名秀明、山本弘,以及新近風頭正健的宮內悠介、藤井太洋、長谷敏司等,每一代都不乏耀眼的明星。而在這些璀璨的星光中,有一顆流星雖然只在天空中閃耀了短短一瞬,卻以耀眼的光芒震驚了整個日本科幻文壇。這顆流星,就是夭折的天才作家,伊藤計劃。2007年,伊藤計劃憑藉《虐殺器官》出道,僅僅出道2年的他,在2009年去世,年僅34歲,而《虐殺器官》卻被稱為 00 年代日本科幻的最高傑作,為人稱道。




科幻作家伊藤計劃







後伊藤計劃時代,科幻能做什麼?



伊藤計劃的出道令所有人驚艷,他的驟然隕落也令所有人驚訝。不過,即使是短暫的流星,他的光芒依然照亮了日本文壇。在他身後,日本已經出版了多部研究書籍,也有好幾本由各位作家撰寫的小說紀念合集。


日本著名科幻評論家大森望,索性將伊藤計劃的出現當作日本科幻的分水嶺,他的系列講座《科幻能做什麼》的副標題就是「後『伊藤計劃』的現代科幻展望」。大森望認為,「新本格推理的勃發期、綾辻行人的《十角館事件》所完成的『消化古典義務之重置』,(在科幻中)由伊藤計劃的《屠殺器官》《和諧》完成。



日本現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自上世紀 50 年代起步,經過 60 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日本科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不僅作家作品層出不窮,「科幻」元素更是擴展到影視、遊戲等各個領域。然而正是如此欣欣向榮的形勢,恰恰印證了「科幻(性質的)小說之繁榮,導致了科幻小說這一類型的衰退」(笠井潔)。小說皆可科幻,也就無所謂科幻小說了。


在這樣的時刻,伊藤計劃的出現,就成為日本科幻在新世紀的背景下對自身歷史進行重新審視和繼承發展。按照藤田直哉的觀點,那是「日本式的新人類」——因日本特有的溝通方法與信息環境導致自我輪廓發生融解,從而令此種國家的讀者產生共鳴的「新人類」。藤田直哉還認為,日本科幻所處理的主題:「人類」「意識」「身體」「信息」「交流」「生命」「AI」等,都是「日本式的新人類」主題的變奏。正是由這樣的觀點出發,「伊藤計劃以後」成為一個獨特的定語,它意味著日本科幻的回歸與升華,意味著日本科幻重新作為一個類型產生出新的自覺。這也正是伊藤計劃留給日本科幻、乃至留給世界科幻的最大財富。





伊藤計劃三部曲





儘管內容並無明顯的關聯,《虐殺器官》《和諧》《屍者的帝國》通常還是被稱為「伊藤計劃三部曲」,改編的動畫作品自2015年底起陸續上映,而他的動畫改編計劃也被稱作 Project Itoh




三部曲給伊藤計劃帶來許多榮譽:


《屠殺器官》獲得早川書房「最想讀的科幻 2008 年版」第一名、《月刊Playboy》的推理大獎第一名、第28屆日本科幻大獎的提名。


《和諧》獲得第40屆日本星雲獎、第30屆日本科幻大獎,英文版獲得菲利普迪克獎的特別獎。


《屍者的帝國》獲得第44屆日本星雲獎和第33屆日本科幻大獎。





劇場版三連發預告片






《屠殺器官》(虐殺器官)






《虐殺器官》動畫版最新預告片近日公開,2017年2月3日上映





卡車穿過泥濘留下深深的車轍,我看見一個小女孩將臉埋在裡面。她就像愛麗絲,像去車轍底下延伸開的神奇異國漫遊似的。可那後腦勺大敞四開,綻放著殷紅的花,裝在頭蓋骨里的東西一覽無餘。




這是《屠殺器官》開篇的一段話。《屠殺器官》是伊藤計劃的處女作,1974 年出生的他,2006 年以這篇小說參加小松左京獎,獲得了早川書房編輯的青睞,自從此踏上正式作家的道路。





《屠殺器官》的故事發生在不遠的未來。世界各地戰爭頻發,無數平民慘遭屠殺,而所有的戰亂背後隱約都有一個美國人約翰·保羅的身影。主人公身為專司暗殺的美國特種部隊士兵,接受指令追殺動亂之源,卻又屢屢錯過目標。在追蹤與反追蹤的過程中,主人公逐漸發現了約翰·保羅引發戰爭的機制:無論哪種語言,都共通地存在一種能夠導致大屠殺的深層語法,約翰·保羅就是通過目標地區的廣播、報紙、電視新聞和各種出版物,將蘊含了這種深層語法的語言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挑起目標地區的戰爭。換言之,人類為了適應進化過程而產生的語言這一「器官」,反過來導致了人類的滅絕。這也正是書名《屠殺器官》的由來。











《和諧》(ハーモニー)





《和諧》動畫版預告片,2015年11月13日已上映




作為伊藤計劃的第二部小說,也是他在病榻上寫成的生前最後一部小說,《和諧》塑造了一個無病無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成年後身體中就會注入納米機器人「WatchMe」,它會隨時監控身體狀況,主動修復一切外傷和疾患——這是作者飽受病痛折磨之下的憧憬嗎?並非如此。因為在故事的開頭,高中女生的主人公圖安便和兩個同學一起嘗試自殺,想要以此反抗這個「正變得越來越健全,越來越健康、和平、美好,善意在人世間四處流淌」的世界。最終三個人里只有提議自殺的米阿哈死亡,主人公和另外一人被救了下來。但在十三年後,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6 000人於同一時刻集體自殺的事件,主人公在調查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一切證據都指向本該早已死亡的米阿哈。







在日本文化傳統中,「和」佔據了最為醒目的位置,所以也許日本人對於作者在書中塑造的「和諧世界」更有感觸。這個世界讓人們彼此間無私相愛,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每個人都關懷、同情他人,同時也被他人關懷和同情。很難說這樣的描寫有多少是在影射日本社會,但從全文的基調來看,作者似乎並不認為這樣的世界真是人類最為美好的歸宿,哪怕作者在現實世界中還忍受著病痛的折磨。






《屍者的帝國》(屍者の帝國)






《屍者的帝國》是伊藤計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準確地說,伊藤計劃只寫了這部小說的開頭(三十多頁),後續內容都是由他的好友円城塔補完的,所以這本書和前面兩本的風格有著巨大的差異,不過整部作品的基調在開篇已經確立下來,主要設定也在短短三十多頁里大致完成,因此依舊可以算是伊藤計劃的作品之一。


《屍者的帝國》屬於架空歷史小說,故事發生於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近代,但書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並非蒸汽機,而是「屍者」——大腦中被寫入人工靈魂的人類屍體,可以遵循主人的命令從事各種工作。除了這個最大的區別之外,故事中的歷史進程與現實世界保持一致,譬如美國南北戰爭、英俄的歐亞大陸爭霸等等,但又雜糅了許多亦真亦幻的細節,比如說主人公名為約翰·華生,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福爾摩斯的未來助手;又比如華生橫跨地球一路追蹤的初代屍者名為查爾斯·達爾文,也就是現實世界裡那位創立進化論的著名科學家。








《屍者的帝國》預告片段,2015年10月2日已上映






伊藤計劃,與死亡並行



大約是因為一直在和死神搏鬥的緣故,在伊藤計劃的所有作品中,「死亡」都是最核心的元素。《虐殺器官》開篇就是如山的屍體,《和諧》通篇寫的都是生與死的問題,《屍者的帝國》更是直接將屍體塑造成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原動力。就連短篇小說也帶有濃厚的死亡氣息,《無差別化引擎》(The Indifference Engine)中的主人公深陷於種族仇殺;《From the Nothing with Love》中的007本身就是行屍走肉。日本的小說中,對生與死的感悟和思考並不鮮見,但像伊藤計劃這樣對死亡的「痴迷」卻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伊藤計劃的「死亡」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他描寫死亡的態度就彷彿那是一件極其單純的事實,既無需敬畏,也不必恐懼。死亡就是身邊的日常小事,如同吃飯喝水一般自然。譬如《虐殺器官》的序章,用淡淡的筆觸描寫了殘虐恐怖的屠殺景象之後,作者筆鋒一轉:「我們一起前行,加入到死人的隊伍中去」。同樣地,在《無差別化引擎》中,主人公用鉛筆扎穿同學手掌的一幕,也被伊藤計劃寫的理所當然,彷彿毫無驚懼之處。






雖然伊藤計劃的作品內容常常會令人想像他厭倦病榻、生不如死的模樣,但伊藤計劃本人依然是個積極樂觀,對生命有著無限渴望的人。他曾經寫道:時間有限,無法浪費在很多興趣上,只能集中去做最重要的事。這讓人不禁想問,如果死亡之神多給他一些時間,他還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呢?




本文節選自《知日?腦洞》特集,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入手特集




丁丁蟲 / text











《知日·腦洞》特集




向腦洞大國學習的第一手冊!









亞馬遜、京東、噹噹網、天貓


現貨發售中!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下單鏈接!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他用34年生命,3部長篇小說,成為日本科幻的分水嶺
1981年與2010年的特效對比,36年前的科幻片什麼樣?
2016年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4部科幻電影
2017年,還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2017年,未來向的30本科幻神作小說!
2017年第一部科幻大片,終於能看了!
它才是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大片
2076年的世界,跟科幻小說里寫的一樣嗎?
29萬6千光年的征程——日本科幻漫畫前驅·松本零士
追光逐影:2016年的中國科幻
這本1818年創作的小說,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2016年當真是中國科幻元年?別鬧了
銀川13歲少年出版科幻小說!你的13歲在幹嘛?
2016年07月12日星期二 科幻電影十大黑科技
國產科幻沙盒《幻》將在5月28日上線,售價98元
110年前的今天,美國第一位科幻大師出生
2016年5大經典科幻電影,最後那部很多人哭了
成龍新片9月上映,預告片48小時5千萬播放量,下部科幻片年底上映
2017年好萊塢科幻大片前瞻